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夫人为什么都不宠贾兰?

爱读书的毛荷西


这个话题要分开来说哈,王夫人是不宠爱贾兰,她的心目中就只有贾宝玉一个大活宝,但是,贾母还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贾兰的。

一、贾母对贾兰的喜欢在中秋夜的一碗肉里。

第七十五回,中秋家宴,这时候贾家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同一回中贾母看到尤氏吃的是白粳米饭,还问下人说为什么盛这个饭给你奶奶。鸳鸯说如今都可着头做帽子了,意思是一点富余的都没有了。

那么,这一顿,贾母将她的饭菜送给了四个人,分别是谁呢?一碗红稻米粥给了凤哥儿,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和宝玉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这四个人中,宝玉和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凤姐是一向会讨贾母欢心的小逗包,唯有贾兰,平时不声不响,贾母却在吃东西的时候想着他,可见贾母是极喜欢贾兰的,本来这事儿应该是王夫人的事,但是,王夫没做,贾母做了。

二、贾母一向也很喜欢李纨。

在贾母眼里,李纨是没可挑的孙媳妇,人品好,有德,守本分,孩子带得也好,跟小姑子们相处也好。所以为了照顾她,李纨的月钱比王熙凤多了一倍,以至于王熙凤打趣贾母偏心,贾母说李纨寡妇失业的,可怜。

对李纨的喜欢和对贾兰的喜欢是一脉相承的。喜欢李纨,同时也喜欢贾兰。喜欢贾兰,也是因为喜欢李纨,两者不可分。

三、王夫人在书中仅有很少她喜欢的人。

细看《红楼梦》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贾母对府里的很多小辈都很喜欢,即使是像贾珍、贾琏这样一身毛病的她也照样喜欢。反过来,因为贾母本身是一个有趣的人,小辈们也都喜欢她。孙子孙女儿围着她转,李纨、凤姐、尤氏也都喜欢她。大概除了贾赦两口子之外,就没有不喜欢她的。

王夫人却正好相反,王夫人喜欢的人很少,除了宝玉之外,我们就很少看到她喜欢的人了,最多加上探春、宝钗和袭人,其他人似乎都不入她眼,当然她也很少得别人喜欢。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靠近她,有的时候连宝玉都不愿意靠近她。至于她对李纨母子,简直冷淡到可怕,婆媳俩在书中几乎就没有单独的对话。

四、作者无处不在对比。

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就是一对很好的对比。贾母有趣,王夫人无味。贾母跟小辈们都能玩到一块儿,王夫人却极难得一见这样的场景。本来按理说依照王夫人对贾珠的喜爱,应该对贾兰爱屋及乌,可是王夫人偏偏对贾兰似乎爱不起来。


有人曾经推测,这可能是作者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折射到书中来,在书中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的母子或者祖孙的关系,因为来源于生活,虽不近情理,原因却无法复原了,因为作者身世方面可以查找的资料实在太少。


苏小妮


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宠贾兰,这确实是事实,但不宠的原因却完全不同。


贾母并非不宠贾兰,而是独宠宝玉


通常来说,人老了,都容易隔辈亲,即疼爱孙辈。贾母的亲孙子有四位:贾珠、贾琏、贾宝玉和贾环,但她只宠爱宝玉。原因有二:



一是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这是祥瑞之兆,“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这是宝玉所具备的独特性,致使贾母对她独宠;


二是宝玉的“形容身段, 言谈举动”,“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太像贾母的先夫贾代善。这也是宝玉所独有的。


有以上两个原因,贾母便把全部的宠爱都放在了宝玉身上,顾不上另外两个孙子了,更不要说曾孙贾兰了。


王夫人不宠贾兰,既是对李纨的尊重和放心,更是对贾兰的爱


总有人拿王夫人不宠贾兰来做文章,认为这是她的罪过,甚至给她帖上对李纨不满的标签。其实,联系全书,根据人物性格,王夫人不宠贾兰,正是出于对李纨的尊重和放心,更是出于对贾兰的爱。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王夫人并不认同贾母对宝玉的宠爱


