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斯大林在蘇聯極端危險時敢於死守莫斯科,是盲目自信還是胸有成竹?你怎麼看?

靜夜史


其實並不是說他自信,也不能說他胸有成竹,關鍵是面對納粹德國的大軍,斯大林他要是不死守莫斯科的話,那麼蘇聯絕對是大勢已去,然後就兵敗如山倒。所以,對於這件事,斯大林也是實屬無奈,倒不是說他有這個自信打敗德國,關鍵是當時的蘇聯已經到了一種無路可退的地步,因為莫斯科的背後就是茫茫的雪原,一旦莫斯科失守,那麼其它地方根本就守不住,到了那時,納粹德國的大軍就會輕而易舉的大敗蘇聯,然後將這偌大的一塊地盤給佔據,而斯大林他自己也會成為戰俘,飽受恥辱。

那時候,斯大林的所有野心和夢想就會在頃刻間毀於一旦,自己最愛的祖國也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從而不復存在。就好比是之前的法國,他就是因為沒有下定決心來死守巴黎,這才會淪為納粹大軍的殖民地。因為有了前車之鑑,也就是類似的經驗和教訓,斯大林也就不得不死守莫斯科了。

據說在那一天,斯大林獨自在房間中思考了很多問題,有很多的部下也都是紛紛建議斯大林率軍撤退。當時斯大林也確實是有這種撤軍的打算,但是當他一想到法國就是因為沒有保住首都才導致大敗的時候,就開始變得猶豫不決了。

要是撤退的話,那麼蘇聯的首都就會淪陷,全國軍民也會因此而喪失抵抗意識,畢竟首都都沒了,它們還有什麼好反抗的,乾脆趕緊投降還可以保住自己性命。到時候幾乎都不用等納粹德軍來奪取俄國最後的地盤了,也不用採取什麼攻勢。蘇聯內部自己就會產生出各種矛盾,出現一半是主張投降,另一半主張堅守的混亂現象。

最終蘇聯也會因為巨大的失敗而徹底滅亡,大部分的老百姓也會為了保全性命從投靠德國。可就算不撤退,死守到底,它們也堅持不了幾天。就在這兩難的選擇之下,斯大林不知道考慮了多久,最終選擇了不撤退。死守莫斯科,雖然說他的這個做法並能挽回敗局,但是終歸來說也有一線希望,而且即便是戰死了,那也是為國捐軀,可要是蘇聯瓦解於內戰的話,那就實在是太丟人了。

以上這些就是斯大林之所以會死守莫斯科的原因了,下面我們再來談一談當時的局面和戰事情況。

首先,在莫斯科戰役發生之前,斯大林已經為蘇聯大軍損失了整整400萬的兵力,這個可怕的數字可以說是蘇聯常備軍的總和了。現在要死守,斯大林只能依靠臨時拼湊起來的抵抗力量才行了。再反觀納粹的德軍,它們雖然也損失了不少,但軍隊的士氣和人數都是遠遠的勝過了吃了敗仗的蘇聯,要是打起來的話,蘇聯絕對是必敗無疑。所以說,從這點來看,問題上所說的斯大林盲目自信和胸有成竹都是不對的,人家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了,還哪裡來的信心?

總之,最後斯大林選擇了跟德軍決一死戰,這一戰,也決定了二戰時期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結果。最終,斯大林大敗了德軍,宣佈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也正因為這一戰斯大林勝了,所以納粹德國最後才會失敗,蘇聯也一下子就成為了對抗法西斯幫助最大的國家之一。

記得,有人曾經問過斯大林,說為什麼在雙方差距這麼大的情況下,你還敢死守而不撤退了。那時,斯大林並沒有說出其中的要害,也沒有說他根本就是退無可退,一退必亡,只是說這都是俄羅斯的歷史給了他信心,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有出現過一代英雄拿破崙,他的囂張氣焰可是一點也亞於希特勒,斯大林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像拿破崙一樣,統領著蘇聯大軍,徹底消滅納粹德國。


