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青海別樣的年俗

青海有著濃郁地域特色的過年風俗,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文明的衝擊,各種傳統年俗已漸漸遠去,但是在河湟百姓的生活裡,“年”還是被有滋有味地保存了一部分。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雜居在一起,就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年俗,相對於內地沿海發達地區來說,青海各地的年味還比較濃厚。

從進入臘月開始,農村人家就開始忙活起來,一般在臘月十七八開始殺豬宰羊,為過年做準備,青海人很少吃米飯,到了臘月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炸制一些油餅、饊子、花花等麵食食品,它主要是用青海當地的菜籽油為炸制原料,以白麵為主原料製成的食品。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處都瀰漫著過年的氛圍。送灶王爺、打掃房屋等習俗跟內地差不多。到了大年三十,農村裡一般會在上午祭祖,青海的祭祖不是在家裡進行的,而是去墳地祭奠,以示對先祖的懷念。大年三十早晨的食物一般是包子,這裡有個說法,也就是一年一圓滿,用包子的形態寓意包住幸福和美滿。包子可以是多種餡料,這與自己喜好有關。到了下午,就開始貼對聯了,從大年初一開始走親訪友,青海地處高原,所以青海人過年走親訪友肯定離不開酒,一般是以青稞酒為主,到別人家拜年,都會有美酒相伴,由主人一一敬酒,而後划拳喝酒,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來客的尊敬和歡迎。青海過年的週期比較長,在農村,直到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那天,才算真正過完了整個春節。

青海人過年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耍“社火”。青海的社火有很多講究之處,到正月初七這天才開始上演,在城市就是走街串巷,要是在農村,就是各村的社火隊互相往來,以社火拜年。青海的社火裡設有燈官,相當於社火隊中的頭領,燈官身穿古代朝服,還有衙役在身邊護衛,各具迴避、肅靜等字樣的牌文,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充當,還要很能喝酒的,因為到各村演社火,都會給燈官老爺敬酒,所以燈官沒有一點酒量是拿不下來的。社火開演,先是打鼓敲鑼走圓圈,走成一個很密集的圓圈然後逐漸走散開,走成多行,隨後,燈官老爺手執扇子隨著鼓點走入社火隊前列,所謂的扇子也就是一把短掃帚,寓意掃除晦氣帶來順利。其後,燈官老爺會用青海方言說一些吉祥話,所有的社火隊成員都會應聲回答,比如燈官老爺說:“今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社火隊的所有成員都會說“好好好”!等說完這些吉祥話,燈官老爺會坐在提前準備好的主席臺上,社火節目便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舞龍。舞龍一般是以奇數人數來表演,舞龍時要先給龍頭披上紅布,表示對龍的尊敬和敬畏。舞龍完畢,緊跟著就是舞獅,同樣也要在獅子頭上披上紅布,寓意如意吉祥,然後陸續上演跑旱船等節目。由於青海是各民族聚集的地方,社火隊中有漢族節目,也有其他民族的節目,如藏族舞蹈、土族“花兒”等等,很豐富。從農曆正月初七開始,各地的社火表演就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到正月十五時進入最高潮,過了正月十六,整個社火表演便宣告結束。過年時喜慶的氣氛自始至終一直圍繞在整個正月,青海漢族過年就是這樣,其實這些年俗都是筆者在兒時看到的,由於社會在進步,現在的社火表演基本上更加註重節目的觀賞性,社火裡的一些迷信色彩已經很淡化了,這是一種進步。

青海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區,所以社火也具有民族性。青海土族過年跟漢族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是在節日的活動中更加具有民族特性,比如土族特有的“輪子秋”。“輪子秋”是一種鞦韆形式的器具,在盪鞦韆時是成圓形轉圈,土族表演者在這種鞦韆上做出許多高難度動作,以這種形式來表示歡樂和喜慶。

藏族人家過年,由於受藏傳佛教影響,所以也有一些宗教儀式。藏族過年的節目有很多,歌舞鍋莊、藏族弦子都不可或缺,在一些牧區,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所以很少有蔬菜,他們的主要飲食基本上都是肉類和奶製品,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吃手抓羊肉和酥油茶,味道很鮮美,還有一些是風乾肉。在青海一些藏族地區,正月裡一些寺院會舉辦盛大的法會,跳藏戲,還有許多宗教儀式。而在青海著名的旅遊勝地塔爾寺,在正月十五會舉辦盛大的酥油花展,還有曬大佛儀式。酥油花是用酥油為主原料用手捏製成花的形狀,這也是塔爾寺的三絕之一。由於酥油極易融化,所以製作酥油花必須要在很低溫度下進行,僧人們就把結了冰的水放在身邊,在製作時手的溫度高了,就會用旁邊的冷水來浸溼手,以確保不要達到酥油的融點。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寺院裡人山人海,人們摩肩接踵趕到這裡觀賞酥油花,過年的氛圍在此時達到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