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志超0210


《前出师表》诸葛亮不臣之心跃然纸上。完全以摄政皇的口吻教训儿皇帝。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并不为过。请读者以后主刘禅的心态来体味。刘禅毕竟是君,而诸葛是臣。诸葛文中几乎处处训斥刘禅。『』内为原文,“”内为翻译。再加点评分析。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刘禅啊!你)要打开耳朵多听话,不能妄自菲薄,言论不当,堵塞了忠良的进谏言路。”

这难道不是批评刘禅闭目塞听,排斥忠臣良谏吗?“忠谏”大概是诸葛亮比喻自己吧!臣子有这么和皇帝说话的吗?臣子对皇帝正常进谏是:圣明莫过于皇上。您如果想继承先帝的功业、完成先帝的遗愿,应当学习先帝广开言路,多听善辨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朝廷和丞相府应该一体;赏罚褒贬、提拔罢免,不应该不一致。”

这句话直接说你皇帝的朝廷应该和我丞相府保持高度一致,赏罚、任免不应该和我丞相府相反。完全没有臣子应有的身份,君臣颠倒。正常说法应该是:皇上圣明独断,微臣辅佐执行;微臣所说都是肺腑之言,如有忤逆皇上,罪该万死,惶恐,惶恐,顿首,顿首(磕头)。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如果有作奸犯科和善良忠心的人,应该交给相关官员去处理赏罚的问题,陛下您就不应该有所偏私,使得朝廷(内)和丞相府(外)的赏罚不一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良之人,是先帝提拔的,我认为宫中事无大小,你都应该咨询他们,然后实行,就不会犯错。”

这段明示刘禅应该怎么做,诸葛亮已经在刘禅身边安排好了人,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的人,无论大小事务都要听他们的,当然他们都听诸葛亮的,只是没说出口而已。古今一大奇葩,臣子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人还说得这么明目张胆。

如果真是推荐贤良应该说: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臣观察已久,都是贤良之人,也许对陛下有所裨益。请陛下试用,如果行,那是陛下善用人才;如果不行,那是微臣举察失职,请陛下治罪。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时,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举荐他做督(军)。我认为军中事无大小,都应咨询他,必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明辨优劣,各安其所。”

不但要把刘禅的行政权力架空,还要把刘禅的军权也架空,军营中事无大小都要听向宠的,还用先帝的名义来压刘禅,先帝说向宠有能力,反正先帝就是大,先帝说的都对。兵权是皇帝的权力核心,安排提拔什么人都是皇帝说了算,臣子是不能置喙的,否则等同谋反。最多皇帝咨询你,你才能推荐,还要小心翼翼。先帝也是称赞了向宠有才能,群臣才敢推荐的。哪有臣子直接指派,还军中事无大小都要听他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甞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使大汉兴盛;而亲近小人,远离贤臣,使汉朝衰落。先帝在时,每每与我谈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二帝(的昏庸)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忠贞亮节之臣,愿陛下亲近信任,那么汉室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能力和忠心是两码事,只要对皇帝忠心就是忠臣,如果能力大而对皇帝不忠心,那皇帝就危险。汉献帝不就被能臣曹操当成傀儡来操控吗?皇帝用人首先看忠心,然后看能力。贤臣小人对皇帝都不是那么重要。还把桓、灵二帝拿出来,教训刘禅不要成为昏君。这不是臣子该说的话,大不敬!而应该说:陛下富有春秋(年轻),如果能学习先帝和前世优秀帝王,亲近贤臣,采纳良谏,必定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臣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于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求闻名显达于诸侯之间。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屈尊降贵,三顾茅庐拜访我,征询时局大事,我感激万分,愿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在兵败之时接受任务,在危难之际奉行使命,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三顾茅庐有争议,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引用《魏略》说:刘备在襄樊屯兵之时,是诸葛亮去见了刘备。并且《九州春秋》记载一样。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当时兵荒马乱,刘备忙着招兵买马和打仗,哪有闲功夫“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书生,没有实际经验,不会真以为他像《三国演义》所写,智近于妖,神机妙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吧?受命兵败之际也是错的,裴松之指出:诸葛亮在刘备兵败的前一年相遇!从兵败到出师表,整整二十年。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连履历都篡改了。