貓眼觀史


因為斯大林已經無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當於當時中國的重慶。蔣介石可以丟掉南京、武漢,但他絕對不能再丟掉重慶。一旦丟了重慶,蔣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繼續抵抗,但蔣介石在那裡毫無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區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蔣介石拿什麼資本安身立命,繼續和日本人抗爭?所以蔣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潰退,但重慶是他必須堅守的底線。

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蘇聯工業集中在歐洲部分,但這裡基本已經淪陷。蘇聯工業的3/4集中在歐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莫斯科後面還有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供斯大林繼續周旋,但那裡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很難支持蘇聯繼續抵抗。即便有取得勝利的可能,也將十分漫長艱難。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蘇聯軍隊將士氣瓦解,全線崩盤。由於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許多優秀的指戰員被處決,導致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紅軍一路潰退,短短四個月時間就損失了300多萬人和無數裝備。

這時蘇聯紅軍的士氣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那麼蘇聯紅軍的士氣必將瓦解,全線崩盤,兵敗如山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現成的例子。

與莫斯科保衛戰幾乎同時開打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就是因為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最後時刻選擇撤退,導致仍然在前線抵抗的蘇聯紅軍士氣瓦解,最終成片投降德軍。可以預見,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是個什麼後果。

第三,如果放棄莫斯科,斯大林的個人統治將宣告瓦解。斯大林上臺後通過殘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個人崇拜建立起了獨裁統治。如果莫斯科丟了,那麼斯大林在蘇聯軍民中的形象將一落千丈,個人威信掃地。

不僅德國人會扶植傀儡政權,肢解蘇聯,而且蘇聯內部的政見不同者也會對斯大林發起攻擊,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獨裁統治將宣告瓦解。這是斯大林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無路可退,成敗在此一舉。


石頭說歷史


看下面這張圖就應當明白蘇聯為何要死守莫斯科了。

德國在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勢如破竹,


雖然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是損失慘重。基輔戰役後,蘇聯西南方面軍瓦解;在北線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十月革命的發祥地列寧格勒進攻;而在最主要的中線方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重新整頓了部隊,向莫斯科發起了最後的攻擊。雖然蘇軍提出了口號:一步也不許後退,我們的背後是莫斯科!但是,面對強大的德軍,蘇軍被迫且戰且退,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這個時候,蘇聯決定死守莫斯科,進行莫斯科保衛戰。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士氣方面

德軍入侵後,蘇軍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有超過四百萬蘇軍部隊被德軍圍殲,大批城市失守,大量國土淪陷。蘇軍雖然被打敗,但是沒有被打垮,蘇軍的士氣仍在。

面對德軍的猖狂進攻,前線的蘇軍在堅強防守同時,仍然抓住機會實行反擊。雖然由於準備不充分,力量不足,蘇軍的反擊往往造成反擊部隊被德軍切斷突破口從而陷入德軍合圍。但是,從蘇軍敢於反擊,敢於堅決防守來看,蘇軍士氣仍在。並未像歐洲陷落時那樣失去了抵抗意志。也未像國軍方面那樣,只聽到槍響還未看到日軍就猖狂跑路。

巴巴羅薩行動中向蘇聯腹地挺進的德軍



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其在蘇聯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如若丟失,將對蘇聯士氣給予災難性打擊,也許到那時,蘇軍士氣將一落千丈,會從撤退演變成潰敗。

在德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斯大林在紅場校閱蘇軍,慶祝十月革命勝利日,極大的提升了蘇聯的士氣。

氣可鼓不可洩!

