02.28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鎮位於江蘇省靖江市北部,地處如皋、泰興、靖江三市交界,是方圓百餘里區域內的省重點中心鎮,也是靖江市第二大鎮。轄24個行政村,6個居委,1個農場。面積為44.9平方公理,人口5.2萬人,集鎮面積4.15平方公理,集鎮人口1.8萬人,曾用名:季家市、季市人民公社、季市鄉。

季市鎮始建於南唐,是一座千餘年曆史古鎮,自古以來不但商貿發達,而且人才輩出。

歷史沿革

據《廣陵志》記載,季家市前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成陸。為靖江首次大漲沙而成。長期隸屬海陵,南唐元年(937年)唐烈祖分海陵南5鄉置泰興縣,季家市改隸泰興縣管轄。


季家市是揚子江(長江)南北水道的咽喉,為防止私鹽販賣和盜匪作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縣分為四轄:以典吏所治之地域為捕轄,駐縣城;下有黃橋、口岸、印莊設巡檢司為黃轄、口轄、印轄、印轄不久移駐季家市。清同治九年(1870年)泰州守備營首分兵駐守季家市。民國初年設巡警所。民國34年(1945年3月)季家市劃入如西縣,是年9月劃歸靖江。民國嘉37年(1948年)12月劃如皋縣,次年5月復為靖江管轄。泰興縣將所屬東南的季家市及其附近的短夼、前小莊、李家圩、王錫匡等村莊劃屬靖江縣管轄建立季市鎮。


1949年建國後為區級市,管轄一鎮四鄉:季市鎮、李市鄉、洋港鄉、禪師鄉、寧界鄉。


1951年下半年,洋港、禪師、寧界三鄉劃給泰興縣。季市改為區,管轄季市鎮及豬業公司、中糧公司、土產公司、百貨公司、油米廠、合作社、郵電局等單位。


1956年撤區成立季市鎮。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季市為孤山人民公社的季市大隊。


1959年將原季市鎮和季南鄉轄區從孤山公社劃出成立季市人民公社。季南、三元、關橋、曙光、大眾、陳塘、鄭家、白衣、元慶、裕福、勤勇、勤農、周王、勤豐十四個大隊及季市鎮為季市人民公社轄區。


1960年花家大隊又從孤山公社劃給季市公社。


1962年季市人民公社分為季市鎮和季南人民公社。


季市鎮管轄一鎮、四個居委、十五個生產隊(1967年分為衛東、紅農向陽三個大隊)


1973年縣委決定將季南人民公社與季市鎮合併為季市公社。管轄一鎮一個居委和四個居民區、一個知青農場、十八個大隊(季東、季市、季西、關橋、曙光、元慶、大眾、勞武、陸家、陳塘、花家、裕福、彭家、周王、寧界、井圩、季南大隊)


1983年體改時,成立中共季市鄉委員會,季市鄉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季市人民公社。


1984年9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季市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置季市鎮,建立中共季市鎮委員會、季市鎮人民政府。


2000年3月靖江市委、政府決定將長安鄉與季市鎮政府機構合併辦公,原長安鄉行政管轄區域統一由季市鎮管理,成立新的季市鎮,直至現在。


2008年靖江市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明確規劃打造季市特色鎮。


季市是千年古鎮,文化源遠流長。鎮區老街範圍內僅清朝民國時期百年以上的古宅就有370多間。胡家大院、朱家大院等5處古建築列為靖江市文物保護點。前不久,季市鎮對老街古宅的修復進行了設計。明年計劃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3000萬元,修復文保單位一家,修復門面8000平方米,選擇一至兩條老街道改造600米,逐步完善好基礎設施,加快恢復古鎮風貌。結合老街古宅的修復改造,季市鎮還將在古鎮區打造“傳統美食城”,達到“鎮因美食而繁榮,美食因鎮而揚名”。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老街

