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關於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問題

上世紀90年代,西方評級公司、研究機構普遍認為我國的四大國有銀行已經面臨技術性破產的狀態。當時的情況確實不樂觀,我們自己報出來的不良率已經是接近40%,有些政策性銀行如國開行,則超過50%。假設這些不良資產有一半是收不回來的,銀行的資產充足率為8%的情況下,我們的銀行是要破產兩輪多了。但實際的劇本是如何演繹的呢?

國家於1998-1999年相繼成立了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口接收建行、工行、中行、農行的不良資產。1999到2000年接收了14000億。2005年又以市場化的方式接收了一批。資金從哪裡來的呢。四大資產最初各家資本金均為100億元。主要是人民銀行的再貸款。用一塊錢收一塊錢不良資產的方式收購。實際上是國家買單,全民買單,給四大行注入了14000億的資金。四大行甩掉了背在身上可能靠自身發展20年也甩不掉的包袱。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2005年的那次不良剝離,給銀行上市掃清了障礙。幫助銀行渡過了全球金融危機,進入了躺著賺錢的狀態。目前,幾千家上市公司的利潤中,銀行類上市公司佔到一半多。

不良資產俗稱壞賬,就是貸款貸出去了有很大可能收不回來的款項。不良資產的危害是什麼呢?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簡單來說,金融機構賣的是錢,一部分錢是自己的資本金,相當一部分錢是融來的資金,融來的資金是有成本的,到期也是要還的。如果貸出去的款都收不回來,那麼融來的資金就還不上。我們國家,金融機構破產很少發生,即便如包商銀行、錦州銀行,也是找大銀行託管了。但在國外,金融機構破產比比皆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曾經出臺了4萬億的對沖經濟下行的刺激經濟的措施。信貸資源氾濫,各種影子銀行充斥其中,錢多的時候,大家日子都好過,當去槓桿的政策到來時,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首當其衝。風險向給這些民營企業貸款的、城商行、農商行、信託公司、類金融機構蔓延。不良率雖然賬面顯示不高,但實際不良率都在20%以上,對這些機構來說,日子就很難過了。

筆者預計,如果沒有股東的救助,緊靠機構自己的消化,未來五到十年,信託公司的日子都不會好過。為什麼,信託公司68家,爆出來的風險項目5000億,隱藏的風險項目至少乘以三,也就是至少兩萬億的不良資產。68家信託公司每年的利潤才有多少錢呢,兩百億都不到。這是我們金融行業資產規模第二大的子行業的現狀。銀行業情況可能會好些,因為家大業大,儲備豐富。但最終走出困境,還是要靠經濟整個大環境企穩向好。

日本90年代經濟泡沫,抵押物貶值,導致大規模金融機構的破產,很多到今天都沒有緩過來。因此,金融機構還是要控風險,不怕走得慢,就怕路走偏,一旦出了不良,除了消化掉,沒有別的門路。再想國家出手解決,除非你到了大而不能倒的規模。中小型金融機構,還是自求多福吧。穩健經營是唯一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