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能救太子的力量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无法及时反应过来,这才导致了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事变中赢得大胜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是由李世民发动的一起在玄武门前进行弑兄杀弟的政治夺权行为。而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人将其归罪于李渊对待儿子们“争储的行为’太过优柔寡断、没有采取一个有效的制止方式。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在事变之后,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救驾太子来展开述说。

事情发生的突然

太子李建成为太子的决定已经属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对待自己的弟弟秦王李世民还是有所忌惮,这是因为在最初李世民在外打仗,手中握有军权,他担心在自己继位后期,李世民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为了稳定住自己太子储君的位置,急于求成的想要打压自己的这个弟弟。可他们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打压往往会使得没有夺位想法的李世民逼的去夺他的位。

很明显,这位太子在利用自己的嫡长子的优势,来慢慢利用权术来缴除来自这位弟弟的威胁,他现实利用李渊的优柔寡断,后世利用父亲的嫔妃给自己的父皇吹枕边风,在经过了李建成不懈的努力后,有利的一面确实已经像其靠拢和逼近,他在那时一定得意的想着自己的弟弟还能怎么办?他的谋士还有兵权已经在李建成的精心策划下分崩离析,李渊也因为在他的布置下对秦王李世民很是厌恶,他已经料定李世民再也翻不了身了。

就在这样一个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做了一件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及他弟弟李元吉都吃惊的事情,那就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正是因为想不到,才使得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没有反应过来,而李世民在做这一切时早已打点好了玄武门的兵甲,所以在这个时候太子和他的弟弟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机关算尽的李建成没有料到自己的弟弟会发动武装政变,那是因为他用了常理的逻辑去推理和分析了他们兄弟二人的夺权问题,跳出了其直接采用暴力政变的预判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一步险棋,使得李世民铤而走险,也正是这部险棋使得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古代的军队不是说调就调的

在古代,特别是在京城内部,军队的调动必须要经过李渊的旨意,就算是常年在外领兵打仗的秦王李世民也不可以,在加上在外驻扎的军队离玄武门有一段的距离,李渊对于该事件的发生又具有“不知情性”,所以这才使得李世民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没有军队前来救助。

玄武门侍卫的买通

李世民在发动这起时间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所以他也一定想到了事情一旦暴露会有李建成集团的武装前来干预,也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李世民选择了在玄武门。其实在事变发动前,他已经将玄武门的侍卫买通,所以当听到消息的李建成势力赶来后,侍卫便以正当的理由进行阻拦,可此时此刻的玄武门内正在发生流血事件。

据说在进入玄武门无望后,李建成势力便去想要攻打李世民的府邸,可就在他们要动手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被李世民集团亮出,这才导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势力的溃散。

综上所述,之所以李建成在事变发动后没有援军救驾,这是因为:事情发生过于突然、军队调动的程序,以及李世民布置周详所导致的。


木剑温不胜


怎么会没有呢,只不过他们赶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完事儿了,尉迟恭将太子和齐王人头给他们看,他们就失去了斗志,四散而逃了。

他们还攻打了一阵子玄武门想救出李建成,敬君弘为了显示勇武出去交战还被杀死了。

这里有两位瓦岗山出身的将领在中间起了作用,一个是常何,这人没争议,原本是太子的人,却被李世民收买了。

正是常何的叛变使李建成丧失了胜利,他万万没想到常何会放李世民进入玄武门打他的伏击,所以也没带太多的人马。、

再说他是进宫见李渊又不是逼宫,带着太子六率去算怎么回事?

结果杯具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身死名裂,也是天意。

还有一个人就是秦琼,这一点是有争议的,争议点就是他究竟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大部分人认为他没有参加,因为11个人里面没有他的名字。

但是也有史料记载他参加了,那么假设他参加了,他会在哪儿呢?里面打伏击的肯定没他。

那么就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在阻击太子府援军的队伍里,也就是说太子府的援军被他指挥阻击,到尉迟恭扔下人头。

这只是一种说法,咱也没仔细考证,就姑且一说。

总之,太子府是有援军的,而且赶到了玄武门并参战,还杀死了秦王方面的将领。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玄武门杀了李建成而不是别的地方?因为玄武门地理位置对于皇宫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玄武门位于长安太极宫北方,朝中大臣想要进宫面圣必经过此门,所以控制了玄武门相当于掌握了皇宫。

李建成进宫面圣一定会经过玄武门,这是李世民选择玄武门杀了李建成重要原因,但是还有更重要原因就是李建成经过玄武门时不会带军队,如果李建成带军队的话那么是他发动政变而不是李世民,玄武门地理位置敏感,就算是太子也没有机会带军队封锁玄武门,李世民通过买通将领让他的死士埋伏在玄武门,所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精心计划的,退一步来讲,如果李建成的军队在他的身边给李世民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也就是为什么玄武门之变没有军队来保护李建成。

