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寶釵雖然是薛姨媽的驕傲,卻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寶

《紅樓夢》裡的薛寶釵,舉止嫻雅,端莊大方,贏得上下一片好評。她是當代男性公認的最佳妻子人選,她更是薛姨媽的驕傲。

寶釵大概是恪守封建禮教的賢淑女子中的一大典型代表,她看事通透,處世圓滑。說她是薛姨媽的驕傲,是有原因的。

首先,寶釵很懂事,相較於哥哥的頑劣,她的懂事尤為難得,讓薛姨媽的心裡十分熨帖。

可是,也許就是因為懂事,不用去哄就很省心,寶釵幾乎沒提過什麼要求,很順從母親的意願。

這樣的懂事,估計也是在父親去世後,一夕之間瞬間成長起來。

能夠到京待選,大概也是不想違背母親的意願。畢竟元春都說了: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

可見,宮裡並不是什麼好地方。薛姨媽但凡真心心疼女兒,就不會動這心思。可是,薛家目前已岌岌可危,急需一份倚仗。而這份倚仗,與其靠別人,不如自己有。

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母、王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

懂事的寶釵,為了自己的家族,為了母親心安,為了哥哥平安,她順從了這樣的安排。當然,她或許也是願意的,她有一份自己的青雲志。

選秀失利後,薛姨媽的目光投向了賈寶玉。對於寶釵而言,她並沒有“非卿不嫁”的痴情,寶玉是黛玉的唯一,卻從來不是她的唯一。

她總是活得清醒,哪怕後來李代桃僵的嫁人方式,她也難堪地接受了。她考慮到親人的一切,唯獨沒有考慮自己,若說有,也不過是嫁了個不反感的人罷了。

寶釵雖然是薛姨媽的驕傲,卻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寶

其次,寶釵太完美,過於完美則顯得假。她急於被所有人認可,這太難了,畢竟眾口難調,可是她就是做到了讓大家都喜歡。

她會順著老太太的心意點戲,這一點其實很好。想讓老人開心,倒也不算逢迎,這是她做事妥帖的一面。

可是,完美的人設給她帶來了好口碑的同時,也給她帶來了束縛。為名聲所累,就活得很累。好容易放鬆心情撲個蝴蝶,卻無意撞見別人隱私。

一向端莊的她,怎能讓人發現自己偷聽?她倒是不慌不忙地使了招“金蟬脫殼”,洗脫了偷聽的嫌疑,當然,也完美地嫁禍給了黛玉。

有人說她是無心的,可是無心所為卻更可怕。在輕描淡寫中完成了損害別人名譽的事,或許還覺得無足輕重。堅持完美的人設,有時候太考驗人性了,這樣的完美是經不起推敲的吧。

她的善意從來都帶有功利心,因為完美,很容易讓人忽略。比如平兒被鳳姐冤枉時,她勸平兒:你是個明白人,素日鳳丫頭何等待你,今兒不過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氣,難道倒拿別人出氣不成?

言下之意,如果平兒計較,就不是明白人了?寶釵維護的從來都是權勢。

平兒哭的哽咽難抬.寶釵勸道:“你是個明白人,素日鳳丫頭何等待你,今兒不過他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氣,難道倒拿別人出氣不成?別人又笑話他吃醉了.你只管這會子委曲,素日你的好處,豈不都是假的了?"

還有,金釧死時,她安慰王夫人,金釧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是失腳掉下去的。

寶釵嘆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這麼想.據我看來,他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頑,失了腳掉下去的.他在上頭拘束慣了, 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頑頑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惜。”

兩人說得頭頭是道,我差點就信了。內心都清明無比的兩個人,睜眼說著得體的瞎話,這就是封建禮教下的賢妻典範嗎?一個是憐貧恤老,一個是品格端方。

寶釵雖然是薛姨媽的驕傲,卻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寶

第三、寶釵有才

寶釵寫得詩要比黛玉少多了,可是都很出彩。

  • 志向遠大,以詩言志

寶釵寫得柳絮詞中“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她的不甘平庸、志向遠大全都融在了這句詩裡。

  • 諷實事,護尊嚴

那首螃蟹詩,真是大快人心。“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寶玉都說罵得痛快,這句詩比較貼合賈雨村之流。

寶玉黛玉兩人用假意探真心,鬧了口角,寶玉賠不是兩人和好了。結果,在賈母房裡看到寶釵,寶玉沒話找話說寶釵像楊妃,寶釵怒極了。見黛玉面有得色問她聽了什麼戲,她就笑說看李逵罵宋江,又去賠不是。

寶玉說她通今博古,怎麼連“負荊請罪”都不知道。寶釵便說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負荊請罪”。觸動了二人心事,寶釵倒也寬厚,見寶玉十分羞愧,便一笑收住。寶釵做事確實很有分寸,說她“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也很貼切。

寶釵因見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態, 一定是聽了寶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願,忽又見問他這話, 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罵了宋江,後來又賠不是。"寶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 色色都知道,怎麼連這一齣戲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說了這麼一串子。這叫《負荊請罪》。"寶釵笑道:“原來這叫作《負荊請罪》!你們通今博古,才知道`負荊請罪',我不知道什麼是`負荊請罪'!"

