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广州以人名命名的学校秘事:秀全圈粉中山,执信仲元仲恺以身许国

广州以人名命名的学校秘事:秀全圈粉中山,执信仲元仲恺以身许国


1


1836年,屡次科举落第的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青年洪火秀深受打击,终日郁郁寡欢。突然有一天,无意间看到基督教铁杆粉梁阿发的《劝世良言》,如获至宝,被书中所宣扬的基督教义所感动,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渴望创建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且为了避上帝(中文译名“耶火华”)名讳,洪火秀还更名洪秀全,这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

彼时,大清王朝已趋于式微,西方殖民者的大炮又平地惊起一声雷。出身农耕世家的洪秀全,是个标准的农N代,现实与命运注定要让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更何况还有神明指路呢。

青铜选手即将开启王者之路。

1843年,洪秀全协同好基友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并从广州辗转至广西,吸纳会员2000余人,颇具规模。在这过程中,目睹天灾裹挟人祸而至,洪秀全对社会现状愈发不满,反叛的基因蠢蠢欲动,他在等待时机。

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的生日。这一天,万众齐聚,隆重祝寿。也正是在这一天,他选择向清王朝正式宣战,建国号太平天国,史称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巅峰,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

洪秀全率太平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仿若天选之子。然定都天京后,自我膨胀,上演狗血宫斗戏码,好运耗尽,一场乌托邦式的幻想破灭。洪秀全作天作地也作死了自己,最终服毒自杀。

结局令人唏嘘,但客观上来讲,洪秀全不失为时事所造的英雄。

116年后,洪秀全的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农民领袖,用他的名字命名一所学校,也就是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明史润德,聚秀育全”,这是学校如今的校训,也是洪秀全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洪秀全的传奇故事在岭南一带流传甚广,很多人都爱听,其中就包括广东香山翠亨村的孩子王——帝象。那时,村里有个叫冯爽观的太平天国老兵,讲故事水平一流,绘声绘色、出神入化,宣传功夫很是了得。小帝象听完后,把洪秀全奉为自己的偶像,其反清英雄形象深深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从此,自诩“洪秀全第二”。

1875年,年仅9岁的帝象为了当好洪秀全第二,开始练习武术,舞弄拳脚。1894年,28岁的他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1912年,46岁的他结束了满清政府的统治,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有一个响彻中国的名字——孙中山。

孙中山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地位非凡,被尊称为“国父”。孩提时代,那个仰慕英雄的小男孩,后来也成了万千国民敬仰的对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大学更名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校训,是孙中山在创校时所题;五个校区都有一座孙中山的雕像供人民瞻仰与纪念;校园里还有一座逸仙楼,一条逸仙大道。

将近800年历史的香山也改名中山,孙中山长子孙科还专门在孙家祖地建了一所中山纪念中学,以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


2


革命不易,需同志助力。

孙中山打江山,离不开他的左右手们,朱执信、廖仲恺搞政治,邓仲元拿枪杆子,个个都是肱骨心腹。

而他们三人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左手右手都有大动作,为革命鞠躬尽瘁,以身殉国,最终英名留人间。

1885年,朱执信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越秀),家境优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诗词学者,母亲出身书香门第。

一年后的1886年,邓仲元生于广东梅县,7岁那年随父经商落户淡水,他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

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16岁的廖仲恺随母亲回国,他于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有个旅美华工家庭。

廖仲恺投奔当时在清政府招商局当总办的叔父廖志岗,叔父还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对象是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姑娘何香凝。那时,廖仲恺20岁。

邓仲元早年在“铁面御史”邓承修创办的崇雅书院就读,幼年时期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遥远的淡水也不太平。少年邓仲元目睹烽火纷飞,立志救国,后来他考入广东将弁学堂步兵科,拿起了枪杆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与何香凝度过了一段幽静惬意的时光后,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先后赴日,并结识孙中山,被其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

自小就接受很好教育的朱执信也在1904年参加了广东留日考试,名列第一,继而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以身许国”。

1906年,邓仲元秘密加入同盟会,自此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

黄花岗起义前夕,清廷有所察觉,全城搜捕革命党人,邓仲元以其父设于广州城小东门的广丰米店署具保书,掩护革命党人,并慷慨陈言:“即有不虞,毁家在所不惜”,尽显革命豪气。

广东独立后,朱执信搬到一个简陋的房子里,经常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拼搏奋斗。此时他两袖清风,生活拮据,夫人杨道仪不得不回娘家弄点米粮副食,弄得家人怨言纷纷。朱执信很刚,他写了一封家书,称就当没有他这个人好了。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先后任广东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可谓孙中山的财务大管家。

孙中山在军事上最为倚重的是邓仲元,他所带领的第一师,是粤军中的王炸部队,号称“粤军之母”。在当时,谈起孙中山的部队言必称粤军,一说起粤军言必称第一师,而师长邓仲元的人气尤其高。李济深、邓演达、叶挺、蔡廷锴、蒋光鼐、余汉谋、薛岳等著名将领皆出身第一师。

朱执信则码得一手好字,潜心于理论上的探索与斗争,以寻求革命成功之路。孙中山评价他:“以文章发挥真理”,“实为国民之导师”。

他们三人全身心投身于疆场,甚至到了全然忘我的状态,更可贵的是,以生命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赴虎门调停驻军与民兵的矛盾,被桂系军阀杀害,年仅35岁。

1922年3月21日,邓仲元从香港返回广州,在火车站遇刺殉难,年仅36岁。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年仅48岁。

英魂不灭,万古长存,记住这些先烈英雄的模样!