地理位置因素

蘇聯南北東西跨度大,莫斯科不僅是首都,也是蘇聯交通的樞紐。南北東西方向的鐵路、公路幾乎都要經過莫斯科。一旦丟失,南北東西方向的兵力、兵器、物資就不能調動,就算退守烏拉爾山,將來反攻時候也是個大問題,兵力兵器無法展開。

蘇聯鐵路線



蘇聯雖然國土廣大,橫跨歐亞,但是精華部分在其歐洲部分。從開篇第一張圖就能看到,蘇聯絕大部分的重工業基地在烏拉爾山以西、高加索以北至莫斯科的廣大地區。

二戰前,蘇聯的工業產能佔世界比為17.6%,正是由於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從而保住了蘇聯的重工業,此後,蘇聯依靠在後方生產出的大量飛機坦克火炮機槍,才能完成對德軍的抵抗進而發展為進攻,並最終奪取全面勝利。

英美雖然對蘇聯進行過大規模援助,從絕對數量上看是很大,但是與蘇聯自己生產出來的戰爭物資相比就是九牛一毛。那些喜歡把美國援助蘇聯物資清單粘貼出來的人,最好把同時期蘇聯自產的物資清單也貼出來。而且,所謂的美援也是從1943年才大規模增加,那個時候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已經投降了。

蘇聯後方的軍工廠



時間方面的因素

戰爭前期,蘇聯遭受重大損失,尤其是蘇軍損失巨大。

蘇聯戰爭動員後,組建了大量預備隊。由於前線吃緊,很多預備隊還未經過很好的訓練就被匆匆投入了戰鬥。如果能堅守莫斯科,就能為後方編組、組建更多的預備隊爭取時間。

另一方面,在緊急時刻,斯大林從在遠東負責防守日軍的蘇聯遠東紅軍抽調了30萬人投入對德戰爭。從東部到莫斯科橫跨五千多公里,僅僅依靠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來運輸部隊也需要時間。

德軍兵臨城下,蘇聯舉行紅場閱兵



戰爭中,蘇聯很多工廠向烏拉爾山遷徙。同時還需要在莫斯科東南方向構築新的防線以防不測。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這一切都要求蘇聯在莫斯科進行堅強的防守。

政治因素

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美國工業產能世界第一,佔比達38.7%,蘇聯第二,佔比17.6%,德國第三,佔比13.2%。在德國閃電戰的進攻下,歐洲迅速淪陷,使得德國的工業產能一躍達到佔比30%。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任由德國打垮英國或者蘇聯,德國的工業產能將超過美國,到那個時候,美國只能指望兩大洋的保護而免遭德國攻擊,在歐亞大陸上,美國將失去話語權,眼睜睜看著德日統治世界最重要的世界島。這是美帝不願意看到的。

那個時候,美帝在猶豫,在觀望。如果堅守莫斯科,可以給美國以信心,從而促使美國加大援助進而加入戰團。

對內方面,如果莫斯科失守,除了會打擊蘇聯的信心外,保不齊會有人揭竿而起推翻斯大林的統治。

戰鬥力此消彼長

雖然在戰爭前期,德軍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隨著德軍深入蘇聯國土,戰線拉長,其補給供應也越來越困難。而且對佔領地域德軍還需要分兵把守,這樣就極大減少了德軍的機動力量。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德軍已經成強弩之末。

莫斯科保衛戰中投降的德軍



反觀蘇軍,雖然很多部隊被殲滅,但是隨著撤到莫斯科附近,戰線被壓縮,相應的兵力兵器得到了集中。

很多人對薛嶽的所謂天爐戰法津津樂道,其實其根本就是隨著日軍進攻,日軍兵力分散,而我方越被壓縮,兵力兵器越多,從而達到兵力兵器佔優,可以一舉反攻取得勝利。

蘇軍一面後撤,集中兵力,一面從後方源源不絕地調動軍隊加入戰線,從而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取得了兵力兵器的絕對領先優勢。

