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致南义吴冢村 千年古槐

左瑞杰

老树发青垂绿枝碧翠茂盛应季时

管他风雨几千年强性不倒又一日

枯皮耐侵傲霜雪嫩叶随春飘花痴

尘世炎凉经看惯苍龙探海如雄狮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南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水宝地、军事重镇。南义有千年古槐。和他盛产的薄皮核桃、苹果、黄花菜一道被人们称为南义四宝。

南义还有八景。先贤有诗云:“义井石上金龟卧,三官古槐根赛梢;东西两岭比城高,晨昏烟雾锁城腰;分水梁上人不晓,金钟响彻暴雨消;雷音寺上乌鸦噪,城南八水奔池涝。”每句一景,令人神往。

南义,又名南义井,相传在先周时期,著名的昏君“周赧王(又名周懒王)坐庆阳(今庆城县)龙脉斩断”,---在庆阳呆不下去了,率族南迁。一路上长途跋涉,顶热冒暑,途径南义地界时,人困马乏,饥渴难忍。于是周赧王传旨,在南义三官古庙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走。为了解决人马饥渴问题,他命令随从找水解渴,埋锅做饭。随从四处找水不着,难交圣旨,心急如焚。这时,正在三官庙内休息的周赧王忽打盹做梦,梦见一白头老翁前来跪奏,说古三官庙背后有一古井,内有清水可饮马做饭,解决时需。周赧王惊醒,急忙命人依梦找水,结果果然在三官古庙背后发现一口古井,井上有一个四方形四个金龟形状的石井口,挪开石盖,取出井水,真个香甜可口,解决了当时人马饥渴之难。此外,在南义地面还发现八口盖有金龟石盖的水井。(有些井盖上石龟之上还竖立有碑刻)。周赧王龙颜大悦,心存感激,命名此井为义井。因南义地处庆阳周祖陵山之南,还在泥水(今马莲河)之南。因此,南义井即南义由此而来。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南义地处今银西公路宁县北段,乃宁县和合水县的要冲,是宁县的北大门。和宁县的南大门长庆桥遥遥相对。银西公路自南向北通贯全境。东与春荣塬隔沟相望。西与瓦斜塬间马莲河水相邻。

相传,南义为军事必守重镇。建有古城,南北有城门。四周有非常厚的城墙。每每早晚,朝霞夕照,炊烟升起,暮露降临,烟雾如玉带一般绕城墙腰围而锁,东西有山岭,且高于城墙数丈,四周有几丈深的护城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易守难攻。城上有望角楼,楼内有铜钟。每遇暴雨时,击鼓鸣钟便可以使雨停天开。在西南角城墙外曾有三官古庙。庙门前有千年古槐,根大于捎,高于城墙,且露于外。根深叶茂,绿树成荫,遮阳蔽日,护着城墙,实乃南义之一大景观之一。当年解放南义时,由于城墙坚固久攻不下,有人献计,夜晚趁黑沿三官庙古槐攀树而上,翻城墙而入,内外夹击,激战三昼夜才解放南义。解放后,据老人讲,千年古槐因战火焚烧而死,光树根就被人们砍伐烧柴火,整整烧了十几年......。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槐树,人称木中之王。南义地面自古以成长槐树著名。在我的老家马泉村就有四五株近百年的古槐。我七八岁的时候,我记得我们老屋院的门前就有三株直径约三四米大、高约数丈的老槐树面临池塘。犹如三位长寿老人并肩而立,枝叶相参,叶茂枝繁,奇景可观。然而这和南义乡吴冢村常家庄的千年古槐相比,逊色多了。

