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商隱的唯美唐詩《端居》怎麼賞析?

信陵君無忌


李商隱的名字中有商隱二字,大概是想做商朝的伯夷叔齊兩個著名隱士的。但是李商隱大概從來沒有想過隱居,他曾經短暫地學道,但因為和道姑產生了愛情,被趕下山,從此一腳踏進滾滾紅塵,不可自拔,從此在失敗的仕途上沉沉浮浮,過完了失意的一生。

但李商隱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創造的朦朧迷離的詩歌風格,影響了後世很多詩人,他是唐朝詩人中最喜歡寫愛情的詩人,他的無題詩,也是當時最流行的詩歌形式,從這一點來說,李商隱並不失敗,相反,他是唐朝詩歌中的王子,一個寫朦朧詩的憂鬱王子。

從仕途上來說,李商隱相當失敗。主要的原因是他陷入了牛李黨爭之中。他深受牛黨的令狐家族的幫助,幫助他走向仕途,卻在一場不應該發生的愛情中,陷入了黨爭的漩渦。

他娶了李黨的重要人物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從此,李商隱似乎成了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他沒有堅決地選擇站隊,相反,他一方面寫詩歌頌、讚美、感恩於令狐家族,另一方面,又似乎在愛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相當享受。所以,牛李兩黨的政治人物對他很不感冒。他既是左派,又是右派,這樣的人,縱然有大鵬之志、凌雲之才,也沒有敢用他、肯用他。

在事業上的失意,造成了李商隱悲劇性的性格。所以說,李商隱可以叫李傷隱了。

李商隱和他的妻子感情特別深厚。我們經常能在李商隱的詩歌中,看到他思念妻子、悼亡妻子的詩,這些詩整體基調是悽悽慘慘慼戚,他運用的語言極為朦朧,運用的意象也特別經過了情感的加工。所以讀起來特別美。

我們來看看李商隱在最為孤單寂寞冷的時候,寫思念家鄉和在家鄉的妻子的詩,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盼望妻子遠書不至,尋覓歸夢慰藉不成,兩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蕩蕩的床榻與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對。

臺階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紅的樹葉,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籠罩下,越發勾起我那悠長的愁緒。

李商隱長期在各地官員處做幕府,也就是做秘書。想必是沒有資格帶家屬的,所以李商隱和妻子長期處於分居的狀態。

一個漂泊天涯的遊子,他的心裡念念不忘的,一是自己的家鄉,因為那裡有他熟悉的味道,二是他的妻子兒女,那裡有他最魂牽夢繞的人。

思念是無形的,他還需要一些儀式感來告慰自己的孤獨與思念,這裡面也有兩樣東西,一是書信,二是夢境。書信在古人的心中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所以杜甫說家書抵萬金。夢境也是如此,因為夢可以帶著遊子回到故園,回到親人的身邊。但是當一個人獨居外地,連書信和夢境都沒有的時候,這是多麼無敵的寂寞。因此古人在寫詞的時候,往往把做不成夢,作為一種極為寂寞孤獨傷心的事情。我們看納蘭容若的詞,那裡面就有很多夢不成的悲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看文藝寂寞女青年朱淑真的詞,同樣有夢不成的悲傷: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李商隱說,“遠書歸夢兩悠悠”,連家鄉妻子的書信也沒有,連做一個美夢也不行,你說這是多麼悽慘寂寞的事情。

只有空床敵素秋:在兩件悲傷的事情之外,還有令人傷心的事情。時序已經到了秋天,本來秋天在古人的眼中,就是一個悲傷的季節,所以文人們一些到秋天,就喜歡寫一些傷感的東西。作為傷感的文藝中年大叔,李商隱的悲秋更是如此。空床,這也是一種特別的寂寞。李商隱在這裡暗示,這絕對是寫給妻子的。他想到,我在這裡空床,你在那裡空床,兩張空床,兩個彼此思念卻寂寞的人,這就寫出了李商隱的悲傷。這種悲傷,宋代詞人賀鑄也寫過: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看來,男人最受不了的就是空床了,因為空床獨難守。

我們知道,詩歌是意象的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有節制的藝術,一種情感你不可說的太滿,否則就失去了美感,所以一般詩人都是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來寫。

