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導語:在現代信息技術和醫學發達的情況下,當面臨一場新型傳染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控制住疫情。那麼在古代,面臨一場疫情該怎麼處理來保證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呢?都經過怎樣的奮鬥與探索來克服所面對的可怕的出染病的呢?

在歷史記載中有許多關於傳染病的記載,天花、鼠疫、霍亂、麻風、肺病、猩紅熱等在古代都是致死率非常高的傳染病。而在古代人們並沒有準確的認識,他們把所有可怕的傳染病、流行性疾病全都稱為"瘟疫"。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古代瘟疫場景

古代對傳染病的認識

最早在商代文獻《小屯殷墟文字乙編》中就有關於疫病的記載,是在描述古代占卜疫病的場景。在《尚書》、《詩經》中也有關與傳染病的記載。如在《詩經·小雅·節南山》中就有詩句"天方薦瘥,喪亂弘多。""薦瘥"即為"一再發生的疫病"。

從最初的記載中就能看出,當時人們普遍把傳染病與鬼神、上天等封建迷信思想相聯繫。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並沒有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而是把它以"天神降怒"的鬼神角度理解,甚至還與占卜等行為聯繫在一起。另外還有以"陰陽失和"的說法來解釋傳染病的。

大約從宋朝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病氣引發的疫病",到了明末清初時,傳染病學家吳有性發展並完善了病氣說,認為"病氣"的產生可能還與地理位置、季節時令、歲運等有關。雖然仍有些封建迷信因素的殘留但也算有所發展。

傳染病的發生的確與地理環境有關。以我國為例,位於太平洋與亞歐大陸之間,由於季風氣候,冬夏氣候差異大、大氣環流不穩定加之處於兩板塊交界處時常有自然災害發生,而災害後食物、水源、屍體處理不當,傳染病很容易在此時發生。

在明清時,又有一種新的觀點觀點認為傳染病的源頭來自於動物,這顯然更加接近於真相。在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中,人們與牛羊等家禽無疑接觸很多,從牲畜中感染到病毒、細菌爆發傳染病也是在情理之中。

著名的兩場大規模疫災

東漢末年大規模疫災在歷史記載中受損害很大的一次,中國人口數量在東漢末年時期有一次驟減,雖然戰爭是一方面但傳染病也是"出了很大一份力"。這場大型瘟疫的陰影籠罩著大半個中國尤其北方地區。這場疫病中的傳播中由感染了的動物為病原體迅速傳播,所以北方的遊牧地區更為嚴重。可以想象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牛羊馬等動物是十分重要的,更何況是在戰火紛飛動盪不堪的年代。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東漢末年大瘟疫

在這場瘟疫中,由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幾千萬。無論是乞丐還是富人無論平民還是達官顯貴在面對恐怖的瘟疫時,除了恐慌束手無策。在曹植的《說疫氣》一文中曾說:"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人(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因這場瘟疫而喪生。

另一場大規模的疫情為明朝末年的一場鼠疫。在明朝中期以後,開始了一段乾旱時期雨水少得可憐。到了萬曆、崇禎年間更是旱災連連,越來越頻繁。禍不單行,一場大規模鼠疫在山西爆發後又迅速傳播至華北數省。崇禎十四年,鼠疫蔓延到了都城北京。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電影《大明劫》中的瘟疫場景

鼠疫的爆發和傳播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在北京,曾有送棺木的車把城門都給堵了的慘象。在幾年後,起義的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他見到的不是繁華富足熱鬧非凡的大明都城而是"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面對瘟疫的積極探索與反抗

在面對一次次傳染病的洗禮,人們自然是不願意屈服的。在先秦時期,已經由許多種類傳染病出現了,隨之而來的就有相關預防知識的記載。有許多典籍如:《論衡》、《淮南子》等都有關於傳染病預防的知識。

在周朝時,《左傳》中就記載了關於狂犬病的深刻認識:"國人之癟,無不噬也",在東晉時期的《肘後備急方》中又記載了被瘋犬噬咬後潛伏期、發病時間等更是提出了應對之法"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這種方法即使是使用現代科學方法也是解釋得通的。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葛洪《肘後備急方》

在重法的秦朝,在疫情防控方面也注重法律的運用,採取隔離的方法阻斷疫情傳播。秦朝專門把麻風病人送到"癘遷所"隔離的制度還被隋朝沿用。北魏時期,更是有派醫護人員去隔離處救治,後來還建立了醫院。

兩宋時期對瘟疫的防治則更加重視疫情的防控與治療。在防控方面,宋人十分注重衛生。宋朝時期,醫者們已經意識到"煎水"的重要作用:可以消滅疾病的源頭,並將這個認識普及。所以,從小孩子們就被教導"

下必浣水";同時,意識到糞便會傳播疾病後,就開始安排人專門收糞便,極力保障城市的衛生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也十分注重監獄的衛生,每隔一段一定時間就進行衛生打掃。

在兩宋時期,醫療機構體制也十分完善。起隔離救治作用的就有私人醫院如蘇軾創建"安樂坊",醫學教育研究機構如中央的太醫局,在地方也設有醫學校,在疫情爆發時能起到安置病人隔離救治的作用。

在古代針對傳染病爆發都採取怎樣措施

除此之外,在宋朝開始大量編撰、修訂醫術,朝廷與醫家相互合作,設立了"校正醫書局"對歷代醫書典籍進行整理修訂和再出版。由政府寫作大規模整理推廣醫學知識和藥方醫術,成效自然也是成正比的。

待到明清時期,由於傳染病的爆發越來越頻繁,所以促使人們對傳染病的研究也越來越精進。在明朝時期就湧現了大量的傳染病的專家對傳染病進行了分類總結。陸續出版了分別針對"豆疹"、"麻風病"、"梅毒"、"瘧疾"等疾病的專著。在清朝時期,進展最大的傳染病是水痘。一方面設立了"查痘章京",另一方面大力推廣種痘法。

結語:根據史料記載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流逝,對傳染病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真相,對傳染病的預防措施越來越系統完善,對傳染病預防措施、解決方法、治療方案的研究制定越來越有效果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民受益。

雖然傳染性疾病曾在中國大地上肆虐,但是不會一直猖狂。在古代就已經了開始的對疾病的探索與積極反抗,體現了華夏人民自古以來的不屈與反抗的精神,面對疾病的奮鬥與探索的勇氣,以及探尋真理的細心耐心。

參考文獻:

左丘明《左轉》

葛洪《肘後備急方》

脫脫、阿魯圖《宋史》

張廷玉《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