11月7日紅場閱兵,閱兵部隊通過紅場後直接奔赴前線



在蘇聯莫斯科保衛戰中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天時。由於希特勒在開始時推遲了巴巴羅薩發起時間,進而又不聽前線指揮官的意見,執意把中央集團軍群調去參加基輔圍殲戰,雖然取得了很大戰果,但是卻又一次耽誤了時間。這樣,待到德軍發起向莫斯科衝擊時,蘇聯寒冷的冬天來了。蘇軍本就已經適應這種高寒天氣,而德軍卻明顯表現得水土不服。

被凍住的德軍坦克



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蘇聯方面,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只能敗下陣來。


我淡如菊


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是不得不死守,失去莫斯科,他也就輸了這場戰爭。

前天我發了一篇文章,說蘇德戰場上,希特勒在柏林喊後退一步就槍斃,斯大林在莫斯科喊後退一步就槍斃,看著是簡單粗暴,實際上是當時人類戰爭藝術的頂峰。在那篇文章裡我談的是德軍方面的情況,今天借這個話題談談當時蘇聯、斯大林的狀況。

其實你要是看過兵臨城下,咱們的交流可能更順利些。

二戰初期,德軍閃擊法國,擊敗英法聯軍,發生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30萬的英國遠征軍退回本土。但那個時候,英國的陸軍就已經廢了。這幾十萬英軍雖然人還活著,但他們在德軍面前也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阻擋,德軍打他們就是屠殺。如果當時德軍能順利過海,滅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英軍當時沒有抵抗力,為什麼?因為他們失去了大量的“裝備”,重裝備。人在呢,裝備沒了,仗也就沒法打了。

淞滬會戰,國軍損失30萬人。數字比較大,但跟蘇聯人比,損失還是小的。但經此一役,國民黨也就失去了戰鬥力,退到重慶山城,丟失了大半的國土。日軍可以打到廣西、雲南、廣州、香港,國軍再無抵抗力。當時咱們缺不缺人?不缺。缺的是啥?裝備。精銳部隊的裝備打光了,戰鬥力也就沒了。補充30萬人很容易,補上這30萬的人裝備就要命了。

北宋趙光義北伐,吃了大敗仗,損失了10萬人馬,然後也是無力再戰了。對一個王朝來講,10萬人真的不是什麼大事,這10萬人的盔甲、弓弩、刀槍是大事。一副盔甲要打造好幾年,好的弓弩也得造幾年,你一下子損失10萬份,這個國家沒10年20年根本緩不過來。

對於大國來講,打仗,不缺人,怕的是沒裝備。

而當年斯大林他就不缺裝備,他怕的是人斷了補充。

說斯大林對希特勒的閃擊沒防備是不客觀的。在戰爭爆發前的很長時間裡,蘇聯都在把工廠、工業基地往內地遷,以圖避開德國的打擊。所以開戰以後,蘇聯的坦克、大炮、衝鋒槍還是源源不斷的從後方生產出來,補充到前線。以至於希特勒後來抱怨,要是知道蘇聯有這麼多坦克,也就不發動戰爭了。

斯大林手裡有武器有裝備,這個仗他就能打。他要做的就是下命令,把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源源不斷的拉到莫斯科,跟德軍玩命。人要是補充不上來,他就輸了。

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是領袖。領袖還在首都,他的命令就可以傳達到地方,地方政府再執行他的命令:輸送兵源。地方上動員你去,這是給你臉了,你要是不去,那就槍斃唄。這部國家機器是正常運轉。

如果他撤離莫斯科,或者莫斯科就是失守,斯大林的兵源也就斷了。

首都,是國家的中心,交通要方便,條條大路通羅馬。通訊設備也完善。斯大林如果失去首都,他的命令往下傳達,就會大打折扣。然後再撤到低級的城市,它這個交通、道路要降低一個數量級,通往莫斯科的路有十條,通往這個城市的路可能就只有一條。

命令下達本身就成了問題,道路不同,各地的兵源補充怎麼過來?首都在中心,南北方向的兵都能聚集過來,你要是撤出莫斯科,是往南撤還是往北撤?撤到南方,北方的兵咋找你?撤到北方,南方的兵咋找你?

