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廣東講白話的人與客家人有什麼區別?

山青水秀人家


說白話的主流人群是廣府人,客家人是說客家話,當然,客家人往往也會說白話。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的三大族群: 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

這三大民系都是廣東省的外來人員,都不是廣東土著.廣東土著是百越人,而這三大民系都是從中原遷過來的。只是遷過來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已。

我們先說這個廣府人。廣府人其實就是大家提到廣東第一印象的廣東人,他們講粵語,主要活動區域在廣州三角州這一塊,香港澳門也有很多廣府人。

在歷史上,通常認為廣東的肇慶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肇慶是歷史名城了,端硯大家都知道吧,包公在那裡當過官。那裡還有一個七星巖很漂亮。不過,我這裡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你去了之後,不用買門票,省下門票錢,然後到外面租輛自行車,繞著這個景區外圍轉一圈,大概二十公里,你看到的景色,也很漂亮。

從肇慶出發,廣東、佛山這些地方是廣府人稱雄的地方。香港、澳門更是他們走向世界的地方。

那麼,廣府人到底是什麼人呢?

事實上也是中原移民,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當時秦始皇平嶺南,派了數十萬大軍,還有很多百姓遷移到這裡。跟嶺南一帶的百越族人融合,形成了廣府人。不過,這個融合中,中原人只是配角,百越才是主體。現在的分析,廣府人跟廣西的壯族在基因上更接近,而壯族大家知道,其實就是以前嶺南的原著民百越人。

我們再說一下潮汕人。

潮汕人主要居住在潮汕地區,他們說的話跟廣東的白話不同,潮汕話非常接近中國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顯然,他們就是秦漢魏晉時期遷過來的。但據考證,他們遷入的時間更久,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中原人從福建遷到這裡了,潮汕地區有一個潮汕平原,是廣東的第二大平原,來得早,當然就佔了一塊好地方,這跟後面的客家人不同,客家人來得最晚,所以來到的時候,好的田地都沒有了,所以他們只好去了梅州這些多山的地方。

而秦始皇徵嶺南,也是潮汕人的一次大遷移。但跟廣府人不同。廣府人是以百越人為主進行了融合,而潮汕人是以中原人為主進行了融合,根據基因的分析,潮汕跟太行山的漢族最接近。

現在全世界大概有三千多萬潮汕人,而且很有意思,潮汕人分成三大塊,一千萬居住在潮汕地區,一千萬在全國各地,另一千萬在海外。所以有“廣東一個潮汕,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的說法。這說明潮汕人是很愛到外面拼的,他們的口頭就是愛拼才會贏,人稱東方猶太人。

潮汕地區是中國傳統的富裕地區。最早是從福建遷過來的。宋元時期,有很多福建的人在潮州當官,當官之後就把家族遷了過來。當然,那些福建人也是從中原遷過來的。


到了潮汕,其實地理環境並不好,地少人多,而且又有颱風,三面環山。

這使得潮汕人要生存,就必須出去闖蕩,從宋朝開始一直到現在,潮汕人不停的往外尋求生路。所以做生意的特別多。

到了現在,潮汕籍的土豪相當多,國內就很多,比如國美老闆黃光裕,要你充Q幣的馬丘鵝,TCL老闆李東生。還有超人李嘉誠,加多寶老闆施少斌等等。

潮汕圈有一個流行語,他們不羨慕深圳,因為深圳是他們修的。這個雖然有點誇張,但也不完全沒影子。

潮汕人在深圳有三百萬,可能是最大的族群,而且很多都是在經商。深圳也是潮汕的第二故鄉,他們在這裡找到了發展的機會。比如前面說過的馬化騰,寶能集團的姚振華,七天連鎖酒店人鄭振華,星河房地產的黃楚龍,茂業集團的黃茂如。這些是大老闆,做小生意的也有啊,菜市場茶葉市場等等。

不要小瞧他們的收入,可能人家也有上千萬的身家。大家都聽過北京賣大餅的一個月賺數十萬吧。

而潮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抱團。一個人要幹一件大事,很多老鄉前來幫忙。所以潮汕商圈經常出現蛇吞象的壯舉,看上去沒實力拿下啊,但錢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如潮水一般,這後面,就是潮州商團的支持。

最後我們再聊一下客家人。

客家人呈現一種多次客遷的現象。最開始也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開嶺南那段歷史,但最重要的開端是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南渡。他們最先是遷到了江南,到了唐朝,天下大亂,南方也靠不住了。就遷到更南的福建或江西。到了南宋,元朝入主又是兵荒馬亂,客家人再次遷移,最後到了梅州一帶。這個時候,客家人才正式成為相對穩定的族群。

