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


能救太子的力量有很多,但是大多都無法及時反應過來,這才導致了李世民能夠在玄武門事變中贏得大勝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是由李世民發動的一起在玄武門前進行弒兄殺弟的政治奪權行為。而該起事件發生的原因,有人將其歸罪於李淵對待兒子們“爭儲的行為’太過優柔寡斷、沒有采取一個有效的制止方式。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在事變之後,為什麼沒有軍隊前來救駕太子來展開述說。

事情發生的突然

太子李建成為太子的決定已經屬於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建成對待自己的弟弟秦王李世民還是有所忌憚,這是因為在最初李世民在外打仗,手中握有軍權,他擔心在自己繼位後期,李世民有篡位的危險,所以他為了穩定住自己太子儲君的位置,急於求成的想要打壓自己的這個弟弟。可他們有想到的是,他的這種打壓往往會使得沒有奪位想法的李世民逼的去奪他的位。

很明顯,這位太子在利用自己的嫡長子的優勢,來慢慢利用權術來繳除來自這位弟弟的威脅,他現實利用李淵的優柔寡斷,後世利用父親的嬪妃給自己的父皇吹枕邊風,在經過了李建成不懈的努力後,有利的一面確實已經像其靠攏和逼近,他在那時一定得意的想著自己的弟弟還能怎麼辦?他的謀士還有兵權已經在李建成的精心策劃下分崩離析,李淵也因為在他的佈置下對秦王李世民很是厭惡,他已經料定李世民再也翻不了身了。

就在這樣一個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做了一件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及他弟弟李元吉都吃驚的事情,那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正是因為想不到,才使得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沒有反應過來,而李世民在做這一切時早已打點好了玄武門的兵甲,所以在這個時候太子和他的弟弟才真正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尷尬局面。

之所以機關算盡的李建成沒有料到自己的弟弟會發動武裝政變,那是因為他用了常理的邏輯去推理和分析了他們兄弟二人的奪權問題,跳出了其直接採用暴力政變的預判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一步險棋,使得李世民鋌而走險,也正是這部險棋使得李世民成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古代的軍隊不是說調就調的

在古代,特別是在京城內部,軍隊的調動必須要經過李淵的旨意,就算是常年在外領兵打仗的秦王李世民也不可以,在加上在外駐紮的軍隊離玄武門有一段的距離,李淵對於該事件的發生又具有“不知情性”,所以這才使得李世民在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時候,沒有軍隊前來救助。

玄武門侍衛的買通

李世民在發動這起時間前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所以他也一定想到了事情一旦暴露會有李建成集團的武裝前來干預,也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李世民選擇了在玄武門。其實在事變發動前,他已經將玄武門的侍衛買通,所以當聽到消息的李建成勢力趕來後,侍衛便以正當的理由進行阻攔,可此時此刻的玄武門內正在發生流血事件。

據說在進入玄武門無望後,李建成勢力便去想要攻打李世民的府邸,可就在他們要動手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被李世民集團亮出,這才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勢力的潰散。

綜上所述,之所以李建成在事變發動後沒有援軍救駕,這是因為:事情發生過於突然、軍隊調動的程序,以及李世民佈置周詳所導致的。


木劍溫不勝


怎麼會沒有呢,只不過他們趕到的時候,裡面已經完事兒了,尉遲恭將太子和齊王人頭給他們看,他們就失去了鬥志,四散而逃了。

他們還攻打了一陣子玄武門想救出李建成,敬君弘為了顯示勇武出去交戰還被殺死了。

這裡有兩位瓦崗山出身的將領在中間起了作用,一個是常何,這人沒爭議,原本是太子的人,卻被李世民收買了。

正是常何的叛變使李建成喪失了勝利,他萬萬沒想到常何會放李世民進入玄武門打他的伏擊,所以也沒帶太多的人馬。、

再說他是進宮見李淵又不是逼宮,帶著太子六率去算怎麼回事?

