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一些武將武器幾百斤重,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喬喬


這個問題裡有幾個誤區,嘗試指正如下:

一、小說的誤導

在古代各類小說中,古代武將兵器,動輒重達七八十斤,乃至上百斤。比如張飛的丈八蛇矛,重約50斤;典韋的雙鐵戟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都重達八十二斤。

如果說這還在心理承受範圍之內,那麼在五代到隋唐時期,由於錘、鞭類打擊類兵器的盛行,武將們兵器的重量翻著跟斗上升。裴元慶的八稜梅花亮銀錘,重達三百斤,連宇文成都看似刺砍類兵器的鳳翅鎏金钂,也重達三百二十斤,真不知是用什麼特殊材料打造,想必是來自外太空。

李元霸的雙錘,更是誇張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重達八百斤,聯繫到李元霸本身也是個虛構人物,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穿越到隋唐的雷神索爾。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隋唐演義》《說岳全傳》,都只是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作者為名將的武器加上個好聽的名字,顯然辨識度更高,這同如今遊戲裡的專屬武器類似,既然是名將,武器一定要酷炫,而且重量要重,這才符合名將的身份,這一點,古今中外都是類似的,古代小說作者的思路大約等同於如今遊戲設計者的思路。


二、真實的武將兵器重量

首先,不同時代的度量衡並不相同,差異很大,所以古人講的斤兩跟現代並不一致,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標準進行換算。

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有戰國時期的朱亥(就是那位擊殺晉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錘,當時的四十斤約合今天的十公斤,對於手持短兵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的重量。

岳雲的八十斤雙錘也有記載:《宋史》(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當時的八十斤約合今天的五十公斤,這個重量現在被認為是岳雲在平時練習時的重量,哪怕岳雲氣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錘子作戰,動作也必定失去靈活,難以在殘酷的戰場倖存。

再拿一些現代出土的古代冷兵器來看。

比如在寧夏的李賢夫婦合葬墓,是一座北周時期的古墓,其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連刀鞘重量是1315克,也就是僅僅1.3公斤。不要覺得太輕,事實上,這個重量是比較符合佩刀的實際使用功能的。

再比如清朝的這把大刀,重量為1.5公斤,也比較接近上面環首鐵刀的重量。

至於威武的大錘,在宋朝以後就沒落了。不過可能與許多人印象中大相徑庭,流傳下來的大錘實際上是小錘,明朝的金瓜錘,錘頭其實僅僅重一公斤而已。

到了清朝,綠營兵中也還有裝備短柄雙錘,不過這種錘長只有二尺,錘頭僅重一斤多。


三、馬匹的承重

馬匹的承重,其實相當驚人,它根據品種不同有較大差異。一般來講,北方馬作為戰馬是首選,耐力和載重能力都優於南方馬。

比如新疆馬和蒙古馬耐力驚人,非常適合作為戰馬,它們的載重都能達到550-650千克,這是古代遊牧民族能如此強悍的基礎。

關內的山東地區的馬匹作為戰馬也很不錯。以川馬為代表的西南馬,雖然耐力出色,但由於是矮馬,不適合作為戰馬,一般作為運輸使用。

古代武將的體重,就算按平均100公斤來計算,如果是人馬都披鎧甲的甲騎具裝,甲冑的重量大概是在20公斤左右,再加上武器等其他物件,總重在140-150公斤左右,這已經是取的較大數值,這個重量,對於馬匹,尤其是北方戰馬來說是可以承受的重量,所以還能負重奔跑乃至衝刺。


小院之觀


古代人有力是真,再加上會武,力氣更大了,那我自已是農民,在家種地不行,來江蘇一家工廠做般運工,有二十幾歲小夥子,幫我般一件東西,他怎麼也般不動,我去了一下子就般起,他身高一米七八。他看我有,四十幾歲,還沒他高,用不同的眼光看我,


阿曹75


在我國古典小說以及評書裡,古代猛將都拿著沉重武器打仗,個個都是力大無比,真實情況如何呢?


西楚霸王項羽的武器巨形盤龍戟重達一百二十九斤,長一丈二尺九寸。

三國裡面呂布的方天畫戟重四十斤,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張飛的丈八蛇矛重六十斤,典韋的雙鐵戟重八十斤,還有些武將的兵器也都是重幾十斤。

《說唐》裡的英雄武器就更加厲害了,李元霸天生神力,拿著800斤重的大錘,這是掄起來碰一下就可以了啊!宇文成都鳳翅流金鏜重400斤,靠山王楊林兩根囚龍棒,各重150斤,共重300斤。



重幾百斤的武器靠譜嗎?可以說不靠譜,李元霸被稱為隋唐第一猛將,武器重量遠遠超過別人,加上自身的重量,沒有馬能託這麼重的重量。這個當然是小說誇張的手法,以顯示武將的勇猛!