在詩歌的後兩句,李商隱就是完美地利用詩歌的意境和意象的藝術,繼續書寫自己的寂寞與悲傷。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自己的門前,路上,已經長滿了青苔,這說明,李商隱是真的寂寞,根本就沒有人來找他,他也獨居在家不喜歡出去,這是說他的冷清。

青苔與紅樹,貌似顏色鮮豔,彷彿表達的情感很昂揚,但是這些東西要是放在綿綿的秋雨之中,那種雨滴滴答答一夜無眠的感覺,就知道用樂景寫哀,倍增一倍哀愁的妙處了。這句話我們可以參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意境與情感。

雨中寥落月中愁。雨中,月中,很顯然是一對矛盾,這個意思是說,李商隱的悲傷由來已久,他在雨中,在月夜,無時無處不在悲傷,無時無處不在思念。

這首意味雋永的小詩,深刻地表達了李商隱的寂寞與悲傷,這與他憂鬱的情歌王子的風格,一脈相承。


好玩的國學


《端居》是寫李商隱身處異鄉思念家鄉親人的一首詩。全詩如下:

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即閒居。詩的內容就是寫異鄉閒居時思念遠方親人,詩中有“空床”二字,所以李商隱思念的人可能就是他的妻子。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人居異鄉,最盼望的就是能收到家中妻子的書信,然而,詩人李商隱卻收不到遠方妻子的書信,於是只能企盼能在夢中歸家,與妻子相會,可惜,“路遙歸夢難成”,現在,連夢不也做了,詩人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


沒有妻子的書信,沒有夢中的相傳,只有一張空床,默默抵禦秋天的寒冷。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敵”字在這裡不僅描寫了外在的客觀環境,還透露出了詩人的主觀心境,秋天的淒涼不斷侵蝕詩人的內心,詩人要不斷抵抗,避免完全陷入淒涼的心境中,但前面“只有”二字,讓詩人的抵抗變得多麼無力,展現出詩人刻骨的淒涼之感。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情感往往是難以表達的,比如你整天說自己好孤獨好孤獨啊,這就讓你的孤獨變得廉價蒼白,完全不能讓別人產生共鳴。

所以詩人一般不會直接表達情感,而是營造一個情境,讓你陷入其中,讓詩中的情感慢慢浸潤你的內心,從而將他的情感傳遞到你的心裡。

李商隱這首詩就是這樣,最後兩句不再直接表達他的孤寂淒涼之情,而是營造了一個朦朧悽迷的情景,融情於景,讓你在這個情景中感受他的情感。

青苔與紅樹,本是鮮明的景色,但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悽迷冷清,就像詩人的愁緒,悠悠迷迷,令人哀傷。



謝小樓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和懷著“使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一樣,李商隱也是胸懷大志,但結果卻是宦途失意,抱憾終生。比杜甫更悽慘的是,杜甫還活到了六十多歲,並曾經面見過皇帝。如果不是他耿直無私的話,大富大貴的生活,離他並不會遙遠。而李商隱就慘多了,他一生抑鬱不得志,從事的都是官微薪薄的工作。最後,以四十四歲的實齡,客死異鄉,讓時人和後世惋惜嗟嘆不已。



一生壯志難酬、抑鬱終老的李商隱,因為總是在失意中度過,就寫下了不少悽慘哀傷的詩詞,向人們表達了強烈的悲愁失意的情緒。

像這一首《端居》:“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總是與失意相隨相伴的李商隱,在一個秋雨連綿的日子裡,看著在雨中凋落的秋葉而發愁。臺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但是詩人的歸期,還是遙不可及。孤身在外的詩人沒有什麼相知的同僚和故友,只有那一張寂寞的床,在夜晚和他一起抵抗秋夜的悽清寒冷。遠方家裡的妻兒,肯定都是在盼望著詩人能夠回到家裡,與親人團聚。但“走馬蘭臺類轉蓬”的小吏工作,使詩人和他的家人的期望,歸於失望。快要一千二百年了,今天的我們,讀了詩人的這首詩以後,似乎也要和他一起度過一個寒冷的不眠冬夜了。

(圖片是我用手機拍攝的,侵權必究。)


