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遙遠的救世主》因商業爭端而死的兩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私憤


前言


第一次接觸到《遙遠的救世主》一書還要從一部電視劇開始,它的名字叫《天道》。王志文深厚的舞臺劇經驗和優秀的臺詞功力,加上劇中引人深思的對話,讓人第一眼便覺驚豔,再看便不可自拔。

繼而看了原著小說,是因為摒除人、景、影、聲的雜擾,可以讓人更輕鬆地隨著書中文字所蘊藏的哲學寓意而思考,而不必被主角的語速節奏帶走,處於思維被動。人是極容易被主觀感受左右的高等動物,聽到王志文磁性的聲音,看到左小青年輕俊美的臉龐……普通人很難保持客觀的審視態度。

《遙遠的救世主》因商業爭端而死的兩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私憤


拜讀原作,是一種較真,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這本書提出的“文化屬性”有極強的辯證主義色彩,人物、事件、對白的設計都別有深意,涵蓋了儒、釋、道和基督各家哲學思想,絕對可以稱得上“珍品”、“寶藏”,如果不加以細嚼和思考,對我而言是一種不道德的辜負,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浪費。

但是,經過來回三遍細讀,我從贊同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觀點,到遲疑,再到懷疑,這是一段體驗極其怪異的經歷。尤其是書中三個人物的死因設置,讓我意識到作者對於傳統文化“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已經到了近乎膨脹的地步。

先說芮小丹,出於“天國之女”的設定,她的死是必然結果,這裡不多作討論。而樂聖總裁林雨峰和格律詩“元老”劉冰這二人的死,是丁元英直接導致的,一個死於自負,一個死於貪心。

當然,這些人物的結局設置有一定藝術成分的考量,但過於武斷和刻意,結合書中的觀點,多數人自然把這些情節歸咎為傳統文化造就的悲劇,但也正是從這兩個人物的結局,我看到了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的輕視,甚至是個人私憤的宣洩。

《遙遠的救世主》因商業爭端而死的兩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私憤


強者之死:低估了林雨峰的生存能力

先來看林雨峰的敗局和身死的必然——缺乏對偶然性的考慮,是一種矛盾。

看到肖亞文從王廟村收集的證據,得知了“格律詩”公司的扶貧實情,林雨峰這才意識到這場官司必敗無疑。而在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林雨峰從未想過探尋格律詩產品低價的設計是否合理,這一情節在我看來就是缺乏對古典哲學的視而不見。

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以上兩句名言,講的就是要明晰事物本質,遵循客觀規律,這是處世的基本。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正是辯證思維的前身。

反證在林雨峰身上,他既然要一門心思致“格律詩”公司於死地,一定會查清對方的底細,掌握了確切的證據,才能保證自己一擊即中,不讓對手有僥倖脫逃的機會。

書中交待,林雨峰靠走私起家,黑白兩道都極有聲望,身邊還有關係脈絡龐大的“潮汕幫”,只是通過常規的市場調查和本公司內部人員的造價分析,就斷定“格律詩”公司產品定價過低,屬於不正當競爭,未免過於輕率。

以樂聖北京分公司經理於志偉跟葉曉明的交情,可以很輕鬆地探聽到三大股東退股的內幕,順著葉曉明的這條線繼續追查,王廟村與格律詩的關係自然也就浮出水面。之前因為股東身價需要維持自身的商業秘密,但在其卸任之後,葉曉明就沒有了保密的義務,只要林雨峰授意,於志偉必定能查出“格律詩”公司產品的真實造價。

另外,伯爵電子以650萬天價收購格律詩的消息傳到了葉曉明的耳裡,他羞愧,也悔恨,利用這一心理落差,樂聖是可以將其拉攏到自己的勢力中來,一起對抗“格律詩”公司的計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林雨峰取得如此成就絕不是單靠一味進攻所能達到的,在他想要報復丁元英時,首先想到的是諮詢自己的好友,聽取他人的意見;而在公司遭遇生存危機時,他卻不顧一切地開戰,毫不避諱這一切背後隱藏的風險,這讓人感覺匪夷所思。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商場如戰場,林雨峰是大風大浪裡拼殺出來的人,如此閉塞視聽、一意孤行,在常規邏輯看來並不合理,但在小說中,可以看作是藝術手法,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個人私心的必然結果。在這樣的必然之下,忽略了事物的偶然因素,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