結果杯具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身死名裂,也是天意。

還有一個人就是秦瓊,這一點是有爭議的,爭議點就是他究竟是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大部分人認為他沒有參加,因為11個人裡面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也有史料記載他參加了,那麼假設他參加了,他會在哪兒呢?裡面打伏擊的肯定沒他。

那麼就有一種說法,就是他在阻擊太子府援軍的隊伍裡,也就是說太子府的援軍被他指揮阻擊,到尉遲恭扔下人頭。

這只是一種說法,咱也沒仔細考證,就姑且一說。

總之,太子府是有援軍的,而且趕到了玄武門並參戰,還殺死了秦王方面的將領。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李世民為什麼要選擇玄武門殺了李建成而不是別的地方?因為玄武門地理位置對於皇宮來說是兵家必爭之地,玄武門位於長安太極宮北方,朝中大臣想要進宮面聖必經過此門,所以控制了玄武門相當於掌握了皇宮。

李建成進宮面聖一定會經過玄武門,這是李世民選擇玄武門殺了李建成重要原因,但是還有更重要原因就是李建成經過玄武門時不會帶軍隊,如果李建成帶軍隊的話那麼是他發動政變而不是李世民,玄武門地理位置敏感,就算是太子也沒有機會帶軍隊封鎖玄武門,李世民通過買通將領讓他的死士埋伏在玄武門,所以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精心計劃的,退一步來講,如果李建成的軍隊在他的身邊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這也就是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沒有軍隊來保護李建成。

就算是東宮太子在長安也只有兩千人,因為在長安李淵不會允許任何一個人危險到他的存在,就算是親兒子也不行。東宮兩千護隊得到李建成在玄武門被殺的消息後,來到玄武門想要攻打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城門一關,兩千人不可能攻破玄武門,加上尉遲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掛起來,兩千兵知道事已至此無法改變也就散了。

秦王府有八百兵,這些人在玄武門之變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世民在長安也就有這麼多人,八百多人能幹些什麼呢?但李世民不幹點什麼,可能以後沒機會了。

八百多人發動政變想要成功,李世民對這件事必須絕對保密,如果透露出去這點人都不夠塞牙縫;第二,這件事必須快速解決,迅速控制局面。李世民不僅要解決李建成,而且還要控制皇帝,所以越快越好,等皇帝反應過來也就沒有李世民的事了。

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來說是生死一刻,沒有回頭路,不成功便成仁。《資治通鑑》上說李世民是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雖然有為李世民洗脫罪名的嫌疑,但也有它的道理。

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已多次交鋒,“楊文幹謀反事件”李建成和楊文幹謀反的高潮不屬於玄武門之變,但李建成最後被無罪釋放。李建成想要借攻打突厥時把秦王府的精銳帶走,同時在軍隊踐行時刺殺李世民。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關係不可緩解,兩人只能存其一。

李世民憑藉他的軍功和他籠絡的手下是對李建成太子之位威脅最大,可以說李建成一日沒有當上皇帝一日對李世民不放心,再者李建成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拿李世民開刀,李世民的軍權、在軍中的威望和手下的人都是他李建成的威脅。

李世民打仗非常厲害,所以敵人入侵的時候李淵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相比之下李建成就沒有什麼軍功,李建成卻當上了太子,就因為李建成他是嫡長子,李世民心有自然不服。雖然是一個媽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關係不好,因為李世民功高蓋“主”,李建成欲除之而後快。李世民不甘只當一個秦王,李建成阻礙了他,兩人多次交鋒,最終事情沒有迴旋的餘地。


那把彎刀似明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有救駕軍隊,只是沒來得及。

李世民當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準備動手。

他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試圖暗殺他,還同尹德妃、張婕妤私通亂倫,關係曖昧。

李淵大驚,許諾第二天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當面質問。

當時妃子張婕妤偷偷聽到消息,立即向李建成告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後者認為這可能是李世民誘敵之計,想將他們引誘出來殺掉。