「臣松之案: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奉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叹,惧怕先帝托付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竭尽全力,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光复旧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又拿先帝出来压人,请问是先帝重要还是当今皇帝重要?没有什么先帝的意识形态是不能改的,汉初崇尚黄老,刘邦不喜儒生,但是到了汉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不是忘记祖宗啊?而尊儒成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定制。刘邦定白马之盟,非刘氏不能封王,吕后掌权就大封吕氏为王,翻脸比翻书还快。当时蜀最弱,人口最少,少数民族也多,不好管理,经不起耗费,就算要光复汉室也要等国家充沛,魏、吴发生危机,然后出兵才能有胜算。诸葛亮等不急了,不知道成功不必在我。而违背刘禅的意愿,刻意急功进取,结果劳财伤命地出师,没有获得半点好处,反而身死军中。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至于酌情处理事务,尽忠献策,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不成功,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同样也要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和过失。陛下也应思考、征求治国良方,观察、采纳善言,遵循先帝临终遗命。”

文章临近结尾,再次强调刘禅要听从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意见。言下之意不听你就是昏君,听了就是明君。请问朝中除了这三个人就没有贤臣了吗?皇帝应该广纳意见,而不能有所偏私。这是要刘禅以三个人当朝廷。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我因受到恩赐而非常感动。今天将要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最后这个尾巴有意思。诸葛亮被自己的奏折感动得流涕,而不是当面对刘禅感激得痛哭流涕。可能觉得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了吧,这是文人才有的自恋,对待自己的大作才会感动流涕。“不知所云”表面是自谦,但从诸葛亮说话的口吻,和给刘禅安排的行政、军政人事任命来看,确实是古今臣子未曾有的嚣张,因为诸葛亮手掌行政军政大权。所以说这篇文章是“千古第一奇文”并不为过。


猪猪大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什么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什么“文笔没有独到之处”,作为曾经教过语文的老师,我都快被这种无知的问题气死了。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无论从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笔,《出师表》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品,这也是两千年后依然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题主何来文笔没有独到之处的说法?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出师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厌其烦的教导刘禅要用怎样的人,远离怎样的人?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追溯当日刘备和自己探讨天下大势,追究汉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上。诸葛亮此时提出,就是希望能为后来者戒,希望刘禅可以继承刘备的雄风,而不是成为桓灵二帝这样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陆游诗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出师表》表达了高度推崇和赞美,但主要是指表文体现出来的武侯高尚坚贞的情感和鞠躬尽瘁为国奋斗的情怀。



表,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书信或奏章,用来剖明心迹、奏陈事宜、规劝谏言、献计献策等。

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后,后顾之忧解除,此时他名声鼎盛。一般权臣都是贪恋权势地位,并利用权位不断为自己寻租获利。而诸葛亮此时虽然位极人臣,想的仍然是为国事操劳。此时,司马懿中了离间之计遭贬,诸葛亮认为正是北伐中原的好时机。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请求率军北伐。

《出师表》,即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全占之时,诸葛亮请战的一篇上书。《出师表》本身没有被公认为“千古第一奇文”,它也不需要这个赞誉就能成为千古文章典范。



文中,诸葛亮分析情势,指出北伐是不得不为的行为:先帝刘备创业一半中途去世,天下已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刘蜀虽得其一,但蜀汉核心区域益州,比起曹魏的中原腹地和孙吴富饶的江南水乡,还是比较贫弱的。此时,不仅不是安逸享乐的时候,而是生死存亡的时候。

——今天不少人指责诸葛亮的北伐是“不顾实力的贪功冒进”,其实不然。打个比方:你跟敌人之间有一条界线,彼此离界线距离均等,你知道敌人终究会越界吞并你。这时你最好的做法是趁有实力以攻为守,延缓和阻滞敌人的过界时间。

当时刘蜀实力相对曹魏来说是弱势一方,荆州地方已被东吴分掉大半,不积极进取贪图安逸,益州也迟早要被曹魏吞并,所以诸葛亮在“表”中才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接着劝谏君主,要重视贤能远离奸佞励精图治,向刘禅推荐了费祎向宠等贤才,说明推荐他们的理由。然后提及从前自己和先主刘备讨论过关于前汉后汉的兴衰成败得失教训,希望后主能“听爸爸的话”。

