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什么才是曹操统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让他只能一辈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马哈鱼12


问题表述不是很清晰啊,究竟是曹操一统天下的阻力呢?还是废汉自立的阻力呢?

1.如果是武力上一统天下的阻力,那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对孙刘联盟无能为力了。后来,最多也就是拿下了西凉的马腾韩遂,汉中也没拿下。三国鼎立,已成为均势。曹操集团确实无力一统天下。

2.如果是政治上废汉自立,那问题就复杂了。这是一道道众多的无形的墙,想要冲破也是不可能的。

3.其实世上本无三国,只因为陈寿先生写了《三国志》,后世才默认了三国的存在。因为汉献帝一直在,即使曹丕称帝以后,汉献帝也一直在。皇帝在,王朝就在。这应该没有逻辑问题吧?

4.因为汉献帝一直在,曹操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确实并无称帝野心。曹将军曾说,如果天命归曹家,那就让曹丕称帝。

5.巨大的氏族阻力。袁绍为什么一开始呼声很高呢?人家祖上是“四世三公”啊。曹操呢?宦官之后,那身份地位不知道低了多少多少个等级。大家读过司马迁《报任安书》,就知道太监之地位是如何悲催了。

不可否认,治理国家还得靠文化人啊,文化人不仅替皇帝掌管着国家机器,也左右着舆论导向。文人士大夫眼里没有曹操,曹操就坐不稳皇帝。

荀彧就是一个例子。荀彧对于曹操来说,就是第一功臣,身兼张良、萧何之重任。但荀先生可是反对曹操称帝的,就连曹操封魏王都不屑一顾。

曹操集团本质上是个武力集团,最多是个寒门或者低等士大夫集团,是抗不过天下煌煌氏族舆论的。

6.刘备为什么敢率先称帝?人家是皇叔,天然代表着皇权。在道义上居于至高地位。这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7.曹丕为什么后来敢称帝呢?因为情况变了,陈群使出了九品中正法,一下子就把氏族吸收过来了。

8.曹操在军事上、政治上都不具备条件,那是否敢硬称帝呢?结论是敢,也能,但不划算。袁术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不称帝还能多活一二十年,妄称帝,立马就玩完了。曹操可是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的,岂是袁术那般见短识浅之人。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锄扬轩


曹操完全有理由称帝,可是有至少三个阻碍,使得他永远都不会跨过那一步,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

01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

曹操何等英雄?执天下牛耳者。太监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西园八校尉之一。可见曹操在东汉朝廷是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基础的。

他创业虽然没有袁绍、袁术那么顺当,但却也比刘备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既然条件比别人好,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也比别人要高得多了。

  1. 曹操刚刚迎接天子的时候,被汉献帝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这是为了表彰曹操重建大汉社稷的功劳,可以说曹操对自己很满意。
  2. 曹操打下西凉,赶走马超,北方天下基本都在手里的时候,志得意满。所以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地位在诸侯王之上,曹操对自己也很满意。
  3. 曹操打下汉中,占领整个大北方的时候,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王,建立魏国。这个时候曹操真正成为了诸侯王,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他对自己还是很满意。

可是后来呢?情况似乎有所变化,因为曹操从成为魏王以后,根本就没有再有过任何开疆拓土的行为。

反倒是将汉中给丢了,差点连南阳也被关羽给打下来了。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曹操人生的黑暗时期。

当初曹操如果再接再厉,打下益州或者江东,他肯定是会称帝的。从大将军到魏公再到魏王,每一步的过程中,曹操都在建立功勋。

只要下一步,曹操还能够建立功勋,那么他铁定是要登基称帝了。可是他在这儿止步了,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登基称帝。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国志》