就算是东宫太子在长安也只有两千人,因为在长安李渊不会允许任何一个人危险到他的存在,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行。东宫两千护队得到李建成在玄武门被杀的消息后,来到玄武门想要攻打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城门一关,两千人不可能攻破玄武门,加上尉迟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挂起来,两千兵知道事已至此无法改变也就散了。

秦王府有八百兵,这些人在玄武门之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世民在长安也就有这么多人,八百多人能干些什么呢?但李世民不干点什么,可能以后没机会了。

八百多人发动政变想要成功,李世民对这件事必须绝对保密,如果透露出去这点人都不够塞牙缝;第二,这件事必须快速解决,迅速控制局面。李世民不仅要解决李建成,而且还要控制皇帝,所以越快越好,等皇帝反应过来也就没有李世民的事了。

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来说是生死一刻,没有回头路,不成功便成仁。《资治通鉴》上说李世民是被迫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有为李世民洗脱罪名的嫌疑,但也有它的道理。

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已多次交锋,“杨文干谋反事件”李建成和杨文干谋反的高潮不属于玄武门之变,但李建成最后被无罪释放。李建成想要借攻打突厥时把秦王府的精锐带走,同时在军队践行时刺杀李世民。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不可缓解,两人只能存其一。

李世民凭借他的军功和他笼络的手下是对李建成太子之位威胁最大,可以说李建成一日没有当上皇帝一日对李世民不放心,再者李建成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拿李世民开刀,李世民的军权、在军中的威望和手下的人都是他李建成的威胁。

李世民打仗非常厉害,所以敌人入侵的时候李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相比之下李建成就没有什么军功,李建成却当上了太子,就因为李建成他是嫡长子,李世民心有自然不服。虽然是一个妈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关系不好,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主”,李建成欲除之而后快。李世民不甘只当一个秦王,李建成阻碍了他,两人多次交锋,最终事情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把弯刀似明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有救驾军队,只是没来得及。

李世民当时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动手。

他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试图暗杀他,还同尹德妃、张婕妤私通乱伦,关系暧昧。

李渊大惊,许诺第二天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当面质问。

当时妃子张婕妤偷偷听到消息,立即向李建成告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后者认为这可能是李世民诱敌之计,想将他们引诱出来杀掉。

李元吉要求李建成暂时不要入宫,由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保护,观望形式再说。

但李建成认为此举等于是心虚认罪,况且他认为宫内的卫兵防卫严密,李世民没有机会下手。

谁知道,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世民策反,因此宫中卫队已经倒向秦王,建成和元吉却不知道,还以为宫中都还是自己人。

当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下兵力,准备动手。

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知情,仅仅带了少数卫兵入宫。

李建成和李元吉赶到玄虎门之前,发现这里卫兵全部更换,知道情况不好,立即逃走。

李世民带着骑兵立即追上,双方互相射箭,李建成首先被射死。

但李世民冲入树林追杀李元吉时,被树木遮挡坠马。

李元吉立即跑来,试图将李世民勒死。

关键时候,尉迟恭带着70个骑兵赶来。李元吉吓得急忙逃走,但被尉迟恭一箭射死。

李建成遭遇伏击以后,他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立即召集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2000骑兵赶来救援。

发现李建成不见踪影,他们极为愤怒,攻打玄武门。

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是李世民部下,被他们杀死。

随后,这2000人还要攻打秦王府,追杀李世民。然而,尉迟恭从城头扔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

见主子已死,这2000东宫卫士顿时失去斗志,作鸟兽散。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其实,自古以来,皇族争夺王位就是这样,父子、兄弟、夫妻互相残杀,哪里有什么亲情可言。

你不杀人,别人就要杀你。


萨沙


首先,李渊自并州起兵,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将隋王朝和各路反王送往万劫不复的深渊,除了四子李元霸英年早逝,其他三子在创建李唐王朝过程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特别是秦王李世民更是功勋卓著,身边围绕着绝对的支持者和精英,虽然李建成名为太子,但储君之位岌岌可危,在李世民强大实力面前,太子齐王一系日日惶恐,生怕太子之位朝不保夕,双方的争斗日趋白热化,甚至发生了李世民出征前赴宴被下毒的事情发生,秦王命不该绝,大难不死后,果断决定不能再拖,局势已经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于是上书李渊,称太子与李渊爱妃有染,李渊不信,命太子来宫中对质。

玄武门之变就此拉开了序幕!