孤獨之人


李商隱(約813——858年),享年45歲。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出生於河南滎陽。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和李賀、李白合成“三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唐文宗開年二年(837年),24年的李商隱初登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由於年輕氣盛,不諧世事,便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一生困頓不得志。約(858年)在河南鄭州病故。現藏於河南滎陽,有人又說藏於河南沁陽王庒鎮。

李商隱寫《端居》時,正處於他本人在官場上失敗,四處奔波,居無定所,身居他鄉的逆境中抒寫的。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好久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的音訊,只有在睡夢中回到家鄉以解鄉愁;可是夢醒後,環顧四周,只有空空的床榻和寂寥的深秋,不由得心生淒涼,

寂居異鄉,平常無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和滿地的落葉,雨夜的寒冷、月色的冷清,又那裡比得上鄉愁的磨人。

我們今天主要分析這首詩中的“敵”字,“空床”與素秋兩詞,本已經是寂寥透頂,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有要相互敵對,可見那時的李商隱心中是多麼的悲哀與矛盾。更增添了“雨中寥落月中愁”的悲切意境。



荖朽尋禪


《端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盼望妻子遠書不至,尋覓歸夢慰藉不成,兩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蕩蕩的床榻與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對。

臺階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紅的樹葉,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籠罩下,越發勾起我那悠長的愁緒。

漂泊的人思念妻子

“端居”,即閒居之意。

遠離家鄉,好久沒見家鄉和親人了。愛妻從遠方的來信,是一種慰藉,但也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寂寥的清秋之夜,寂寞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愈演愈烈,希望從“歸夢”中尋求慰藉。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遠書歸夢兩悠悠”,遠書未至,歸夢難成,詩人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意態。

“只有空床敵素秋”,夜裡醒來,孤枕難眠,怎一個寂寥淒寒。“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抒發了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素秋使人聯想起一切散發著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引動愁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重壓。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床”而已“敵”則除了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階下青苔與紅樹”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以排遣,不禁令人悵然若失,相思難耐。

全詩格律工整,具有一種迴環流動之美。

喜歡請點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端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獨居異鄉時,因思念家中妻子而作的一首羈旅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妻子的相思之情,也表明了詩人在寂寥的秋季夜晚孤獨悲涼的心境。

《端居》的全詩如下: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詩的大意是:

遠方的書信遙遙無期,歸鄉的夢境難成,只有空曠的床靜默地對著肅殺的秋夜。臺階下的青苔和紅樹,雨天時寥落,月色中愁。

詩意賞析:

  • “遠書歸夢兩悠悠”,“遠書”:遠方家中妻子的書信,“歸夢”:回家與妻子團聚的夢,“悠悠”:悠遠,漫長。來自遠方妻子的書信長時間地遙遙無期,既然現實裡無法和妻子相聚,做個夢總行吧,然而歸鄉的美夢也難以做成。“悠悠”不僅是遠書和歸夢的渺茫,也是詩人和妻子之間相隔甚遠的抒發。


  • “只有空床敵素秋”,“敵”:對著。孤獨的夜晚,只有空蕩蕩的床對著蕭瑟的秋季。“敵”字加入了詩人的個人感情色彩。漆黑的夜晚,詩人孤枕難眠,這種寂寞的心情已經夠難受的了,淒涼的秋色也前來擾亂詩人的心智,令詩人愁上加愁,因此以“敵”字而非“對”字來表明空床和素秋的關係。
  •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詩人所居的院內臺階下卻長滿了青苔,說明那裡人走動的少,很少有人來往,故青苔滿地。最後兩句詩詩人融情於景,青和紅本是明亮的顏色,詩人卻道青苔和紅樹在雨中寂寥零落,在月色裡愁苦難耐,暗示了詩人自己無論在怎樣的天氣中,在何種的情形下,懷人之情,思鄉之意總是徘徊在詩人心間,揮之不去。

文字的二三事


李商隱,字義山,是英國公李世績的後人。當時溫庭筠、段成式和李商隱都在家族之中排行第三十六,所以也稱他們的詩歌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無題詩,有的詩就算不是無題,但是因為詩歌的名字取首句的前兩個字,所以也被稱為無題。實際上,李商隱的詩除了無題,很多的絕句也是非常的唯美,端居就是其中一首。