对自己要求一向都很高,曹操绝不会在没有建立任何功勋的情况下,提前登基。所以他选择了止步,这或许是最明智的。

02曹操担忧南方两大宿敌,他不愿是三者中第一个称帝之人。

曹操的一生中,有过不少敌人。强大者如袁绍、袁术等人,相对较弱的有张绣、吕布、马超等人。这些人都被曹操给逐一征服。

  • 可是有两个人,是曹操一生都无法征服的,那就是刘备和孙权。
  1. 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坐拥江东,防守能力无人能及。虽然年纪非常轻,是他的侄儿辈的,但是的确堪称是一方英雄,不可小觑。
  2. 刘备从一文不名的草鞋小哥,一路攻城略地,坐拥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等地,成为了足以可曹操匹敌的对手。

曹操心里那叫一个气啊,一个捡来的江山,一个曾经给自己做过打手,这两个人居然有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

他肯定在心里立下重誓,这辈子不把这俩货给收拾了,绝对不罢休。而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关系,又是曹操最担心的事情。

  • 曹操称帝,会成为孙刘结盟的牢靠帮手。
  1. 曹操不称帝的时候,孙刘虽然联盟,但是彼此之间都有芥蒂。
    而且因为荆州的问题,刘备和孙权曾经不止一次要干架。
  2. 可是曹操如果称帝的话,这两个人,可就有了冰释前嫌的理由了。大汉是他们的国家,他们是大汉的子民。现在曹操篡夺了大汉的江山,那他们必然是要把曹操当成共同的敌人。
  3. 在没有任何反对势力的情况下,篡位都必须要担心有人会反对,甚至造反。更别说当时有孙权和刘备这两大军事集团作为支撑了。

一旦曹操提前登基称帝,刘备和孙权集团的人,会不会联合起来讨伐?曹魏境内会不会也有人跳出来支持他们?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馀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瘿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三国志》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的话,那么曹操前半生的努力,可就付之一炬了。曹魏王朝的地盘来之不易,全都是曹操一点一点给打下来了,曹操又怎么舍得就这么毁掉呢?

03一生汉臣的身份,是曹操心中最大的芥蒂。

你以为曹操是没心没肺的人吗?当然不是。曹操饱读诗书,对儒家、法家思想非常精通。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曹操对称帝这件事,才会变得更加谨慎。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八月,以大理锺繇为相国。---《三国志》

他这辈子都是汉朝的大臣,如果篡位登基,那么就成了刘备孙权口中的汉贼,这一点曹操心里这道坎是否能过得去呢?我认为过不去。

  1. 曹操名义上的祖先曹参,那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当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曹参帮助大汉朝打下了两个国家122个县,功劳堪称第二。
  2. 曹操名义上的爷爷曹腾,那是东汉帝国的大宦官。深得汉顺帝信任,此后更是因为策划迎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在东汉工作30多年,兢兢业业,赢得了好名声。
  3. 曹操的亲生父亲曹嵩,那是东汉帝国的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是大汉王朝掌握兵权的重要职位。
    虽然是通过买官的行为步步高升,可毕竟也为东汉工作了一生。
  4. 曹操本人,那就更别提了,过去是汉灵帝西园八校尉之一,后来成为了汉献帝的大将军、丞相、国丈,这一系列的称呼,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枷锁。

家族世代都是为汉朝工作的,自己又是汉朝的中流砥柱。这怎么能不让曹操心中,对汉朝心存感情呢?

曹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诗词至今读来,我们都是感佩至深。所以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曹操必然也是非常了解的,他能逾越那道坎吗?很难。

总结: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

其实曹操的这么一句话,已经暴露了自己的目的。他自己想要称帝,但是不能够。但是他对自己的家族,是充满了希望的。

他认为,如果真的是让他们家出皇帝的话,那他甘愿成为周文王那样的人。周文王姬昌,是他们家打天下的那个人,但是没有等到打下天下就去世了。

紧接着周武王上台,这才平定了天下。曹操的意思很明确,他是周文王的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完成登基称帝的目标。