李元吉要求李建成暫時不要入宮,由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保護,觀望形式再說。

但李建成認為此舉等於是心虛認罪,況且他認為宮內的衛兵防衛嚴密,李世民沒有機會下手。

誰知道,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世民策反,因此宮中衛隊已經倒向秦王,建成和元吉卻不知道,還以為宮中都還是自己人。

當年,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伏下兵力,準備動手。

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不知情,僅僅帶了少數衛兵入宮。

李建成和李元吉趕到玄虎門之前,發現這裡衛兵全部更換,知道情況不好,立即逃走。

李世民帶著騎兵立即追上,雙方互相射箭,李建成首先被射死。

但李世民衝入樹林追殺李元吉時,被樹木遮擋墜馬。

李元吉立即跑來,試圖將李世民勒死。

關鍵時候,尉遲恭帶著70個騎兵趕來。李元吉嚇得急忙逃走,但被尉遲恭一箭射死。

李建成遭遇伏擊以後,他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立即召集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2000騎兵趕來救援。

發現李建成不見蹤影,他們極為憤怒,攻打玄武門。

玄武門的雲麾將軍敬君弘,是李世民部下,被他們殺死。

隨後,這2000人還要攻打秦王府,追殺李世民。然而,尉遲恭從城頭扔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

見主子已死,這2000東宮衛士頓時失去鬥志,作鳥獸散。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其實,自古以來,皇族爭奪王位就是這樣,父子、兄弟、夫妻互相殘殺,哪裡有什麼親情可言。

你不殺人,別人就要殺你。


薩沙


首先,李淵自幷州起兵,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將隋王朝和各路反王送往萬劫不復的深淵,除了四子李元霸英年早逝,其他三子在創建李唐王朝過程中發揮了莫大的作用,特別是秦王李世民更是功勳卓著,身邊圍繞著絕對的支持者和精英,雖然李建成名為太子,但儲君之位岌岌可危,在李世民強大實力面前,太子齊王一系日日惶恐,生怕太子之位朝不保夕,雙方的爭鬥日趨白熱化,甚至發生了李世民出征前赴宴被下毒的事情發生,秦王命不該絕,大難不死後,果斷決定不能再拖,局勢已經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於是上書李淵,稱太子與李淵愛妃有染,李淵不信,命太子來宮中對質。

玄武門之變就此拉開了序幕!

太子接到皇帝聖諭,沒作多想,齊王多慮,認為有詐,勸止太子勿往,建成不聽,齊王無奈隨往,連東宮衛隊都留在了府邸,只帶了少量武裝隨從,途徑玄武門,被李世民收買的何常當即關門堵住退路,李世民三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手刃李元吉,秦王隨即前往宮中向李淵請罪,李淵知道一切已無法挽回,骨肉相殘,白髮人送黑髮人,都是因皇位引起,已經心灰意冷,不久宣佈李世民為太子,自己退皇帝位,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



