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宝钗虽然是薛姨妈的骄傲,却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宝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举止娴雅,端庄大方,赢得上下一片好评。她是当代男性公认的最佳妻子人选,她更是薛姨妈的骄傲。

宝钗大概是恪守封建礼教的贤淑女子中的一大典型代表,她看事通透,处世圆滑。说她是薛姨妈的骄傲,是有原因的。

首先,宝钗很懂事,相较于哥哥的顽劣,她的懂事尤为难得,让薛姨妈的心里十分熨帖。

可是,也许就是因为懂事,不用去哄就很省心,宝钗几乎没提过什么要求,很顺从母亲的意愿。

这样的懂事,估计也是在父亲去世后,一夕之间瞬间成长起来。

能够到京待选,大概也是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毕竟元春都说了: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可见,宫里并不是什么好地方。薛姨妈但凡真心心疼女儿,就不会动这心思。可是,薛家目前已岌岌可危,急需一份倚仗。而这份倚仗,与其靠别人,不如自己有。

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懂事的宝钗,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母亲心安,为了哥哥平安,她顺从了这样的安排。当然,她或许也是愿意的,她有一份自己的青云志。

选秀失利后,薛姨妈的目光投向了贾宝玉。对于宝钗而言,她并没有“非卿不嫁”的痴情,宝玉是黛玉的唯一,却从来不是她的唯一。

她总是活得清醒,哪怕后来李代桃僵的嫁人方式,她也难堪地接受了。她考虑到亲人的一切,唯独没有考虑自己,若说有,也不过是嫁了个不反感的人罢了。

宝钗虽然是薛姨妈的骄傲,却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宝

其次,宝钗太完美,过于完美则显得假。她急于被所有人认可,这太难了,毕竟众口难调,可是她就是做到了让大家都喜欢。

她会顺着老太太的心意点戏,这一点其实很好。想让老人开心,倒也不算逢迎,这是她做事妥帖的一面。

可是,完美的人设给她带来了好口碑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束缚。为名声所累,就活得很累。好容易放松心情扑个蝴蝶,却无意撞见别人隐私。

一向端庄的她,怎能让人发现自己偷听?她倒是不慌不忙地使了招“金蝉脱壳”,洗脱了偷听的嫌疑,当然,也完美地嫁祸给了黛玉。

有人说她是无心的,可是无心所为却更可怕。在轻描淡写中完成了损害别人名誉的事,或许还觉得无足轻重。坚持完美的人设,有时候太考验人性了,这样的完美是经不起推敲的吧。

她的善意从来都带有功利心,因为完美,很容易让人忽略。比如平儿被凤姐冤枉时,她劝平儿: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

言下之意,如果平儿计较,就不是明白人了?宝钗维护的从来都是权势。

平儿哭的哽咽难抬.宝钗劝道:“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曲,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

还有,金钏死时,她安慰王夫人,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失脚掉下去的。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 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两人说得头头是道,我差点就信了。内心都清明无比的两个人,睁眼说着得体的瞎话,这就是封建礼教下的贤妻典范吗?一个是怜贫恤老,一个是品格端方。

宝钗虽然是薛姨妈的骄傲,却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宝

第三、宝钗有才

宝钗写得诗要比黛玉少多了,可是都很出彩。

  • 志向远大,以诗言志

宝钗写得柳絮词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不甘平庸、志向远大全都融在了这句诗里。

  • 讽实事,护尊严

那首螃蟹诗,真是大快人心。“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玉都说骂得痛快,这句诗比较贴合贾雨村之流。

宝玉黛玉两人用假意探真心,闹了口角,宝玉赔不是两人和好了。结果,在贾母房里看到宝钗,宝玉没话找话说宝钗像杨妃,宝钗怒极了。见黛玉面有得色问她听了什么戏,她就笑说看李逵骂宋江,又去赔不是。

宝玉说她通今博古,怎么连“负荆请罪”都不知道。宝钗便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触动了二人心事,宝钗倒也宽厚,见宝玉十分羞愧,便一笑收住。宝钗做事确实很有分寸,说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也很贴切。

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 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 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 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宝钗比较博学,知识面也很广。黛玉行酒令时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诗句,被宝钗听出来了,没有当面揭穿,背后问黛玉。黛玉撒娇认错,宝钗自言自己小时候也淘气,背着大人看书。然后说女孩儿不认字倒好,杂书最易移人性情等等,黛玉非常服气,之后二人互剖金兰语,黛玉彻底对她放下了心防。

