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一、抗战英雄卢鱼跃的幸与不幸

1.家喻户晓的英雄。抗战英雄卢鱼跃,在靖远地方可谓家喻户晓,绝对算是个响当当的知名历史人物。这个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众所周知,青史留名,这要归功于一位靖远文化人的前辈——张尚瀛先生,正是他在三十年前(1989),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撰写了一篇《甘肃的“闯王”卢鱼跃》的文章发表出去,在省内外的报刊、网络都曾推出过。从此这位英雄闻名于世,被世人所熟知。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卢鱼跃青年戎装照(1930年左右)


2.默默逝去的抗战老兵。我们知道,很多很多的抗战英雄都默默无闻地离世了,在历史上连一丝痕迹都未留下。而卢鱼跃不仅在史册上留名,而且,有关他的英雄事迹的许多细节,也在社会和民间广泛传播开来……真是:黄河滔滔诉衷情,乌兰巍巍映忠魂。因此,我们说卢鱼跃算是众多抗战英雄里面比较幸运的一位。靖远籍的抗战英雄远不及卢鱼跃一人,但唯有他最著名。这确实足够幸运。

3.一位远征军的小号手。记得抖音上有一段感人欲泣的微视频,有一个快百岁的缅甸远征军的老兵,抗战后默默无闻生活在南方某深山里。某天,偶尔的机会,他看到一个大型画册上有一个远征军的小吹号兵,充满稚气地握着一柄铜号,立在行军的队伍前。老人见此,一下子就懵了,失声说道:这不是我吗?这不是我吗?随之,老人发疯般大哭起来……他隐约记得这是一个战地记者拍的,那时他才十七八岁。记者拍完就走了,这事儿过去快八十年了……老人一眼认出了画册上的自己,一时激动得哭哭笑笑有些神经失常。他于是满世界疯跑着,指着画册里的自己,逢人就说:远征军,小号手,这就是我啊,这就是我啊……听到的人和他一样都哭了。有人坚信,老人说的话是真的,认为小号手就是他。人怎么能轻易认错自己呢?可更多的人则不相信……认为远征军老兵是个疯子,看到远征军的小号手照片,一时触景生情罢了……远征军老兵无法说清自己,也无法让人承认自己,只有继续哭着,默默流泪……这样的故事,难道不可悲吗?

4.晚年生活困难,处境窘迫。卢鱼跃在解放后由于历史问题,加上儿女众多,他的生活一度陷入潦倒困境,抗战残酷的战争使他成了特等残废,丧失劳动能力,所以,收入有些入不敷出……政府给予的一定的救助都是象征性的,很有限,远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英雄晚年的处境不佳,甚至逼迫到了将祖传的风水书籍,拿去换粮食吃的境地。可以说,有些不幸……

5.老故事,老版本。卢鱼跃的故事曾在许多报刊媒体上展现过,通读这些文字,有一个共同处,这就是它们都是三十年前张尚瀛先生所写文章的翻版,几乎没有多少突破,也无什么新意。这说明有关卢鱼跃的新资料至今未曾发现。有原中共靖远县委常委、中共靖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富,系卢鱼跃的侄女婿,生于1932年1月,现在还健在。张富先生写过一本书:《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轨迹》,其中对岳父卢鱼跃在民国时期的一些活动情况有一篇专门的回忆文章,对于张尚瀛先生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补充,但新内容不多。旧社会的一些事儿,对张富来说都是亲身经历的,抗战胜利时,他已经15岁左右了。其中,关于张自忠将军亲口称赞卢鱼跃是“甘肃的闯王”几段话,张富的文章和张尚瀛的文章记述完全一致。说明,基本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框架、范围内。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卢鱼跃抗战合成照片(英姿勃发的青年军人)


6.发现新的档案资料。最近,我们在批阅靖远民国历史档案资料时,偶尔发现了一段官方公文里出现的新资料,这颇令我振奋。新资料的出现,无疑使得抗日英雄卢鱼跃的形象更加地丰满起来,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在下面的篇章里,我会将自己发现的新资料和盘托出,供大家一起品评、研讨。