這是我進入季市鎮,看到的第一個古宅,這樣的大門,是典型的蘇北特色,牆體質量也很好。只可惜,我只看到保存完好的第一進,第一進的後面,主人新建了一個樓房,擋住了我的視線,按規模後面應該還有幾排這樣的院落。(本文文字及相關圖片轉自網友ghfdy,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這樣的大門當然比不上江南的徽派磚雕門,但上面的水磨磚,也是很有古意的。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在上圖的東面,也有一個古宅,主人很熱情,只可惜牆體塗滿了水泥,但大門的門墩石很有特色。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的古街,很有意思,它的主要街道分,東、西、南、北街,這是我進入東街後,拍到的一個古宅,它的牆體東側,有紅磚修過的跡象,從它的躂子門,可以看出當年應該是商鋪,現在成了民宅,金色的陽光從天窗上照下來,灑在內宅的雕花大床上,激發了我的拍攝慾望,只可惜用光不擋,沒有把內房金色陽光照耀下的雕花大床表現出來,有些遺憾。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東街114號便是鼎鼎大名的“胡氏家族老宅門廳”。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間初期古建築,抬梁式的五間木質老房,百年來,一直保持原貌,沒有修繕的痕跡。它的大門別緻獨特,上側門角和橫樑下都有磚雕,花紋是常見的蔓草與牡丹,用來寓意“富貴萬代”。進入大門,一條青石板路面,一下子把人思緒拉到了過去,恍若穿越時空。這樣的感覺在東街90號也強烈的存在。(注:本段文字系樓主所添加,與原文無關。)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東街114號,同樣是它的大門吸引了我,吸引我的主要就是上面的磚雕,它的橫樑下面也有磚雕,花紋是常見的蔓草,常用來寓意意”富貴萬代”。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兩邊的磚雕,同樣是類似的蔓草與牡丹,也是同樣的寓意。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進入大門,是這樣的路面,很有味道。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離開時,又拍了一張回味。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古鎮東街兩處隨拍。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進入東街90號的這個大門,讓我震驚,這裡原來應該就是一個很大的商鋪,後挪為公用,也可能這裡原來就是一個老字號的藥鋪,挪為公用後,還是一個藥鋪.裡面房屋很高大,院子也很大,前後三進,最後面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院子裡建了一排公用民房,院子還顯得很寬敞,那些以後建成的民房也很舊了。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進入第一進後,看到的第二進房屋,這個房子顯然很舊了,還進行過多次的改造,但它的整體結構沒有變,院子很大,在它的西側增建了一排小房,上面掛著中藥配製處的牌子,從牌子的新舊程度看,這處房子裡現在還在進行著中藥的配製。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院子的東側還保存著古老的院牆.上面的花窗很有特色。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進入第二進,就能看到第三進的房子。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在第二進,我們還能看到古老藥鋪的窗口。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還有這個文革印跡的櫃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第二進的後牆,有木雕也有磚雕。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從圖片上看,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的院子並不大。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第三進的屋簷木雕.房屋內部還有一些木雕,光線太暗,沒有成功的圖片。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從第三進看第二進,我們注意一下地面,都是磨得發亮的方磚。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特色美食好像是一種什麼餅。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這個圓圓的餅是什麼呢?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老汁雞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的老汁雞,早在明清時期就已聞名遐邇。老汁雞重在老汁。老汁配料很精,得來不易。須用上等三伏秋油、麻油、菜油、豬油配以香料成汁,然後飛禽走獸入汁燒煮,取其野味、鮮味。這樣,不斷加原料,取百味而成一汁,才成老汁。

老汁是一般人的叫法,也有人稱為腦汁,細想下來,也許稱為“瑙汁”更為適宜。因為有的人家的老汁代代相傳,保存了數十年之久,即便在盛夏時也呈冰狀,形似紅瑪瑙,稱為“瑙汁”,恰如其分。

世紀名菜--夏水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夏水湯是季家市傳承了一個世紀的地方特色名菜。夏水湯是季節性的菜餚,是高貴接待的象徵,也是百姓人家的家常菜,品味夏水湯更是一種飲食文化的享受。


所謂夏水,是指五月夏天水中之物——籽蝦、黃鱔、河魚最為鮮美。尤以梅天籽蝦最佳,個個籽粒飽滿,體形大而肥壯,蝦腦勝似蟹黃,是一年中品味河蝦的最佳季節。

砧肉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以熱情接待,晚間小宴,雖談不上山珍海味,倒也表達了深深的鄉土之情。當最後端上一碗裝得滿滿的,園園的、紅紅的、亮亮的到臺前時,在座者不約而同的迸發出驚訝之聲:“呀”“肉元”“獅子頭”、“肉丸子”、“餅燒”我說,你們所報菜名是否有錯,我說不錯,因地域、烹調技藝差異,習慣叫法也就各有不同,季家市人習慣地愛稱它為砧肉(音:佔)不是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它獨特之處,歷史悠久,傳統技藝,實為飲食文化瑰寶。