全詩如下: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首詩的名字叫《端居》,是他寫給妻子表達自己思念之情的詩,雖然在詩歌的流傳程度上比不上《夜雨寄北》,但是詩中傳達的情感卻不遜色於《夜雨寄北》。


第一句的意思:妻子從遠方的來信已經很久沒有,只有在夢中才能回到家鄉。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只有在夢中尋求慰藉。

第二句的意思:只有空蕩蕩的床榻和寂寥淒寒的秋夜相對。次句緊接著第一句寫夢醒後的寂寥淒寒的感受。"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清冷淒涼的情狀,抒發了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

第三句的意思:階前的青苔,那一片綠意和秋天的紅葉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黯淡模糊。這句是對周圍景色的描寫,寓情於景,階前的青苔更顯出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第四句的意思:雨夜的淒寒、月色的冷清,又哪裡比得上我的鄉愁呢?詩人夜不能寐,在這冷雨夜中思念遠人,這種愁緒寥落之情難以排遣,不禁令人心生憐惜之情。


這首詩和《夜雨寄北》表達的情節相同,都是對遠方人得思念,但是夜雨寄北之中表達著希望,而這首詩更加悲傷、更加寂寥。


詩書君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這是唐朝詩人李商隱滯留異鄉的思親之作。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離故土和親人,漫漫歲月裡,獨自於異鄉奔波勞累。

妻子的遠方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這唯一的慰籍,乍連乍斷,都已經很久不見來信了。

在這清曠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訊的空虛失落之感變得猶為強烈,為悽楚孤獨所浸透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解鎖。

哪怕是剎那的夢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由來相思之苦沒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縹緲未卜,也表現出詩人兩者希望皆落空時悵然若失的心情,分外傳神空遠。

接著是歸夢醒後具體的感受,尤顯格外的寂廖淒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它會令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總之,會令人聯想起一切散發著蕭瑟氣息的秋天景物。

對於一個獨在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遊子來說,這樣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發情緒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對孤獨悽苦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床”而已。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註》:“‘敵’字險而穩。”這裡詩人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

但“對”只表現了“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現狀,稍偏於客觀描繪。

而“敵”字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淒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悲愴,這種婉轉深遂之感,更重於意境上的刻畫,準確且悠遠,真謂神來之筆。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貌似隨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鮮明化,而且帶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

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裡,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看似是詩中矛盾之處,“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

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思念得刻骨銘心,魂繞夢牽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斷的綿綿相思結啊!

同時,這二句詩兩兩對立呼應,又使詩句具有一種週而復始,流動的美,色彩斑斕,對比的美。

最後聯繫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細細品味,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浮現出相隔千山萬水的雙方 ,皆自對月對風對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處素明月,思之盡頭清風雨!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人呢!

2






朝雨輕塵


《端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異居他鄉時寫下的一首七絕: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很久沒有收到愛妻的家書,只有在夢中我才能回到遙遠的家鄉與妻子團聚,夢醒後卻只有空蕩的床榻相對著這蕭瑟的秋天。看著門前臺階上的青苔和紅葉的樹,只覺得滿是雨中寂寥月夜清冷。

讀了李商隱的一些詩,我會有這樣的感覺。李商隱的詩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喜用典故、讀來有百轉悱惻之感,不易解讀的,如人們熟知的那首《無題》,“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那般。還有一種是將所見之景不作過多描述,一言到底,歌盡滄桑的,如那首著名的《樂遊園》,“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端居》則是第二種風格了。在一、二句中詩人直接敘事,“兩悠悠”加深了“遠書”、“歸夢”傷感的程度;“空床”沒有用“對”,用了“敵”字來對"素秋”,將“素秋”的寂寥和“空床“的落寞精到的表現了出來。這種對所敘事表現傷感的“精”和“準”,是李商隱詩詞的最大特徵了。

第三句中“青苔”和“紅樹”的搭配,利用色彩的視覺衝擊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由落寞突然轉變為清亮明媚的感覺。接下來的第四句中“雨中”、“月中”分別以“寥落”、“愁”來接應,“雨”和“月”本不太可能一起出現,詩人將它們特意放在一起,成功地營造了美中帶憂的情景,美是詩的美,憂便是萬物和人的憂。