7.从家族传说中挖掘到宝贵的新材料。另外,由于笔者深入细致地采访了卢氏族人多位,又搜集到了关于卢鱼跃生平事迹的许多可贵的新资料。这很好地弥补了以往之不足。这些新搜集到材料,依然很重要,对于全方位了解这位抗战英雄的人生,至关重要。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二、“甘肃闯王”雅号的来历

要弄清卢鱼跃的“甘肃闯王”雅号的来历,就必须了解他的抗战英雄事迹。下面的文字内容大部分来自张尚瀛先生的原文。

1.缴获一把天皇题字的军刀。关于喜峰口抗战,29军大刀队发挥神威,我在反映路凯旋英雄事迹的那篇文章里描述较细。其实,卢鱼跃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也属上乘。而他在后来的卢沟桥战役中,更是将大刀的神威演绎至神话的境界。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国军29军赫赫有名的大刀队


卢沟桥战役打响后,卢鱼跃作为连长,率领全连战士死守前沿阵地,英勇杀敌。在一次激烈战斗中,敌以数倍之众,包围了该连前沿的一个排,情况危急。卢鱼跃立即率连部人员增援,他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冒敌弹雨,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

时有一日军中队长,赤手持战刀向卢迎战。卢鱼跃见此,毫无惧色,躲开其锋,跃敌身后,奋全身之力,如斩瓜切菜,将凶敌劈为两截,并缴获了他手中的战刀。这柄战刀上有日皇裕仁亲题之词,战后,一直保存在卢鱼跃的身边。

在卢鱼跃的奋勇冲杀下,一排之围得解。敌无指挥,倾刻溃退。但一排的一挺轻机枪却被敌夺去,此时,卢鱼跃与弹药兵周云山又奋不顾身地上前追上溃敌,用大刀将夺去机枪之敌人砍到,将失去之机枪重新夺了回来。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喜峰口抗战归来与战友合影(1933年10月2日)


2.失去一眼的独眼英雄连长。就在卢沟桥这场恶战中,卢鱼跃的一眼中弹,但他仍坚持战斗到底,获得全胜。伤愈后,卢鱼跃因一眼失明,换上了假眼珠,继续奔赴战场。他前后负伤七次。前六次,都是伤愈后,立即奔赴前线。最后一次,在河南与日寇的一场激战中,下身盆骨被枪弹击碎,伤势极其严重,造成终生严重残疾,这才作为功勋卓著的荣誉军人于后方医院疗养数年……至此,基本结束了他在战场勇猛杀敌的作战生涯。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右眼受伤后的卢鱼跃,此时已升任营长(1937年8月29日)


3.甘肃闯王的雅号是张自忠将军所赐。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曾亲自到医院看望卢鱼跃,并含着热泪握着他的手说:“老弟,你怎么又负伤了,真勇敢啊!你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并对在旁的参谋长说:“让他好好养伤,你给闯王安排一个团长缺,把他安排在我的身边,好共同杀敌。”参谋长不解地问:“闯王是谁啊?”张将军指着病床上的卢说:“这不是甘肃的闯王吗?”

这就是卢鱼跃被称为“甘肃闯王”的由来。这个雅号出自张自忠将军之口,那是对自己部下卢鱼跃这等大无畏英雄人物的鼓励、肯定和旌表。张自忠将军不久后即战死疆场……其灵牌位现在供奉于台湾的“忠烈祠”里,他无疑是有着世界声誉的抗日名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也曾为张自忠将军题词:尽忠报国。

张尚瀛先生和张富先生的文章里都分别引用了张自忠将军的这些话语,这想必绝非他们不负责任的私下杜撰吧。这些话肯定是当时的媒体上早就披露过。或者是有关官方公文、文件往来中所记述过的。要知道,张尚瀛先生在旧社会曾做过国民党靖远党部的书记长,也曾做过《宁夏民国日报》的主笔。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也是个勤奋的文人。张尚瀛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上世纪90年代,还曾被聘请为甘肃省文史馆的馆员。所以,我们相信他引用的这些资料,绝对是有可信的出处的。

4.民族英雄的旌旗。抗战胜利后,大约是1945年秋,卢鱼跃回归过靖远家乡一次。这次回归,非同寻常。靖远当局曾组织各界人士,专门为他召开了一个甚大的欢迎盛会。卢鱼跃乘坐羊皮筏子从石板沟渡口过河而来,有人老早敲锣打鼓在黄河岸边迎接。当时,万人空巷,人们上街争睹英雄的风采。卢鱼跃被欢迎的人群拥进武庙(今乌兰小学),伴随卢鱼跃一块儿前来的还有他的一个卫士宋高其。