由此可见,曹操对皇位,还是非常渴望的。只是种种限制,使得曹操根本不可能去触碰皇位。但是这不代表曹操不希望家族获得无上的荣耀。

他的儿子曹丕登基称帝,那就完美地解决了所有问题。曹操既能够被追封为天子,也不会被人骂为汉贼,而他本人更不会被内心谴责。


江湖小晓生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实力不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经过彼此的长时间征伐,最后形成了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和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的三国鼎立的形式。曹操若是想一统天下,那么就必须铲除蜀汉和东吴。首先说蜀汉政权,经营蜀地多年,物阜民丰,不要说曹操来灭它,单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历时七年,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就让曹操吃不消了。而孙权据江东虎视眈眈,时不时的还想要从背后来一下,捞点好处。因此,曹操想要一统天下,还是实力不济使然。

其二:礼法不服。

三国鼎立时期,虽说三方政权实力强大,但是代表着汉室正统的汉献帝刘协尚且在位,且不说其有无实权,但人家还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帝王,虽然曹操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刘备孙权并不买账,刘备还打出了兴复汉室,恢复中原的口号,曹操若是想称帝,那是不合礼法,不能服众的。

其三:民心不附。

曹操的至理名言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心态下,做出的许多事情肯定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别人磨刀要杀猪款待他却都能被他杀了全家,这样的人,肯定是不会有好名声的,因此登上大统之位,肯定是不能合民心的。


息淮夏氏


阻止曹操统一天下的阻力:

一是脸厚之刘备,脸不厚心不黑的孙权;

二是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阻力

二敌: 刘备 孙权

  • 三分天下,细窥三人的内心可以看得出曹操心是极其的黑,刘备脸是极其的厚,孙权是脸厚不及刘心黑不及曹。

曹操之特长,全在于心子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豪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到极点了。

刘备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而且生平善哭,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俗语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与曹操可谓是双绝,二人煮酒论英雄时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你无奈与我,我无奈与你…只见曹操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孙权与刘备同盟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不比曹操,跟着向刘备求和…他与曹操相抗,忽然在曹操驾下称臣,脸皮厚仿佛刘备,无奈又不比刘备,跟着与魏绝交。虽然他心黑不如曹操,脸厚不如刘备,但二者兼具,三人可谓你征服不了我,我征服不了你,于是三分天下。

(我们依以上之解,看司马懿,他能欺曹氏孤儿寡母,心黑比肩曹操,能收诸葛亮巾帼之辱,脸厚比肩刘备,心黑脸厚,天下归司马也是常情。)

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虽得北方,势大力强却仍供奉汉末小皇帝,就是为了获取民心。有了皇帝在旁,曹操就可称自己为正统护卫,无论做何事都名正言顺。

那么为什么要有皇帝才名正言顺呢,实力不行吗?当然行,但要分时候。朱元璋铲除劲敌一统天下后方才命人杀死小明王,曹操有刘备、孙权二敌只能以天子为幌子以做挡箭牌而不能让自己称帝。

谁都会想,你能称帝我为什么不能,你有10万人称帝,我虽有百人但我也称帝…人人都这样想,最后是分崩离析,而此时若选一个人人都认同的“帝”就会有效的遏制这种现象,这个“帝”不帮你也不帮我符合大家的利益,这个“帝”压榨我也压榨你人人心里都平衡。“利之所向,人必趋之”,独刘备打着复汉的口号却为自己着想,要去压榨别人,孙权独为自己之利不想被人压榨,纵曹操手握皇帝也奈何不得。


书生3000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是史学界公认的对于曹操人生的定位。


而对于曹操的评价,不管是在学者之间还是在民间的说法之间都有比较大的争论。是忠是奸,各有说辞。然而,对于历史来说结果不容更改,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一直到他退出历史舞台都没有能够完成统一全国、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不然,对于曹操的评价将是盖棺定论的一代雄主。然而,这种缺憾对于历史来说从来不缺乏话题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曹操的霸业止于三国鼎立,却没有一统天下呢?