失去首都,領袖撤走,地方政府也會陷入混亂。命令傳達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咋辦。我還給不給你招兵,招完兵我給你送哪去?怎麼送過去?斯大林如果在莫斯科,這個就好辦,即便沒命令我也知道,把兵直接送莫斯科就完事了。你要是跑了,我該怎麼做?國家機器也就癱瘓了。

這跟古代打仗一樣,皇帝在京師抗戰,非常好辦。全國勤王兵馬自己就知道彙集到京師,救皇上。你說你皇上跑了,我們怎麼辦?我是追皇上還是打金兵?我要是打金兵,別人去追皇上,怎麼辦?全亂了。

戰役的結果,也證明了斯大林死守的正確。他不撤,然後從全國彙集過來100多萬的部隊,最後反攻德軍,贏得勝利。他要是撤了,就形成不了這個局面。

希特勒為啥要死攻莫斯科?就是要切斷蘇聯的中樞神經。打下來,這個國家就失去了指揮,癱瘓了。剩下的活就好乾了。

斯大林為啥要死守莫斯科?就是要保證國家運轉順暢。有裝備在手,就是能打的資本,只要你們把人都給我運過來。

誰擁有莫斯科,誰就贏得了戰爭。反過來,誰失去了莫斯科,誰就輸了,輸的是要拿自己的命來賠的。這點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看的明白,能不玩命嘛。

所以當時斯大林的考量是:我手裡有裝備,我還能打,只要我的命令能及時的傳達下去,全國各地的小夥子能送過來,我就有贏的機會。如果失去莫斯科,我就成薩達姆了,被人家圍剿,最後從地窖裡抓出來,絞死。哎?薩達姆是誰?我怎麼會想起這個名字?算了,不管了......


銳度何老師


我們現在接觸斯大林的報道大多是以負面為主,因為斯大林這個人物本身就不太被史學界喜歡,畢竟這種強人政治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周邊國家都會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所以即便是在蘇聯內部對斯大林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而且這種態度也一直延續到了蘇聯解體之後。

斯大林當初為什麼敢於死守莫斯科?要知道當時的蘇聯紅軍全線潰敗,整個國家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斯大林作為蘇聯的最高領袖他深知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雖然在斯大林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點,但是斯大林能被選為列寧的接班人其實就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所以這一時期的斯大林早已做好了赴死的準備,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精神感染了蘇聯軍民,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斯大林真的胸有成竹嗎?在我看來斯大林其實是在賭命,當時的蘇聯全線潰敗整個高層更是深陷在震驚之中,當蘇聯人緩過神的時候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已經征服了烏克蘭和高加索高地,中央集團軍正在快步的向蘇聯首都莫斯科推進,可以說此時的蘇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斯大林之所以能成為蘇聯的領袖並不是一個偶然的原因,雖然他的一生犯了很多的錯誤,但是在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確實讓當時的蘇聯軍民對他肅然起敬。斯大林為了鼓舞當時蘇聯軍民的士氣,在德國人的眼皮底下舉行了盛大的紅場閱兵,當時參與閱兵的部隊都是實彈閱兵,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要知道當時的莫斯科遍佈了德國人的眼線,只要閱兵消息一旦洩露後果將會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憑這這種膽識和氣魄就可以看出來斯大林被尊敬和信賴是有原因的。

斯大林在紅場閱兵發表的著名演說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經典,他說道:“我們的國家正在遭到入侵,全體蘇維埃公民和軍隊都要不惜用盡每一滴鮮血來保衛蘇維埃土地和村莊”。可以說正是斯大林的這段講話給予了蘇聯人民極大的信心,蘇聯紅軍也用實際行動為自己做出了證明,德軍“閃電戰”不敗的神話也最終在莫斯科戰場被終結,隨著德軍的潰敗全世界也正式吹響了對法西斯國家反擊的號角。


