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稱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麼看?

江湖夜雨92


1、悲秋的主題起源很早,尤其是在《楚辭》當中有很具體表述,比如《離騷》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再如《九辯》一開始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都是詩人在秋天看到自然界植物的變化,聯想到自己的際遇,而在心裡產生的反應。因此,以秋天為內容的詩歌很多,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悲秋。\r

2、登高的主題起源也很早。古時候不像現在,城市裡高樓林立,已經不能望遠了,就是現在人們也喜歡登上城市的最高點俯瞰,所有景象盡收眼底,從這點上說,現在人和古人沒有區別。比如王粲的《登樓賦》開篇即說“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憂”,再如眾所周知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說的都是登高的時候心裡的一種憤懣和對現實的不滿。\r

3、所以,當秋天去登高,兩相疊加,愁苦、鬱悶之情就更充分了。杜甫這首《登高》寫於晚年出川的路上,時代背景是安史之亂基本平息,但內憂外患仍未去除,地方割據日益明顯,外族侵略時常發生,作者自己也是在成都失去依靠而順江南下,準備伺機轉而北上回歸故土,這個時候杜甫已經多病纏身了。這樣的心境,這樣的現實,登高望遠,恰逢肅秋,不能不有一種悲慨。同時,這個時候詩人在創作上已入化境,遣詞造句、意境營造隨手拈來,所以才有了這首作品。\r

4、簡單說一下吧,首聯是對環境的描寫,兩句對起,非常工整,十四個字寫了六件事物、兩種顏色。音律很有節奏感,很自然。頷聯開闊,一上一下,有山有水,又用了兩個疊字,更襯出描寫景物的肅殺。頸聯開始出現自我,又用“千”“百”兩個數字擴大了時間上的感覺,和上一聯空間上的感覺形成對比、呼應,更顯孤獨。尾聯看似結的平淡,只說自己不能喝酒了,頭髮白了,但字面之外,有多少經歷、有多少悲苦。這裡只簡單的說一下,更不用說這首詩裡包含的大量典故、語碼,讀完更能讓人有感。\r

5、杜甫之所以被尊為詩聖,一方面是因為他各體均擅長,在藝術上無出其右者,另一方面是因為不論在什麼境遇之下,他都心懷天下,不忘祖國的興盛繁榮,不忘百姓的生死存亡。這份感情十分的濃厚。這首《登高》正是這樣。


灑家的自留地


杜甫的《登高》極受古人推崇,稱讚它不僅為唐詩七律之冠,而且為古今七律之首。還有人稱它為千秋悲秋的鼻祖,它到底有什麼魅力呢?原詞為: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頸聯寫個人身世,把憂愁寫到極致。前人激賞的是頸聯,認為頸聯是詩眼,短短十四字,卻蘊含了八層意思。極力渲染了詩人哀婉憂傷,悲涼愁絕的感情,是詩人顛沛流離一生的寫照。

安史之亂後,叛軍攻入長安,杜甫風塵僕僕,衣衫襤褸地跟隨唐肅宗入川,自此過上流離失所的生活。平定安史之亂後,也曾做了短期的左拾遺,就是提建議的言官,由於他經常提意見,肅宗嫌煩,很快把他調離京城。因他個性孤傲,不肯趨炎附勢,不久就辭官去投靠四川的朋友嚴武。嚴武對他的幫助也不大,只是幫他建了一處茅舍,沒有俸祿的杜甫從此過上了窮困的生活。



詩人登高遠望,滿目盡是瀟灑秋景,想到自己才高八斗,卻無所作為,不僅悲從中來。頸聯包含的八層悲傷為:一可悲,做客他鄉,情所不堪。二可悲,經常做客,更加痛苦。三可悲,萬里做客,天長地遠。四可悲,登臺遠眺,遠望故鄉,滿目蕭索。五可悲,獨登高臺,無一親朋好友,更覺寂寞。六可悲,秋季登高,時序悽慘。七可悲,忽已半百,年歲已暮。八可悲,身衰多病,晚景悲涼。實際上,還有一悲,登臺無酒,難以遣懷。人生的苦難彷彿一下子全聚集於此,這句話蘊含之深刻,無人能及,所以說這首詩是悲秋的鼻祖。