汉乱已久,有心无力

我们都知道曹操生活在东汉末期,但是大多数人也只知道关于曹操掌权之后的汉末乱世,对于之前的历史却不甚了解。


其实,东汉末年的“乱”由来已久。 早在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绝大部分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朝政大权长期掌握在宦官、外戚和豪强地主这三者利益集团的手里,皇帝基本上都是有名无实。三者之间相互掐架,加剧了统治阶级的矛盾。同时,随着斗争的加剧,整个东汉王朝的权利都被一一分化到地方豪强手里。而当时的舞台,还远没有到曹操登台唱戏的时候。

所以,等到曹操逐渐掌握大权,位于南北方的各大豪强在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影响力早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撼动。所以,曹操想要统一全国,必定要一个一个拔掉这些深耕各地盘踞已久的豪强势力,这种形势,大大增加了曹操统一全国的难度。

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

这一点来自曹魏政权内部。曹魏内部的纷争消耗了曹操的精力。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就陷入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斗争。因为曹操的挟天子属性,使得大部分的世家大族认为,曹操的掌权并不是由正义得来的。再加上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权利威望日隆。为加强集权,他开始大力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来着重培植自己的势力。这番限制豪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动荡。


在政治上没有处理好与豪强势力的关系,忧心于安抚政权内部各大势力的同时又要在军事上大踏步前进,这必然会影响到了他在军事上的部署和行动,为他统一全国的事业带来不小阻力。

赤壁之战的失利

赤壁之战对于曹操是绕不开的,赤壁之战改变了当时整个南北方的力量格局,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的失利对曹操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曹操最后却一败涂地,我们暂且不论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就单单以这场战争的失利来说,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虽然曹操顽强地从这场失利中挺了过来,并且吸取赤壁之战的教训,采取了整顿军队,训练水军,开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赤壁之败带给曹操的忌惮之心却使他不敢再妄图南下,横扫九州了。

虽是如此,曹操仍然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以及他所建立的曹魏政权直接推动了当时中国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对两晋南北朝那段分裂时期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小宋拾趣


没能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就是曹操自己!

东汉末年汉失其鹿,群雄角逐之。

曹操听闻献帝从李催郭汜手中脱出,到了洛阳。谋士荀彧建议“奉天子已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曹操大喜,率兵将献帝迎至许昌,又改为许都。

当时汉室虽然衰败,但四百年汉朝威严尚存,有了献帝和朝廷,就有了大义,可以

奉 ,号令各路诸侯!你不听就不给你封号,你就没名分,可以群起而攻之!就像春秋时“尊王攘夷”一样,打着周王室的名义称霸天下!

曹操借着天子的名义,和连纵横,收山东,灭吕布,收张绣,灭袁术,灭袁绍,灭马腾,定辽东,基本上有数的诸侯都是曹操平定的!统一天下指日可待。这就使得曹操变得骄狂起来了!

但曹操万万没想到出了刘备这个变数

,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辗转腾挪总有一线生机,而且名望越来越大了。导致曹操在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机会时,连结孙权,在赤壁将之大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此后曹操望洋兴叹,永远失去了在自己手里一统天下的时机!

纵观曹操一生,是中国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说一句雄才大略不为过!

因此没能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就是他自己!明知刘备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为了虚名没有解决掉问题。取完荆州缓一缓,孙刘联盟早早晚晚会瓦解!这时把荆州水军完全消化掉,再操练精熟,挟强兵平推江东!张鲁刘璋之辈传檄而定,一统天下大有可为!

说到底都是轻敌了,一步错步步错,错失良机,功亏一步!

所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小院杂谈


曹操不称帝实因“内忧外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代人所了解的曹操大多数是通过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特别是以此为剧本拍摄的电视剧而得来的。《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史书,本身就是一个有倾向性并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作品。这部作品塑造了“三绝”即“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和“奸绝”曹操,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对于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描写存在很多的虚构成分,为了突出他们的“绝”可能会把别人的功劳和事迹归功于他,比如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主要领导者和战略制定者是周瑜而非诸葛亮,关羽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那么传奇,同样,史书里记载的曹操也不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奸诈。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身行伍之间,靠自己的智慧与胆略在群雄逐鹿中逐渐脱颖而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鲜卑、高丽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精兵法,善诗歌,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现在正式回答问题。