王夫人是接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女人,在她的理念里,对儿子的教育是要像孟母一样,督促儿子上进,建功立业,而不是像贾母对宝玉这样,把男孩当女孩来养。但是,因为有“孝”为前提,她又不得不接受贾母对宝玉所做的一切。也正因为如此,她才特别看重袭人,因为袭人也和她一样,希望宝玉上进。


二、王夫人对教育权的被剥夺深感无奈,将心比心,从而不愿意剥夺李纨对儿子的教育权


教育宝玉,原本是王夫人的职责,她也并非没有能力去教育。正如她对袭人所说:“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这话里有抱怨也有无奈,她对宝玉的教育权被剥夺,如果宝玉被教育得好,倒也无话可说,但宝玉被贾母宠成了什么样?



正因为如此,王夫人从同理心出发,不愿意越级去剥夺李纨对贾兰的教育权。


三、同为儒家夫人,王夫人对李纨的教育能力充分信任


其实,王夫人和李纨是同类女人,都是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女人,她们有着同样的三观,在教育观上也是一致的,何况李纨还识字,应该比王夫人更懂得如何教育贾兰。


从王夫人愿意放权给王熙凤管家来看,王夫人是个“用人不疑”的人,因此能够做到充分放手,这也正是层级管理中最需要的。现代的很多女人,也会抱怨婆婆插手孩子的教育,不插手的婆婆才更明理,为什么到了王夫人身上,读者们就不愿意理性对待了呢?



对孩子的爱有很多种方式,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其实是害而不是爱,王夫人对贾兰才是爱。如果王夫人也像贾母一样宠爱贾兰,把贾兰养成宝玉一样不思进取之人,又怎能实现“到头谁似一盆兰“?又拿什么去给李纨“带珠冠,披凤袄”?


浮生漫读


《红楼梦》里的贾兰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嫡长孙。贾兰在贾政房里的地位比贾宝玉尊贵,可是贾兰的实际地位比宝玉差远了。

贾兰为什么不受宠呢?

答案是他的父亲贾珠死了。

按理说孩子的父亲死了,应该多疼他一些才对,可是贾母和王夫人对贾兰比较忽略。

贾母还好一些,给李纨母子的经济补贴不少,觉得他们孤儿寡母的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收租,月例也比王熙凤多,分红也拿头等的。

贾母和孙子孙女玩的时候经常忽略贾兰。

王夫人和贾兰全程没有一句对话。

王夫人为什么如此忽略贾兰呢?

第一,贾兰幼年丧父,王夫人认为贾兰克死了父亲贾珠。

在古代,凡是父母早亡的孩子都被认为命硬,克父母。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当然湘云例外。

贾珠是王夫人寄予最大希望的孩子。贾珠早早死了,王夫人不怪自己逼迫太严,反而怨儿媳妇和孙子克死了贾珠。所以她对儿媳妇和孙子都淡淡的。

第二,贾珠是王夫人第一个孩子,也是她的长子。王夫人最钟爱贾珠,她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寄托在贾珠身上。

王夫人的高压管理,导致贾珠早逝。王夫人一见贾兰就想起了儿子贾珠。王夫人怕触景伤情,所以不跟贾兰交流。

第三,贾母和王夫人都偏疼贾宝玉。

贾宝玉一出生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他的来历让人猜测。因此贾府上下都认为宝玉来历非凡,所以善待贾宝玉。

王夫人没有了长子贾珠,她便把贾宝玉当作终身依靠,所以她苦苦以宝玉为命。对于贾兰则不闻不问。

贾兰是个苦命的孩子,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宝玉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没有过多交流,反而与贾环走得比较近。

贾兰和贾环都是被忽视的孩子,他们都在没有太多爱的环境中艰难长大。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巜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为什么不宠贾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说没有一个奶奶不疼孙儿,因为那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只是另有隐情罢了。祖母贾母平时有照顾,毎每宴席都记得贾兰这个孩子,只是贾兰太小,需要精力去照顾,而贾母年龄大了。而王夫人,忽视了孙儿,我想应该另有隐情吧,凡事都有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为什么吧!