這是低估了林雨峰所賴以成功的“強勢文化”。因為從個人成就來看,林雨峰之所以成功,從樂聖公司的口號“進攻,進攻,進攻”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個人一直遵循作者設定的“強勢文化”指導,才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成績斐然。

《遙遠的救世主》因商業爭端而死的兩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私憤


小人之死:高估了劉冰的道德標準

反證劉冰自殺,最明顯的就是作者站在道德高點來忖度小人的生存之道。

丁元英在離開古城之前,特地將劉冰叫了過來,交給他一袋“內幕資料”,關鍵時刻可以用來保住自己的工作。前提是,除非到了必要的時候,否則不能打開這個袋子。

按書中設定,劉冰有一點小聰明,但終究是個小人。他會趁火打劫,在丁元英窮困潦倒之際壓低唱片價格以謀取利潤;在三名股東商議退回公司股份時,他仍想留在公司打工,維持自己朝思暮想的“上等生活”,並且輕鬆地取代了葉曉明的總經理職務;會在收到伯爵電子收購意向書的時候,惡意揣摩丁元英、歐陽雪等人布好了圈套等他們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既然是小人,肯定不會按照君子的邏輯行事,在拿到這個足以支配“格律詩”公司生存的新證據出現時,以劉冰的小人嘴臉,他一定會打開袋子,然後根據袋子裡的證據來決定應該從中攫取什麼好處。

這是劉冰的生存哲學決定的。在一步步深入接觸之後,劉冰逐漸接受了“丁元英是個高人”的事實,但不代表他會相信他人,相反,他懷疑一切。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左傳》

從丁元英的窮困潦倒,從而懷疑這個人的真實能力;看到伯爵公司的收購意向書,從而懷疑三個退股是丁元英設下的圈套,為何到了這袋證據出現時,他卻一反常態,在並未得知新證據真偽之際,就信任了丁元英?

書中提到一個細節,私募基金結束後,肖亞文問丁元英:“你為什麼不像別的老闆一樣,問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丁元英表示這樣問的話會顯得不禮貌。但在與劉冰交談時,他卻問了這句話,這是為了與在傳統文化薰陶下長大的劉冰拉近心理距離所使用的小技巧。目的,就是為了贏取劉冰的信任。

可他和作者都犯了同一個毛病,高估了小人的道德標準——他們的道德標準永遠以生存和利益為第一追求。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民間俗語

這個袋子裡的證據給劉冰生存的保障,他接下來自然會追求下一個目標:利益最大化。利益的大小取決於證據能從多大程度上打擊“格律詩”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對於他來說,打開袋子是必然。

退一萬步說,就算最後時刻劉冰才打開那個文件袋,意識到自己被丁元英算計,他也不會跳樓尋死,這也是小人的生存哲學所決定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民間俗語

永遠退出“格律詩”公司,與歐陽雪反目,理想的上等生活已經徹底與自己無緣,這對於劉冰的精神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但對於小人來說,生存是第一要義,只要能活下去,其它都可以再找機會,畢竟他還年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切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他的身邊還有家人,還有葉曉明、馮士傑等朋友,還有一些積蓄,在古城重新站穩腳跟並不困難,說不定還可以等待機會再圖發展。有了格律詩的契機,劉冰再回王廟村另尋出路也是可以的。對於劉冰這樣的人來說,臉皮本就是不值一提的東西,否則他也不會在退股的同時跟歐陽雪簽訂聘用合同了。

《遙遠的救世主》因商業爭端而死的兩人,是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私憤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遙遠的救世主》是一本難得的佳作,他對傳統文化薰陶下的眾生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也對“扶貧”、“得道”等社會問題進行了哲學層面的描述和探討,以引人深思的行文,充滿懸念的劇情設計,豐富而立體的人物刻畫等等,都獨樹一幟,值得讀者認真閱讀和反思。

但是,看待問題需要全面,單方面批判傳統文化的落後顯然是有欠妥當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歷史的積澱,一成不變地照搬前人經驗自然會被時代洪流淘汰,如何結合當前實際,辯證地發展傳統文化理念,是每個有志之人的使命和擔當。

相信,批判傳統文化,吸收精華,摒棄糟粕,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這風雲變幻的現代世界格局中重煥活力,也是作者的最終用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