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笔记中的人物速写:为人旷达的清代名相松筠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九《保宁 松筠(子熙昌) 富俊 窦心传 博启图》中,文末有云:

“论曰:保宁、松筠、富俊并出自籓族,久膺边寄,晋纶扉,称名相……”

本文题目中的“名相”二字,即出自《清史稿》;并非是笔者的信口之言。

松筠,即玛拉特·松筠(公元1754年~公元1835年),蒙古正蓝旗人。

初为翻译生员,随后考授理藩院笔帖式,后任军机章京。

因颇能任事,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所知。

自乾隆中叶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年间,历任银库员外郎、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户部侍郎、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吉林将军、户部尚书、陕甘总督、伊犁将军、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内大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熟悉西北、东北边疆情况,措置边事,兴办伊犁水利,发展屯田,政绩颇著。

晚年屡起屡落,甚多挫折。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终以正蓝旗蒙古都统衔休致。

一年之后(公元1835年),去世,享年82岁;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谥文清,祀伊犁名宦祠。

著有《品节录》、《绥服记略》、《伊犁总统事略》等书。

关于松筠,《清史稿·松筠传》中,对其人的评价是:

“松筠廉直坦易,脱略文法,不随时俯仰,屡起屡蹶。晚年益多挫折,刚果不克如前,实心为国,未尝改也。服膺宋儒,亦喜谈禅。尤施惠贫民,名满海内,要以治边功最多。”

《清史稿》关于松筠的评价,总结起来,大体如下:

第一、他清廉正直、坦率平易;

第二、他不墨守死规,不以法令条文为限;

第三、他不随俗屈就,不迎合时下风习;

第四、他仕途曲折,多次起用,多次颠仆,晚年更是挫折连连;但是,他刚毅果敢,一如既往;他真心实意为江山社稷效力,未曾改变;

第五、在学行上,他服膺宋儒,也喜欢谈禅;

第六、任职期间,他尤其喜欢向贫民施惠,名满海内。

第七、他一生的功绩,最多、最突出的表现,都在治理边疆边界事务上。

松筠其人,已简要介绍如上,关于他一生的详细事迹,可参看《清史稿•松筠传》,此处不赘。

历史笔记中的人物速写:为人旷达的清代名相松筠

本文,主要写一写清人笔记中关于松筠的“旷达”的表现。

以下内容,主要依据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中的一节而成。

松筠相国曾经为两广总督。

松筠任两广总督一事,据《清史稿•松筠传》载:“十六年,调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内大臣。”时在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

其时,姚元之的堂叔丁内艰,在松筠相国的幕府之中为客。

有一天,松筠相国宴请客人,他也邀请姚元之的堂叔同座。

席间,关部派遣人员来向松筠相国禀告事情。

于是,松筠相国便命人请进来人。

来人见相国正在宴客,肴馔丰盛,禀告事情之时,他就向餐桌上望了好几眼。

松筠相国见此情景,心里想着:

是不是来人饮食不足,故而对这佳肴垂涎?

于是,松筠相国说到:

“您喜欢我桌上的菜肴吗?”

问罢,他马上就让人取了两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分给来人食用。

松筠相国的小仆见相国将桌上宴客的两簋菜肴给了来人,有些诧异。然后,那位小仆就在相国座位后面踮起脚来,也向筵席上张望。

松筠相国觉察到小仆的举动后,回头看了看小仆。心中想着:

是不是小仆也对此佳肴垂涎?

然后,他对小仆说到:

“您也喜欢桌上的菜肴吗?”

他又立即让人取了两簋,分给小仆食用。

四簋菜取走之后,松筠相国就用桌上剩下的菜肴,宴请了客人。

在座的客人对此有些不高兴,姚元之的堂叔兰扆也为之惶然。

可是,松筠相国对此却毫不在意,尽兴欢醉而罢。

历史笔记中的人物速写:为人旷达的清代名相松筠

又一次,事在松筠相国被召为吏部尚书时。据《清史稿•松筠传》载:“召为吏部尚书。”时在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

话说,松筠相国被召为吏部尚书时,他奉命入京。

在走到涿州〔京城西南,京畿南大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顺天府分设四路厅,涿州属顺天府西路厅。〕时,八喇嘛派人迎接松筠相国。