之后简要回顾自己的履历,感激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肯定北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劝诫后主广开言路。蜀国内部的稳定,是他北伐成功的重要基础。

整篇表文里,诸葛亮没有半点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分析天下情势,表达自己对先主的感恩之情,申明积极进取有为的心志。让人们看到一个为了国家勇于担当,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情英雄形象,体现了诸葛丞相的高风亮节和爱国勤政。 诸葛亮光明磊落毫无私心,虽然大权在握而从不贪权自傲,一生为国操劳死而后已。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诸葛亮才成为千古士人典范,说他是古代最最杰出的士人毫不过誉。



诸葛亮是务实型实干型的千古大才,他当然也是出色的“文科生”,只是他并不屑写那些清词丽句文辞华美的文章,那些是酸腐书生所喜好的。

《出师表》文笔算不上华美,但蕴含的情感和情怀,远远超越文字本身。

自古“文无第一”,这篇表文并不需要被冠以“千古第一奇文”的名号,但它体现出来的,是大丈夫当胸怀家国忠君爱国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观念。这,足够影响千千万万仁人志士。

不光是爱国诗人陆游深受影响,民族英雄岳飞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都深受教益。它也许不是“第一”,但一定是卓越的。


邹泽江的光阴故事


《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以臣下的身份上给皇帝的表文中影响最深远、思想最深刻、辞藻最华丽、意义最奇特的一篇表文,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文毫不为过。

《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如果我问你:中国历史上最忠诚、最正直、最无私、最伟大的权臣是谁?你一定会想到诸葛亮,虽然权臣很多,比如管仲、霍光、张居正,但能被称为最忠诚、最正直、最无私、最伟大的权臣,除了周公,就只有诸葛亮了。

如果你读过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悲情英雄,之所以能让后人千古传诵,就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忠心忠诚,和一心为国的赤胆孤心。

中国历史向来是一个同情弱者、弘扬正气、宣传忠君、推崇爱国的社会,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名义上的二把手和实际上的一把手,在为了报答旧主、追求理想,以一州之力北伐曹操九州之力,以偏安一隅对抗居华夏中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发动北伐战争,而作出的这一篇《出师表》,的确算得上千古奇文。

先不说表文内容如何,光是诸葛亮这一份一心为国的心胸让人感动不已,所以《出师表》虽然作为一篇大臣上给皇帝的公文,但仍然被当成千古奇文流传了下来,只要你读起《出师表》,眼前一定会出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诸葛亮,弯着腰,日夜操劳,为蜀汉奉献毕生生命的情景。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从儒家被确定为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就成了衡量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依据,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忠君爱国、君为臣纲,这一主流思想在《出师表》中处处体现出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话的意思是:但是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并不懈怠,战场上忠诚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这是忠君思想,属于儒家的“三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话的意思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这是尊重贤能,属于“义”的范畴。

除了整篇到处散布着儒家思想,《出师表》还刻章描述了相当多的治国理政思想,比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话的意思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作奸犯科触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分别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这是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有法必依,有犯必罚,有奖必赏。

《出师表》中还有这句千古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话的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这是如何治国用人的理念,就是起用贤人,打击小人。

《出师表》除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之外,其表文中的辞藻之华丽,语句之顺畅也是堪称千古奇文,首先来看一看《出师表》一文中出现了多少个成语?

不懈于内、忘身于外、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宜异同、作奸犯科、志虑忠纯、裨补阙漏、优劣得所、攘除奸凶、不知所言。。。。。

《出师表》一文中至少有十几个成语,如果你认真地读过《出师表》,你就会发现文中出现如此之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辞藻表达的意思却是如此的质朴,没有丝毫的做作,没有片刻的虚伪,整篇文章都在委婉地表达诸葛亮如何如何尽心为国,如何如何报答先帝,如何如何辅佐陛下。

再来看《出师表》中的语句,读起来是相当的流畅自如,朗朗上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不信,你来读一读,是不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再不信的话,你对比一下屈原的《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或者文天祥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是不是感觉很苦涩?