在三国中,曹魏势力最大,虽然可以称帝,但曹操一生以汉臣自居,最高被封为魏王。与其说曹操不敢称帝不如说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众人劝他称帝时,他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我吾,吾为周文王。”

了解商周历史的人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把“称帝”的任务交给“武王”儿子吧。做出“不称帝”的战略选择是在他分析了“内忧外患”以后做出的,下面我们就逐个来分析他所考虑的“内忧”和“外患”。

曹操的“内忧”主要有三个: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自己政治崛起的最大战略优势,诸葛亮《隆中对》中指的“天时”,

曹操可以用汉帝之名来讨伐任意一个割据势力而不用承担“出师无名”的风险,曹操的一生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而统一了北方。如果曹操称帝,他不仅会丧失这个政治优势还会在史书丹青上落一个“多权篡位”的骂名,“君君臣臣”的思想在曹操的内心仍然是个最大的障碍,即使后来曹丕称帝也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取得政权并善待汉献帝;

其次,曹操饱读史书,以史为鉴。“春秋五霸”当时的实力都可以取西周王室而代之,但没有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都借西周王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战国七雄”中也只有秦国经过几代人的积累统一了其他六国而取东周而代之;

在三国当代,袁术以为得了传国玉玺而称帝,定都寿春,国号仲家,在位不到两年就被群起而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曹魏领导集团中以荀攸、程昱等代表的士族至始至终以汉臣身份追随曹操,他们接受不了曹操称帝。

由于魏国地理位置的原因,魏国与吴国、蜀国相比面临的外患更多,西北方向有匈奴、鲜卑和蒙古,东北有高丽,西南有蜀国,东南有吴国;而吴国只面对魏国与蜀国,蜀国只面对魏国、吴国和南蛮。但曹操所面临最大的“外患”还是“吴蜀联盟”,据史料记载,当时最能代表国家实力的三个统计指标是人口、州郡与兵力;曹魏政权这几个指标大约等于吴蜀两国之和,加上吴蜀两国都有“天堑”为屏障,魏国并不能迅速消灭吴蜀,这也是曹操不急于称帝的重要原因。 但作者认为,曹操不称帝的因素种“内忧”大于“外患”。

所以,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即位,很快就导演了“禅位”而称帝。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回答,希望对大家了解曹操有所帮助。


晨曦说人物


当时曹操的对手分别是刘备和孙权,当然他们也都非常的强大 。在综合实力上曹操虽然三国最强之一,但是也没有到碾压对手的地步。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年龄问题,失去当年的雄心壮志,英雄已暮年。

2、北方半壁江山已定,古代人的观念中原就是正统,况且已有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统一是迟早的,时间问题而已。

3、对手太强,最后双方都疲惫了,都统一一个观念,留给下一代人来解决,这时候就到拼儿子了。

4、内部问题,那时的曹操已经为魏王,并非当时的为汉朝打工丞相,他要为下一代考虑很多事情,内部党争问题要妥善处理。

由于常年征战,曹操只注重战略和内政,忽视了集团内部人员之间的一些事宜(例如继承人),这些在魏国后期的时候都统统化为各种问题。

曹操认为他人生最大的杰作,是他为曹魏选下的继承人 。他是很自信拼儿子不会输的吧,然而曹丕四十岁的时候就挂了,连续的幼主即位最后白白便宜了司马氏。

在曹操本人还没挂就已经有人在造反了,他自身的统治基础都不敢说特别牢固中原连年战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消灭孙刘两家了。其实我觉得曹操不能统一全国的关键转折点是赤壁前后,或者再往前追溯应该到吕布袭击徐州,刘备来投奔曹操的那个时候 如果那时曹操采纳了郭嘉的计策先软禁刘备,解散刘备的武装,再找机会杀死他,后果或许会不同。

当时的军阀有能力或有潜力与曹操抗衡的只有孙权和刘备,而曹操在关键时刻决策出现失误,没有干掉刘备,甚至放走了刘备,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消灭刘备集团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至于孙权则是有父兄打下的基础,又有长江天险,再加上孙权是个“守成之君”,以他的能力维持现状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曹操短时间内没有机会消灭孙权,赤壁战败后消灭孙权更是希望渺茫。