在武庙广场的大会上,卢鱼跃给与会的乡亲们讲述了自己战场杀敌的经过。靖远县政府在会上特地为他赠送了“民族英雄”的金子锦旗一面。此际,卢鱼跃可谓荣耀一时,无可与之匹敌者。

上述,张尚瀛先生所述的这些信息,乃是他当年的亲历。他那个时候,正在国民党靖远县党部工作。可以说是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张富先生所记述的这方面内容,与此相差无几。张富先生再三强调,这也是他的亲历,当年他是虚岁15岁的孩子,凑热闹参与了迎接的盛会,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解放以后,卢鱼跃生活很困难,民国时期县政府送给他的“民族英雄”的旌旗,也不敢保留,被他的妻子当做布料给长子卢有廉做了衣服……殊胜可惜!

5.甘肃临洮后方医院疗伤。查阅张尚瀛先生的文章,记述说是卢鱼跃抗日前线受重伤后,被安排在甘肃临洮的后方医院治疗,关于这一点,经多方求证,证明这一说法是确切的。然后,伤情痊愈,成为一级残废军人,遂被安排前往军政部设在陕西宝鸡的第三荣誉军人临时教养院长期疗养。

再之后,抗战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即将爆发。第三临时教养院撤销,卢鱼跃正式解甲归田,回到故乡靖远,居家休闲。虽一目失明,加之浑身伤痕累累,但他虎气生生,仍不失英雄本色。

张尚瀛先生的这些记述都是正确无误的。

6.民国媒体的报道材料。根据张尚瀛先生的文章提供的信息,表明在民国时期,众多媒体上都曾广泛报道过卢鱼跃的英雄事迹。用张尚瀛先生的原话说:“当时国内各报还刊载过他的战绩和照片。”那个时候的媒体,主要是纸媒,国内各报刊都报道过他的事迹,也刊登过他的照片。应该说这样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想必,张尚瀛先生的文章资料就来源于此吧。这些报刊是否包括《甘肃民国日报》?民国《中央日报》?以及民国时期靖远本地所办的《新靖远报》、《靖远民报》?等等,这就需要去查阅这些报刊后,才能确定了。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三、从家族采访所获新材料看卢鱼跃的人生

最近,笔者对卢氏家族成员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采访,重新搜集到很多堪称宝贵的新材料,这显然有着某种创新的意味。新材料真实、详尽、有趣,对以往材料中的不足,无疑起到了补充作用。对于旧材料中明显的舛误,则予以了纠正。从这些新材料中,无疑可以看到卢鱼跃人生丰富经历的多个截面,使人们由此洞悉了更接近真实、本色的卢鱼跃。

下面,我们将新搜集到的新材料奉献给读者,供大家一起研讨。

1.书香门第出身及参军过程。卢鱼跃,原名卢守成,字作璇,号鱼跃。以号行于世。作璇,其意与北斗七星,有联系。卢鱼跃系甘肃省靖远县乌兰乡人,生于1901年,其后人现居县城文胜前巷19号,金三角等地……

卢鱼跃的父亲卢清安系清末靖远的秀才,当时叫做生员。卢清安曾在靖远书苑(后来的靖远师范)教书,在靖远属于名门望族。卢鱼跃兄弟四人,卢鱼跃行二。幼随其父就读于靖远书苑。及长成人,二十岁后,父亲又送他于兰州省城上学。正是在兰州上学期间,冯玉祥的国民军入甘,大肆招兵,卢鱼跃遂应征入伍。这一年是民国十四年(1925)底。卢鱼跃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军旅生涯,转战南北。抗战中,遂屡建奇功,成就了一段“甘肃闯王”的佳话。

2.纠正两个问题。新旧材料对比,发现以前的文章里的记述有两个误区,在此予以纠正,以免继续以讹传讹。一是,以往文章(见张尚瀛先生文章)里说卢鱼跃出身家境贫寒,其实不是。他的家境还算优渥。那个时候,若是家境不好,在兰州是上不起学的。

