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近期,謝晉導演拍攝於1982年的電影《牧馬人》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也使人們對這部電影裡表現的誠摯的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應該說謝晉電影的優勢,是善於講述一個故事,他的產生巨大反響的電影,都是因為他善於講述一個故事而贏得觀眾的熱烈回應,而他後來影響力日漸式微,也與他意圖在被指責為“謝晉模式”後而突破自己的努力中偏離了講述故事的主導方向有著很大的關聯。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比如,同樣根據張賢亮原著小說改編的《老人與狗》,講述的幾乎是與《牧馬人》近乎是雷同的“撿一個媳婦”的故事,但整個電影裡的情節非常簡單,一句話可以概述完,所以,這部電影毫無反響,也成為證明謝晉走下坡路的一個標誌性的電影作品存在。

《牧馬人》裡具有複雜的起承轉合的故事,給予了謝晉大顯身手、展現他擅長的電影技法的機會。

從某種意義上講,今日印度電影為什麼能夠重新在中國電影市場引起觀眾的興趣與反響,也是因為印度電影始終在講述故事上,有著從不放棄的偏好。

印度電影在講述故事時,並沒有在故事的標新立異上做文章,而完全是在觀眾能夠想象到下面的故事走向的情況下,被人物在這個大框架下的表現所吸引。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就像近期陳沖參演的電影《誤殺》的原印度版中,電影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直接把殺人的過程,全程交待,如果在克里斯蒂的電影中,追兇是電影的主要吸引人的目的,但印度電影裡,吸引觀眾的是影片裡的誤殺一方的一家人,如何應對接下來的警方的挖地三尺的追查,觀眾關注的是父親一家人如何殫精竭慮的應對,故事起伏中的細節完成了電影裡的最攝人心魄的誘引力。

可以說,今天印度電影裡成功的元素,正是謝晉電影能夠吸引人的原因。只是中國電影從謝晉被套上謝晉模式的指責之後,開始削減故事的重視程度,加上第五代導演走上影壇的時候,對故事敘述更是毫無興趣,這一切導致中國電影一直難以找到真正的拿手好戲,今天人們重新發掘出《牧馬人》裡的曲折迴環的故事長項,正反映出,中國電影也在《牧馬人》這部電影之後,走上了一條拋棄從容講述故事的敘事道路,從而讓中國電影迷失在公說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手足無措與各自為政之中。

問題是,如果按照《牧馬人》這樣的拍攝手法,再來拍攝中國電影的話,能否能夠吸引觀眾的關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今天看那些印度電影,恰恰注重故事的酣暢淋漓,在演述故事的時候,注重人物的細節與表現,讓人物突出在前臺,這正是當年謝晉在《牧馬人》中沿用的拍攝策略。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而這一故事中的核心情節精髓,是一個“撿來的媳婦”的故事,而這一模式,在張賢亮的作品中可以說是舉一反三地不斷亮相。

1984年拍攝的電影《肖爾布拉克》也是由上影拍攝的,這部電影改編自張賢亮的同名小說,但與謝晉的《牧馬人》相比,可以看出導演技法上的巨大差別。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牧馬人》劇照


謝晉在《牧馬人》中的畫面凝重,猶如油畫一般,明暗對比十分明顯,給人一種十分強烈的真實感。

而《肖爾布拉克》裡的畫面猶如漂白過似的,色調過於明亮,就是鏡頭上也缺乏美感,平淡如水,蒼白乏力,難以見到層次分明的畫面,無法復原出歷史與現實的滄桑感,與謝晉的《牧馬人》裡的情境真實感相比,很容易讓人出戏。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肖爾布拉克》劇照


而《牧馬人》中的臺詞出自李準之手,在這部電影中,李準塑造出了原小說裡並沒有多少鮮明個性的老郭這一角色,而影片裡的孩子一角,也是穿插在情節中的豐潤人物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肖爾布拉克》劇照


相比之下,《肖爾布拉克》裡的人物對話,顯然太敷衍了事,幾乎沒有什麼人物刻畫,一些群眾角色在鏡頭裡,只是比畫一下,尤其是影片裡的孩子與謝晉鏡頭裡的處理方式相比,一看就能比出高下。

《肖爾布拉克》並沒有取得多大的反響,這也反映出上影在謝晉之外,缺少能夠繼承其風格的後續傳人,這也是上影風格在謝晉消隱之後蕩然無存的原因。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肖爾布拉克》劇照