或者感受一下岳飞的《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激情澎湃,是不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最后再来说一下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和局势。

《出师表》作于公元228年,在此5年前,刘备去世,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汉政权四面楚歌,大厦将倾,外有曹魏、东吴的威胁,内有黄元、南中的叛乱,是诸葛亮一手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

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南征南中,诸葛亮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将刘备去世留下的烂摊子治理得仅仅有条,用《出师表》的话说就是: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仅仅5年时间,诸葛亮就让濒临破产的蜀汉,一下子恢复生机,到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的实力,诸葛亮真是不容易,但蜀汉所谓可以北伐的实力,如果与当时的曹魏比起来的话,实力对比不是一比九,至少也是一比四,曹魏的实力随随便便就是蜀汉的4倍以上。

如果只是普通人,恐怕这个实力,终身也不敢北伐吧,可诸葛亮就不是普通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实现终身理想的伟大壮举,都能过这一篇表文中传达出来。

所以《出师表》就是千古奇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读起来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三国乱世,为着终身的理想,而进行着一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北伐。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7年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文章,也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名篇,可谓是家喻户晓。要解答您的问题,有必要认真研读一下原文,了解其创作背景与目的意义。

一、《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创作背景

先说说刘备。当时的刘备,可谓是颠沛流离一身,官渡之战时从袁绍帐下逃奔荆州刘表,在荆州一呆就是六七年,有一次因为上茅房看到大腿有肥肉不禁落泪,途有满腔兴汉之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再说说诸葛亮。据《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诸葛亮也有雄心壮志,自比管仲乐毅,但他的这种壮志也好、才能也罢,除了徐庶和崔州平,没有多少人认可,他需要一个明主。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两人干柴烈火,终得以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擦出了对的火花。诸葛亮给刘备画出了一个“隆中对”的伟大战略构想,但当时不可谓不难,诸葛亮刚出山,第一步是准备拿下荆州作为刘备的根据地,然而刘琮对曹操不战而降,曹操五千轻骑兵一路追杀至长坂坡,刘备集团差点被团灭。

在此危难之际,诸葛亮主动请缨赴柴桑促孙刘联盟,才有后来的火烧赤壁,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说“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果没有促成孙刘联盟,恐怕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在他出山不到一年时间就夭折了。

汉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两年后,刘备病死,托孤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曾指出:“…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就是基于跨有荆益、抚和戎越,结好孙权,而经过十几年励精图治,蜀汉境内已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加速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才有了这篇《出师表》。

三、特殊意义

《出师表》作为一篇表文,重点在于如何对刘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出师表》最大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代丘维屏就曾这样评价《出师表》:“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简而言之,言而简之,《出师表》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小白读资治通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五首·其一》有这样一句诗词!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可见《出师表》的精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往至今的影响力有多深?

题主说《出师表》文笔没有独到之处,那我问一句什么样的文笔符合出《出师表》?我们知道出师表可以用八个字就概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读过之后是一种感动,有种油然泪下的感觉和心酸。文章每一句读过后可以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情景和影像,整篇读完,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的体会了诸葛孔明的一生。试问有哪些文章能这样的?



至于《出师表》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这没有任何依据,有点胡扯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出师表》这一篇表文,里面的君臣之道和孔明为报先帝兴复汉室的夙愿让人感动难忘!

君臣上体现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每一次读,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孔明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坚定伟大的理想!不禁让人佩服




电视剧《三国》中角色是刻画的最好的,特别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大家觉得呢,欢迎一起探讨。


普洱山村阿江


一 “表”是个什么?

是戴在手腕上的奢侈品么,非也。

题主认为《出师表》文笔不好,可能是对表这种古代文体缺乏了解。

表是大臣写给皇帝的一种文章。先秦时期,大臣写给大王的文章,一般统称叫做书。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细化,有的叫章,有的叫奏,有的叫表,有的叫议,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

文学评论家刘勰定义说: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是用来陈述情状的。这里要说明一下,表是没有标题的,所谓《出师表》不过是后人添加的标题,方便人们识别,中国古代有两张表最有名,一个是李密的《陈情表》,你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后人加上去的,“表以陈请”嘛。另外一张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它也是有很多代号的,《文心雕龙》里面说: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你看,那个时候《出师表》的名字叫《辞后主》。

刘勰还说:敷表绛阙,献替黼扆。言必贞明,义则弘伟。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所以说,君子写表,一定是文采斐然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才子陆游如何能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二 《出师表》好在哪儿?