二,首聯,頷聯寫景體現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秋日,天高氣爽,秋風獵獵,高猿長嘯,屬引悽異。往下看,水清沙白,水鳥悠然來去。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枯葉,蕭蕭飄落。不息的長江,滾滾湧來。如果不是後面兩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詩人久客他鄉,艱苦倍嘗,窮困潦倒的情形。這樣,就做到了情與境的統一。



三,全詩每一句,每一字,都工麗婉約,合於格律。後人評價,詩歌如海底珊瑚,骨骼奇特,深沉莫測,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篇章法,句法,字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杜甫寫詩很下功夫,經常反覆修改,錘鍊詞語,格律詩,至杜甫才完全成熟。他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頷聯中,蕭蕭,滾滾疊字的運用也令句子生輝,還有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詩經中的,楊柳依依,雨雪霏霏,都是靠疊字出彩的。

結束語:杜甫這首詩集中展現了他沉鬱頓挫的風格。寫景境界闊大,蘊含豐富廣博,言情深沉悲壯,充沛字裡行間的悲哀化為悲壯之情,撞擊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它具有莊重,嚴肅,崇高的美感作用,淨化著人們的心靈。為什麼杜甫能成為詩聖?你看他又病,又老,又窮困,還堅持寫詩,那麼愁苦,還寫出這麼優美的詩篇,一切苦難,都阻擋不了他對古詩的熱愛。我甚至懷疑,寫完詩篇後,他吟誦把玩著自己的詩句,付出後的自得,快樂會在他心中自然湧現。杜甫的《登高》不愧為悲秋之祖,因為詩中有精神,詩中有靈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會得出不同結論,你認為悲秋之詩,哪一篇最好?


江湖夜雨92


很多人可能不知這首詩,但一定知道其中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南宋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然而,被稱為千古悲秋鼻祖這樣的評價,不知從何而來。

在杜甫之前,已經有很多詩人在悲秋了!屈原《湘夫人》就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名句。

悲秋鼻祖不算,是悲秋最好的七律詩。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1 杜甫為何悲秋?

杜甫的詩寫秋的很多,除了這首,還有著名的《秋興八首》,都是創作於同一時期,也是杜詩中成就最高的。

詩人為何飽含深情地寫秋?

每個詩人對秋都有特殊情感,不同於春的朝氣蓬勃,意氣風發,是落葉飄零,風雨瑟瑟的無盡淒涼,這對於大多數失意落魄的詩人來說,正好觸動他們自憐自艾的情懷,總能寫出天地同悲的曠古憂愁。悲秋的詩,是詩人們寫給自己的哀曲。

杜甫也不例外,甚至更為複雜深刻。他的一生都在流浪的路上,家破國亂,生存維艱,功業無成,卻始終在夢想的路上蹣跚,不懈於他的“致君堯舜上”的高尚志向,為民生操碎了心,這也是杜甫偉大的地方。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56歲了,他從成都草堂流落到夔州(重慶奉節),在地方長官的接濟下,自耕自足了三年,身體越來越差,憂時傷世,寫了大量的詩歌,繼續著一邊夢想,一邊孤獨的日子。770年,詩人死於湘江一所破船,一個偉大詩人的悄然離去,唯有詩證明他的偉大。

志者暮年,情感的脆弱點碰上了敏感的時節,便一發而不可收。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秋,成了寄託人生失意的載體。

2 本是秋蕭瑟意象,卻寫出雄渾壯闊。

寫秋,杜甫是得了神韻的。

比如,

《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

《懷李白》:“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秋興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然而,“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最為乾淨利落,氣勢磅礴。

這一句妙在何處?只有比較,才知其意味。

曹操有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丕也有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還有著名的初唐王勃的“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績的“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都是寫秋的名句,意境很美。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意象也不過是落葉與江水:無邊樹林,落葉飄飄,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浪濤洶湧,滾滾而來。