在红楼梦中,作为嫡长孙的贾兰为何不受宠。贾兰是贾政的嫡亲长孙,按道理讲,这应该是掌上明珠级别的待遇,可以纵观整个红楼梦,看到的全是贾宝玉如何受宠,如何讨大家喜欢,而贾兰就像贾府的小宠物一样,一年也没听谁提起过几次?原因只有以下几点:



1.贾兰还是个小孩子,和贾府大多数人还很陌生,小孩子跟生人自然不会太亲热,和大人也范不着多大关系。



2.贾珠死后,贾兰也失去了父亲,没了靠山。这对孤儿寡母相当于是被贾府收养的一样,寄人篱下,王夫人不待见他们,大家都是势利的人,所以在当时一旦失势全盘否定,日子难过。哪怕是在今天,又有谁会同情孤儿寡母,大家还不是旁边看。



3.贾兰从小少年老成,中规中矩,孩子一旦失去父亲这登天的梯,地位,经济各方面都不同往日,在思想上也有了一点自卑感,所以小孩子本来就是顽皮一点讨人喜欢,这位贾兰一直都是很成熟的样子,一副小大人的态度,包括不叫他就不去参加灯谜会的那次,射鹿那次,和贾菌在学堂那次,他都太老成了,小孩子本来就应该天真一点,贾兰失去了这些天真,自然不会讨老人们喜欢。这也应该跟母亲的教育有关。



你们说这样的宝宝谁会喜欢,在当时的社会,今天的我们也喜欢活泼开朗的孩子多一点是不是?贾母不愧是祖母,她可怜他们孤儿寡母的,不仅提高了李纨的待遇,还把李纨的工资提的和婆婆王夫人一样高,这样的照顾,不是婆婆王夫人安排的,而是贾母考虑贾珠死后,李纨带孩子孤儿寡母的可怜,才提高了李纨的待遇。可见贾母还是要心疼祖孙,必竞是嫡长孙。



那么王夫人呢?王夫人一共两个儿子,走了一个,肯定也伤心,没有哪个母亲不疼儿,可人走了,怎么办还有一个,所以宝玉成了了她的命根子也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在当时一个女人的地位都是母凭子贵,或许在她看来贾兰不过是个影子而已,而宝玉才是能 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宝贝。加上宝玉出生时的不凡,更是让王夫人觉得宝玉是她的全部希望,所以她才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宝玉的身上,自然就冷落了原本就不受宠的孙子贾兰。



贾兰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性格中有些敏感而自尊。所他的自尊体现在认真读书上面,他是贾府几个孩子中最用功的,这也源于李纨的教导。也许他们母子很快便明白了,若想在贾府出头,只能靠读书了。所以读书成了贾兰唯一的成功方式,便全心在此。所以从小就懂了该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与后来贾兰学业有成,为官,都是与这些息息相关。正因为这样的不宠才成就了为官的贾兰。红楼梦何尝又不是一本励志的巨作,留给后人无限思考。


翡翠妞儿信玉堂堂主



贾兰作为荣国府正儿八经的重孙子,不可能不受到重视和宠爱。不过他在书中出场的次数比较少,所以感觉不如宝玉受宠爱。

他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年龄太小,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表现。

而贾兰的出场,给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几个,一是顽童闹学堂那一节当中,贾兰拉住贾菌不让他惹事!

因为贾兰认为自己去学堂是来读书,将来考取功名的,而不是来玩的。

还有一个就是,到了过节的时候,宝玉无所事事,四处闲逛,而贾兰在拿着弓箭追逐小鹿,原因是他认为既然过节不能读书,就要好好练习骑射。

贾兰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好学,上进的孩子,所以最后贾家败落以后,他却能中举。


第二是李纨对贾兰的教育很严格。

李纨是贾兰的母亲,年轻守寡,安分守己,一心教养孩子。

书中写道: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因为贾兰是李纨全部的希望和寄托,他明白,只有儿子将来考中举人,自己和儿子才能有出头之日。


在回到题目,王夫人和贾母不宠爱贾兰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王夫人是一个很木讷的人,对别人的感情基本上不表达出来,除了对宝玉,她表现出特别溺爱,因为贾兰的父亲贾珠死了以后,对王夫人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宝玉变成了王夫人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对贾兰的照顾和宠爱,主要表现在对李纨母子的生活上安排很周到。连王熙凤都妒忌。

王熙凤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因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这一切都是贾母对李纨和贾兰的宠爱的一种表现。

而且贾母时时把李纨放在心上。比如大家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她一听李纨要出十二两银子,赶紧说自己替她出钱。

书中写道:

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贾母忙向李纨道:“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

一个“忙”把老太太对李纨的疼爱和宠溺表露无遗!

