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别让我走》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豆瓣评分7.7分。这部电影根据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电影中,女主角凯茜和她的两个朋友露丝、汤米,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这里环境优美,生活无忧无虑。凯茜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直到孩子们从露西老师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黑尔舍姆所有的学生,其实都是克隆人。他们没有办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长大,因为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社会上的“正常人类”提供移植器官。18岁后,凯茜和伙伴们第一次走出黑尔舍姆,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但他们已然注定的命运,仍如影随形。

电影虽充满英伦文艺气息,但其背后关于生命,关于尊严的探讨十分沉重。许多人看完后,直呼情节让人悲哀,又疑惑于克隆人为什么不反抗,只是平静地接受安排。而今天,我想就从成长环境、爱情经历、社会态度三个层次,来分析凯茜是如何被困于孤独的牢笼,丧失自我意识,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拥抱自我的。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也会详细分析,解答很多人关于克隆人所谓“软弱”的质疑。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01、成长环境:长期的哄骗与限制,将凯茜困于学校教育之中,失去了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纯真孤独却又不成熟

与许多学校一样,凯茜所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不仅学风严谨,而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教他们画画,并定期选出优秀作品展出。

但不同的是,学生们被笼罩在学校编织的一张巨大的谎言网下生活。举行的“跳蚤市场”,校长口口声声保证“全部都是很好的东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却是缺胳臂少腿玩偶,损坏的闹钟,明显是别人用过的旧物;要求学生们每天用特制的身份手环打卡,严格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为了不让他们对外界产生好奇,编出许多恐怖的故事来吓唬他们。

凯茜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使她变得敏感而沉默,即使和朋友们在一起,有时也会心不在焉。身体内的孤独因子强烈地撞击着,虽然她用绘画纾解这种特殊的情感,作品也多次被展出,但缺少与正常世界的接触,还是让她的思想局限在了学校为她安排好了生活中。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当凯茜看到“跳蚤市场”上那些残破的玩具与饰品,她也感到不被重视与失落,但由于年幼的她并不知到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凯茜无处诉说自己的难过。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戴上耳机,沉醉在汤米送的磁带中那迷人的女声中。有时听着音乐,凯茜会情不自禁地抱住枕头,感受肌肤的触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

在我看来,凯茜虽然作为一个克隆人,但她内心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她懂得关心、体贴好朋友,也会欣赏音乐与绘画。学校却将孩子们看作是未来索取的工具培养,在这种漠视与压抑下,凯茜的孤独感是很难排遣的。

而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也让凯茜对外界一无所知。从她在长大后,和好友一起去餐厅时表现出的局促可以看出,她已经不会和人正常地沟通与交流。她只能感受到“正常人类”对好友在餐厅的喧闹的厌恶,感受到自己永远不会被当作人来看待。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02、爱情经历:信任的朋友与心爱的人,同时的背叛让凯茜更加孤独,也更加沉默,不得已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

早在黑尔舍姆这座监狱般的学校里时,凯茜就对汤米产生了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

  • 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底的秘密,在学校集会时,偷偷看站在前一排的汤米;
  • 在汤米因不擅长球类运动而被男生们排挤时,主动走上前安慰他;
  • 在看到露西老师与汤米谈话时,替他担忧。

汤米对于凯茜,更像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是她被困于孤独中的几分慰藉。每当和心上人待在一起时,凯茜总会控制不住嘴角的笑意。那是她因年少悸动,心有所想而感受到的温暖。

汤米似乎也在回应着她,从他很多似有若无的行动中,仿佛早已对凯茜情愫暗生,比如:

  • 在不小心打伤她后,道歉时不经意说出的那句“尤其不会伤害你;
  • 在“跳蚤市场”上,为凯茜挑选一盘磁带,害羞地关心着她。

他们之间似乎只差那么一句话。但让凯茜想不到的是,好朋友露丝突然横刀夺爱。他们不仅在集会上偷偷牵手,露丝甚至在花园中主动吻了汤米。凯茜内心翻江倒海,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昨天还谈天说地的爱人突然抛弃自己,为什么一直明白自己心意的朋友从未透露丝毫。

两个最亲爱的伙伴同时抛下自己,凯茜感到深深的背叛感。她又想起三人曾经嬉笑打闹的时光,那是年幼的她少有的快乐回忆。而现在,凯茜小心翼翼呵护的爱情与友情一瞬间化为泡影,长期以来的孤独感更加剧烈,她能做的,只有强忍泪水,接受现实。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后来的日子,凯茜一直在盼望着两个好朋友只是玩闹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但直到他们离开黑尔舍姆,露丝和汤米仍然如胶似漆。三人被一同分派到了同一个寄宿村舍,这将是他们准备“捐献”前的最后一站。