寶釵比較博學,知識面也很廣。黛玉行酒令時說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中的詩句,被寶釵聽出來了,沒有當面揭穿,背後問黛玉。黛玉撒嬌認錯,寶釵自言自己小時候也淘氣,揹著大人看書。然後說女孩兒不認字倒好,雜書最易移人性情等等,黛玉非常服氣,之後二人互剖金蘭語,黛玉徹底對她放下了心防。

這樣懂事、博學、有才的寶釵,在我看來,

豁達有餘,真誠不足。而她一直都是薛姨媽心裡的驕傲,是薛家一副精緻的門面。

寶釵雖然是薛姨媽的驕傲,卻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寶


可是,即便如此優秀,寶釵卻不是薛姨媽的眼珠子、命根子,薛蟠才是。

第一、薛蟠是兒子,他就是薛家的獨根孤種。

因為自幼喪父,薛姨媽溺愛縱容,薛蟠的紈絝樣倒也名副其實。他性情奢侈,為人傲慢,終日鬥雞走馬,遊山玩景。做事不知輕重,攤了人命官司也不過是一走了之。《慶餘年》中的小紈絝範思轍可比他可愛多了。

薛蟠也有良善的時候,他關愛妹妹,體貼母親。也許薛蟠曾經也是那樣的小可愛,只是無父親教養,母親又不嚴加管教,最後成了五毒俱全的真紈絝。

而範思轍有親孃疼愛,可他有個非常嚴厲的姐姐範若若,他也只能做個乖乖的小紈絝。範閒雖能發現他身上的亮點,但畢竟沒參與過他的成長。只要照著這個路子走下去,範思轍的成長之路偏不到哪去。

薛蟠缺乏管教,住到賈府以後,更是自在放肆,使得他竟比當日更壞了十倍。慈母多敗兒,薛蟠的墮落無擔當全都是薛姨媽一手打造出來的。就如同寶玉是賈母、王夫人的眼珠子一般,薛蟠也是薛姨媽的命根子。

第二、古代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

清朝曾經流行一種惡習,那就是溺女。女嬰剛落地,就被淹死。有的是因為家窮養不起就溺死。有的是因為陪嫁太過厚重,以至於成為負擔,與其破產陪嫁,不如別養了。

男子結親也費財,可是封建社會的財產繼承、租佃賦稅制度都以男子為主。更何況女兒終究要嫁人,是別人家的人。所以,重男輕女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薛蟠再不堪,他也是薛家這一支的血脈,薛姨媽還指望他傳宗接代,免得最後成了絕戶。

像黛玉無親兄弟,在父母死後便長期寄居在賈府。林家也許還有別的族人,但她家這一支是真正絕戶了,因為沒有男孩子。而黛玉之後的人生大事,也都託付給了賈府,再無人能替她作主。

雖然寶釵當家理事的能力很強,但在外面,真正出面的還得是男人。正常情況下,正經女子是不能拋頭露面的。

所以,即使寶釵再優秀,她也替代不了薛蟠的存在。

第三、養兒防老

在古代,人們一直信奉養兒防老,那時候當然沒有什麼社保商保之類的養老保障項目,所以這個大任就落到了兒子頭上。總說女兒是“賠錢貨”,那是因為女兒出嫁後就是外人了,所以大多數家庭不重視女兒。

而且人死後必須是親兒子摔盆,如果無子無孫,就必須由親近的子侄輩來做這件事。而這個盆叫“陰陽盆”,摔得越碎越好,摔盆人也往往是死者的財產繼承者。當然,各地習俗可能略有不同,但大面上的意思如此。

古人看重生死,送終是一件大事,子女能守在身邊,是盡到了最後的孝心,他們會覺得死而無憾。

第四、其實在寶釵心裡,哥哥也比自己重要

寶釵選秀,無非是希望能庇護自己不爭氣的哥哥而已。他性莽撞易衝動,對自己關愛有加,如果能夠入選,自己也能成為哥哥的倚仗。

當初薛蟠殺人,全家投奔到賈府,也有借勢的意思 。本以為平息了的命案,又再次復發。夏金桂就以此譏諷過薛家:誰還不知道薛家有錢,行動拿錢墊人;又有好親戚,挾制著別人!

因有求於賈家,薛姨媽將寶釵許了失玉後的呆寶玉。薛姨媽問寶釵意思,寶釵說她媽說錯了,女孩兒家的親事是父母作主的,父親沒了,也是哥哥作主,怎麼也問不到她自己頭上。

薛姨媽因薛蟠的事焦心,鳳姐想出偷樑換柱的辦法,薛姨媽雖覺得委屈了寶釵,但還是答應了,因為薛蟠的事要求人。

薛蟠被判了誤殺,無性命之憂了,第二天兩家就商定了過禮的日子,一場交易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達成了。

薛姨媽知道寶釵心裡不願意,用別人的名義嫁算什麼事啊,可是薛姨媽安慰自己:他是女兒家,素來也孝順守禮的人,知我應了,他也沒得說的。

因為懂事,所以寶釵的付出被當作是理所當然,本來是明媒正娶,卻要她冒名頂替。所有的委屈、難堪,就因為那個哥哥,她不得不忍。

這樣一個優秀的女性,一個封建禮教忠誠的維護者,任由母親安排一切,才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劇。薛蟠或許無能,但他依然是薛姨媽心中最重要的人,是她的心靈寄託,掌中瑰寶。

寶釵雖然是薛姨媽的驕傲,卻不是她最在乎的掌中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