二是,以往文章(见张尚瀛先生文章)说他是少年家贫辍学,专门从靖远上兰州投军。这也不对。事实是他二十岁成人后,依然在求学,而且是在省城兰州念书。期间,二十四岁的卢鱼跃,头脑一热,投笔从戎。

3.祖籍景泰胡麻水。卢氏祖上一直是靖远人,位于今天景泰县中泉镇的胡麻水,芦阳镇的响水一带,就是卢氏家族的故里。卢氏族人在这一带人口众多,属于大户族。更早的祖先,名叫卢崇光,明代自陕西迁此。属于守卫堡寨的守将。卢鱼跃的爷爷,从靖远乡下胡麻水来到县城发展。父亲卢清安生前属于靖远的生员,有功名,一辈子都在靖远教书育人。他去世后却被安葬在了芦塘的响水,算是魂归故里。卢氏家族的祖坟都在今天的胡麻水。胡麻水,系今日景泰中泉镇的一个小村子。查阅历史资料,1933年后,胡麻水连同老龙湾、芦塘等村镇一起从靖远划拨出来,归红水县(景泰县前身)管辖。至此,正式脱离靖远县。所以,说卢鱼跃的祖籍是靖远也对,说是景泰也没错。

上述,关于卢鱼跃的祖籍及族群情况在旧材料中,未曾交代。在此予以补述。

4.脱落的眼珠。1954年清明期间,卢鱼跃曾和族人骑着毛驴去景泰胡麻水上祖坟。上完坟回来在亲房家洗脸,突然,他的右眼珠铛啷啷从眼眶脱落,掉于地上,被尘土弄脏了。族人们见此都有些吃惊。卢鱼跃则不慌不忙地捡起眼球,吹吹渣屑,然后,又用清水洗干净,重新装回自己的眼眶……卢鱼跃对诧异的族人说:我这眼球是假眼,是国军医院里免费给装的。族人知道他的右眼珠是假的,但是,突然掉到地上这阵势还是头一次见。

景泰胡麻水卢氏家族有位卢守骞先生,生于1948年,喜好书法和写作,著有《胡麻水史话》一书。在这本书里,卢守骞先生记述了卢鱼跃上祖坟掉眼珠这件事情。卢守骞与卢鱼跃系同辈兄弟,这件事是他自身亲历,那个时候他六七岁的样子,对这件事儿记忆尤深。为此,笔者还曾亲自电话采访了卢守骞先生,获取了其它相关信息。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5.珍贵的弟兄合影照。有一张摄于1938年底,或1939年初的全家福照片,可以看到,卢鱼跃(卢守成)怀中所抱的孩子,就是卢有严。卢鱼跃此时未有儿子,属于晚育,一度欲将卢有严过继给自己,所以,特别疼爱这个侄子。卢鱼跃戴着眼镜,以掩盖其右目假眼……探亲期间,部队来电报召唤急迫,催他火速归队。此刻,他是国军的营长。日寇飞机也在这个时候轰炸靖远、兰州甚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此情况下,卢鱼跃和兄弟们一商量,决定大家拍个合影照,对这次团聚,以示纪念。于是,就有了这张难得的全家福照片。盖,大家于此都有一种生死离别之隐忧也。谁知道卢鱼跃此次回归部队奔赴战场,能否全身再回来呢?我们知道,靖远的另一位抗战英雄路凯旋,也是在这期间来靖远探亲后,重回部队,投入战场,不久就阵亡牺牲了……

这张照片前左孩子卢有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做过靖远县长、书记,以及白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兄弟四人与小辈们的合影照(1938年底摄于靖远)


6.靖远两位抗战英雄双子星。对照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卢鱼跃是国军38师112旅224团一连的连长。而另一位靖远籍的抗战英雄路凯旋却是37师111旅222团3营9连的一位连长。这两位抗战英雄,都来自靖远,是老乡。同时,彼此资历相当。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抗日战役中,三十七师、三十八师同属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两个师连同其它师同时迎敌死战……但是,其中贡献最大者,当属三十七师,事后,直接被升格为七十七军。后世号称为抗日第一军。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题词


但是,就这二位靖远籍抗战英雄在卢沟桥事变中的表现而言,卢鱼跃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确实更加突出,事迹更加悲壮惨烈……最耀眼的一幕,就是他缴获的那把日酋战刀,并为此失去了右眼。

