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祕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唐詩三百首》020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①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②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③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④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⑤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⑥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⑦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⑧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丘為,一個因孝順而聞名天下的人,又因擅長作詩,與王維、劉長卿等四人相交。年輕時,丘為屢試不第,又回到家中重新學習,直到中年才進士及第,走上仕途。80多歲辭官還鄉,醉心於田園山水,因此詩風也頗為清幽,且工於煉字,相傳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時,在字句上反覆推敲,最後留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千古名句,實際上,這句詩便脫胎於丘為的《題農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兩個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丘為也是一個長壽詩人,他去世時已96歲高齡,是唐朝最高壽的詩人之一。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題解

丘為現存詩篇不多,僅十餘首,這首《尋西山隱者不遇》是最著名的。詩題讀起來是不是很有熟悉的感覺?對了,賈島那首著名的課本詩《尋隱者不遇》,和這首詩題就差了兩個字。

這首詩很有情趣,描寫隱逸生活,雖以尋隱者而不遇為題,一閃而過的失望之後,竟然發現了隱逸的真諦,抒發對隱居生活的迷戀和嚮往,根據其詩意,可以推斷,應為詩人晚年退隱後所作,因為青年和中年時代,他都在忙著考試和做官,便很難有這樣的情趣了。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註釋

① 茅茨:茅屋,此指隱者居所;

② 扣關:敲門,關就是門閂,代指門;

③ 巾柴車:駕柴車,巾在此作動詞,有整飾的意思;

釣秋水:指在秋水邊垂釣;

④ 差(cī)池:參差不齊意,此指彼此錯過;

黽勉(mǐn):勉力、努力,有殷勤意;

⑥ 及茲:來此。契,愜意;

蕩心耳:猶心曠神怡;

⑦ 清淨理:修養身心的真理;

⑧ 之子:這個人,指隱者。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尋訪隱者不遇這一具體事件,感受到了隱逸之趣味與清淨之真理,全詩共16句,當分兩段解讀,前8句為第一段,敘事——尋而不遇;後8句為第二段,寫感悟,是昇華全詩的所在。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看起筆兩句,絕頂謂之高、茅茨謂之簡、三十里謂之遠,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不正是隱居生活的特點嗎?而“直上”兩字,又能體現作者不畏路途遙遠、不畏山高水長、不畏環境簡陋,一定要去拜訪隱士,其對隱士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你看,短短十個字,交代瞭如此多的信息量,通過這樣的渲染,讓讀者都對隱士的真面目充滿了期待,真是大家手筆。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詩人歷經辛苦登上絕頂,來到隱士門前,輕輕地敲了敲門,結果無人應答,從門縫中暗中觀察一下,室內除了茶几啥也沒有。人賈島尋隱者不遇,好歹有個童子可以相問,丘為的運氣真是糟透了。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隱者去哪裡了呢?不是去自駕遊,便是去釣魚了吧,反正是和大自然相伴去了。釣秋水有典,出自《莊子·秋水》,說莊子當年垂釣於濮水,楚國給他高官厚祿也不能打動其心,寧願隱居。且,垂釣在古代,本來就是隱士的標配,是脫俗生活的代名詞,用此典,顯然是為了描寫這位隱士是一個像莊子那樣真正超然物外的高人了。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我們彼此錯過了,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表達仰慕之情了。這兩句詩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絲失望,但並非抱怨。仰止的典我們都很熟悉了,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失望一閃而過,因為詩人看到了雨中的草色,聽到了窗中的松聲,對於仰慕隱者的丘為來說,這樣的景色,堪稱絕美了。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然沒有見到相見的人,但來到這清幽絕美的地方,足以讓人心曠神怡,尋隱不遇的失望之情,自然被洗滌一空。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這兩句足以看出詩人並非是一個附庸風雅的人,他心中確實有對隱逸生活的無限嚮往,否則是不會寫出“頗得清淨理”這種句子的。“清淨理”是清靜無為之道,大有來頭,《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雲:“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靜方為道德自然。

你看,失望歸失望,但只要身處這樣的環境,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就能悟到隱逸的真諦。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既然已經心有所悟,此行的目的就達到了,又何須苦等主人回來,何必一定要見到隱者呢?達到了這一境界的丘為,已經足以和魏晉時期的名士媲美了,不是我瞎捧,而是他自己這樣說的。

“興盡”二字就出自《世說新語·任誕》,是王子猷(yóu)雪夜訪戴的典,王子猷是王徽之,戴是戴逵,字安道,一個頗有學問的隱士。說王子猷在一個雪夜,突然來了興致要去拜訪戴安道,於是便劃了一夜船才到戴安道家門口,他卻不去扣門,而是原路返回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本來乘興而來,如今興盡而返,何必相見?

丘為用這個典故,當然是為了吹一下自己:我的心靈已經被滌盪清淨,我已經感悟到了清靜無為的真理,我是一個了不起的隱士,和王子猷一樣,和戴安道一樣,和這山中的高人一樣。

有時候吧,我們普通人就真是搞不懂這些名士、隱士的腦回路是怎樣的,可能是修行不夠吧,要換做我肯定是說來都來了……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向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