劉禹錫遊玄都觀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玄武門之變是唐初發生的著名宮鬥。主角是唐高祖李淵的次李世民和長子李建成,為了爭奪繼承人之位,雙方展開你死我活的大比拼。當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奪位競爭愈加激烈,李建成不斷逼迫,李世民在部將屬官的勸諫下,決定發動政變奪取皇權。當時,突厥進犯大唐的邊境,唐高祖李淵下令讓李世民率領唐軍前往邊關痛擊來犯之敵。李世民擔心離京有變,就決意發動政變。李世民文韜武略,在政變前做足了準備,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現的援軍自然也在他的考慮範圍以內。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太子李建成向皇帝李淵舉報李世民秘密豢養死士,而李世民則同樣向李淵舉報太子李建成淫亂後宮。太子和秦王兩派人馬相爭不下,於是皇帝李淵要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二人第二天一早入朝對質。而在當晚李世民和麾下的文臣武將決定發動政變,半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時逼迫皇帝李淵退位。 第二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騎馬經過玄武門,齊王李元吉建議帶上親衛軍隊隨行,這樣安全點,但是太子李建成拒絕了,認為玄武門不論守將還是衛隊都是自己的人,已經足夠安全,不需要再帶上親衛。於是二人經過玄武門準備去臨湖殿,而太子李建成也沒有想到的是玄武門的守將早就秘密被李世民收買了。在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已經在半路上安排好了伏兵,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經過。 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全身武裝的李世民時,已經感到事情不妙,於是撥馬回撤,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李世民高聲叫住李建成,李建成不聽繼續騎馬跑路,李元吉也反應過來向李世民張弓射箭,但是三箭都沒有射中,而李世民也當先一箭射死李建成,隨後的尉遲恭也一箭射死李元吉,在玄武門外等待的李建成的親衛隊聽到消息後趕來救駕,結果被阻擋在玄武門外,於是準備攻打秦王府,而尉遲恭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親自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傳首示眾,太子親衛隊看到之後士氣大降,自行潰散了。



李建成勢力,在長安比李世民佔有太多的優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建成若想殺李世民,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容易。就是因為李建成太佔優勢、李世民太劣勢,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能成功。李建成正是因為長安是自己的地盤,所以才會帶著少數的隨從入宮;李世民正是因為自己太劣勢,才不得不在玄武門伏擊。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長安城勢均力敵,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絕對沒有機會伏擊李建成,更別說成功。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經過長期謀劃準備的,如果不是的話,為何太子身邊和皇宮內都有他的眼線,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話,為何當初李淵冊封他為天策上將時,他不懂得辭讓,急流勇退呢?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難道他不懂嗎?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親王的話,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對李建成的地位也構不成任何威脅,我相信李建成是不會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許李世民一開始確實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只是隨著戰功的不斷累積,地位的不斷上升,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再加上部下們渴望擁立他為皇帝,從而建立不世之勳,積極的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而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發了後面的兄弟相殘。


當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謝叔方得知太子被殺後,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精銳兵馬兩千人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張公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玄武門將馮立等人擋在門外,而敬君弘和呂世衡則率秦王帳下兵士與馮立的部隊展開交戰,最後二人戰死,直到尉遲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傳給所有人看,馮立,薛萬徹等人萬念俱灰,頓失戰心,最後潰散而逃,交戰才結束,至此玄武門之變以秦王黨大獲全勝而結束。 所以從玄武門之變的整個起因,發生經過來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細究起來這疏忽大意卻反映出了二人與李世民在政治謀略上的巨大差異。不管是東宮還是皇宮都有被李世民收買,策反的人,可以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謀劃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進行的,完全是暴露無遺,失敗自然是在所難免。


大老二爺


李世民用了“斬首行動”,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對方陣營中的統帥並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處征戰,軍功無數。自己手下也積聚了大量人才。只因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屬於大哥李建成。哥倆一個掙,一個保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了很久。老爸李淵在中間也沒起啥好作用,左右搖擺,更加劇了兄弟之間互相的算計和激化雙方的矛盾。

在政變的前一天李淵召見李世民,責問天象之事。天象說秦王將有天下。這個罪名相當於謀反。李世民已經下了武裝行動的決心和準備。所以,趁機反告太子和齊王“穢亂後宮”,給老爸帶了頂大綠帽。李淵,看著這倆鬥得跟烏雞眼似的的倆寶貝兒子,也一定是一個頭兩個大。按下葫蘆起來瓢。天象之事放一遍邊,先解決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進宮對質。哪裡知道,這是李世民的計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計進去了。讓他老爸“引誘”太子和元吉進入伏擊圈。

皇帝召見,太子和齊王第二天奉召進宮。因為是皇帝召見,這兄弟二人自然不會帶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卻帶領秦王府的精兵強將早已埋伏在玄武門。李世民對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並與李世民還有過交手,但被趕過來的尉遲恭所殺。

接下來,尉遲恭全副武裝來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齊王謀反,被秦王所殺!武裝囚禁了皇帝。李淵還能咋樣?一大早突然死了兩個兒子,而兇手也是兒子!