那麼對於幾十斤、上百斤的武器,古代大將就能揮著武器打仗嗎?

其實關於古代武器重量的問題,一直也是爭論不斷,到底古代的武將能不能拿著這麼重的武器,上戰場打仗?

關於西楚霸王的武器,史書上沒有記載重量,三國中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這些武器也是為了小說以及評書效果而已,在東漢末年還沒出現,真實的樣子應該不是傳世的那樣,現代看到的是宋代人美化過的意想兵器,主要是用來健身,有點類似於石鎖,幾十上百斤的武器並不實用,畢竟打仗不是健身,武器太沉重,就算人能掄的動,加上自身重量和慣性的作用,馬也受不了。


在歷史上,記載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劉綎,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所用鑌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明代一斤約合590克,換算過來劉綎的大刀約合現在141斤,一般沒鍛鍊過的人拿都拿不起來,但這個其實是明清武舉的考試項目,《明史·姜名武傳附王來聘傳》也有記載:來聘,京師人,崇禎四年,中武會試。時帝銳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止來聘及徐彥琦二人。這種武舉大刀現在也有存世的文物,連刃都沒開,很明顯根本不是實戰武器,僅僅只是作為展示力量的一種器械。


現在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的武器幾十斤的基本上是沒有

我國古代的重兵器,最出名的就是鞭、鐧、錘。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在福建博物院館收藏的“宋靖康李綱鐧”,這把鐧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鐧實物,鐧身全長96.5公分,連同外面的的鞘,總重量是3600克,鐧身呈稜狀,四刃每刃面寬1.6公分,在近格處有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個字。這把鐧去掉鞘重的話也就3000克的樣子,沒有幾十上百斤那麼誇張。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戰錘就跟兩個大瓜一樣,古代的猛人都是一手拿著一個跟煤氣罐似的大錘,掄起來呼呼生風,還面不紅心不跳,打架空閒還能吹兩聲口哨。但現實中的戰錘其實並不是這樣,下圖就是明代的金瓜錘,其重量也只是一千克而已。

至於那些出土的刀劍一般也就一千克左右。

因為歷朝歷朝代的度量衡不一樣,如果按傳世的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來看,那麼按漢末的度量衡來算,呂布的方天畫戟傳說是四十斤不過是8.8千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是八十二斤就是18千克,如果說古代猛將拿十幾二十幾斤的武器打仗還是可能,那樣騎著馬衝刺加劈擊,對於敵方確實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那種幾十上百斤的,對於馬匹的要求就要很高了,至於幾百斤武器的,就不要說打仗了,不說馬匹問題,舉起來都費勁,還想掄圓打?


歷史紅塵


古代武將的兵器有很多很重的,比如說關羽的達到八十二斤,魯智深的水磨禪杖也有六十二斤,到了後來的隋唐演義裡英雄們的武器就更重了,動不動就是幾百斤。其實這都是古代說書人和小說的誇張,實際上古代的兵器也沒那麼重。

我們知道人類的體能從古到今並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異,而且作為一個人能有多大能量?可能科學上還沒有一個標準,但是肯定是一個常數,人和人之間有差別,只能在這個常數上下波動,但是不可能差異太大。

現代的舉重運動員能舉起的重量才多少?抓舉214公斤,挺舉264公斤,這是最高級別的記錄,這只是舉過頭頂堅持三秒鐘,而這是全世界的運動員在教練和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科學方法刻苦訓練,才達到這個水平。

古代的一個將軍,一隻手拿一個三四百斤的大錘,等於是一隻手的力量就相當於當今世界最優秀舉重運動員的力量,這可能嗎?