世界淺談


這麼說吧,能留下就有通道離開,當蘇聯軍隊與安全部門是擺設嗎,斯大林作為國家最高領袖,是否留下與城共存亡,是經過審慎評估的,蘇聯守住莫斯科的把握非常大。當年柏林被圍的鐵桶一樣,後來證明即便到了最後關頭,如果希特勒想一樣可以走。

這都是激勵民心士氣的政治宣傳,走不走關鍵看還有沒有翻身的可能性,希特勒選擇死在柏林是因為無路可退,即便撤出柏林也是苟延殘喘,與其被捉住蒙羞,不如自己有尊嚴的死去。以蘇聯遼闊的國土面積,工業能力已經轉移到了穩定的大後方,如果莫斯科萬一失守,斯大林有以圖再起的資本,所以守不住莫斯科,斯大林就撤退到大後方是可以肯定的。

當時德軍都無法完成對莫斯科的合圍,只是攻到了城市近郊而已,形勢遠沒有拿破崙進攻莫斯科那樣危及,當時蘇軍不僅僅有信心守住莫斯科,從開始就制定了在莫斯科發起反擊的計劃,從遠東調來的精銳部隊,就是蘇聯的戰略後備隊。一個國家能投入戰略後備隊,要麼是已經到了最危機時刻,要麼就是有了反攻的有利時機,顯然以蘇聯的遼闊與可以動員的充足力量,莫斯科戰役遠沒有到最危機時刻。

之所以大力宣傳莫斯科保衛戰,以及斯大林與首都共存亡的決心,是為了渲染領袖的非凡勇氣,以及蘇聯軍民抗拒納粹德國的頑強精神。莫斯科戰役因為發生在蘇聯首都,又有領袖與城池共存亡,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軍事意義,才被蘇聯無限的誇大了。

蘇德戰爭最兇險的在於斯大林格勒,其軍事意義遠大於莫斯科攻防戰,對於蘇德雙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希特勒堅持分兵奪取高加索油田,導致第六集團軍孤軍深入,斯大林格勒是守不住的。

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斯大林守衛莫斯科的政治宣傳,的確在蘇聯最困難的時期,起到了穩定軍心民心,鼓舞士氣的巨大作用。德國對蘇聯的突然打擊,給軍民造成了嚴重心理恐慌,很多人因初期的嚴重失利已經喪失了信心,所有人都儘可能能的往後方撤退。這時蘇聯急需一場有重大意義的勝利,才能消除軍民恐慌心理帶來的危機。

莫斯科戰役到來時,德軍在嚴寒中已經是強弩之末,保持進攻勢頭只不過避免遭到蘇軍反擊,重蹈拿破崙冰天雪地中的覆轍。德軍對於攻破莫斯科根本不報任何希望,只盼望捱過俄羅斯的嚴冬,守衛住現有成果,避免遭受重大失敗導致部隊崩潰。這個有利時機被蘇聯抓住了,適應嚴寒的蘇軍以及裝備,並沒有像德軍那樣陷入困境,比起初期的嚴重失利,只要在莫斯科城下,成功擊退德軍就是偉大的勝利。

果然如蘇軍遇見的那樣,被嚴寒壓垮的德軍頂不住蘇軍進攻,在蘇聯生力軍的追擊下,大踏步從莫斯科一線潰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被誇大了,斯大林作為領袖被神話了。

斯大林堅守莫斯科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幾年後希特勒面對洶湧而來的蘇軍,作為德國元首同樣選擇了與首都共存亡,不得不說這是當年斯大林起的示範作用,在希特勒的身上發揮了效果,斯大林可以與城池共存亡,希特勒又怎麼可能撤出柏林。








雯臣


斯大林是個偉大的戰略高手!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他只想著拖延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撤退出莫斯科!因為他對自己締造的軍隊有十二分的絕對把握!紅軍戰勝德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斯大林建立紅軍時,在比如師級創造性地加入政治委員一職並且三個左右副政委,同時,每個師有一個正師長配備兩個副師長,這種師的組織架構,是保證紅軍戰勝德軍的基礎!