所以,不是所有南遷的中原人都是客家人,而只有這樣多次遷移,最終從江西南部或者福建遷過來的才算是客家人。

而梅州也成為了客家人之鄉。梅州、惠州、贛州、汀州這四個地方被稱為“客家四州”。其中,以梅州客家人為最多。

現在客家人有五千多萬,其中有一千多萬在海外,也是極為打拼的一個族群。

最後介紹一下,在很久以前,尤其是清代末期,曾發生了很激烈的土客衝突。

發生雙方就是先住民跟後住民,比如廣府人跟客家人。主要的原因還是爭奪資源,爭取生存空間,而清政府又是一個小型政府,鄉間基本靠自治。所以治安靠自己,所以南方很多樓房呈現碉堡式,比如客家人的圍屋,還有開平的碉樓等等。

這些其實都帶有一定的防禦功能。

土客之爭的的結局很難說誰贏誰輸,但大家都發現,爭來爭去,這個蛋糕永遠都是這麼大,誰都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與其內爭,不如到外面開拓。所以近代,很多客家人也好,潮汕人也好,甚至廣府人飄洋過海,到外國去尋找生存的機會。

當然,現在都是文明社會,這種族群之間的爭鬥就沒有了,大家更多的是合作,共同去開拓未來。

而關於白話,曾經有一個說法, 普遍話差點以廣東話為標準。

曾經有一個說法,在民國成立之時,大家開會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就言語選擇發生了爭執,一方要選北京話,一方要選廣東話,選北京話的認為官話就是北京話,大家說了這麼久了,都熟了。主張廣東話的認為,海外華人說的都是普通話,而且廣東話保持了古漢語的發音特點,用廣東話念古詩更有特色之類的。

最後兩方投票,票數竟然一樣多。

怎麼辦?

這個時候,孫中山站了出來,他從大局出發,對粵籍議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後把票投給了北京話,這才結束了這場國語之爭。

看到這裡,腦洞老師擦了一把汗,雖然腦洞老師的北京話說得很差,但廣東話更是一概聽不懂啊。

但等等,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當時的形式來看,廣東議員真的能跟北方議員一較高下嗎?

自從辛亥革命起,滿清退位,袁世凱跟革命黨人達成協議,袁世凱成立北洋政府。他坐鎮北京就是不動,基本上議會也被袁世凱把持,孫中山先生帶著一些部下滿中國考察修鐵路呢(雖然最後一公里也沒有修成),那有時間去管這個國語?

而且,袁世凱本人是河南人,他咋不推薦河南話呢,河南話多好,中原之音。中不中,what’s are you 弄啥呢。聽著多帶勁!

於是,腦洞老師又查了一下,果然發現另一個版本,不是河南話大戰北京話,而是四川話大戰北京話。

話說新中國成立之時,當時的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就普遍話投票時,粵語和北京話票數又持平(咦,我為什麼要說又呢),這個時候,又有人站了出來。毛主席從大局出發……,奇怪,毛主席也不推薦湖南話,而是推薦了北京話。要是湖南話多好,現在就沒有人說腦洞老師的普遍話不標準了。

後面,腦洞老師又聽到了這個故事的陝西話版本,山東話版本,江蘇話版本等等。

可想而之,這是一個網絡段子,不能信啊。

其實,當時國民政府成立之初,確實就普遍話發生過爭執,但不是北京話PK其它各種方言,而是北京話與“老國音”之爭。什麼叫老國音呢,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做一些修改(修改方法省略,腦洞老師也聽不懂),反正就是為了使北京話的發音更豐富。然後能夠念出中國傳統的傳統的韻文,像詩歌之類的。

純正北京話是念不出韻腳的,有一個故事,著名學者傅斯年到北京後,京片子說得特別溜,結果回到家,被家人一頓臭罵,說他說的是“老媽子的話”,而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小時候,他的父親請了一個北方家教,結果北方先生一開口就是京片子,嚇得趙父大驚失色,馬上將其炒魷魚。幸虧沒學京片子啊,不然趙元任可能就成不了語言學家了。

在1913年時,就確定了老國音。但是後面推廣的效果很差。因為發音這個東西是時間的沉積,強行推廣是推廣不出來的。大清國這麼多年,大家說京片子說習慣了,硬塞一些東西進去,反而覺得彆扭。所以,在1932年,國民政府正式宣佈採用正宗北京話為普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