当时,松筠相国乘坐的是马,喇嘛派去的人骑乘的是骡。

为了疾速入见,路上,松筠相国便与迎接他的人换了坐骑,乘骡继续前行进京。

骡行速疾,故而,松筠相国从涿州出发,连夜就到了圆明园。

松筠相国的家人得知他要回京,计算了行程,便在长新店(当为长辛店,古镇名,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是一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在北京市卢沟桥畔,距天安门仅19公里,是西南距京城最近的乡镇,也是西南进京的必经要道。)等候。

可是,没想到松筠相国中间换了座驾,他连夜已从涿州到了圆明园。

对此,等候迎接松筠相国的家人还不知道情况。

松筠相国到达圆明园的时候,已经四更(凌晨一时至三时)了。

到园之后,松筠相国就去扣军机章京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的门,呼唤叶公起来为自己准备奏折。

这位叶公,就是户部郎中叶继雯。

叶继雯(公元1755年~公元1824年),字桐封,号云素,湖北汉阳人,叶开泰药号第五代传人、叶志诜之父,清代藏书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授内阁中书。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十月,以内阁中书任军机章京,入职军机处;后任会典馆总纂兼提调事,宗人府主事。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正月,丁忧起服后,复任户部主事,会典馆帮办总纂兼提调事务,军机章京。朝廷进奉文字,大多出自其手,因此,为大臣阿桂所赏识,大学士王杰、刘墉皆倚重之。累擢刑部郎中。以事左迁员外郎,居湖广会馆,卒于任上。所作之诗,纵横跌宕,其集选、集杜、集苏诸作,尤极才人能事。博学嗜古,收藏有数万卷古籍。蕲水陈沆曾作《叶云素师移居虎方桥长歌志贺》诗,称其“人言先生一无钱,谁知其富兼京都。不见移家先移书,琳琅压倒双轮车,……八万卷过秀水朱,甲乙丙丁无差殊,屋三十间堂台橱,人与书各分区区”。有藏书印曰“叶印继雯”。著有《谹林馆诗集》、《读礼杂记》、《朱子外纪》等。

不巧,这天叶公继雯并没有入值,而是他的同事代班。

还好,叶继雯的同事很是敬重松筠相国的为人,所以,他没有说什么,更没有推辞,就帮忙准备了奏折。

松筠相国只知道有叶继雯其人,也知道是他入值。招呼准备奏折时,他也没有问写奏折的人的姓名,以为其人就是叶继雯本人。整个过程中,松筠相国就以叶继雯的名字,一直称呼那位入值的军机章京。

历史笔记中的人物速写:为人旷达的清代名相松筠

第二天,松筠相国面见皇上时,即呈讲《大学》首章。相国认为,治国平天下,应当从正心诚意开始。

松筠相国骑骡入京,家人也没接到他,所以,从宫中出来的时候,相国身边没有随从。于是,他就借了勒保相国的肩舆来乘坐。

勒保(公元1739年~公元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清朝名将。由中书科笔帖式充军机章京。短小精悍,多智数。知其父金川之役以刚愎败,一反所为,寄心膂於诸将帅,优礼寮属,俾各尽其长,卒成大功。晚入阁,益敛锋芒,结同朝之欢,而内分泾、渭。既罢相,帝眷注不衰,命皇四子瑞亲王娶其女,以恩礼终。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勒保出为两江总督。很快将其召到京师,再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吏部,改兵部,被授为领侍卫内大臣。以此,故有“勒保相国”之称。

等到松筠相国出宫之后,迎接他的门客家人才知道,他已经到京师了。

当晚,松筠相国仍然在圆明园歇宿。

次日,松筠相国入城,先到礼部接任。

一直到当日下午三、五点,松筠相国才回家。

回家之后,松筠相国的小妾在中门迎接。

当时,松筠相国看了看小妾,回头问大公子道:

“这是哪家亲戚啊?”

大公子回复到:

“这是某位姨娘啊!”

松筠相国恍然,对小妾说到:

“您现在也老了啊!”

松筠相国的旷达,大约如此!

(全文结束)

历史笔记中的人物速写:为人旷达的清代名相松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