我们评论一篇文学作品,除了讨论它整体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之外,还喜欢看看这篇文章给人们留下多少可以借鉴借用的名句名言。那么这篇短短的《出师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成语呢?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贞良死节、计日而待,危急存亡,开张圣听、不知所言。

简单盘点一下,就有九条成语之多。

至于中间的名句,也是句句经典。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现在人们只要看见这两句就知道说的是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两句几乎成为讨论君王用人之道的必备素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多少在危难之际勇担重任的豪杰,会用这两句话来给自己打气加油。

别的先不说,就凭上面这些成就,《出师表》还不够优秀么。

至于《出师表》到底好在哪里,文学评论家刘勰用一个字定义:实。

可谓是一锤定音。

所谓实,就是陈实情,论实理,讲实事。

我相信,对于那些在困局中苦苦挣扎过的人,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文观止》评价开头这两句话说:

万难心事,已倾泻此二语。

整个一篇文章,诸葛亮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告诉刘禅治国之策,消除北伐后顾之忧;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文章写到这个地方,诸葛亮完成了三个任务:讲明大势,推荐人才,给皇帝提供兴国之道(亲贤臣远小人)。

接下来诸葛亮要完成第二件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表忠心。

有人说诸葛亮贵为丞相,阿斗尊称为相父。还用得着向小皇帝表忠心吗?

当然需要。

诸葛亮权力越大能力越强,阿斗越无能,越需要表忠心。因为阿斗需要,满朝文武需要。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阿斗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消息,也是笼罩在诸葛亮身上的魔咒。唯有常常表忠心,诸葛亮才能取得刘家人的信任。尽管从诸葛亮接受的传统忠君思想分析,他没有称帝的欲望,只愿意做一个名垂千古的丞相。

在表忠心的同时,再次提醒刘禅重用重臣,继承先帝遗志。

整个一篇文章概括下来就是:袒露忠心,报恩先帝,忠于陛下,推荐忠臣,建议国政。
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了一个忠臣名相对蜀汉的赤诚忠心。

忠臣的心事,只有忠臣可以理解。一千年后,岳飞路过武侯祠,看完前后出师表,泪如雨下,问道士要来纸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岳飞手书出师表。铁锤将这篇书法放在后面,让大家在岳鹏举银钩铁画的的线条中,揣摩一下忠烈之臣心中的抑郁之气吧。


铁锤文史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伐曹魏时给后主刘禅上书的文表。全文主要议论为主言词简洁中肯,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出师表》问世后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文人的推崇。

陆游的《书愤》的最后一句中曾写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正气歌》中也道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即便是现在,《出师表》也被列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里。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奇文,是因为它对不同的人都有激励作用。

一、出师表对不同的人都有“自勉”作用

(一) 对统治者来说,读出师表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创业艰难,不能懈怠。

《出师表》开篇就描述了蜀国现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是在诸葛亮决定北伐之前写的。在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了,刘备在去世前,蜀国因两步踏错又回到了解放前。

1. 大意失荆州

荆州是三国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三国志》中写道:“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而蜀国失去荆州也就失去了最优势的地理位置。

2. 火烧夷陵

刘备在攻打东吴时,中了东吴陆逊的计被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在出征前已经取下汉中并称帝,当时他攻打东吴势在必得,除了留给诸葛亮以及魏延守卫汉中的军队之外,其他的几乎全部带上了,可以说是带上了家底,结果被一把火全烧了。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经此两战蜀国根基已动。

面对当下的场景,作为统治者必须了解创建的艰难,万万不可懈怠,必须勤政 时刻保持警惕。

(二)对臣子来说,读出师表能时刻提醒自己要勤于王业

刘备去世后蜀国已经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弱势的一方了,然而蜀国内部看似稳定,其实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朝中派系林立,明争暗斗,暗流涌动,刘备在时尚能以仁义镇之,刘备死后刘禅的能力根本镇不住这些人,蜀国可谓是内忧外患,稍有差错国家可能都不在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诸葛亮要完成刘备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任务,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还是坚持去做。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诸葛亮作为臣子对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岳飞在北伐时读《出师表》夜不能寐,奋笔疾书,手书《出师表》。

岳飞读《出师表》后云:“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

(三) 对仕子来说,读出师表就可以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仕子可以学习诸葛亮的精神,知道自己将来读书以后,要做诸葛亮这样的官。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说家刘勰曾把《出师表》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曰