200多年前季家市是一個繁華商樓林立,縱深小巷幽靜,大小河港貫通,運輸商船來往穿梭,水陸碼頭交通便捷,人文景觀深厚底蘊。從而帶來飲食文化的提升,從單一的飲食到高雅的品嚐,從無名小吃到特色餐飲,無不適應了當時各階層人士的人際交往和豐富了平民百姓的生活需求。


根據季家市文史資料記載,清朝末年南街解樹芝家就以祖傳佔肉、老汁雞等烹調技藝,聞名季家市。上至社會名人雅士富豪賈商,及至百姓人家遇有喜慶吉祥之日,無不請解某到府親自掌勺,烹製菜餚。


砧肉外界普稱肉元,唯有季家市人稱砧肉,怪就怪在“砧”字上,所謂“砧肉”就是選用前夾心不肥不瘦的豬肉,用菜刀把瘦肉剁成肉末,肥肉剁成米粒狀,和以澱粉、水、酒、姜、蔥汁拌勻,做成包子大小的肉團,油鍋稍煎呈焦黃色,後放作料燴燒,先大火、後溫火直止放糖收湯,這樣焐出來的佔肉表面光亮,內裡熟嫩,油而不膩,夾在筷子上完整無損只晃不散堪稱一絕,至現已有第四代傳人,繼承技藝,在省級餐飲業單項比賽中也曾榮獲殊榮。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口味越來越趨向營養化、健康化、傳統化、多味蟹黃、蛋黃、蝦仁佔肉等多樣配料應運而生,色香味形俱佳,酒店、飯店、家庭已普遍接受,並經常使用它。其味越做越鮮美,把傳統的“砧肉”技藝發揚光大,錦上添花。

蜆子豆腐湯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河蜆俗稱蜆子,形似心臟,生長在淡水軟泥裡,肉可食、性寒、殼可入藥。


幾百年來季家市人憑藉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自然規律,縱橫河港水質清徹,河蜆蹤跡直觀可見。由於河蜆有個適合生長的棲息繁殖之地和足夠的微生物,得以生命延續至今。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理想的河鮮食物。餐桌上又多了個特色菜餚,為百姓人家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家常菜。季家市人最會忙吃,蜆子豆付湯,要的是原汁原味,對如何吃頗有研究,常言說:“稻秀螺螺麥莠蜆”,蜆子最把在麥秀期間,蜆子在殼內長得滿滿的,所以在這時候吃蜆子湯,實是正當時,當然一年四季都有吃,但不過蜆子壯瘦而已,要做好這道菜,首先要有原湯,就是將洗淨後的蜆子煮熟後,撈出蜆子,鍋裡的湯呈白色這就是原湯,另用容器沉澱,防止泥沙摻入,然後逐個將蜆子搿開,用油煸妙,加姜、蔥、酒放入原湯煮透,加豆腐、韭菜末,適當勾芡加鹽,這一道地道的原汁原味蜆子豆腐湯就成功了,但因蜆子性寒還得用白胡椒粉來中和,這樣,另有一種風味。


蜆子豆腐湯基調是蜆子加豆腐加韭菜末,青菜燒蜆子肉,青椒爆炒蜆子肉,一吃就是幾十年,如今人的生活在變,人的口味在變,人的健康要求在變,要求在飲食方面改善膳食結構,調整主輔配料,讓不起眼的最為普通又普通的蜆子湯,登上大雅之堂、上了菜譜,在原有的蜆子湯中加入了煎餅(靖江稱“鍋塌”、泰興稱“攤燒餅”)鹹肉、筍片、蘑菇、水餃等做到健康、營養、科學飲食。

頭菜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頭菜”遠在一百年前就已成為季家市的名典菜餚。百姓人家喜慶婚嫁,宴請賓朋好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菜餚。它顯示出主家的身份與豪華,筵席的高貴與檔次。所以主家都把“頭菜”視為菜中之菜,重中之重來看待,這樣的傳統美食,一直延續到至今。


“頭菜”的配料以水發蹄筋(油發)、海參、炸肉皮、筍片、豬腰、黑木耳、白果等組成,頗具多味混和,諸色紛呈,清淡爽口,色香宜人的特色,乃屬雅俗共嘗之民間傳統佳餚。“頭菜”是一種葷素搭配的組合燴菜。筵席開席,按傳統順序先後頗有講究,冷盆以後,首上頭菜,可謂菜中之首,菜中經典。