為了自身安全,為了大唐江山,只能認帳。讓李世民折騰去。

東宮的軍隊是有反抗的,這時候太子的首級以及皇帝停戰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軍隊沒了戰鬥的目標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傳到全國,支持太子的勢力也就放棄了。主君已死,皇帝認帳,別人還能做什麼。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斬首”行動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理科男答歷史。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公元626年的7月2日,我們把時間往回推一天,看一看7月1日那天發生了什麼。

這天太白金星出現在正南方午位,也就是李世民所在的方向。

傅奕是太史令,精通天文異象,看到這奇觀之後,立馬報告給了李淵。

他對李淵說,這種異象是在說明,李世民要得到天下了。

李淵聽後,感覺特別神奇,就召見李世民,把這事告訴他,問他怎麼看。

李世民看後,心裡狂喜,趁機將自己心聲說了出來。

李世民告訴李淵,我都是被陷害的,是他們想要置我於死地,我恐怕不久後就要永遠地離開父皇了。

李淵看到李世民如此委屈,就特別心疼。但他又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就決定第二天把李建成、李元吉找來問問。

李淵說的第二天,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當天。

李世民密奏的事情被李淵的內寵張婕妤知道了。

這個張婕妤和李世民有仇 ,因為李世民把她父親的地盤給佔了。

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張婕妤和李元吉、李建成關係很好。

於是張婕妤就把李世民的事情告訴了李建成、李元吉。

李元吉覺得明天肯定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建議李建成不去上朝。

但是李建成不聽,覺得皇宮很安全,都是自己的軍隊。

其實那些軍隊早就叛變,跟李世民了。

也就是李建成如此託大,才喪命於玄武門。

這裡也說到重點了,救駕軍隊沒有保護李建成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倒戈了。

李建成會命喪於此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大意。

李建成覺得宮裡都是自己的人,進出隨意,沒有必要如此謹慎。

第二,和李世民仇太大了。

李建成曾多次想害李世民,甚至還給李世民下毒。

李世民殺李建成也是迫不得已,畢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順利的成為了皇上,而李淵也退位當了太上皇。


理科男讀歷史


有一句話叫救駕來遲,還有一句話叫先下手為強。

前者說的是李建成,後者說的是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所釀造,而是由來已久,兄弟倆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李建成也不是善類,很多人都以為他毫無作為,其實大錯特錯,當年李淵攻佔長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後滅稽湖,又被調派去鎮守蒲州,備戰突厥,後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居功至偉,同時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淵信任。

《新唐書高祖本紀》有載: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總而言之,李建成這個太子,前期攻克河西與長安等地時,首拿軍功,同時又表現出了足夠服眾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動盪時沒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擾,並非史書中所說的窩囊廢,近幾年也有很多為他平反的聲音,至於淫亂後宮,基本等同於莫須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戰的時期,突厥曾試圖派兵幫助梁師都,劉武周等諸侯,目的就在於將中原的混亂擴大,實力強大的突厥以便從中謀利,進一步割據中原。

後來李世民宣戰王世充,突厥第一時間派遣兵力去幫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並且調派軍使與王世充暗中溝通謀密,可以說當時天下間最為關鍵緊急的任務,並非征戰王世充,反而是阻撓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與王世充成功結盟,混亂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難分出大精力去對抗來犯的突厥,所以臨危受命,備戰蒲州的李建成,就擔負起了至關重要的責任。

於是乎我們得知,李世民率領軍隊去征討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卻等同於封疆大吏,他的責任在於堅守邊境,將突厥阻隔在外,讓其無法與中原建立聯繫,時刻牽制住突厥,以求為李世民爭取更多的時間,助其成功擊敗王世充,徹底瓦解突厥意圖趁天下大亂入侵中原的陰謀。