然用一個“無邊”,一個“不盡”,就很不一樣了,秋的蕭煞似乎帶著遒勁瀟灑,寫出了氣勢與境界,在落寂蕭瑟中卻給人雄渾曠遠的美感。

再深思一步,落木蕭蕭是自然界無法擺脫四季輪換的命運,江水滾滾是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暗示,詩人是在感慨自己無法避免的人生暮年,理想難酬的際遇。

除此之外,這一句從形式上也是講究的。

從平仄來說,

無邊落木蕭蕭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對仗角度來說,

“無邊”與“不盡”,“落木”與“長江”,“蕭蕭下”與“滾滾來”,堪稱絕對。不僅是字意,還有意境,上一句蕭瑟至,下一句壯美極。

超越悲秋的基調,寫出秋的精神與境界的壯闊,形式的完美,是詩人博大的胸襟與非凡的筆力使然,無人可以媲美。

到了宋詞,悲秋的也多,比如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之美,抒懷之溫婉,詞是到極致的,然而論氣勢,是欠缺的。

清代學者楊倫評價:“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3 感情深沉而壓抑,是杜甫一生的寫實。

首聯頷聯,詩人在刻意寫秋的美境,“風急天高”是秋風急勁,天高氣爽,“渚清沙白”是江水澄澈,沙石白細,“鳥飛回”是鳥兒的自由盤旋與回巢,然而“猿嘯哀”卻流露出詩人的心事,

李白寫猿,“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抑制不住的欣喜與激動。

而杜甫儘管寫得夠有意境了,可憂愁還是沒擋住,在這個秋意濃濃的三峽,一聲猿啼,一個“哀”字,就像個情感的縫隙,越來越大,決堤而噴湧。

56歲暮年,重陽之日,詩人在回顧感嘆自己的一生。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多少年來一直在流落漂泊,走了萬里也是有的,病了多久,離家多遠,也說不清了,只落得個白髮暮顏,居無定所,一無所成。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苦恨,潦倒備嘗,家愁國恨,徒添霜鬢,因病戒酒,連一醉銷愁都成了奢望。

這兩句可能是杜詩中最深沉悲傷的句子了,一位老者,漂泊了大半輩子,心心念念家國天下,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眼見的還是山河蒼涼,自觀的還是潦倒落魄,怎不百感交集,情難自抑!

秋,給了詩人自我憐惜,自我發洩的方式!


一綠浮芳


這個意見我不敢苟同,縱然唐代詩聖杜甫的《登高》是一個七律中的精品,寫出了詩人的無限悲涼,詩中是這樣的寫到: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聽濁酒杯。"

這是詩人在安史之亂以後,軍閥割

據搶佔地盤的紛亂時期,帶著病體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望著秋天的落葉和秋天的江水,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體弱多病,又常年漂泊,無限感慨,滿是淒涼悲傷。可以說這是七律中的一首傳世之作,但是說這首詩是悲秋的鼻祖,還是有些失之偏頗。

我們再看看經過多年以後,元代大劇作家馬致遠的悲秋之作,《天淨沙,秋思》是如何寫的: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和黃昏歸巢的烏鴉,古道的荒涼孤寂中頂著西風,走過一匹瘦骨粼粼的馬,當中一句小橋流水人家富含生機,帶著人間暖意,更襯托了秋天的悲涼和肅殺之氣,已經很有淒涼憂傷之氛圍了,作者又加重了描寫,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太陽馬上就要落山,黑暗即將來到,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寫出了當時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內心悽苦憂愁孤獨寂寞的情感,古往今來婦孺皆知久傳不斷。這個是悲秋的鼻祖,提起這個曲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也傾向這個意見。

不知我說的有沒有些道理?這僅是個人的看法,可以討論。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和鼓勵!謝謝大家!