荷葉桂花茵糕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荷葉桂花茵糕130年前有季家市短匡王伯林興起。其傳統手藝已傳到現在的第三代手中,此糕香甜可口,軟韌適中,一年中不分季節都有上市,尤其夏天品嚐此糕,頗有清涼之感。它以上等秈米、糯米碾成粉末,以荷葉為依託,桂花為佐料,優質白糖拌和而成上籠蒸煮,並在糕的表面刻有福祿壽多種喜慶圖案,蒸熟後蓋有食用大紅印記,倒有幾分鄉土氣息吉祥之意。目前,除王姓一家延續傳統手藝外,還有數家也在製作此糕,經營頗為火紅,製作過程趨向手工加電氣自動化並舉,始終保持了原始的口味。

涼團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涼團已有數百年製作歷史,風味獨特經久不衰。

酒酵漲燒餅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漲燒餅又名酵燒餅,幾百年來是季家市人們歡度中秋佳節的一種應時傳統食品。如同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一樣。八月十五寧靜的夜空,星光閃爍,正當圓圓的月亮從東方冉冉升起時,家家戶戶用漲燒餅、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光神明,燒香點燭,鞭炮並鳴,全家盡情賞月,共進豐盛晚餐,以示閤家團聚,其樂融融表達了人間一種美好向往。

方餅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當我看到大筒爐鉗出黃澄澄、油光光、香噴噴的包燒餅、方餅時,頓時勾起了70多年前季家市燒餅店的精彩回放。屈指一數,在東西南北四圈門之內,燒餅店就有十多家,單北街就有八家,其中百姓食客愛稱包老三的包燒餅、方餅、斜角餅最好,名不虛傳,燒餅有鹹酥蔥油飄香,油而不膩;甜的豆沙細軟,糯而爽口,方餅四角方整,芝麻噴香,店堂內七、八位師傅忙碌不停,做方餅的,做燒餅的,搓條子的,擦酥的,一片繁忙景象。筒爐師傅衣袖高高捲起,手臂上露出一條被木炭火烤紅的長長紅印,一個一個地把燒餅貼到火紅的筒爐內,排列得整整齊齊,經受火的考驗,這不是一天的功夫,這是歷史的見證,這是傳統食品的完美體現。


酒酵饅頭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市人是最會忙吃的,季市小吃中,叫得響的品牌食品就有老汁雞、肉圓、大爐餅、茵糕。尤其是那個出了名外號叫周瘌子的,因做酒酵饅頭出了名,人們卻只記得他的外號——以我的理解,人們叫他的外號,卻是對他充滿著敬意呢。


進入臘月,周家就開始忙了。在季市鎮的西街,一條長長的石板街路,街兩側還是那種讓人想多看一眼的老式排門的舊房子,走進巷子,遠遠地,一眼就能看見街的一側,放著一張簾子,簾子上,白白胖胖熱氣騰騰的正是剛出籠的饅頭。而在簾子旁進進出出的人似乎都是排了號的,一家饅頭出籠,就要包另一家的饅頭菜。不知道排號是不是能給添上一抹好滋味,反正這是周家新鮮出籠的饅頭的的確確好吃。

季市大爐餅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劉婆在這條街上住得沒有這麼“古”,可也有50多年了吧。50年前她認識季市鎮,不是先認識季市鎮的的人,也不是先認識季市鎮上的磚和瓦,而是季市的餅。一種叫“大爐”的餅。婆家上門的禮中就有它的身影。謙虛的“大爐餅”做得這樣精製,酥、香、甜、鮮。可見那個鎮上的人是多麼地享受。


也許是這酥、香、甜、鮮打動了少女的心,那時的劉妹成了現在的劉婆。


巧的是,劉妹家在餅店的隔壁,經常是粥燒透了就到隔壁買餅。這才知道“大路”原來是“大爐”。大大的土灶罡出的餅。


胡源泰茶莊


曾是“區級市”,交匯“如泰靖”:千年古鎮“季家市”的昔日繁華

季家市“胡源泰茶莊”是安徽績溪贏州鄉龍川大坑口村胡允源於清朝同治八年(1870年)開辦的。1956年公私合營後依然由胡允源五世孫胡錦綬負責經營,是泰州地區真正的百年老字號店鋪。


胡允源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歲到江蘇東臺一家字徽商茶莊學徒,由於胡允源聰明好學,工作勤奮,不久升為水客(負責採辦和儲運的外勤人員)。在此期間,胡允源瞭解並掌握了各種茶葉產地、質量、價格、運輸、銷售等情況,積累了經營茶葉生意的經驗。咸豐三年,22歲的胡允源獨資收購了東臺“裕泰和茶葉店”,由此開創了胡氏茶莊的百年基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