之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征討稽湖,李建成僅耗時兩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離蒲州,班師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順利解除了突厥趁機來犯的危險。

《舊唐書》卷六十四《隱太子建成傳》另有載: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將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從平長安。

由此可見,李建成並非無功無德,相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更讓李淵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絕非只有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護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李建成坐鎮蒲州,阻斷突厥進軍中原的路線,切斷突厥與王世充的密謀,接近統一的李唐將會被分裂,從而陷入連年混戰不休的局面。

李淵貴為一國之主,又是唐朝的開國皇帝,立太子這種事非同小可,他當然不會選一個沒用的兒子,包括朝中部分親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這也是為什麼他能跟李世民對抗持久的原因。

試想以李世民征戰天下,封無可封的軍功,要想逼迫李淵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對的聲音,單憑軍權強行壓制也可奪權,為什麼能分庭抗禮這麼長時間,這其中必然有太多複雜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肩作戰過,《唐鑑》卷一記載:高祖使建成、世民將兵擊河西郡,攻拔之,執郡承高德儒。

但這是司馬光經過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李世民命史官撰寫的《通鑑》裡卻說:“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見,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讓史官撰寫史書時,刻意隱瞞了李建成的軍功,營造出李建成毫無作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說讓自己的弒兄行為變得名正言順,但其實李建成這人並非一無是處,相反正因為自己的才幹軍功,以及親王重臣的擁護,外加李淵的暗中袒護,才當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兩個人一直進行著勢均力敵的爭鬥,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再是簡單的奪嫡之爭,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細節。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將完成天下一統時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貴為秦王,卻擁有足以撼動李淵帝位的權力,他南征北戰,在諸軍中呼聲極高,功蓋滿朝,但彼時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受群官與其麾下將士擁護,坐穩了東宮之位。

由此不難看出,李淵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權受到兒子李世民挑戰,所以才袒護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勢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黨勢力,由此李世民搬離皇宮,退居到位於皇城外的弘義宮,因此徹底導致了李世民於李淵及李建成之間關係的惡化,父子三人分為兩黨,就此面臨即將決裂的邊緣。

而李淵作為一個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從始至終也沒想到,骨肉相殘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已經是他所能想到的權宜之策,按照李淵最初的設想,平定天下後,帝位傳給李建成,李世民駐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穩江山大業,但夢想卻終是破碎於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征,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然而應對之計並非李世民一言,卻是其麾下黨羽勸告,或乾脆說是“逼迫”,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長久以來的勸告進諫,導致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

《資治通鑑》曾對此事有確鑿記載:

秦府僚屬皆憂懼不知所出。

房玄齡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與唐皇李淵,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

無忌曰:“吾懷此久矣,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整個過程簡單而直接,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臣子的勸告,一方面讓心知大勢不利的李世民下定決心,另一方面揭開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後一道面紗,如若不先發制人,李世民勢必淪為政治相爭後的慘敗,如若再拖久時日,雙方之間更有可能會因為奪權而引發戰爭,屆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

於是李世民提早計劃玄武門事變,因為玄武門前不得領兵而入內,然而守城將士對諸位皇子攜帶兵器入內則司空見慣,換句話說,玄武門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極其尊崇,攜帶兵器或各種物件入宮早已如常,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藉機佩戴兵器入內,果然未受到門前禁軍阻攔,更因他隨從人數只有八人,更無人會聯想到堂堂秦王敢帶八人謀反,因此便順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臨湖殿的天賜良機。

當夜,李建成與李元吉欲面見李淵,提議李元吉出征調借李世民麾下將士,二人路過臨湖殿時,未遇到本應盡責的禁軍詢問,二人遂認定這是削弱李世民勢力計劃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悅之餘,大為放鬆警惕,未帶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個隨從都沒有的情況下,二人路經臨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內的李世民之眾一舉射殺。