封護勝463


在座的各位我也要講一下,因為別人都講了非常多的觀點,還有那個歷史事件,但是我還是要講一個非常的歷史事件。可以說這個歷史事件基本暫時這裡面還沒有人說過。

杜甫和李白被世人稱為大李杜。

李白的命運是非常好的,他被皇帝邀到皇宮為皇帝作詞。他為楊貴妃做了一首《長恨歌》。所以說李白的命運是非常好的。他離開皇宮。皇帝還給他黃金萬兩。

那我們說一下杜甫

杜甫的命運就跟李白相反。因為杜甫他所寫的詩好是好,但是沒人能夠欣賞他。他有一首詩寫道,他的茅草屋被風颳了,他去撿那些茅草,那有一些小孩不但沒有幫他撿茅草。反而還拿它的茅草去玩。他就那一句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他寫的詩不讓沒人欣賞。他的命運就如此的玩弄,杜甫他卻被活活的撐死了。

李白,杜甫被世人稱為大李杜這兩位。

命運就如此玩弄他倆。一個是富貴,一個卻是貧窮。他們兩個就只就成了一個對比。

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

這也是我所學過的歷史。如果有人回答已經說過了,請評論告訴我,謝謝。


獵趣影劇


杜甫的《登高》,是以“悲”字貫穿整首詩。至於說其是千古悲秋的鼻祖,卻難以斷定,但無論如何,《登高》無疑是悲秋的精品之作。

1.詩詞與釋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詞的大意是:風急天高猿聲悲鳴,清澈水中群鷗在飛來飛去。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看不盡的長江滾滾奔湧而來不息。在外萬里悲對秋色常常感嘆在異鄉為客,暮年多病的我獨自登上高臺。艱難勞苦的日子裡憾恨鬢髮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2.創作背景

公元767年秋天,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然而軍閥割據與混戰四起。

這一年,生活困頓的杜甫不得不離開成都,前往夔州尋找活機。

然而,差不多六十歲的杜甫到達夔州後生活依然很困苦,隨著年紀增大,身體也越來越不好。

一天,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由此引發的悲景與悲情,寫就了《登高》。

3.“悲”之韻味

動物之悲。“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因為是獨自登高,本就孤單,聽著猿叫,哀聲悲切,在清水上看見一隻鳥兒飛來飛去,像自己那樣孤獨。在這句話裡,動物的哀與回,似乎都是詩人此時的心境,充滿了悲哀與徘徊,映照出詩人心中的淒涼。

風景之悲。“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夔州的秋天,在高臺上看,在大風之下,樹葉枯黃,紛紛落下,落葉的蕭蕭聲,落在詩人的心裡,讓詩人感受秋意的濃厚。同時,看望無盡的長江洶湧而來,卻奔流不息。無邊落葉與不盡長江,抒發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

人生之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獨在異鄉為異客,杜甫生於亂世,在他48年之後,離開了成都,四處漂泊。在夔州,也是名漂泊族。因此,在深秋的季節裡,作為異鄉客,哪有不悲呢,更何況是年老多病的年齡齡,更是充滿了思鄉之情。在這詩句裡,感受到詩人對自己人生飄泊的悲蒼與絕望。

社會之悲。“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生逢亂世,四處漂泊,但卻窮困潦倒。本是對國家抱有希望,能大展壯志,但國家遭難,國破山河,風雨飄零,百姓流離失所,而自己也白髮平添,垂老多病,依然壯志難酬。詩人從自身想到社會,遭遇社會動盪後,普通老百姓也是像他那樣,難難苦恨,白髮增多,窮困潦倒,欲飲酒,愁更愁。這詩句,詩人在感嘆對社會、國家遭難的悲傷。

4.結束語

杜甫的《登高》,從寫物到寫景,從寫自己到寫社會,從動物之悲到風景之悲,從人生之悲到社會之悲,“悲”字貫穿全部,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語。

杜甫《登高》將羈旅之思、老病之愁、黍離之苦,國家之痛融入秋景秋物中,展現了詩人的悲懷愁緒,絕對是千古悲秋的上乘之作,值得世人細細品韻!