在戰爭爆發時,政委代行軍長職務,協調各個位置,正師長和第一副政委率領本師官兵原地抵抗,死守不退,這就是斯大林籤處《不準後退一步》命令的原因,同時,兩個副師長和第二、第三政委則立刻出發到大後方接受兩個師的預備隊並晉升為師長和政委,並且馬上作好作戰準備!這樣,一個師變成三個師!而且,指揮作戰經驗豐富,招之即來,來者能戰,戰之能勝!由於精華幹部仍在,跟德國人拼消耗,完全沒問題!只須要拖延德國戰車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等待兩個師的預備隊趕到莫斯科戰場參加作戰,那麼,在進攻莫斯科過程中損失幾十萬精英幹部的德軍的失敗就是必然的!

在西部戰場和基輔戰場,雖然紅軍損失二百萬左右軍隊,但是,斯大林從戰場上用飛機成功地接走了大部分的軍隊幹部!精華仍在,重新配置的紅軍就有取勝的希望!相反,德國軍團在雖然取得勝利✌,但是,損失了幾十萬訓練有素的精英幹部!精華塵散,攻擊力當然每況日下了!德軍預備隊還在距莫斯科數百公里之外,陷入精華消耗,進攻乏力,傷亡慘重,增援無望的困境!

在莫斯科郊外,斯大林集結了三個集團軍和二百多輛T34坦克及坦克和騎兵組成的快速打擊軍!軍力數倍於德軍,在裝備上,超過了德軍!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必然的!

斯大林根本就沒有想過離開莫斯科!用天氣原因抹殺斯大林指揮藝術是西方媒體的傳統!斯大林的軍隊從開戰的三、四百萬,打到結束的一千二百萬是德軍萬萬沒想到的!德國戰車參謀系統收集紅軍人數情報的錯誤致使希特勒犯下一系列的戰略錯誤!德國戰敗是一定的!


畢生高人


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如果被敵方佔領,說明己方已經基本戰敗?蘇聯囯土面積雖然龐大,但是蘇聯的大城市基本在蘇聯歐洲部分。政治、經濟、軍事重心也是如此。所以斯大林在德軍即將兵臨城下時,不得不死守莫斯科!和同時代的中國比較。由於地緣環境不同,蔣介石政府在南京失守後有武漢,武漢失守了有重慶。但是莫斯科如果失守,斯大林幾乎無處可退?

當時斯大林已經準備離開莫斯科。但是在即將離開莫斯科時,斯大林在車站來回走動著苦苦思考“本人”要不要撒離莫斯科?時間長達好幾個小時。斯大林曾經打電話訊問負責守衛莫斯科的將領朱可夫:“我懷著巨大的痛苦向你提出這個問題,莫斯科能夠守住嗎?”朱可夫予於了肯定的回答,能夠守住莫斯科。於是斯大林決定留在莫斯科。

斯大林的這個重大決定,有著某種程度的胸有成竹。在政治層面上,大大地起到了鼓勵蘇聯民眾和紅軍的精神!對於充滿了低迷和害怕情緒的紅軍,無疑是一支強有力的針劑!這就是榜樣的力量。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斯大林為了鼓舞和提升紅軍將士的士氣。依照慣例,繼續在《紅場閱兵》!並且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內容大致如下;(蘇維埃政府是不可戰勝的!侵略者必將被紅軍趕出自己的國土!希特勒德國必將滅亡!)。隨後,檢閱完畢的紅軍部隊直接進入戰場和徳軍作戰。

命運眷顧了斯大林。自從二次大戰以來,德國陸軍所向披靡,一直沒有停止過進功的腳步。但是在莫斯科城下得到了遏制。這是二戰期間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