总之一句话,如果没有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李纨母子不可能在大观园过得那么顺风顺水,而且后来贾家衰落以后,李纨能够让儿子继续读书中举!


凡眼看红楼


贾母和王夫人为什么都不宠爱贾兰?

首先,《红楼梦》的男主角为贾宝玉,过多写贾兰会冲淡主题,也没必要。宝玉是贾母一手带大的,已先入为主了。

其次,贾兰已是贾府里的第四代,贾母年事已高无力照顾。作为奶奶的王夫人按说应该多关心孙子,就像贾母关心宝玉一样,但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关心也很少描写或提及。

此时的贾府已摇摇欲坠,贾赦和贾政都没有多大建树,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的贾宝玉身上,贾母和王夫人几乎把所有的爱和期望都给了宝玉。

再次,宝玉衔玉而生,长相英俊又聪明,既特别又神秘让贾母王夫人稀罕。

然后,贾兰的母亲李纨性情冷淡、刻薄,亲和力不强与众人交往少。贾兰年纪小自尊心极强,家族宴会时没有叫,他就不参加,所以别人也不愿管太多。

最后,贾兰的父亲贾珠之死很可能和贾政管得太严有关,李纨与贾兰故意疏离他们。

另外,贾兰年纪太小没有戏可写,李纨的月例钱和吃穿用度规格都于一般人,已经十分照顾了。

基于以上原因,文章中很少提及对贾兰的疼爱。





春风依醉


对于王夫人来说,宝玉是自己亲生的,宝玉年纪又很小,她心疼儿子都来不及,还哪有心思管贾兰?老奶奶一般都很疼爱孙子的。在贾母看来,贾兰有个好母亲李纨管教就够了,不需要她在操心了。

贾兰成才与否与王夫人无关

一方面王夫人很疼爱儿子宝玉,另一方面王夫人又是个功利心很强的女人。因此她除了疼爱儿子外,还希望儿子成才,好把家族的富贵传递下去。王夫人把这个重担寄托在宝玉身上,而不是贾兰身上。《红楼梦》里我们几乎看不到李纨和王夫人有什么交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李纨和王夫人关系不太好,这也是王夫人不疼贾兰的一个原因。按说奶奶是很疼孙子的,但我们要知道宝玉也很小啊!从年龄上看宝玉和贾兰差不了太多,同贾兰比起来王夫人自然更疼宝玉些啦!还有,王夫人大儿子贾珠已经死了,她可不希望小儿子宝玉出再一点儿事。(大家想想贾政揍宝玉的时候,王夫人是什么样儿的)因此王夫人把大把的心思都花在宝玉身上。

贾母不太注意贾兰

在元宵宴上,贾兰没来,大家都没注意到。可见贾兰在贾母心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其实贾母也没必要管贾兰。贾兰的母亲是李纨,而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还有贾府姐妹弄诗社的时候,都让李纨做裁判。这些都表明李纨自身很有才学,李纨对儿子又足够的关心,因此那些家长就觉得没必要操心贾兰的事,久而久之就把贾兰遗忘了。与宝玉比起来,贾兰是个中规中矩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让人忽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在学校里老师往往记不住那些很平凡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一样,都希望像宝玉那样的“坏”孩子改过来,因此众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宝玉身上了。因此,可以说贾兰在贾府毫无存在感可言。

贾府家长宠贾兰不符合《红楼梦》的艺术构思

要是贾母王夫人都宠爱贾兰,那还有宝玉什么事?那王夫人有必要让宝玉娶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吗?她完全可以不管宝玉嘛!这样一来就冲淡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这是不符合《红楼梦》的艺术构思的。