經緯國學


杜甫的這首《登高》,大約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時所作。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大亂雖止,小亂未息,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唐朝的國勢依然頹靡。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原因主要兩個:

其一是格律精嚴。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律。《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尾聯並不對仗,但“艱難”與“潦倒”相對,讓句式看起來十分工整,所以才會有人讓為此詩八句皆對。

其二是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感慨,在高渾博大的氣象中,抒發其沉鬱悲涼的情感,詩氣渾灝流轉,形成極為悲慨的藝術境界。


足下三尺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現代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結合杜甫的身世背景及他的遭遇,大概知道他的《登高》為什麼被稱為千古悲秋的鼻祖。

1.少年富貴,中年落魄,老年淒涼

說起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名將杜預之後,可以說出身名門,從小生活優越富足。那時候的他意氣風發,好不得意,即使少年科考落第,他依然無後顧之憂,進行他的遊歷,結識像李白一樣的人物,齊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將一個富家公子哥表現到位,不用為柴米油鹽擔憂。

之後結婚,不巧的是,結婚那年父親因病去世,自己未有建功立業,父親去世,家中的頂樑柱倒了,家族逐漸走向衰落,生計也開始捉襟見肘了。而且為仕途奔走,也要錢財花銷,這時的杜甫是落魄的,既要為生活愁苦,也為家庭開支發愁,而且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晚年生活靠朋友接濟,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沒錢,孩子也跟著捱餓,小兒子在他中年四十四歲那年餓死了,作為丈夫及父親這無疑不是給他一重大打擊。生活從富足到落魄,此為一悲,作為父親及丈夫未能給家人最基本的溫飽生活,此為二悲。


2.一生孤苦,懷才不遇

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學習杜甫的詩詞,從作品的數量及質量來說,杜甫絕對稱得上是一名大家,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詩人。但是他空有一腔的才華及抱負,卻無用武之地,一直未能被人賞識、重用。唐朝從盛轉衰,他目睹了唐朝榮華衰敗,也目睹了千千萬萬的百姓流離失所,漂浮不定,像他一樣,他想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為百姓安居樂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盡點綿薄之力,可是他這樣的理想都沒實現。晚年寄人籬下,空有滿腔熱血,一生追求實現理想,從翩翩少年到白髮蒼蒼,都實現不了,此為三悲。


杜甫窮其一生追求理想,為理想奮鬥,但到頭來空有一腔熱血、才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還連累妻兒跟著他受苦,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像極了現代在大城市奮鬥的蝸居人,事業無成,年華老去,不能為家人提供溫飽生活,何謂不悲,他的悲猶如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所以說,杜甫的《登高》絕對稱得上是千古悲秋的鼻祖。


大番薯不圓滾


很抱歉地告訴題主,不論是誰說的“《登高》是千古悲秋的鼻祖”,恐怕這個觀點是錯的!

論悲秋,說《登高》為巔峰並不過份。但是論鼻祖,卻不是登高,而是宋玉的《九辯》,其實是《詩經》裡也有寫悲秋的詩句,比如《四月》有“秋日悽悽,百卉具腓”之句。

但是論悲秋之意,追根溯源,影響最為深遠的,只能是《九辯》,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豈不就是《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原型麼?

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不就是“登高”麼?接下來的一句“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不也是“風急天高渚清沙白”麼?

幾乎所有的悲秋詩詞,大體都體現了《九辯》中的“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在《九辯》之中堆列了大量的意象,都被歷代無數詩人寫進他們的作品裡,比如蟬,雁,悲鳴,遠客,白露,遙夜,還有傷悲,涕潺,太息等情感用詞。

至少在小可看來,以《登高》為悲秋為鼻祖的論斷是錯誤的!

但“悲秋”二字的確可以精準地為這首神作進行標註。這首詩小可百讀不厭,這個不厭不是形容詞,而是說明文中的精準記敘。前兩聯寫景,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幾乎將古往今來的悲秋意象一網打盡。字字有出處卻不用典故,頸聯感懷自身,感傷世事,感寓家國。情景銜之處毫無斧斤之痕。而尾聯的寫實主義更是傳承自樂府的精髓。

《登高》不是悲秋之鼻祖,而是悲秋之巔峰。


亦有所思


先說答案,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國詩歌中悲秋題材中的絕唱,屬於第一梯隊的水平,但是絕對不能說他的這首詩,是千古悲秋的鼻祖。

好玩的國學,先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這一方面,來說說中國人的悲秋意識從何而來,然後我們再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悲秋詩歌中的最高水平。

先來說說中國人為什麼會悲秋?特別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詩人們,為何面對天高氣爽的金秋天氣,而變得悲悲切切?