有的人會說那《水滸傳》裡還有個神行太保呢,戴上陰陽甲馬,念動咒語,一天能跑幾百裡,這是法術,已經超出了古代兵器的討論範圍了,當年這些武將的形象刻畫,包括他們使用的武器都是經過誇張的。

小說的祖師爺是說話人,說話人就是早期的評書藝人,他們在說書的過程中,為了增加評述的藝術感染力,吸引更多的觀眾聽眾,於是採用誇張的手法對書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加工刻畫,於是就有了眾多好漢手中都拿著幾百斤的武器。

當然還有一些是出於對歷史人物的敬仰,比如說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故事就很多,當時的說話人不但是為了表現岳飛的勇武、增加說書的感染力,還有一種民族自尊心在裡面,當時的南宋統治者很無能,面對金人的屠刀時流行一句話:“他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這是何等的慘烈,面對敵人的狼牙棒,不是拿出屠龍刀或者鬼頭刀拼殺,而是拿天靈蓋去捱打,這也太無能了,為了民族自尊心說話人就誇張了岳飛等人的武器。這也就是說,中原人是很有力量的,是不怕外族入侵的。

到了後來說書人的思路就更加奔放了,英雄們的武器都跟煤氣罐一樣大了,已經誇張的沒邊了,也沒人去計較,大家聽評書圖個開心。

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是把武將練功用的器械等同於上陣殺敵的武器了,古代武將為了進行功力訓練,以便上陣殺敵時動作能更敏捷更有力,就鑄造了極為沉重的器械進行訓練,其中就包括大刀,這種刀的分量都在一百斤以上甚至還有更重的,武將們用這樣的大刀進行訓練,可以增強體力,提高耐力和速度。

還有一種器械叫石鎖,用大塊的石頭刻成古代門鎖的樣子進行功力訓練。石鎖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各種的都有,有的能達到二三百斤,練習的過程中,武將就是緊握石鎖做出各種動作,比如用力向上一甩,石鎖就穩穩的落在訓練者平放的肘部了。

還有石擔,其實就是用石頭做的槓鈴,把槓鈴片換成石碾子一樣的兩塊大石頭就行了。但是這只是訓練手段,並不是拿著幾百斤重的石鎖或者大刀像上陣殺敵一樣不停的揮舞。古代的武舉考試的科目就包括弓、刀、石、馬、步、箭。刀和石就是大刀和石鎖的考核。

一些說書人或者小說家見到了這樣的訓練場景,並沒有深入瞭解,都覺的武將這樣訓練上陣殺敵也應該是這樣,所以在說書或者寫小說的時候就把這些場景用上了,但不是說訓練,而是說實戰。以訛傳訛古代武將的兵器越來越重,好漢們的壓力山大呀!


小小嬴政


所謂武將的武器幾百斤重,這純屬是評書和小說給人造成的誤區,不要覺得古人天生神力,在今天營養均衡情況下訓練出來的大力士,也做不到自如的揮動超過20斤的武器。

像評書中關羽82斤的青龍偃月刀、典韋80斤的鑌鐵雙戟、呂布90斤的方天畫戟、李元霸800斤的擂鼓翁金錘、宇文成都320斤的鳳翅鎏金鏜放在今天都是大重量槓鈴啞鈴甚至超人類的重量。且不說這東西人類拎不拎的起來,就是400斤的鐵錘,得多大的塊頭,要是放到正常大小,這得是一種什麼神奇的高密度材料。



就古代那個飲食條件,就這種力量訓練必然是比不過今天的大力士訓練。像一些天生神力的將軍,諸如項羽舉起千斤銅鼎,按照重量換算,秦代一斤是今天的0.258g,也就是半斤多。所以項羽舉起千斤鼎重量也就是500斤左右。現在舉重挺舉的世界紀錄是伊朗的阿列克謝-洛夫切夫創下的264kg,所以說項羽這個力氣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可能有誇大成分,但根據歷史上的描述,項羽也是那種巨大的肌肉脂肪怪獸。


所以說幾百斤的武器純屬寫書的滿嘴放炮,目的是凸顯出人物的武勇和武力值。事實上在真正的冷兵器時代,武器最沉也不會超過20斤,一般的刀劍也就是4-6斤,長槍長戟的5-8斤左右。沉一點的像大刀大斧,充其量也不超過15斤。就包括被冠以最沉武器的鐵錘,也是12-17斤,像17斤這種的大錘,都是雙手使用,不信的話去健身房找個啞鈴試試就行,超過十斤,一會兒就累的你不行了。

古代的武器不能太沉,除了揮不動容易閃著腰,還有就是重裝步騎的鎧甲就已經很沉了,在拎個幾十斤鐵傢伙,打仗還是送命啊。像中國宋遼金時代的重型札甲,在當時的世界上已經是最強的防禦甲冑,動輒以就是五六十斤的。宋軍的步人甲更誇張,重量超過七十斤。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全鐵板甲,最沉的可以達到百斤,想想穿著這麼個鐵衣服,抬個胳膊都費勁,還要揮動武器,還不像健身有組間休息,累也累死了。



所以說演義小說看看就好,別當真,不然物理學和生物學就白學了。


火器工坊


別聽他們瞎咧咧,都是吹牛的!