吴冢村常北组五龙山沟畔有一株被当地群众称为神木圣树的古槐---千年古槐。现在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仍然绿叶冉冉,生命旺盛。这株古槐详确年代无史可考,据传推算已千年有余。槐生胸径约3米,高约12米,树冠直径约30米。其树冠的形状远远看去像一个面向西北扑食翘首、急于腾跃的雄狮,古拙稀奇;其枝如苍龙探海,昂首向天,姿态可爱。此虽树身皮老,枯朽拙蚀,但枝繁叶茂,新枝焕发;其躯干苍劲挺拔,金蟾围护。老枯朽粗,其根如磐石,错综交错,堪称奇槐古木。那历经千年风雨的老躯三个人手勾手还搂不住。在此槐树的树叉中,老枝中空,集雨泥桑种而生桑树嫩枝,成为千里方圆举世闻名的“槐抱桑”。常北组又名常家庄,这里所住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姓常。相传明代大将军常遇春,领兵征西,在去庆阳的途中在南义曾驻军于此。他选定了常北组乌龙山右泪池,这里曾是元代功臣刘昱驸马的出生和葬埋地,遂决定将本家族安居此地。后世人均以常姓居住此处,因此“常庄”便因而得名。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年代久远,无从可考。据传明嘉靖年间,吴冢村常北组五龙山门前沟畔有一大涝池(即,泪池)。池边古槐几度枯荣。不知啥时候突然生出茂盛新枝,如“槐抱桑和连理枝”之奇景,常氏族人精心保护,并常有人发现两条白蟒蛇出入树洞,还有金蟾蜍守护,族人非常惊奇,遂于树下建一古庙焚香祭祀,故称之为“神槐”。至今每逢过节、还有外地人来树下焚香祭神、跪拜诉愿,使人奇怪的是,凡众许愿,有求必应,许愿皆灵。

千年神槐已有不寻常的经历。传清朝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途经此处,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危害百姓。可到了常家庄,忽然战马扬蹄,腾空嘶叫,惊恐不前。匪首远望此槐如雄狮蹲踞,似神兽护庄,故绕道而行。村庄幸免洗劫。时隔数日,匪首派人来毁砍这颗神槐,族长从七户人家中每户讨文银三两,共讨二十一两文银,贿给匪首,才保住这颗神槐。

“泪池”,就是神槐旁边的涝池。位于五龙山沟边,距离此古槐树约五米处,形似泪珠。直径约35米,最深处约6米。每年大雨时节村上的积水多会集于此。水面清平如镜,也是一大景观。其名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据传西汉末年,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拥兵割据,班彪(3年~54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避难相随,公元三十四年冬十月,中郎将末、斑彪等大破槐纯于落门,其将王元奔,纯与宗周降,陇右平。曾在此寻根祭祖。祭祖时,班彪惜己命运之多舛,未能建立丰功伟业,愧对祖先,顿感自己时运不济,感叹道:“余遭世之顛覆,罹填塞之阨災。舊室滅以丘墟兮,曾不得夫少留。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迹而遠遊。”遂痛哭,其情其景如李白诗中:“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适逢天降大雨,倾盆而下,持续半日,雨过天晴之后,人们发现这里出现了一处形似泪珠状的漩涡,后成为常年蓄水的涝池,遂认为这是天意,上天都为其流泪---即为如今的大涝池。

甘肃宁县南义吴冢村千年古槐

吴冢村,是宁县有名的文明礼仪村。这个村自古以来就是出阴阳、出先生、出文化人、出唢呐自乐班等艺术才人的村庄。是远近闻名的礼仪村。这个村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管是谁,哪怕你多有钱,官再大,只要在进村出村的路上,凡是迎面遇上老年人,都必须下自车打招呼,问候老人,等老年人走过去后才骑车行走。这个村重视学前文化教育,在小学,启蒙老师就狠抓毛笔字书法的书写,如今村上大多数人都会用毛笔字上礼、写条据和请柬。

在该村担任30多年的老村支书吴克全说,他们村上已经借助县市倡导殡葬新风、水土保持和节约耕地的大好政策,毁庄还田,整修路面,扩大耕地。在山前沟畔及四荒地带,依靠千年古槐旁山临水,已建造公益陵园,新修公墓地360亩,同时栽植油松、翠柏等林木1600余株,改进厚葬薄养、损坏耕地、铺张浪费之陋习,树立勤劳致富、耕读传家、知书达理,富而思进的文明新风。祈盼国运昌盛,富民乐业。村上今后将积极发展核桃、苹果和黄花菜三大富民产业,促进村民实现家家小康,人人和谐、村风文明的小康梦。

千年古槐显神灵,保佑子孙福瑞来。看千年古槐,享万世小康。正在发展中的南义乡和吴冢村将进一步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昂首奋进,阔步向前。

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无其他目的;

备注: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