三千水唯取一


因為斯大林已經無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當於當時中國的重慶。蔣介石可以丟掉南京、武漢,但他絕對不能再丟掉重慶。一旦丟了重慶,蔣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繼續抵抗,但蔣介石在那裡毫無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區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蔣介石拿什麼資本安身立命,繼續和日本人抗爭?所以蔣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潰退,但重慶是他必須堅守的底線。

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蘇聯工業集中在歐洲部分,但這裡基本已經淪陷。蘇聯工業的3/4集中在歐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莫斯科後面還有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供斯大林繼續周旋,但那裡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很難支持蘇聯繼續抵抗。即便有取得勝利的可能,也將十分漫長艱難。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蘇聯軍隊將士氣瓦解,全線崩盤。由於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許多優秀的指戰員被處決,導致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紅軍一路潰退,短短四個月時間就損失了300多萬人和無數裝備。

這時蘇聯紅軍的士氣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那麼蘇聯紅軍的士氣必將瓦解,全線崩盤,兵敗如山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現成的例子。

與莫斯科保衛戰幾乎同時開打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就是因為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最後時刻選擇撤退,導致仍然在前線抵抗的蘇聯紅軍士氣瓦解,最終成片投降德軍。可以預見,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是個什麼後果。

第三,如果放棄莫斯科,斯大林的個人統治將宣告瓦解。斯大林上臺後通過殘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個人崇拜建立起了獨裁統治。如果莫斯科丟了,那麼斯大林在蘇聯軍民中的形象將一落千丈,個人威信掃地。

不僅德國人會扶植傀儡政權,肢解蘇聯,而且蘇聯內部的政見不同者也會對斯大林發起攻擊,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獨裁統治將宣告瓦解。這是斯大林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無路可退,成敗在此一舉


帶你觀看歷史


本人認為,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是基於如下原因。其一,樹立象徵意義和堅定信心。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只要莫斯科還在蘇聯手中,蘇聯人民還會堅定地反對德國法西斯,這也是對戰爭前期蘇軍潰敗注入了動力。何況蘇聯領袖臨危不懼呢,對於普通蘇聯民眾來說,這是莫大的鼓舞!其二拿破崙攻俄戰敗的教訓。拿破崙曾率大軍攻打俄國而戰敗,其根本原因是被俄羅斯惡劣的天氣擊敗的,這恰好是俄羅斯反擊拿破崙的絕好機會。所以說,斯大林親自帶領蘇聯軍民堅守莫斯科,更多把德軍的注意力集中在莫斯科,為其它戰場反擊德軍起了很大牽制作用,更有利於拖住德軍,一旦德軍又像拿破崙一樣遇到極寒天氣,蘇軍的反攻機會就來了,蘇聯的勝利就會到來!其三,拉長戰線,拖垮德軍。德國面積少,雖然德軍在短暫的時間內打敗英法,佔領奧地利和東歐國家,但並沒有完全控制這些國家,這就使希特勒不得不動用本國軍隊去防範和控制,這就相對分散了希特勒的精力和軍力。希特勒派軍隊攻打蘇聯後,由於蘇聯地域廣闊,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分路進攻蘇聯,縱使希特勒挾從僕從國軍隊攻打蘇聯,但真正發揮作用的軍隊還是本國軍隊,隨著時間推移,戰線拉長,後勤補給肯定跟不上來了,這樣德軍就成了死老虎,成了強駑之末之勢了!蘇聯軍隊剛好可以採取集中兵力、分割包圍,個個擊破來消滅德軍!尤其是集中兵力消滅德軍的後勤補給,讓德軍不戰而敗!因此,斯大林帶領蘇聯軍民死守莫斯科不是盲目自信,不是孤注一擲,而是胸有成竹,而是在拖延時間,拖住德軍主力,為反攻作準備!以贏得戰爭最終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