“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

二、出师表对不同的人都有“勉他”作用

(一) 对统治者来说,希望臣子都要学诸葛亮鞠躬尽瘁

面对内忧外患诸葛亮并没有一丝懈怠,在北伐之前诸葛亮用两年的时间先屯兵积粮,并缓解了和东吴的矛盾,等一切准备好后才找准时机进行北伐,此次北伐一战也是诸葛亮的背水一战。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全文六百余字,虽语言率直质朴,但言词忠贞恳切。文中将“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不仅处处不忘先帝遗诏,而且处处为后主着想。但又切合一个长辈的口吻。

用诸葛亮的忠君爱国精神勉励臣子,为国效忠。

(二) 对臣子来说,希望皇帝要按诸葛亮的建议亲贤远佞、开张圣听

1. 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在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是汉武帝持政期间,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在位期间确立了察举制度——将公卿、列侯和一些地方郡守等官员可以通过考察,将那些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然后经过进一步考核可以授予官职。这个制度的设立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而在汉朝后期皇帝昏庸,宦官外戚的弄权和内斗,没有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治理,导致逐渐走向衰败。

身为主君亲贤远佞才能成为明君,使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边道理即便是现代社会中,也是通用的,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小人和贤人 同样需要遵循这个道理。

2. 开张圣听

汉高祖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所以他是一个合格的主君。刘邦继位后曾轻视儒生,他认为靠武力才能征服天下,因为自己的天下也正是靠武力得来的。但当政论家陆贾反问“马上得天下,能够马上治天下吗?”时刘邦又马上醒悟了过来。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陆生时时前称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所以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才能取得进步,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法则。

(三)对平民来说,希望孩子好好读书,能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有用之人

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出师表》中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我们甚至能在脑海中浮现一个老人在一个深夜里,在桌前提笔颤抖的身影。

诸葛亮虽然是一代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精神更是激励着平民不论出身如何都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志向。

三、出师表给历代人树立了“做人”的典范

(一) 对得起别人托付,做忠臣不篡位

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先是感叹与先主的往事,缅怀过去,感谢先主刘备的对自己的信任,而自己自接受遗命以来,也是日夜忧虑叹息,只怕辜负先帝的重托。

刘备去世后将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并委以重任,以诸葛亮的才能和权利如果想取得代之非常容易,但他自始至终都以国家大任和匡扶汉室为己任,不辞辛劳,从未逾越半步。

他给世人树立了“做人”的典范,不像司马懿,魏明帝托孤,结果自己把人家家产夺了。

(二) 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秋风五丈原,都是为了兴复汉室,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兴复汉室目标始终不变,北伐始终坚持不懈。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北伐中耗尽一生,但即便是在临死之前,为了保证蜀军能够全身而退,仍然设计了周全的退兵计划。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三)做事要全力以赴,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做任何事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他取决于很多条件,比如: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还要再加一部分运气。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完成匡扶汉室的目标,付出毕生心血,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虽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不是他的错,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我们要尽力做好我们能做的一切,保证成功的概率高一些,剩下的就看天意了。或许会失败但不负此生!

我们读《出师表》并不是因为它的辞藻有多么华丽,而是要学习和领悟其中的道理,体会人物的精神。这也是《出师表》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物。


历史湮灭的足迹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我不认可这个感觉,也不认可这种说法,《出师表》可以说不是一篇奇文,里面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文章和文字,《出师表》是臣下向皇帝上奏的一个表文,表文中的内容总结出来一句话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诸葛亮从出山到死后的真实写照,文章通俗易懂,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在中国古代众多文学篇章不可多得的好文,被称作为“千古第一表文”并未过。

《出师表》用最普通的文字书写了最真实的文章

《出师表》现今还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那时候要求要全篇背诵和默写,想想那时候真的好难,但现在通过《三国志》了解到蜀汉的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对这一篇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通篇《出师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朴率直,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通过最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真实想法。诸葛亮在蜀汉有着多重身份,一方面是蜀汉的丞相,是臣子,得显现出来臣子的身份,另一方面诸葛亮还是后主刘禅的“相父”,也是长辈。通篇看得出诸葛亮作为臣子为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在辅佐刘禅,另一方面作为长辈,像教育子侄一样尽心尽力的在指导刘禅,希望刘禅能成为一个真正能挑起大梁的人。