這樣將前一句中的明媚轉為清冷朦朧,這種相反感覺的互相搭配,會自然地給詩染上一層萬物猶傷的感覺。萬千的愁緒不僅是“青苔"和“紅樹”,也是李商隱想念家鄉和妻子的無邊愁思。

李商隱身逢晚唐國運衰微之期,一生仕途又因陷於“牛李黨爭”備受坎坷排擠,有機會時他是錯過的,所依附的李德裕失勢之時他卻備受連累,被遠派在異地的他只有將滿腹傷懷和思念之情寄託在一首首的詩中。此詩所思念的不管是他的妻子還是親人,其實都不用糾結,因為遠在異鄉的李商隱,心中的憂愁哀緒皆因他終身的坎坷和孤寂。


聽雪話詩詞


相比起李商隱的“無題”詩世人皆知,這首《端居》的名氣要小得多,卻美得不像話。細細讀來,詩中悲愁和思親之意令人感同身受。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01創作背景

眾所周知,因為“牛李黨爭”的影響,李商隱一生都在被排擠,遠離政治中心,困頓不得志。

終其一生,官職低微,前途渺茫,大多時候背井離鄉任職,與家人分隔兩地。這首《端居》就是他獨居異鄉時因思念親人,卻未收到家中音信而作,愁腸百結,思親情深。

題目“端居”就是閒居的意思,說明當時的李商隱未受重用,職務清閒。

02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晚間,李商隱躺在冷冰冰的床上,輾轉不成眠。他仔細回想,已經很久沒有收到妻子的來信,不知家中是哪般光景。好不容易睡著了,夢迴故里,喜笑顏開,可半夜醒來,恍然驚覺不過夢一場,自己已離家多年,久到自己都記不清楚了。環顧四周,偌大的床榻空空蕩蕩,在清冷淒寒的秋夜裡,他獨自一人快要無法承受這別離之苦。

首句“悠悠”二字,寫盡家書久不來,夢歸未成真的悵然若失。羈旅數載,想要歸家而不能,詩人從心底長嘆一句:“何日是歸期?”



第二句的“敵”字也格外精妙。按照常規思路,“空床對素秋”比較平穩,“對”字也合情合理。李商隱用“敵”字,比較冒險,初初讀來,有刻意雕琢之感,再三體味,方覺雋永。

如果此處用“對”字,則是描繪客觀景色,不含作者彼時心中所感。可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詩,每一幅畫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有感情。

“敵”不僅有“對”之意,寫出“空床對素秋”的蕭瑟冷清,還寫出了獨居的詩人無法承受這種寂寞孤單、清冷淒涼的悲愴與心酸無奈。

結合整體意境與情感來看,這個“敵”字甚至比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的“不耐”二字更為深細、貼切。

03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三更夢醒,睡意全無。詩人看著窗外的臺階,因自己客居他鄉,備受排擠,平素不常與人來往,已長滿了青苔。外面似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秋雨,依稀還有疏淡銀白的月光,秋天的紅葉在這樣的夜色裡變得模糊暗淡,看不太清楚。

雨悽悽,月冰涼,秋夜如此寂寥清冷,蕭索寡淡,讓人心生愁緒。可這一切,又怎比得上鄉愁磨人?

三更半夜,已看不清“青苔”、“紅樹”,詩人此處的寫法,屬於移情入景,而非客觀描繪,是主觀情感的表達。一青一紅,都是明豔的色彩,但在雨中和月中卻只是模糊的黑影。彩色變黑白,似乎青苔、紅樹都在寂寒的夜裡惆悵,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寂寒寥落的意態。

末句又是“雨中”又是“月中”,簡直就是“月亮雨”,不太可能在同一晚上出現。這裡,詩人虛實結合,將眼前之景與記憶中之景結合,暗示自己夜半思親已非一夕,以至於分不清現在與過去。

現在是月夜,以前是雨夜,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景色,都是一種孤苦哀愁,詩人都在思念遠方的親人。這種虛實交錯的寫法,把時間線拉長,讓詩裡的鄉愁更加濃。他等了又等,不知歸期,未得來信,真讓人心疼。

也有人說李商隱這首詩裡思念的對象是妻子王氏,畢竟他很愛她,也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為證。

但三葉草更願意理解為詩人在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畢竟,獨在他鄉為異客,故鄉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心中所念,魂牽夢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