这样懂事、博学、有才的宝钗,在我看来,

豁达有余,真诚不足。而她一直都是薛姨妈心里的骄傲,是薛家一副精致的门面。

宝钗虽然是薛姨妈的骄傲,却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宝


可是,即便如此优秀,宝钗却不是薛姨妈的眼珠子、命根子,薛蟠才是。

第一、薛蟠是儿子,他就是薛家的独根孤种。

因为自幼丧父,薛姨妈溺爱纵容,薛蟠的纨绔样倒也名副其实。他性情奢侈,为人傲慢,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景。做事不知轻重,摊了人命官司也不过是一走了之。《庆余年》中的小纨绔范思辙可比他可爱多了。

薛蟠也有良善的时候,他关爱妹妹,体贴母亲。也许薛蟠曾经也是那样的小可爱,只是无父亲教养,母亲又不严加管教,最后成了五毒俱全的真纨绔。

而范思辙有亲娘疼爱,可他有个非常严厉的姐姐范若若,他也只能做个乖乖的小纨绔。范闲虽能发现他身上的亮点,但毕竟没参与过他的成长。只要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范思辙的成长之路偏不到哪去。

薛蟠缺乏管教,住到贾府以后,更是自在放肆,使得他竟比当日更坏了十倍。慈母多败儿,薛蟠的堕落无担当全都是薛姨妈一手打造出来的。就如同宝玉是贾母、王夫人的眼珠子一般,薛蟠也是薛姨妈的命根子。

第二、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

清朝曾经流行一种恶习,那就是溺女。女婴刚落地,就被淹死。有的是因为家穷养不起就溺死。有的是因为陪嫁太过厚重,以至于成为负担,与其破产陪嫁,不如别养了。

男子结亲也费财,可是封建社会的财产继承、租佃赋税制度都以男子为主。更何况女儿终究要嫁人,是别人家的人。所以,重男轻女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薛蟠再不堪,他也是薛家这一支的血脉,薛姨妈还指望他传宗接代,免得最后成了绝户。

像黛玉无亲兄弟,在父母死后便长期寄居在贾府。林家也许还有别的族人,但她家这一支是真正绝户了,因为没有男孩子。而黛玉之后的人生大事,也都托付给了贾府,再无人能替她作主。

虽然宝钗当家理事的能力很强,但在外面,真正出面的还得是男人。正常情况下,正经女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

所以,即使宝钗再优秀,她也替代不了薛蟠的存在。

第三、养儿防老

在古代,人们一直信奉养儿防老,那时候当然没有什么社保商保之类的养老保障项目,所以这个大任就落到了儿子头上。总说女儿是“赔钱货”,那是因为女儿出嫁后就是外人了,所以大多数家庭不重视女儿。

而且人死后必须是亲儿子摔盆,如果无子无孙,就必须由亲近的子侄辈来做这件事。而这个盆叫“阴阳盆”,摔得越碎越好,摔盆人也往往是死者的财产继承者。当然,各地习俗可能略有不同,但大面上的意思如此。

古人看重生死,送终是一件大事,子女能守在身边,是尽到了最后的孝心,他们会觉得死而无憾。

第四、其实在宝钗心里,哥哥也比自己重要

宝钗选秀,无非是希望能庇护自己不争气的哥哥而已。他性莽撞易冲动,对自己关爱有加,如果能够入选,自己也能成为哥哥的倚仗。

当初薛蟠杀人,全家投奔到贾府,也有借势的意思 。本以为平息了的命案,又再次复发。夏金桂就以此讥讽过薛家:谁还不知道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

因有求于贾家,薛姨妈将宝钗许了失玉后的呆宝玉。薛姨妈问宝钗意思,宝钗说她妈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亲事是父母作主的,父亲没了,也是哥哥作主,怎么也问不到她自己头上。

薛姨妈因薛蟠的事焦心,凤姐想出偷梁换柱的办法,薛姨妈虽觉得委屈了宝钗,但还是答应了,因为薛蟠的事要求人。

薛蟠被判了误杀,无性命之忧了,第二天两家就商定了过礼的日子,一场交易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达成了。

薛姨妈知道宝钗心里不愿意,用别人的名义嫁算什么事啊,可是薛姨妈安慰自己: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应了,他也没得说的。

因为懂事,所以宝钗的付出被当作是理所当然,本来是明媒正娶,却要她冒名顶替。所有的委屈、难堪,就因为那个哥哥,她不得不忍。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一个封建礼教忠诚的维护者,任由母亲安排一切,才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薛蟠或许无能,但他依然是薛姨妈心中最重要的人,是她的心灵寄托,掌中瑰宝。

宝钗虽然是薛姨妈的骄傲,却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