说个题外话,初高中时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这篇文章太过于生涩难懂,读起来很绕口,或许是词风的原因,《离骚》学了就忘,但对比一下,《出师表》到如今还能记住大部分的内容。这里没有贬低屈原《离骚》的意思,大家不要误解哦。

大家来感受下屈原的《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再来感受下诸葛亮的《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再来说下《出师表》的文笔 是否真是文笔没有啥独到之处

文笔是指写作的技巧 ,平常所说文笔好与不好指的的就是文章写得好不好,文字表达的能力是好还是差。那么文笔好坏的含义又有啥讲究的呢?


文笔的好坏,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规范:文字符合基本的表达规范,没有错别字、病句和词不达意。

其次是准确-:能够准确、清晰的表达出写作者的主题思想,不使人产生歧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非常具有感染力,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如置身于作品之中。

那么有了这三个层次再来看《出师表》,古人是很讲究文章的逻辑性,第一条规范绝对没问题。再来看准确的要求,《出师表》清楚的表达出了诸葛亮的思想,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还与旧都,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对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再来看最后一条是否有感染力,对诸葛亮和三国蜀汉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的,都知道当时的诸葛亮是有多不易。《出师表》的创作时间在公元228年,时间往前推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左右,当时刘备伐吴在夷陵大败而回,蜀汉的精锐之师丧失大半,名将凋亡,加上南中的反叛,可以说诸葛亮接手的蜀汉是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其实力也在三家当中最为薄弱的。



但诸葛亮仅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就大大改善了形势,稳固了国内动荡的局面,对外与东吴重新修好,并平定了南中,还训练了近十万虎狼之师,为北伐打下来坚固的基础,这些说起来可能就几句话的事情,但做起来有多难恐怕只有诸葛亮一人知晓。作为一千多年后的我,从《出师表》当中多少能感受诸葛亮的不易,为了蜀汉的振兴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运用了很多不可的写法 为此文增添了更多的可读性

文章中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很多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读起来非常顺畅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种写作的写法已经类似于后世的骈体文。

还有在文中多次引用成语,这些成语更多像是诸葛亮合成发明的,如“妄自菲薄”、“苟全性命”、“作奸犯科”、“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

结语: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文笔上都当得上“千古奇文”的称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更多的典故知识,但都是出自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预判和实际情况,发自肺腑所创,文以质为载体,一篇好的文章没有质量,而是通篇丰富华丽的词语,那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像《出师表》这样的好文章,历史上还没有别的文章可以媲美。借用陆游的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我写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呕心沥血之作,被誉为“千古第一奇文”。这个评价“非常好”。

首先,我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再来谈谈《出师表》这篇文章。对于三国,我秉持:一、视蜀汉为正统;二、讨伐曹魏是正义之举。 不管现代史观如何,我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但我还是说明,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说到《出师表》,我中学时在教科书里看到过,也在老师的要求下,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努力地背过。年纪大了点,自己又在此基础上,读过数遍。也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深意,诸葛亮的形象也更加清晰了。

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好在感人肺腑。

其一,体现忠诚。《出师表》全文738字,六次提到先帝,且一开始就以“先帝”开端。可见诸葛亮的忠心是多么的强烈。从《三国演义》《三国志》看,不管顺境逆境,没有哪一处说诸葛亮产生了一点想改换门庭的想法,甚至说他是连一点抱怨都没有。要知道在那个乱世,改换门庭的谋士武将是不少见的。

其二,体现执着追求。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的理想在当时士人看来是最崇高的,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对于北伐曹魏,他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精神、这种执着,不能不使人钦佩。

其三,体现期盼和爱护。诸葛亮受托孤重任,真正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对于后主刘禅,他可以说用上了十二分的心。这一点从《出师表》上看得很明显,他不断地教导刘禅该怎么做,又不能怎么做,这很“啰嗦”,也很有温情。

其四,体现一视同仁的态度。《出师表》倒数第二段,反映出诸葛亮对自己、对属下都怀有一颗公正之心。为什么这么说?从首伐中原失利后,挥泪斩马谡和上表自贬就可证明。

读完《出师表》,我已忍不住热泪盈眶,感慨万千,真不愧为“千古第一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