第一,中國人的悲秋意識,來自於我們傳統的以農業為本的社會結構。以農業為本的 國家,在人類的嬰兒期,基本上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所以,先人們對時序的變化特別敏感。一年四季的變化是很明顯的。春天萬物萌發,夏季萬物即將走向成熟,秋季萬物走向成熟,但是也是走向衰老的過程,而冬天則是萬物蕭殺。所以,秋天到了,事實上代表著生命已經走向定點,開始向衰亡邁進了。所以,古人看到秋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生命的即將衰亡,心中自然會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第二,中國哲學中,有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同樣的追求。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的身心與大自然的發展合二為一,達到莊子所說的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合一的境界。所以,人們認為,人的身心與大自然是和諧的,是同頻共振的。大自然怎麼樣,我們的生命就怎麼樣。所以,悲秋的意識,其實也是對自我生命的無可奈何的焦慮。

第三,悲秋是一種文學傳統。當一種意識被寫成了文學作品,而這種文學作品又因為寫出了人類的普遍的意識而廣為流傳,這種文學作品的意蘊就會演化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情感。悲秋的意識就是這樣來的。

從中國詩歌發展的歷程上來考察,我們發現傷春悲秋的意識,首先來自於《詩經》,來自於南方的《楚辭》。

按理說,春天裡萬物勃發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生命散發著荷爾蒙的味道,秋天天高雲淡意味深長,我們應當歡喜才對,起碼也是淡淡的小歡喜,為何我們會傷春悲秋呢?

我們先來看看《詩經》中的春天。《采薇》中寫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大概是最早表達傷春情緒詩篇了。在詩中,楊柳依依的春天竟然成為詩人悲傷的起點,中國人的傷春情緒似乎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屈原在《招魂》中寫道:“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屈原的“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並非僅僅是政治上的絕望,也是一種生命的悲劇意識。屈原在離騷中說得更加明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原來,屈原從春天花木繁茂的背後,看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悲劇。人們最不能承受的東西,就是美好的東西被摧毀。人類最大的悲劇其實不是必然走向死亡,而是英雄末路與美人遲暮,是留不住四季變化的時間。所以王國維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屈原的傷春,到了弟子宋玉那裡,就變成了悲秋的情緒。宋玉在《九辯》中詩意地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明白了悲秋意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我們就知道,杜甫的登高,縱然是一部偉大的悲秋的作品,但他絕對不是悲秋的鼻祖。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先,我們先分析,杜甫在登高的時候,為什麼會悲秋?這個很簡單,因為杜甫的一生,就是窮困潦倒的一生,要說杜甫是儒家的忠實信徒,所謂的孔顏樂處的理念,對他很有影響,因此生活上的貧困並不能對他產生什麼影響。

相反,是杜甫一生理想的破滅,他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再也無法實現,所以他在晚年,精神上是極度痛苦的。所以他在登高的時候,看見滿天的蕭瑟的秋景,自然而然有悲秋的情緒。這既是

其次,我們來分析,圍繞著悲秋的主題,我們應該如何安排詩歌的意象。杜甫在這首詩中,集中地安排了大量關於秋天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本身又是蕭瑟的、灰色的,是屬於悲涼的情緒的體現。秋風烈,猿猴悲哀地叫聲,無邊的落木,奔流不息的長江。這是自然景象。接下來杜甫說了自己的心靈的意象。

常作客是說自己就是一個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漂泊者,百年多病,是說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終日多病焦慮,頭髮蒼白,窮困潦倒。在這個蕭瑟的秋日,自己孤獨無依的一個人,只能舉起手中的劣酒,一飲而盡,品嚐這生命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