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做過一些保險功課的同學大多知道有80%的產品保障責任一般、價格挺高。7月底上了大、小福星兩款產品,似乎開了竅,一反常態的貼近市場,保障責任增多、價格反而變得親民,給人一種"特供"的感覺。打小我們就知道特供、專供二字背後的含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天也我們也過一把"特供"的癮。分析下這款產品是否值得購買。


今天從產品責任、機構服務水平、銷售人員服務水平三方面來綜合評價一下這兩款產品。


一:產品結構(列了一個三年前的《御享人生》作為參考對比)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1:等待期

二者都為中規中矩的90天,等待期內發生疾病合同終止並退還保費。這點填了老版平安福、少兒平安福等待期內發生疾病退現金價值的坑。


2:疾病數量

大福星120種重疾,小福星120種重疾+14種特定疾病理賠1次(白血病雙倍理賠)。

輕症責任、中症責任二者都不包含(輕症會出現在附加險中)。御享人生80種重疾理賠3次,30種輕疾理賠3次。


對於疾病數量、產品功能。我去年解析過很多產品,發現目前絕大多數公司為了誇大宣傳,通常有以下四種做法。


做法一:病種搞拆分,【斯蒂爾病】與【幼年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終末期腎病】與【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採用同種理賠方式,【運動神經元病】拆分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進行性肌萎縮】。

做法二:理賠邏輯拆分,【大面積燒傷】,必定【大面積植皮】,【心梗】會做【冠脈介入手術】,把有直接因果聯繫的病種寫一通但是理賠要求卻只賠一次。

做法三:增加罕見病【瘧疾】、【埃博拉】、【瘋牛病】這些南美、非洲的病種搞一大籮筐。

做法四:增加同一原因不能多次理賠的描述如果在合同中有描述由於同一原因、同一醫療行為,同一意外導致我公司不能進行二次理賠。那麼對於一些保險業務所說的在【白血病】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到底能不能理賠兩次?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這樣整套奪命四連下來就給人一種功能爆炸的錯覺。


3:保障內容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核心疾病小福星白血病可以雙倍理賠,立頭功!只可惜白血病當不了飯吃。其他保障內容做的就非常難看了。可能有些不是長期關注我的朋友不清楚上面這一大片"無"表示什麼意思。


比如腎臟,高血壓的重點靶向器官之一。沒有肌酐值442理賠第一次腎功能障礙,就需要等到了重疾的尿毒症了才能理賠【終末期腎病】肌酐值707。(感興趣的可看前幾期的《解析慢性腎衰》一文)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如果沒有【安裝心臟起搏器】,對於竇緩,只能通過【III度房室傳導阻滯(以安裝心臟起搏器)】來理賠。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如果要給產品力打分,100分為滿分的話,可以不客氣的說《大、小福星》有點戰五渣了(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御享人生》憑藉多次賠付,極低的產品價格,充足的保障內容,強大的公司背書,時隔3年依舊可以打到70以上的高分。


《大、小福星》敗就敗在兩個字上。一個是""。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可以看到,無論是乞丐版還是頂配版福星,比市場很多產品貴出30-80%。貴的道理不是合同條款優秀,而是在品牌加持,網點建設,廣告投入,管理成本,利益金字塔結構上。


如果你懂行,你會知道重疾險的設計從客觀上講更適合中產或中產以下,一旦採取高定價策略則無法滿足家庭成員全員參保的需求,又或是強行參保了,每位成員只能獲得極其低廉的保障額度。一旦遇到大風險,額度太低對於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中產來說又顯得雞肋無比。恕我惶恐,猶如開頭所講,這些產品被歸納到"特供"產品行列,"特供"給誰?誰會不假思索買單?其實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


有人私下給我提供了一些圖片做參考。說是應對市場輿論,提升競爭力。補足價格區間客戶需求。《大、小福星》真的就提升了競爭力?就補足需求了啊?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憋氣中,怒氣值86%)


另一個敗點是""。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套路實在太多,一款產品需要通過11款收費的附加險來實現其保障功能這營銷策略讓我不得不服,也確實讓我們開了眼界!