睡前读书


贾兰是是王夫人的嫡长孙,贾母的重孙子,是不可能不受宠的,只是受宠比宝玉少。


一、孙子和重孙子相比,贾母和王夫人自然偏爱宝玉

宝玉是贾府第四代继承人,本身也还是个孩子,贾母自然更疼孙子。而且宝玉长得最像爷爷,一出生就衔着玉而来,这在贾母心中更是宝贝无比。再说,贾兰的母亲李丸也有才学,完全能够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需要要过多去管。

贾母和王夫人把贾府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而宝玉又是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十分让贾母和贾政夫妇担心,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宝玉的身上,也确实没有心思多管贾兰。


二、贾兰出场很少,也许是李纨的原因

第二十二回,元宵节猜灯谜,人很多,贾政还是发现贾兰不在,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纨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

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从这里可以发现,贾政还是很在意贾兰的的,贾兰不在场是李纨没有带他出来玩。

书中写李纨的地方很多,从没有写她带着孩子和大家一起玩。也许,李纨像现在的家长,每天布置很多作业,贾兰根本没有时间玩。所以不在大家视线,就有了误解。



三、王夫人换位思考,才不去宠贾兰

贾母对于宝玉的宠爱就是溺爱,这才让宝玉不求上进,喜欢和女儿家在一起玩。贾政和王夫人对此是不满的,但也不能违逆母亲的意思。第三十四回,贾政因为琪官和金钏儿等事情,对宝玉十分生气,狠狠打了宝玉一顿,差点把贾母气死,贾政只能叩头苦苦认错。

所以王夫人肯定也是不能管的,她曾对袭人说:“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她这是话里有话,不能明说罢了。她也想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但有贾母惯着,她即使说了宝玉也不会放在心上。也许王夫人想到这点,就交给李纨自己教育孩子了。


-END-


Mr卡季奇


贾母和王夫人为什么都不宠贾兰,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因为睹物思人。要说贾兰,还得从他爹贾珠说起。

作为荣国府贾政的长子,贾珠英年早逝,而且在原文里写的非常简略,似乎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不禁让读者各种猜想。

只是说贾珠十四岁进学,早早就娶妻生子,不到二十岁上就死了。但红楼梦往往是简处极简,繁处愈繁。所有简处的留白都成了人们热衷于探索猜想的话题。这正是简处不简,用的隐笔。至于简处的深意,其实还要从繁处去推敲。

贾珠的死写的极简略,我们无从得知死亡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从贾母与王夫人对待宝玉与贾兰的区别上来看出一点东西来。

对贾母来说,贾兰已属曾孙辈了,本来缘分就淡一些,这是很正常的。比如过去的习俗,如果家中老人死了,后人戴孝都是白色,但是曾孙辈的小孩儿却反而戴红色的孝,称作喜丧。这是一种生命更替中的自然规律,就是人活得太长也不合适,要占后辈的口粮和生存资源,所以曾祖母与曾孙其实并不亲,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只是在提醒你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让人伤感于生命的易逝罢了。所以贾母对宝玉极宠爱,对贾兰反倒有些淡漠,隔了两辈也是一个原因。

那么王夫人为什么对贾兰也不亲呢?作为孩子的奶奶,她本应该像贾母疼宝玉一样的疼爱贾兰才对啊。可是,如果我们仔细一些,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事。就是红楼中那么多聚会宴游的场景,可是王夫人和李纨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交流。这对婆媳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矛盾我们不得而知,但想来总和贾珠的死脱不了干系。

作为一个母亲,其实很容易对孩子过分宠爱,对儿媳是有嫉妒的,而自己的孩子去世那么早,这让她很难接受,悲伤之中就会自然地把怨气引到儿媳身上去。

而李纨在红楼中像个寡淡清净的菩萨,几乎不与任何人发生争执,这样性情的一个人,是出乎自然,还是形势所迫,其实也是很难分得清的。李纨因为贾珠的死,在贾府中的地位急剧下降,而她又很明智聪慧,自然没有什么可争抢可出头的,所以处处退让,王夫人的态度让她也没有更多的希冀了。所以只是想着把贾兰培养成人,尽一个母亲的职责罢了,其余的事对她而言都不重要。毕竟一个二十岁左右就守寡的女人,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也不可能有改嫁的机会,她的一生都因贾珠的死而归于寂寞了。