但《肖爾布拉克》講述的是一個與《牧馬人》相類似的故事,影片裡司機的第一段婚姻,也是撿到一個媳婦。

這個媳婦是從陝西米脂來到新疆的,男主角經過朋友撮合,娶了這個姑娘,但後來發現這姑娘落落寡歡,心事重重,後來才知道,她原來心上有人,這個撿來的媳婦,沒有像《牧馬人》中的那一個四川姑娘一樣與男主建立深厚的感情,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而謝晉在1993年拍攝的電影《老人與狗》,本質上也是一部“撿來的媳婦”的故事,這部電影拍攝時與《牧馬人》已經相隔近十二年,編劇仍是李準,謝晉仍採用了他的厚重的對過往情景凝重還原的手法,但影片反響寥寥。

這本質原因,是《老人與狗》改編自張賢亮復出後早期寫的故事,小說寫於1980年,早於後來改編成《牧馬人》的《靈與肉》,我們可以看出,《老人與狗》的原著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其實應該稱著是《牧馬人》的故事原型,提供了《牧馬人》的核心故事情節,但是在這部作品中,張賢亮並沒有進行大篇幅的情節編織,所以,《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屬於一個更接近於原生態生活故事的作品,這樣的一個未成型的故事原本,在張賢亮的創作中,屬於一個過度的作品,缺乏能夠讓謝晉大展神奇功能的故事性,所以,《邢老漢和狗的故事》改拍成《老人與狗》之後,即使有李準的加盟,也無法改編小說本質上的故事缺乏的致命軟肋。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有意思的是,《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裡的大隊幹部魏天貴,後來卻成了張賢亮另一部小說《河的子孫》中的主人公。

但張賢亮的小說,離開了“撿了一個媳婦”的情節主題,缺乏較大的社會反響與可視性。張賢亮的最知名的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天外降下一個救苦救難的好女人的“撿一個媳婦”模式,這種模式,成為男人在苦難歲月中的精神慰藉。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而日後張賢亮的“撿一個媳婦”神話的破滅,則與王安憶的一篇名叫《叔叔的故事》的小說有著極大的邏輯關聯。

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發表於1990年,她在小說裡,揭示出叔叔的苦難神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騙術,只要對文學背景有一點了解的讀者,都可以看出,這篇小說影射了以苦難裝點自己的張賢亮。

而張賢亮之後的文風也徹底發生了改觀,“撿一個媳婦”的故事,在他的作品裡銷聲匿跡。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在《綠化樹》中,張賢亮標明這是他的《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王安憶的《叔叔的故事》的出現,張賢亮的這一系列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後,便無疾而終,再也不見後文。張賢亮的輝煌歲月,也在王安憶的一篇小說的燭照之下,日薄西山。

1993年,謝晉拍攝《老人與狗》的時候,張賢亮曾經勸謝晉不要拍這個電影,據張賢亮在回憶的文章裡說,他認為這個電影沒有情節,不會有市場,但顯然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原因,是王安憶已經在《叔叔的故事》中擊中了這種題材的一個致命的軟肋,張賢亮的苦難哲學正處於鳴金收兵之際,但謝晉並沒有聽從張賢亮的勸告,執意完成了這個電影的拍攝。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老人與狗》是謝晉獨自成立的電影公司首拍的一部電影,謝晉自然是寄予厚望的,但這個電影面臨著的情節簡單、人物刻畫單一、缺乏市場熱點的致命弊端,謝晉卻視而不見。很可能的原因是謝晉看到第五代導演出道拍攝的一些影片,也是缺乏故事,節奏緩慢,但卻在國際電影市場上頗為走俏,這可能是謝晉執意拍攝這個電影的原因。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但讓謝晉滑向第五代導演的敘事風格顯然是一項無力完成的任務,所以《老人與狗》的市場冷漠應對也是可以預料的事。但這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卻有一定的銷路,不能不說與謝晉在國際影壇上的知名度有關。

《牧馬人》中“撿個媳婦”模式,張賢亮屢試不爽,後被王安憶扼殺


至此,張賢亮的“撿一個媳婦”模式也壽終正寢,但在中國電影史,還是留下了一道靚麗的獨特的痕跡,即使到了今天,這道痕跡還能夠煥發出耀眼的光亮,讓我們看到蟄伏著的中國電影曾經的選擇與困惑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