輕症需單獨購買:

輕症保障責任對於一款重疾險何其重要,這裡居然需要單獨付費購買。不買?可以,就只能等著開胸、開腹、開顱手術才能理賠(整個循環系統的介入手術統統不在保障範圍內,體循環涉及到的一些手術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豁免淪為斂財工具:

當被保險人罹患合同中任何一項疾病的時候,豁免功能會免除其後期所有保費。該責任被譽為整個保單裡最有溫度的條款,為雪中送炭,市面多數產品該功能都是免費的。對不起,《大、小福星》豁免單獨收費。敢不附加的話,客戶真得病了後期保費還得繼續繳納。


一攬子單項責任是噱頭:

針對35歲以上年齡段的客戶,很多消費者會有提高心腦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的保障訴求。不過令人失望的是這幾項單獨付費的附加險沒有一項是降低了理賠門檻,而僅僅是在已經達到重症的基礎上加了槓桿。比如【腎衰】,肌酐值在442時可以理賠(有些產品低於442),《大、小福星》加了附加肝腎保障還只能在【終末期腎病】時才能理賠,導致保費的邊際效用遞減。花同樣的錢為何不單獨購買其他更有優勢的產品呢?


惡性腫瘤多次理賠形同虛設:

癌症的臨床治癒是五年,也就是說五年後癌症患者的離世很可能與之前的患癌史無關。側面反映了患癌後的前五年是至關重要的階段。這五年,對於患者的治療、康復、調養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最消耗家庭經濟的五年。不過附加的《成人惡性腫瘤》,《少兒惡性腫瘤》需要首次理賠後生存滿五年才能行使該項權利。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五年?整整五年你知道被保險人怎麼過的嗎?你知道嗎!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對於一些家長看重的首次惡性腫瘤保障、白血病保障,《大、小福星》倒是可以附加【首次惡性腫瘤】、【白血病】單項保障,這個構思是極好的,唯一的瑕疵是對於【早期惡性病變】、【慢性淋巴系白血病】不能理賠。(什麼是慢淋白血病可回顧我上上期文章)拋開價格因素,可以稍微點個贊。


產品層面就是以上這些,恕我直言,我絲毫看不出這是一款有誠意的新產品,我看到的只是一套斂財的工具。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怒氣值100%)


二、機構服務水平:

平安人壽由於網點眾多,花費巨資打造APP。這樣一來提高了整個集團產品之間的轉換效率。也提升了服務質量。從投訴率,理賠時效性來看,平安人壽不算最好但也是做的不錯的。也就是說雖然產品力不行,但是公司規模、後臺服務是可以的。為什麼要講這些?因為看保險不能光看條款,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畢竟《保險法》只能在法律層面幫我們兜了底,在法律之上,我們更希望買到不錯的產品,後期也能有較好的服務品質。目前一些過於激進的網紅居然可以不問體檢異常,讓有結節、有息肉、有蛋白尿、有血尿的客戶自行購買,以後理賠我個人認為可能會存在隱患。一些健康險公司不太看重理賠時效,核賠業務完全外包導致了時效性差,給人一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感覺。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三:銷售人員水平


購買保險產品只是保險規劃中的一環,我們可能會買到當期優秀的產品或是不那麼優秀的產品。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差的產品無非就是保額低,理賠要求嚴,保費貴一些。一言以蔽之——掏的錢多了理賠的錢少了。那反過來講,好的產品是不是就是掏的錢少了,理賠的錢多了呢?


真不一定。比如最起碼的體檢報告很多人都是看不懂的。臨床醫學與核保醫學並不一樣。一個是臨床治療一個是買入標準。比如竇速,心電圖R波之間大於3個大格,無需治療醫生讓先觀察。比如甲狀腺結節TI-RADS-4,無需治療醫生讓先觀察。這些情況買了保險後能理賠嗎?


合同拿到手後,很多消費者也並不懂如何去運用合同。前幾天有位杭州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買了某款產品之後孩子發現了【動脈導管未閉】,下一步家裡該如何處理?大概會涉及到哪些條款可以運用?


所以,把這些結論放大來看,無論是平安還是友邦,無論是中資還是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結構、服務水品上都會存在短板。銷售人員的業務水平就是關鍵一環,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遇見了有獨立思考能力、業務水平過硬的業務員在銷售《平安福II》(責任會好於《大、小福星》)雖然產品價格更貴一些(別死扛,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呢?)也是可以買的。

因為這些業務員至少會站在客戶一方,用自己所學所知全力去幫助、陪伴客戶,可以託付。同樣的產品,不同的人在做銷售,區別就是一個是獅子座,一個是坑貨。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美中不足的是,能遇見我所說的優秀代理人概率會比較低。因為主體保險公司利益鏈在於無限擴大銷售規模,一般很難去做專業化培訓,更多在於銷售方式的傳導,更突出銷售二字,不看重使用環節。所以,這些優秀的代理人一旦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會去研究整個保險市場,去思考未來保險行業的趨勢,就再也不會坐井觀天!其後果往往是某些渠道難以承受的。


好了,不好意思,今天這篇文章囉裡巴嗦地寫了這麼多,看來要讓一些喜歡拉人頭,搞"保險社團"的琛哥們損失2000塊了。

客觀評價平安人壽《大、小福星》是否值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