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宅,是當下最好的生活方式

突然起來的新冠肺炎,讓我們很多人被迫接受“宅”的生活。

在無可無不可、可做可不做的環境裡,我們開始思考人生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思考良久,我們發現既然已經停下了腳步,這三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面對可能的危險,我們害怕乘坐最現代的飛機、高鐵、地鐵等交通工具,我們像原始人一樣,早早躲回了洞穴。

活著,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命題。

“宅”久會生情

我們以為我們會不習慣,畢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城市的霓虹燈,商場的琳琅滿目,街上的車水馬龍,甚至於博物館的各種展覽,都很誘人

我們不知道怎麼戒掉那些美女帥哥點頭微笑的下午茶,那些酒國英雄馳騁的應酬,那些有點曖昧讓人慾罷不能的小酒屋……

由淺宅而深宅,我們慢慢地發現這些事物都不足以跟宅的樂趣相比。

我們找出遲遲刷不完的劇、攢了很久的電影推薦單,在茶几上擺滿零食、飲料和外賣,肥宅的好時光簡直不能更美好。

終於暫時不用理會老闆催單,客戶冷臉,同事挖坑,不用每天起早貪黑擠地鐵踩單車。

2020年初,世界按下的休止符,讓我們在“宅”的時光裡,找到悠遊快樂的各種消遣,終於活了一段自我。

戒掉無謂社交

我們曾經認為最純粹、最牢不可破、最能安慰自己的各屆老同學、老朋友、老同事資源,隨著結婚建立家庭、地域分界、事業分級等等因素,原本就在自然消減。

如果不在一個城市,我們已經沒有動力驅車幾百公里,去同他們泡茶。

即便同一個城市,我們平時和他們也聯繫不多,更別提串門走動了。

現在“宅”聲令下,過年期間蠢蠢欲動的串門慾望直接打消了。

但是隨著一批毒雞湯的盛行,社會正在形成一種畸形的共識:如果發佈美好生活的朋友圈,會被認為是在炫耀;如果發佈生活不如意的朋友,會被認為是在無病呻吟或者博同情。

漸漸的,大家連朋友圈都不發了,我們互相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麼。

打開微信通訊錄,發現不知道跟誰一吐衷腸。

打開朋友圈也一樣覺得孤獨,甚至是更深的孤獨。

大家發著沒營養的前期宅的歡樂,以及後期宅的無聊,還有幾個微商正在高價售賣口罩和酒精。

朋友聯繫,先問一下,你那有口罩嗎?

我們從相忘於江湖,退回相濡以”口罩“的怪圈。本質還是互相需要,而不是什麼愛。

這個世界荒謬得就像末世一樣,寂寥無比。

戒掉浮躁夢想

以前,各種成功學,一直在攛掇我們,奮鬥啊!努力啊!

機場的書店屏幕,某某某一直在鼓勵我們,奮鬥啊!努力啊!

現在我們連口罩都買不到,到哪裡去努力。

被迫宅的這段日子,我們發現很多夢想、很多理想、很多目標,事實上都可有可無。

社會關係網中的被尊重,虛無縹緲的成長值,貌似都不如一個口罩來得實在。

我們終於發現,原來活著,只要有菜有米,有水電網和基本電器,有一張床,就可以安逸得像陶淵明前輩一樣。

原來,我們原先追逐的那些東西,真的都不是什麼必要的東西。

珍惜眼前人

大“疫”當前,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我們能依靠誰,誰在依靠我們,真的可以一目瞭然。

有一段時間不敢看新聞,很多武漢同胞家破人亡。康復的女兒打算回去捐獻血漿救自己的父親,但是不只父親,其他家人也已經長眠;還有某護士一家人、某導演一家人先後感染離世。

真的,人生除死無大事。

我們開始思考我們離家遠去為理想奮鬥的合理性。

我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疫情和父母被阻隔,才發現孔老夫子說的“父母在,不遠遊”實在很有道理;

我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疫情,看清一些周遭的所謂朋友,才發現“疾風知勁草”的古訓一直在理;

我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疫情,迴歸家庭,才發現“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義。

我們陶醉在父母、配偶的嘮叨裡,陶醉在兒女的吵鬧裡,發現曾經嫌厭的生活,其實才是生活的本真。

我們從被動宅,走向主動宅,走向熱愛宅。

《說文》:“家,居也。從宀,豭省聲。”

《詩·周南》:“宜其室家。”

管他天地廣闊,入門以為家,就是我們的全部世界和宇宙洪荒。

#我,無條件寫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