关于路凯旋的事迹,据卢家人回忆说,卢鱼跃生前曾提说过这个人。他们二人都属于宋哲元29军的老兵,在一起服役十几年,双方的级别、资历相当,又是靖远老乡,所以,彼此相熟,也在情理之中。

7.天皇题字战刀的遗失过程。可是,很可惜的是,卢鱼跃所缴获的那把刻有日本天皇题字的战刀,后来遗失了……据卢鱼跃的侄子卢有严回忆,在师范巷的老宅子里,卢鱼跃有一间小屋子,里面四处挂满了他当年获得的各种旌旗、奖状,等等,还有缴获的日军望远镜和日酋的那把战刀。这间小屋,一般轻易不让人出入的。作为孩子的卢有严,仗着二爹的偏爱,有时候偷偷进去拿上战刀和望远镜做玩具玩耍。

可是,1949年解放的那一年深秋,他家院子里突然驻扎进来一队解放军,卢鱼跃的那把战刀和望远镜被解放军拿去,并一再审问这些东西的来历,似有问罪之意。因为这是军用敏感品,民间私藏,认为有问题。后来看了卢鱼跃所获的一大堆的奖状、旌旗,又听了亲房族人及邻居的再三解释,说明这些东西乃卢鱼跃在抗日战场上用生命换来的战利品,才作罢。可是拿去的东西,于此永远遗失了,没了下文……这么重要的战利品,甚至是重要的文物,弄丢了,真是莫大损失。

这件事,系卢有严亲历,他看到解放军从他的父亲卢守身手中直接拿去了战刀和望远镜。他当时十二三岁。

这一点,与张尚瀛先生文章里的说法出入较大。张文说,全国解放后,卢将此刀交给了靖远县有关部门,以战利品保存。在此声明一下,张文所说,不确切。在此予以纠正。

8.重要文物和奖章证书一并毁去。不仅如此,在文革最紧张的时刻,由于惧怕引火烧身,卢鱼跃的妻子还将他平生所得的奖章、文书等资料,均偷偷捣进炕洞里付之一炬,毁于一旦……家人甚至警告卢鱼跃,不可随意向外人承认自己是抗战老兵,以免给造反派以口实,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文革中出身、成分不好的家庭,似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往往将一些价值连城的珍贵证书、奖章、文件,以及名人字画,等等,一把火烧了,以求在动乱中自保。这种情况多了去了。

9.与靖远名儒张云锦家是邻居。卢鱼跃的侄子,卢有严,1937年生人,至今健在,身体尚好。据卢有严回忆说,他们家的老宅在师范巷,二爹卢鱼跃的神秘的小屋子,就在此。院子好大好大,旧社会空空荡荡,现在则盖满了房子。卢有严还说,他们家老宅,与靖远名儒张云锦家是紧连墙的邻居。张云锦先生在靖远、兰州一带,其文化方面的名声很响。其四子张慎微著有《兰州春秋》一书,似乎名声还要盖过乃父,更要高出一筹的。

笔者听此,感觉有趣。这张云锦家和卢鱼跃家是邻居,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卢家有武功,张家有文名,一文一武,可谓相得益彰。也算靖远地方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旧时靖远街头的一景吧。

10.长期在荣誉军人教养院疗养。由于卢鱼跃的伤势过重,行动不便,不能重上战场继续杀敌,便被送到军政部设在陕西宝鸡的“第三荣誉军人临时教养院”长期疗养。这里疗养的伤员不是普通的伤员,主要是功勋卓著,伤残等级高,完全失去劳动生产能力的荣誉军人,等于国民政府将这些人暂时安置、养活起来的一种措施。这里的疗养员还可带家属,国民政府给予一定倾斜政策,允许教养院自行办小工厂、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家属可以参与,其收入用以补贴疗养员家用。以减轻政府负担。这个教养院到了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1月,由于内战爆发,国民政府无暇自顾,宣布正式撤销。根据最新发现的一本书:《荣誉军人第三临时教养院同院录》,抗战八年中,这里前后进行过疗养的人员有2448名。卢鱼跃就是其中一位。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第三临时教养院院长张赞臣签发的关于免除卢鱼跃家属杂款给靖远县政府的函件(1945年8月)