奈何曹操生命终点已经到头,随后一番内部斗争与争权夺利,即位后的曹丕也不及曹操那样的果敢和谋略。

曹操后期军事实力相比蜀吴俩国合力没有太大优势,加上俩国各有天险很难打下来。


大片播放器


在封建王朝,朝代的更换是很频繁的,但是曹操从起兵开始到最后离世三十多年,却还没有登上皇位,天下也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由一下几个原因造成

1:曹操名声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曹操恰恰没有得到民心,曹操在徐州的时候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并且在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并借着天子的名义任命自己“参拜不名、剑履上殿”,此后,又让自己加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拥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此后,又让汉献帝继续加封其为魏公,可以做到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的礼遇待之。此举让很多大臣将领不满,世人更是称曹操为国贼,同时朝廷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曹操不得民心,内部基因不稳定,所以导致与他每次外出亲征,总是不能长久,因为他害怕他的内部出现问题,这一点让他很是被动。

2:曹操的战略问题,在曹操一统中原的过程中,有两此机会可以一统天下,赤壁之战,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之前,曹操过于自大,如果能先在荆州站稳脚步,再收复弱小的益州,最后东吴只能投降,可是当时的曹操却急于攻下东吴,轻敌刘备孙权,而又因手下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善水战,加之孙刘联盟,周瑜的反间计,导致曹操的几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个干净,第二个机会是,川蜀的张松,在张松拿着那张川蜀图的时候,可以说得到此图,便可轻而易举取得川蜀,可当张松带着此图想去献给曹操时,曹操却每日宴饮,先是让他在译馆等候,后来面见后又加之羞辱,导致张松十分生气,因此去了荆州刘备哪里,由此不由得叹息了一声,曹操当时丧失了统一天下的绝妙好时。

3:曹操人品的原因,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在曹操起兵初期,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礼贤下士,这让得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他的缺点却让人避之不及,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他的暴虐性格造就他会在大事上出现错误。

4:社会背景原因,大汉王朝400多年的统治里,社会还是很稳定的,百姓也安居乐业,人们对当时的汉朝是十分肯定的,各大名门望族要么姓刘,要么受过刘家的恩惠,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可是大家口号也都是,“除汉贼”。没有人敢提出:诛灭汉朝”的,不管是群臣还是各路诸侯,对于大汉王朝还是肯定的,最后因为后来的懦弱君主,导致与断送了祖宗的江山。其他的起兵反抗的都是残暴的政治,打着为天下苍生的旗号,可是大汉本来就挺好,还为什么要更换朝代?

其中在最后时期,曹操的实际权力比皇帝还大的时候,依然没有统一天下,称帝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易如反掌,但是得到天下得到民心却很难,所以直到最后,曹操也没有完成统一

天下的大业。


邸家姑娘


什么才是曹操统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让他只能一辈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原因:赤壁之战的失败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使得赤壁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这次战争之后,曹操便退回了北方,在今后的征战岁月中,他再没有机会像赤壁之战这样大规模的南下攻打荆州。

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促使孙刘联盟形成,从而达到,攻打刘备,孙权支援,攻打孙权,刘备支援的战略目的。

出身原因:曹操不是士族势力阶层

历史发展到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这就是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这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这就是把握了经济基础。东汉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地主阶级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

但是曹操自己不是士族,他建立的是“寒门法家之政权”,与士族儒家的势力相抵触,刘备谋士法正所谓的“内有忧逼”,即是此意。

曹操与士族势力斗争了一辈子,甚至后来为此与荀彧翻脸,但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的胳膊拧不过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拧不过士族地主阶级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后他儿子马上就和士族地主阶级妥协了,历史又回到了士族阶级所希望的那个轨道上。

历史证明:最适合帝国的统治阶级,就是庶族地主;最适合帝国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

但这只能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369年试错之后才能实现,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有历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误,岂能不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