太子接到皇帝圣谕,没作多想,齐王多虑,认为有诈,劝止太子勿往,建成不听,齐王无奈随往,连东宫卫队都留在了府邸,只带了少量武装随从,途径玄武门,被李世民收买的何常当即关门堵住退路,李世民三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手刃李元吉,秦王随即前往宫中向李渊请罪,李渊知道一切已无法挽回,骨肉相残,白发人送黑发人,都是因皇位引起,已经心灰意冷,不久宣布李世民为太子,自己退皇帝位,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



刘禹锡游玄都观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是唐初发生的著名宫斗。主角是唐高祖李渊的次李世民和长子李建成,为了争夺继承人之位,双方展开你死我活的大比拼。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夺位竞争愈加激烈,李建成不断逼迫,李世民在部将属官的劝谏下,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权。当时,突厥进犯大唐的边境,唐高祖李渊下令让李世民率领唐军前往边关痛击来犯之敌。李世民担心离京有变,就决意发动政变。李世民文韬武略,在政变前做足了准备,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现的援军自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以内。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李建成向皇帝李渊举报李世民秘密豢养死士,而李世民则同样向李渊举报太子李建成淫乱后宫。太子和秦王两派人马相争不下,于是皇帝李渊要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二人第二天一早入朝对质。而在当晚李世民和麾下的文臣武将决定发动政变,半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逼迫皇帝李渊退位。 第二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骑马经过玄武门,齐王李元吉建议带上亲卫军队随行,这样安全点,但是太子李建成拒绝了,认为玄武门不论守将还是卫队都是自己的人,已经足够安全,不需要再带上亲卫。于是二人经过玄武门准备去临湖殿,而太子李建成也没有想到的是玄武门的守将早就秘密被李世民收买了。在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已经在半路上安排好了伏兵,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 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全身武装的李世民时,已经感到事情不妙,于是拨马回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高声叫住李建成,李建成不听继续骑马跑路,李元吉也反应过来向李世民张弓射箭,但是三箭都没有射中,而李世民也当先一箭射死李建成,随后的尉迟恭也一箭射死李元吉,在玄武门外等待的李建成的亲卫队听到消息后赶来救驾,结果被阻挡在玄武门外,于是准备攻打秦王府,而尉迟恭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亲自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传首示众,太子亲卫队看到之后士气大降,自行溃散了。



李建成势力,在长安比李世民占有太多的优势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建成若想杀李世民,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就是因为李建成太占优势、李世民太劣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能成功。李建成正是因为长安是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会带着少数的随从入宫;李世民正是因为自己太劣势,才不得不在玄武门伏击。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城势均力敌,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绝对没有机会伏击李建成,更别说成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经过长期谋划准备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何太子身边和皇宫内都有他的眼线,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话,为何当初李渊册封他为天策上将时,他不懂得辞让,急流勇退呢?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的话,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对李建成的地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我相信李建成是不会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许李世民一开始确实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只是随着战功的不断累积,地位的不断上升,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部下们渴望拥立他为皇帝,从而建立不世之勋,积极的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而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发了后面的兄弟相残。


当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得知太子被杀后,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玄武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而敬君弘和吕世衡则率秦王帐下兵士与冯立的部队展开交战,最后二人战死,直到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传给所有人看,冯立,薛万彻等人万念俱灰,顿失战心,最后溃散而逃,交战才结束,至此玄武门之变以秦王党大获全胜而结束。 所以从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起因,发生经过来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细究起来这疏忽大意却反映出了二人与李世民在政治谋略上的巨大差异。不管是东宫还是皇宫都有被李世民收买,策反的人,可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谋划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完全是暴露无遗,失败自然是在所难免。


大老二爷


李世民用了“斩首行动”,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对方阵营中的统帅并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自己手下也积聚了大量人才。只因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属于大哥李建成。哥俩一个挣,一个保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很久。老爸李渊在中间也没起啥好作用,左右摇摆,更加剧了兄弟之间互相的算计和激化双方的矛盾。

在政变的前一天李渊召见李世民,责问天象之事。天象说秦王将有天下。这个罪名相当于谋反。李世民已经下了武装行动的决心和准备。所以,趁机反告太子和齐王“秽乱后宫”,给老爸带了顶大绿帽。李渊,看着这俩斗得跟乌鸡眼似的的俩宝贝儿子,也一定是一个头两个大。按下葫芦起来瓢。天象之事放一遍边,先解决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进宫对质。哪里知道,这是李世民的计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计进去了。让他老爸“引诱”太子和元吉进入伏击圈。

皇帝召见,太子和齐王第二天奉召进宫。因为是皇帝召见,这兄弟二人自然不会带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却带领秦王府的精兵强将早已埋伏在玄武门。李世民对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并与李世民还有过交手,但被赶过来的尉迟恭所杀。

接下来,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齐王谋反,被秦王所杀!武装囚禁了皇帝。李渊还能咋样?一大早突然死了两个儿子,而凶手也是儿子!