11.回家途中被土匪所抢。有个小插曲,1946年的11月间,宝鸡的荣军疗养院撤销。卢鱼跃于此,从宝鸡徒步返回靖远故乡,算是正式解甲归田吧。此时,他已与第二个妻子展仙清成家。疗养期间,展仙清曾前往宝鸡探望他,并一起生活了数年。卢鱼跃的长子卢有廉就出生于这期间的1943年。不料,这次的回家途中,却遭遇了土匪的抢劫。

卢鱼跃夫妻赶着两头毛驴,急匆匆往家返回。一头毛驴驮着两个筐,两个筐子里分别坐着两个孩子,一个就是长子卢有廉,另一个孩子则是前妻所生的女儿。两个孩子都还幼小。这个时候,卢鱼跃妻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只有几个月的次子。一路上夫妻二人带着三个孩子,徒步返家。另一头毛驴背上则驮着随身携带的细软财物,等等。据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给卢鱼跃发过一笔不菲的养老金,想必这笔钱也随身携带着吧。夫妻赶毛驴正行进间,于半道某偏僻处,突遇一群执着武器的土匪上前抢劫,随身财物被洗劫一空……所幸人没事。据说,卢鱼跃晚年生活处境极端困难,也与丢失这笔钱财有关。不然,可能会拿出来贴补生活,不至于困顿潦倒不堪。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卢鱼跃晚年照片(右目假眼珠已丢失)


12.邓宝珊曾予以接济。解放以后,对于卢鱼跃的宣传几乎是零。他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英雄迟暮,多少有些凄凉啊。据说,解放后邓宝珊做省长期间,由于卢鱼跃与邓有旧交,彼此相熟,卢鱼跃遂带着自己所获的抗战奖章、伤残证明等,前往省城兰州,找过邓宝珊。邓宝珊曾批示民政部门予以适当救济,每月发给他生活补助十几元。邓宝珊卸任省长后,卢鱼跃的待遇随之取消。卢家人回忆说,卢鱼跃大概领取过三年左右的生活补助金吧。

此后,卢鱼跃的生活彻底陷于困境。家人回忆说,卢鱼跃在家沉默寡言,不太和家人交流、说话,一个人常常面壁发呆。卢鱼跃曾给后人解释说,战场的事太残酷,自己部队的装备与日寇相比差很多,一场战役下来,就死很多人,有时候剩下自己一个人活着回来……所以,他几乎从不提及战场作战的事儿。那么多战友们都牺牲了,那是他胸中永远的一个痛。

卢鱼跃晚年,基本闭门不出,出门时则总是夹着一个罗盘,给人看坟茔、风水,勉强混口饭吃,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13.看风水始末。根据卢鱼跃侄子卢有严(84岁)亲述,他们家族是书香之家,家藏一套风水堪舆的古书籍。在文革生活困难期,卢鱼跃埋头苦学堪舆古书。由于天资聪慧,临阵磨刀,短期内竟然基本弄通了风水理论。遂出山凑合着给人看风水走艺,以换点粮食、小钱,聊补家用。他走艺的去所主要在西塬一带。后来,家中孩子多,生活实在太困难,这套书籍在征得家族兄长的同意后,送给了西塬某朋友,以此,换回来两口袋的粮食……

14.卢鱼跃的墓地。

卢鱼跃于文革中去世,具体时间是1969年的腊月,享年68岁。卢鱼跃去世时,没有任何官方、组织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由于家庭生活极度困难,丧事从简,草草埋葬了事……卢鱼跃的墓地在烟洞沟里的一个小山沟,这个小山沟叫做道红沟。墓地非常地寂寥荒芜,墓前没有墓碑,跟普通亡者的坟墓没什么两样。可谁又知道,这方土地埋葬着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抗日英雄呢?