在同一栋房子中生活,凯茜时常为闯到汤米与露丝缠绵而难过,也偶尔会被露丝的嘲讽重伤。她和许许多多处在青年人一样,渴望得到爱与抚慰。但村舍里的其他人也都是出双入对,只有凯茜,孤零零的一个人。

所以,凯茜喜欢上了读书,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她能够忘却自己的身份,忘却周围的冷眼,忘却寂寞。有时,她也会用一只手,触碰另一只手,感受那种未曾有过的亲密触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凯茜发现垃圾桶中的成人杂志。她把杂志拣出来,拿到屋里,飞速地翻着。仿佛每翻动一下,她内心那种找不到出口的苦闷就能减少一些,再减少一些。

在我看来,凯茜这种在别人眼里很可笑的行为,其实体现着她内心孤独达到极点后,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她看到同龄人肢体接触,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渴望爱抚与触碰,当她发现了自己的这种愿望后,也产生了怀疑:我的基因是否来自一个放荡的女人?

在这个阶段,她想要探寻自己究竟是谁,又从哪里来,应该去往哪里。所以她翻看成人杂志,期待在那里找到答案。其实此刻的凯茜才终于慢慢走出孤独,真正开始丰富、充盈自己,包括她努力争取成为医院看护的机会,而不再选择任人摆布,随波逐流。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03、社会态度:刻意的疏远与冷落,使凯茜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孤独,是克隆人群体中普遍的状态

凯茜报名成为看护后,便离开了村舍,也离开了自己的两个好朋友。她在医院尽心尽力,帮助着和自己相同的克隆人,熬过捐献前的紧张,也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同伴倒在捐献的手术台上。

这份工作,凯茜一做就是十年。直到偶然的一次留宿医院,让她见到了已经完成两次捐献的露丝,医生已经断言她虚弱得活不过第三次捐献。交谈间,凯茜得知露丝和汤米早已分手,他在其他医院也已经完成了两次捐献,身体却很好。

在露丝的提议下,三个伙伴相约一起去儿时常听说的海滩旅行。在那里,露丝承认自己曾经利用汤米的优柔寡断,拆散了他和凯茜,因为她不想成为那个被剩下的人。如今她时日不多,只期盼两个好朋友能够向曾经的校长证明彼此相爱,获得延迟捐献的机会,并将辛苦找到的校长地址给了他们。

原来,凯茜早应该看出,平时嚣张跋扈的露丝也害怕孤独。因为生活已经有了既定的终点,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就像凯茜负责过的许许多多克隆人,他们在捐献手术前,并不是想着手术之后自己要去做些什么,而是重新回到病床,一天天等着下次捐献的到来。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汤米得知露丝和凯茜的想法以后,非常激动,开始积极准备。原来,分别的十年来,汤米还苦苦思念着凯茜,并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完成了许多幅作品。

但当凯茜和汤米找到校长,他们却得知这条“特赦”并不存在,学校开办画展,并不是要看清克隆孩子们的灵魂,而是想知道他们是否有灵魂。他们幻想破灭后,汤米很快迎来了他的第三次捐献,也再也没能从手术台下来;凯茜也在两周后接到了第一次捐献的通知,没办法再担任看护的工作。

凯茜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那些正常的人类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也有悲伤,也有孤独,也会迷失自我。明明他们也是人,却完全没有做人的权力。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不能做喜欢的事,保护爱的人,他们短暂的一生,注定只有捐献和准备捐献两种状态。


《别让我走》:克隆人困于孤独囚笼的背后藏着对生命和尊严的探讨


04、基于电影《别让我走》剧情,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看过电影后,许多人为“正常人类”对生命的漠然唏嘘不已。但我想,影片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敬畏生命这么直白。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和影片中的克隆人一样,从小被灌输着宏大的价值观,却从未想明白,自己内心究竟喜欢什么。

关于凯茜为什么不逃走这个问题,如此便有了答案。她能逃到哪里去呢?除了按照社会观念所设定的方式生活,她已经找不到其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了。她并不是没有尝试,申请看护,便是她找寻到自我后的一次挣扎。但,还是逃不掉的,因为内心深处,还藏着儿时在集会上,听到校长说的那句话——

“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决于我们对社会捐献的多少。”

的确,儿时的观念一旦形成,便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摆脱掉的。像克隆人们隐约明白真相,却依旧选择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也同样渴望自由,却又循规蹈矩地重复着既定的动作。我们平静地谈论、猜测、犹豫,在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小争取,然后又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的角色中。捐献与受捐的人,不是都走向了一样的终点?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否认奉献精神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我们应该时常静心思考: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的快乐基于哪些因素?永远不要被自己的奉献意识所感动,只有活出自我,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活过。

结语: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沮丧,可能会无助。通过观看《别让我走》这部影片,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启发。人生是可以简单单的,但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一切并不取决于社会对你的期待,而是你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希望你也能摆脱孤独,拥抱自我,去享受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的价值与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