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大唐江山,只能认帐。让李世民折腾去。

东宫的军队是有反抗的,这时候太子的首级以及皇帝停战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军队没了战斗的目标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传到全国,支持太子的势力也就放弃了。主君已死,皇帝认帐,别人还能做什么。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斩首”行动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理科男答历史。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的7月2日,我们把时间往回推一天,看一看7月1日那天发生了什么。

这天太白金星出现在正南方午位,也就是李世民所在的方向。

傅奕是太史令,精通天文异象,看到这奇观之后,立马报告给了李渊。

他对李渊说,这种异象是在说明,李世民要得到天下了。

李渊听后,感觉特别神奇,就召见李世民,把这事告诉他,问他怎么看。

李世民看后,心里狂喜,趁机将自己心声说了出来。

李世民告诉李渊,我都是被陷害的,是他们想要置我于死地,我恐怕不久后就要永远地离开父皇了。

李渊看到李世民如此委屈,就特别心疼。但他又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决定第二天把李建成、李元吉找来问问。

李渊说的第二天,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当天。

李世民密奏的事情被李渊的内宠张婕妤知道了。

这个张婕妤和李世民有仇 ,因为李世民把她父亲的地盘给占了。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张婕妤和李元吉、李建成关系很好。

于是张婕妤就把李世民的事情告诉了李建成、李元吉。

李元吉觉得明天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建议李建成不去上朝。

但是李建成不听,觉得皇宫很安全,都是自己的军队。

其实那些军队早就叛变,跟李世民了。

也就是李建成如此托大,才丧命于玄武门。

这里也说到重点了,救驾军队没有保护李建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倒戈了。

李建成会命丧于此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大意。

李建成觉得宫里都是自己的人,进出随意,没有必要如此谨慎。

第二,和李世民仇太大了。

李建成曾多次想害李世民,甚至还给李世民下毒。

李世民杀李建成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顺利的成为了皇上,而李渊也退位当了太上皇。


理科男读历史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钱品聚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不是没有军队来久太子李建成,而是没来的及。

玄武门之变背景

从晋阳起兵开始,也就是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其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帮助下起兵,其实在《唐书》中,说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功劳,我觉得还是不太可能,应该是李世民有夸大自己功绩,贬低他父亲的嫌疑,毕竟那个时候的李世民还太年轻。在当年十一月,李渊便占领了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及立当时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也就是618年5月,李渊篡位称帝,建立大唐,之后李渊就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主管政务,率领文官集团,而李世民则是统领武将继续在外南征北战,为唐朝扫除一切敌人,其实在这个时候一切都还好。

然而随着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多,太子李建成开始担心自己地位会不保,所以联合李元吉开始与李世民较量,而且当李世明平定了各方势力之后,也开始闲下来,此时的他又怎么会安于只做一个秦王呢,因此李世民也在笼络各方势力,壮大自己。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之前,当时李世民的处境可以说是十分的凶险了,当时李世民附中的文官和武官均因为太子李建成的建议,被李渊调任到各个地方任职。武德九年,太白金星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有大事发生,而正在这个时候,突厥进攻唐朝,突入长城,包围了乌城,本来这次是打算让李世民出征的,可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而且李元吉乘机让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的秦琼等人一块前去,而且李渊也同意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间谍王晊便告诉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打算在践行的时候,杀掉秦王李世民,然后逼迫李渊退位。可以说这个时候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



玄武门之变经过

那个时候,李世民已经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凶险,不得不采取行动了,而且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也都奋力劝说秦王,所以当夜秘密召集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开始密谋。

武德九年(626年7月1日)秘密上奏李渊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淫乱,李渊肯定是忍受不了的,所以第二天就要召见二人询问此时,而李建成他们也已得到消息,因此他们以为宫中都是自己人,也打算进宫,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他们的人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了。

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发现事情不对,准备打算掉头,可是被李世民叫住,而且李元吉由于心虚率先搭建射李世民,李世民搭箭当时就射死了李建成,这个时候尉迟恭也带领了七十人前来增援,射中李元吉,而且这个时候,李世民跌下马,李元吉准备用弓玄勒死李世民,尉迟恭赶来,李元吉准备逃到李渊那里,结果被尉迟恭用箭射杀。当时李建成的部下得知李建成被杀,准备杀入宫中位太子报仇,结果在玄武门张公谨独自关闭了玄武门,挡住冯立等人,由于城门被关,冯立等人有没有攻城器械,准备去屠杀秦王府,可是这个时候,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冯立他们看,结果军心被打乱,众人纷纷逃走,玄武门之变就此转危为安,这个时候就剩李世民进宫逼李渊退位了。

总而言之,玄武门之变整个过程还是很凶险的,稍差一步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均被杀,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李世民凭借自己才能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这次权利争夺,成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