打仗不是打遊戲,那是玩命。現在看到的一些描述兵器幾十斤幾百斤重量文字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明清時期的小說。為了發行量,吹牛很正常。

你要明白一點,那時候的小說就跟現在的網絡小說一樣,好多都是一些連普通兵器都沒用過的文人,為了小說能賣的好,胡亂的吹吹牛很正常。這一點在明清小說上非常的普遍,比如現在很流行的《隋唐》、《殘唐》、《說岳》都是這個毛病。

這種大錘沒法打仗,先不說重量,馬上這麼短的兵器連人你都夠不著。

從現在流傳下來的實物以及客觀理性的分析,戰場用的真實武器都不會特別的沉重,單人兵器的重量一般在幾斤之間,十幾級的就算比較重的了,百十斤的兵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管一個人力量有多大,他畢竟還是人。古代也好,現代也罷,上百斤的武器,一個有力量的人是可以舉起或者抬起來的,有些大力士狠著勁甚至能舞動幾圈,但是僅僅是也就舞動幾圈而已。這都是短時間的、有表演性質的使用。

要是放到戰場上,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在戰場高度的精神壓力,快速的體力消耗,以及要面對敵方各種頻率的進攻,僅僅是能把武器舞動幾圈是不夠的,這時候的兵器就如同延伸的手臂,攻殺戰守全靠它。

士兵們會使用制式的長槍、雙手刀、長斧、腰刀、大棒、銅錘、鐵鞭鐧、合力弓、硬弩、藤牌、鉤鐮棒、鐵尖扁擔,將領們會攜帶長槍、腰刀、鞭鐧等。這些兵器都是幾斤、十幾斤的重量,這在一些出土文物上看的很清楚。

士兵們分成不同的戰鬥小組,使用相應的制式武器,他們是不可能更沒有機會使用上百斤甚至幾百斤的武器的,更何況沒人用的動。將領到是有機會能使用自己特製的武器,不過一般情況下武將都是指揮戰鬥,身先士卒打衝鋒的機會非常少,所以誰也不可能整天拎著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兵器指揮。

史書上確實有極少數的一些人使用幾十斤兵器的事例,一般就是鐵槍、鐵棍之類。去除史書誇大吹牛的成分(史書上吹牛的也不少),極端的例子是可能存在的,畢竟我們國家有好幾千年的這麼漫長的戰爭史。但是,那種使用幾百斤兵器的傳說那絕對就是吹牛演義了。

聽聽就得了。


冬眠要趁早


古代攻城撞門見過沒?

一根幾人腰粗的粗壯大木樑,由一堆木撞兵合力抬著,向城門猛力撞擊

騎兵衝擊時,武將角色和木撞兵差不多,為撕開地方陣營而存在,手中兵器自然就相當那衝撞木了,既然是衝撞木,當然得有一定分量

分量有多重?只要能拿的動,越重越好,幾百斤不在話下。至於說馬最多承重三百斤,那只是一般馬,武將騎的,能是一般馬麼?比如說,張飛騎烏騅關羽跨赤兔,那些可都是馬中王者,馱個千八百斤問題不大

或許有人說哪有那樣的馬呀哪有那樣的人啊,太誇張。俗話說,人有人傑馬有馬王,你說一百五十公斤的奧尼爾和六十公斤的水鄉男,力量是一個級別麼?

騎兵衝擊,人傑配馬王,要的就是無解

當然,這樣的重騎武將很少,重騎武將這樣的衝擊也很少,他們大部分時候也不用那麼重的兵器,重,畢竟不方便,而騎兵除了衝擊還得尋常馬戰,所以,這些武將平常也搭配尋常兵器

古代騎兵武將頂級尋常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也不是丈八長矛方天畫戟之類的,而是馬槊,古代高等級將門都有馬槊傳家!

柘木為杆精鋼為鋒,杆長一丈六鋒長二尺五,刺砸挑掃抽,武將持之所向披靡千軍辟易。古代武將,比如尉遲恭,比如程咬金,比如李存孝,無不是馬槊高手

其中,李世民評價尉遲恭說

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靈石蘊珠寶


武將兵器幾百斤重大多來自於演義類小說,只是誇張的一種說法,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認古代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比現代的普通人力氣要大,但其極限大概也就跟現代長期訓練的舉重冠軍差不多。

現在舉幾個古代流傳甚廣的名將兵器:項羽的霸王槍、武聖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三國猛將典韋的鐵戟。