然事變發生後,禁軍已聽到喊殺聲,至於為何沒有親兵救駕,原因卻頗具戲劇性,剛才所說玄武門前有守城將士,嚴禁個人攜帶兵器入內,當宮中守衛得知建成與元吉被殺後,隨即前去報信,宮府兵立即集結大隊人馬,欲衝進皇城救駕,然而守城將士之前見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攔,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帶著八個人夜遊皇城,說通俗點兒,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覺一樣,然而宮府兵成千上萬,守城禁軍一看這陣仗,當即如臨大敵,嚴加阻擋。

與此同時,太子及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遍皇城,守城將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與守城將士許下承諾,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擋住宮府軍入內,另一邊早已準備好的秦王親軍也前來護駕李世民,這才裡應外合,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對過程有詳實記載: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不久,李淵被迫宣佈,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繼帝位,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


錢品聚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不是沒有軍隊來久太子李建成,而是沒來的及。

玄武門之變背景

從晉陽起兵開始,也就是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其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幫助下起兵,其實在《唐書》中,說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功勞,我覺得還是不太可能,應該是李世民有誇大自己功績,貶低他父親的嫌疑,畢竟那個時候的李世民還太年輕。在當年十一月,李淵便佔領了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及立當時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也就是618年5月,李淵篡位稱帝,建立大唐,之後李淵就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主管政務,率領文官集團,而李世民則是統領武將繼續在外南征北戰,為唐朝掃除一切敵人,其實在這個時候一切都還好。

然而隨著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多,太子李建成開始擔心自己地位會不保,所以聯合李元吉開始與李世民較量,而且當李世明平定了各方勢力之後,也開始閒下來,此時的他又怎麼會安於只做一個秦王呢,因此李世民也在籠絡各方勢力,壯大自己。

對於玄武門之變的之前,當時李世民的處境可以說是十分的兇險了,當時李世民附中的文官和武官均因為太子李建成的建議,被李淵調任到各個地方任職。武德九年,太白金星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有大事發生,而正在這個時候,突厥進攻唐朝,突入長城,包圍了烏城,本來這次是打算讓李世民出征的,可是李建成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而且李元吉乘機讓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王府的秦瓊等人一塊前去,而且李淵也同意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間諜王晊便告訴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打算在踐行的時候,殺掉秦王李世民,然後逼迫李淵退位。可以說這個時候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了。



玄武門之變經過

那個時候,李世民已經知道自己的處境十分兇險,不得不採取行動了,而且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人也都奮力勸說秦王,所以當夜秘密召集了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開始密謀。

武德九年(626年7月1日)秘密上奏李淵說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嬪妃淫亂,李淵肯定是忍受不了的,所以第二天就要召見二人詢問此時,而李建成他們也已得到消息,因此他們以為宮中都是自己人,也打算進宮,可是他們不知道這個時候他們的人已經被李世民策反了。

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臨湖殿發現事情不對,準備打算掉頭,可是被李世民叫住,而且李元吉由於心虛率先搭建射李世民,李世民搭箭當時就射死了李建成,這個時候尉遲恭也帶領了七十人前來增援,射中李元吉,而且這個時候,李世民跌下馬,李元吉準備用弓玄勒死李世民,尉遲恭趕來,李元吉準備逃到李淵那裡,結果被尉遲恭用箭射殺。當時李建成的部下得知李建成被殺,準備殺入宮中位太子報仇,結果在玄武門張公謹獨自關閉了玄武門,擋住馮立等人,由於城門被關,馮立等人有沒有攻城器械,準備去屠殺秦王府,可是這個時候,尉遲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給馮立他們看,結果軍心被打亂,眾人紛紛逃走,玄武門之變就此轉危為安,這個時候就剩李世民進宮逼李淵退位了。

總而言之,玄武門之變整個過程還是很兇險的,稍差一步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均被殺,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李世民憑藉自己才能和人格魅力,贏得了這次權利爭奪,成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