为了纪念朱执信,1921年,孙中山亲自筹建

广州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亲临致词:“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及改造未来之社会”。如今的广州执信中学声名赫赫,先生之精神得以传承。

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为承丈夫遗志,于1927年创办仲恺农业学校。学校里矗立着廖仲恺铜像,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永垂不朽。

国民政府确定每年的3月23日为邓仲元殉国纪念日,1934年创办广东仲元中学,校址在广州文德路广雅书局内,后迁至番禺市桥镇西郊大沙地,学校秉承了“养浩然正气,扬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


3


廖何两家之所能结为亲家,是何香凝自小拒绝缠脚,家人都为她找婆家犯愁。恰巧,廖家家训是要找大脚媳妇。两家人一拍即合,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1878年,何香凝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南海棉村,自号棉村居士。

何香凝除了民主革命家的身份,另一个重要身份是画家,擅长国画。革命时代,她以画笔为武器,表达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鞭挞。

何香凝画作的艺术造诣也在战火中磨练得炉火纯青,立意讲究,风格独特,功力精湛。《狮》是革命的理想,《梅花》是她的艺术宣言。

1997年,国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现代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何香凝的祖籍所在地属今天的广州荔湾东漖街道,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女性,1992年,海南村一间有年头的乡间小学易名何香凝纪念学校。学校里屹立着何香凝的白玉雕像,以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育,传承着“香凝精神”。

广东南海还出了一位历史名人——康有为,1858年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人称康南海。

康府世代为官,祖父官至连州训导,父亲官任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5岁能诵唐诗数百首,21岁开始接触西方文化,30岁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33岁设万木草堂讲学,37岁发动公车上书,40岁进行戊戌变法,百日后失败逃亡日本。

康有为的前半生是先进思想的代表,是改革家,是思想家,是政治家,还有着“圣人”的头衔。他“感国难,哀民生”,“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奔走天下,四处呼吁,被很多人认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

2006年,邻近康有为家族书院小蓬仙馆的大策小学与新隆沙西小学合并,并更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学校奉行有为教育理念,立社会志,做有为人。

康有为的后半生陷入了荒诞救国的泥淖,只剩下一声叹息。相比较康有为的毁誉参半,老乡詹天佑倒一生无黑点。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西关,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詹家历代经商,家境尚可。1872年,詹天佑作为首批留美幼童赴美,年仅11岁。So,他有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字:jeme tian you。

从威士哈芬小学到纽哈芬希尔豪斯中学,再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詹天佑仅用了6年时间。自小就喜欢拧螺丝,拆机械,詹天佑毫无意外地选择主修铁路工程。

回国后,詹天佑教了几年书,然后就修铁路,修铁路,修铁路……

1905年,詹天佑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当时西方各国都在等着看笑话,詹天佑的压力可想而知。

结果,他让西方人失望了,詹天佑不仅顺利完成了京张铁路的建造工作,还提前了两年工期,费用也只是外国估计的五分之一。

真真的质优价廉,国家值得拥有。

有如此卓绝的贡献,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号称“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2002年,詹天佑小学故居纳入十二甫西小学扩建范围内,学校故更名为詹天佑小学。念天佑情,唱天佑心,以筑路之心筑人。


4


广东比邻港澳,经常与海外互动,因此,有不少人去港澳谋生,乃至远赴海外。这些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是发展广州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集美村,17岁时赴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自家的米店和工厂。后独立创业,先是建了一所菠萝罐头厂,后又种植橡胶园,成了橡胶大王。

陈嘉庚无疑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也一直没有忘记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捐款15亿元支援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劝说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陈嘉庚是官方认证的爱国华侨领袖人物。

陈嘉庚还兴办教育,倾资兴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校通通都是他的手笔。1942年,陈嘉庚在广州倡议创办的“国立侨民师范学校”,后历经省一师、市二师、市三十中学等变迁,2006年更名为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广州增城人郑中钧也是外出谋生的杰出代表。1934年,20岁的郑中钧应伯父要求,赴香港管理家族企业。做过物业,经营过的士车行,也办过便利店,他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郑中钧思乡心切,建立旅港增城同乡会,出钱出力建设美丽家乡。他去世后,其夫人郑黄月芳及后代,继承郑中钧遗志,捐资给家乡。并在荔城建

郑中钧中学,于1990年落成。

霍英东则于1923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从小开始,当过烧煤工,做过学徒,卖过苦力,开过小杂货店,与人合伙做过打捞海人草生意。大概在26岁的时候,从事海上驳运业务,开始了创业生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霍英东是第一批响应祖国号召,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之一。他积极投身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州白天鹅宾馆成为“改革”样板,大力投资南沙,一改“番禺的西伯利亚”形象。2004年,霍英东基金会策划并出资创建广州市英东中学,打造了一所国际学校。

港澳同胞不仅爱国,也爱家。

邝肖卿女士冠夫姓又称郭邝肖卿,祖籍广州花都,是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的夫人。为承先父邝维煜及先夫郭得胜两位先生生前立志“扶贫助学,振兴教育”的宏愿,1992年,郭邝肖卿以郭德胜基金会名义捐赠3500万港元,在家乡创建邝维煜纪念中学。

颜同珍是广州白云新市人,早年往港经商,后执掌香港钻石酒家。1980年,颜同珍为纪念父亲颜乐天,秉承父亲遗愿投资兴建,原七星岗中学更名

颜乐天纪念中学,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广州以人名命名的学校,还要很多,星海音乐学院、邓世昌小学、从化希贤小学……她们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背后的故事或悲怆、或振奋、或温情,但都是凭实力出圈。光这点,就值得好好学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