關於霸王槍的記載不多,只有“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相關佐證沒有。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雖然是《三國演義》中兵器,但在出土的文物和相關的文獻記載,這個重量是差不多的。

據現在的考證,偃月刀又叫“掩月刀”,歷史上唐宋時期才有相關記載:掩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太笨重,一般人耍不動,多用於一些演習、典禮顯示軍威時使用。到了清代,一般在武舉考試中,測試臂力之用。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典韋的兵器:“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這在《典韋轉》中關於重量是有佐證的。

綜上所述,古代最勇猛將軍的兵器大概重量都在八十斤左右。但古代重量的計量單位“斤”,跟現代是有所不同的。

班固《漢書·律曆志》中關於古代計量是這樣記載的:“千二百黍(shǔ),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而現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個東漢時期的衡量器具司農銅權。經過換算後得知:漢代的一斤 = 現在的250克,也就是現代的半斤。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按今天的算法,霸王槍、偃月刀的重量是四十斤左右。


我們再看看古代馬匹的馱重。中國古代最優良的馬種是河曲馬,產於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可馱重200~300斤。

第二種好馬是雲貴川的西南馬,馱重可達200~300斤,但西南馬的耐力和疲勞恢復度不如河曲馬。所以這兩種馬匹對於猛將作戰時的馱重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項羽、關羽等古代名將所使用的兵器重量大概在40左右,這遠遠重於當代出土的十幾斤的古代重兵器。再配上“赤兔”這種優良的西域寶馬,在對敵作戰中優勢還是很明顯。



花木童說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首先說馬最大的載重量三百多斤,怎麼可能?我家的水牛都可以隨便拉上千斤的東西,古代的馬只比現在的馬更強,我們來看一下馬到底可以拉多重的東西。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好一點的馬可以拉上千斤跑過十幾個公里都是沒問題的,而戰馬都是從一些優良品種挑出來的,只比他們強,拉個三百斤的東西根本不影響戰馬奔跑速度。

再說古代武將的武器真的是幾百斤重?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而李元霸的武器重達四百斤。

雖然古代習武之人身體素質好,經常鍛鍊,但是幾百斤的東西作為武器,就像普通人拿個五六斤東西那麼容易,也就是說李元霸可以打出普通人一百倍的力。

普通人一拳最大可以打出衝擊力為一百到三百公斤,那麼李元霸最大可以打出一萬到三萬公斤的力,即二十萬牛到六十萬牛的力。

這是什麼概念啊!也就是說李元霸全力一擊可以把一輛二十噸的汽車踢飛,李元霸是超人嗎?一拳超人!

這樣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用幾百斤當做武器只能是小說電視劇裡的劇情。

我還有證據證明這不是空口無憑。

考古是最直接的史料,到現在你有聽過某一座墓發現幾百斤的武器嗎?

從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知道李元霸不是超人,西漢的短劍只有幾百克,長劍也不過幾斤。

這是寧夏出土的北周時期李賢夫婦合葬墓裡的刀,長九十四點五釐米,重量只有1315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武器重量真不是隨便幾百斤的,有這重量也無法用啊!

古代有幾十斤的武器,但是極少,這麼重的武器更多是裝逼。

古代的重甲騎兵連人包括武裝到全身的鐵板加起來不過三百斤,重甲騎兵最重要的是馬啊!這說明三百斤對於馬來說真不是事。


那把彎刀似明月


在古代的章回小說中,主角們總是身手矯健,武力非凡。

《三國演義》中,關羽手持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斬顏良誅文丑,橫行天下。青龍偃月刀在當時已經很重了,關羽的坐騎黃驃馬過於瘦弱,無法承受他的重量,於是曹操就贈了赤兔馬給他。赤兔馬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好馬,膘肥體壯,機動能力強,有了赤兔馬的加持,關羽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而在《隋唐演義》中,李元霸天生神力,他的擂鼓甕金錘重八百斤,而他的戰馬叫做千里一盞燈,這匹馬要承受李元霸本人的重量和八百斤錘子的重量,算起來足足有一千斤了,這匹馬當真與眾不同。不止是李元霸,宇文成都的一對鳳翅鎏金钂,也是重達三百二十斤,他的戰馬銀河駒也得承受五差不多百斤的重量,裴元慶的八稜梅花亮銀錘,也有三百斤重。

其實動動腦子想一想,如果古代武將真的選擇這麼重的武器,那麼在衝鋒陷陣的時候,如何才能掌控馬匹的方向?總不能靠默契吧。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是從古代說書人的口中講出來的。只有描繪的誇張一些,才能引起看客們的關注,所以大多都是不可信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