行人路过此地,会感觉到时时有风从山沟的豁岘处刮过,在墓地上盘旋缭绕不止,这悲呜的风声似在向路人诉说着英雄的衷肠……英雄的衷肠平常人是听不懂的,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能听懂……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卢鱼跃位于靖远烟洞沟里的墓地


四、新发现的几份关于卢鱼跃的档案材料

近来发现新资料,佐证了卢鱼跃重伤疗养的一些情况。

这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给其家属(妻子)一个文件,叫做“卹伤给予令”,要求她前往省政府申请领取一笔抚金。文件通过邮件寄来,几经周转,过了许久才传递到她的老婆手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卢鱼跃的军衔是少校,团级待遇。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档案文字原件截图


后来,由靖远县政府将“卹伤给予令”转呈省政府,并恳请省主席批准核发其抚金。

可以想象,由当时的国民军事委员会出面,颁发给其家属“卹伤给予令”,这样的规格可是够高的了。而其抚金还必须由省政府主席核发、批准,这也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说明这笔钱应该是一笔重金,数额相对较大。同时说明,卢鱼跃这样的特等英雄享受着国民政府的超高级待遇,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下面我将这段档案资料原文附录于下,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档案材料一:

民国三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靖远县政府根据卢鱼跃妻卢洁仙呈(附呈卹伤给予令一纸),呈请省政府主席,请求核发其抚金。

卢洁仙呈称:“氏夫卢鱼跃卒业学校服务戎行,在前线抗敌数年,不意在河南地方与敌对战时遭受重伤数次,医院休养数年,国民军事委员会发给卹伤给予令纸,以天山云隔辗转至今,始行邮到。”

档案材料二:

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卢鱼跃通过其疗养的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三临时教养院函告靖远县政府称:“本院少校荣誉员卢鱼跃自抗战以来,参加战役多次,且负重伤成残,在本院疗养。请查照优待出征军人及优属,免征一切杂款。”

见《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第二集,13页。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与省财政厅长陈国梁关于卢鱼跃妻申请领取卹金的批示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卢鱼跃有两房妻子。这份档案里所述其妻子卢洁仙,就是他的第二个老婆。他的第二个老婆名叫:展仙清,靖远县城人氏。那个时候妇女没有地位,出现在文字档案中的名字,竟然成了:卢洁仙。将夫姓,安置在了她身上。但却不是:卢仙清。或:卢展仙清。何故耶?有点蹊跷,不好理解。

卢鱼跃与前妻育有一女,前面已有交代。卢鱼跃与第二个妻子展仙清,共生育了九个子女,七男二女……卢鱼跃晚年最感欣慰的事儿,恐怕就是儿孙满堂了。这一点可是很多类似的英雄人物,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说卢鱼跃的战友,同时抗战英雄的路凯旋吧,几乎是同时部队准假,回乡探亲。这期间,路凯旋也定下一门亲事,兵荒马乱之际,未来及迎娶。随即应部队紧急召唤,又重回抗日前线作战。结果,一去无回,阵亡牺牲于疆场……据路氏家族人说,由于路凯旋的那支人,人丁单薄,至今,尚未有过继给英雄以延嗣者。也就是说,连个顶门过户的后人也没有……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白银市档案馆所存卢鱼跃妻卢洁仙申请领取卹金的原始档案盒


上述这些材料的出现,可以进一步佐证卢鱼跃的英雄事迹真实不虚,也对张尚瀛等人的文章所述内容,起到了丰富和补充的作用。卢鱼跃留给世人的印象,日渐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家国仇恨与儿女情长集于一身。他身上的故事元素越来越多,历史人文色彩愈来愈浓烈。而他的抗战英雄形象,于此也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起来……

注:资料来源,《靖远县志》;张尚瀛著《甘肃的“闯王”卢鱼跃》;张尚瀛1995年6月16日《兰州晚报》登载的《血战卢沟桥的甘肃“闯王”》;张富著《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轨迹》;《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白银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以及其它历史资料。

同时来源于卢鱼跃的侄子卢有严,侄孙卢长鹏,孙女卢长青、孙子卢长鑫的采访口述。以及由他们提供的珍贵照片资料。等等。

部分珍贵资料还来源于景泰胡麻水的卢守骞老先生的著作:《胡麻水史话》。以及电话采访。

2020年2月19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近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近年,作者致力于家乡靖远地方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各类散文随笔、笔记杂谈等等。总体冠名为“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分为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笔记杂谈卷,文史资料卷,诗词歌赋卷五大类。多角度,多视角,多元化地,坚持不懈地宣传家乡靖远的地方文化,架构自己的特色的作品风格。


卢鱼跃——号称甘肃“闯王”的靖远籍抗战英雄

杜树泽,男,现供职于靖远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有《靖远史话》《范振绪书画集》等公开出版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