而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的过度溺爱其实也能说明问题,其实贾珠的死对她们两人打击都不小。而贾政在贾母面前总是一种压抑状态,也说明了贾珠的死可能跟他的严苛教育高压政策脱不开干系。贾珠的死让贾母和王夫人把希望都转向了宝玉,而贾政却没法再实施他的教育政策了,处处受到牵制,所以宝玉就成了贾珠的反面,向着一个放任自流的方向行去了。

但恰恰就是这个不被重视的贾兰,在母亲李纨的悉心照顾之下,却成了贾府最成器的后生,中了举人。

所以作者借李纨的口说道: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兰花幽隐瘦弱,却不似那些红粉可人的桃李杏花易凋谢,象征着积阴德,晚成却是大才。


鱼生文化杂谈


读红楼梦文本,读者感受到的,无论贾母还是王夫人都独宠贾宝玉,而对于嫡长孙贾兰关心不够。我感觉,作为曾祖母的贾母对贾兰还是关心的,而祖母王夫人则显得冷漠很多。



一、贾母普有爱心,她也关心贾兰

贾母这个老太太,热情、睿智,几乎对每一个孙辈都喜欢,当然她最宠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从元春、宝玉都是跟贾母身边长大推测,贾珠小时候也一定是贾母带大的,贾珠很好学,而且很聪慧,十五岁进了学,但娶妻生子后二十岁上就死掉了。贾母把这归为贾政教育太严苛,是读书累的,所以对贾政严管贾宝玉很不满,每每拦在前头,帮贾宝玉逃避读书写字。

贾珠死后,李纨寡妇失业,不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也就没有了家庭话语权,唯有课子读书。母凭子贵,李纨知道,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贾兰读书这一条出路,所以对贾兰的教育比较系统、严格。贾兰年龄虽小,俨然是一个小大人,爱学习、懂礼节,不惹事。

贾母对李纨母子还是很有爱心的。给她的例银子每月20两,和老太太平等。在大家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时,贾母主动提出帮李纨拿这一份,有好吃的也不忘贾兰。

“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在贾母心中,这些孙辈中,除了黛玉、宝玉,第三位就是贾兰了。“兰小子”几个字满含爱意。



二、王夫人对贾兰冷漠,对其他人也冷漠

相比于贾母和薛姨妈的开朗,王夫人性格更内向,用贾母的话说“木头人”似的。王夫人性格木讷,她的喜怒哀乐都不表现在脸面上,明着对贾兰关心确实不够。

王夫人的三个孩子都很有优秀。长子贾珠,不仅聪慧,而且好学,十五岁进了学,应该如贾兰一般的稳重,和宝玉完全不同的性格。但贾珠二十岁上死了。贾珠之死给王夫人很大的打击。

贾元春为了家族利益被送入宫中,苦熬多年后被封贤德妃。贾元春封妃,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盖大观园花光了积蓄不说,王夫人等还要不断打点宫中的太监等事,从夏太监、周太监不断地来打秋风“借”银子可窥一斑。王夫人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关注宫中的女儿。



长子去世,女儿在宫中又不能常见面,王夫人把爱更多地放在了小儿子贾宝玉身上,她对贾宝玉很宠爱,凡是她认为有碍贾宝玉成长的人或事都要铲除掉。

王夫人既宠爱幼子贾宝玉,又要照应宫中的女儿,还要抄心家下大大小小的事务,迎来送往,生齿日繁,都需要操心。所以王夫人操贾兰的心就很少了。

也不能说王夫人完全不关心贾兰,有一次王夫人就关注了一下贾兰的奶妈:

我前儿顺路都查了一查。谁知兰小子这一个新进来的奶子也十分的妖娇,我也不喜欢他。我也说与你嫂子了,好不好叫他各自去罢。况且兰小子也大了,用不着奶子了。

可见,王夫人该关爱的不关爱,不该关心的乱关心。

其实,读文本我们发现,王夫人不仅对贾兰冷漠,她除了独宠贾宝玉,几乎对所有人都冷漠(还喜欢宝钗和袭人一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