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銀行大面積吸儲意味著什麼?

這是龍先森


銀行大面積吸儲,真正內涵體現如下:

一、這是我國銀行擴大經營規模的必由之路。在銀行內部有“存款就是生命線”之說,我國傳統銀行業務就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資金利差就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存款是銀行的負債業務,貸款是銀行的資產業務,銀行要發放貸款,必須要有資金,而存款就是貸款的最主要資金來源,所以銀行要大面積吸存,也將存款指標作為經營部門的主要考核指標。

二、監管要求銀行必須重視存款業務。銀保監部門對銀行有流動性等指標要求,銀行的存款有出有進,必須保持合適的流動性,理論上如果存款只出不進,銀行很快就會面臨“擠兌”風險,面臨倒閉,所以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必須嚴守流動性指標要達標。

三、說明可能社會上資金緊張,說明可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收緊。為防止通貨膨脹或擠泡沫,國家每隔幾年就會通過緊縮貨幣政策,收縮銀根,進行宏觀調控。當社會上企業、個人手上資金少了,在銀行的存款相對也就下降了,而銀行為了持續發展和保持流動性,就會大面積吸儲,甚至展開存款戰。


王50207043


朋友們好!隨著美國的加息,世界各國也出現了這樣的跡象!咱央行的指導利率保持穩定!但銀行的的利率出現上浮,動輒上浮40%甚至45%……使老百姓真正的受益!同樣的錢,同樣的時間拿著利息更多一個字,好!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作銀行在大量的吸收資金!


銀行在短時間內不惜血本大幅向上浮動利息,閃取資金想來有以下原因:

一補充資本金!要想發展,就需要有資本金!

第二,應對未來可能的金融開放與競爭!

第三,應對同行業的競爭!

第四,來自市場的壓力!各類P2p理財信託證券,保險,理財產品,給銀行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第五,避免經營風險,完善合規……

第六,咱老百姓的理財知識越來越豐富,各類投資的渠道越來越多……


綜上所述,銀行大面積吸儲,一是適應社會經濟金融行業的發展,競爭!二是完善合規經得起監管,三是壯大自身實力,為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希望銀行能夠不斷壯大,為儲戶們提供更好的存款儲蓄產品,以及安全的投資理財!


理財迦


銀行大面積吸收儲蓄存款,最直接的意味就是季末、年末又到了,每年的季末及年末都是銀行的吸儲大戰之時。這些時點銀行吸儲大戰“不是激烈,而是慘烈!”

銀行攬儲的困難性

目前除了大額存單,銀行普通存款早已對普通客戶失去了吸引力。如果地處中西部,還好,存款還有增量空間,在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東部,銀行的網點基本早已飽和,沿海隨便一個三線城市,往往聚集著20家以上的銀行金融機構,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等機構的滲透,對於東部的銀行來說,存款增量不是一般的困難。每到季末、年末時,東部的銀行吸儲大戰簡直是"慘烈"之極。

銀行攬儲的困難除了銀行之間的競爭,企業客戶、機關事業單位客戶的流失也是一個主要因素:“一方面,國家限制銀行對政府的授信、稅收等權力的"上交",間接導致政府可以放到銀行的閒置資金減少;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業直接成立財務公司管理財務,不再依靠銀行管理資金。

銀行攬儲的手段

銀行拉存款的手段一般無非以下幾種:上調利率、減費送禮、抽獎等等。

每到年末你可以去各家銀行逛逛看,到處都是存款送禮品或者提利率的,當然這個還是正規的競爭。

私底下,有的銀行為拉存款甚至會使用一些惡性競爭手段。比如,有的業務員給存款客戶許諾,除了利息,還會額外再給客戶多少錢,這個費用主要來自網點的營銷費用。

基本上各家銀行網點都會有專門的營銷費用,國有大行營銷費用少些、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營銷費用較多,其實這個也就是所謂的“買存款”,但是這個主要是對大額資金而言,小資金還沒法享受到這個待遇。而且這個其實是違規行為。

總結

銀行出現大面積吸儲也就意味著又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即將結束了,隨著互聯網理財的興起,其實銀行以往的攬儲手段已經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如果無法創新(比如普通存款靠檔計息、結構性存款等)或者持續提供優質的服務更甚者直接提高利率的話,那麼在怎麼大面積撒網攬儲估計都沒作用,未來存款下降基本是鐵釘釘的事情。


鯉行者


一句話就能解釋:銀行沒錢就提高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錢多的時候就降低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所以銀行大面積吸儲,那就是銀行錢包空了。



解釋一下:


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貸款,除去要上交給央媽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其他80%的資金銀行會選擇來放貸。


現在銀行“吸儲”就證明銀行的資金變少了,銀行賺的少,所以銀行想要大量存款,同時,貸款利息會增加,因為市場供不應求,想貸款的人多,銀行錢少。



而近幾年因為支付寶、微信零錢等等這些的衝擊,導致銀行失去了其魅力,因為銀行的存款利息實在太低了,並且不夠靈活,所以導致儲蓄減少,當然也與國家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有關。國家為了鼓勵投資,降低利息和法定準備金,鼓勵老百姓多貸款創業、讓銀行的錢流動起來,也是導致銀行缺錢的原因之一。



一杯思考


意味著銀行缺錢——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在很多人印象裡,銀行有得是錢,銀行怎麼會缺錢呢?什麼時候去銀行取錢也沒有說沒錢讓等等的呀。

表面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但這是央行強制規定的,儲戶存取自由,銀行不能限制不讓儲戶取錢。



但實際上銀行是最缺錢的。

從2010年至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呈增長勢頭,截止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4萬元。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儲蓄率卻從2010年的51.55%逐步降低到2017年的46.38%。作為一個有著悠久儲蓄文化的國家來說,逐步降低的儲蓄率是不可理解的。

可能有人會說了,收入增長的多,即使儲蓄率降低,整體儲蓄額是增長的呀。事實是儲蓄額也沒太多上漲。

用戶有了更多的錢,但這個錢卻沒有存到銀行。你說銀行著急不?



最近幾年各種寶寶類產品確實分散了大量用戶資金,這是影響銀行儲蓄存款額的主要原因。

所以銀行為了吸儲也在不斷變換花樣,存款不行就主推理財。

相比定期存款,銀行推出的各種理財產品顯然對用戶更具有吸引力。隨著餘額寶收益降到3%以下,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同時理財產品也更靈活。

每家銀行對吸收存款都是有硬指標的,這個硬指標關乎著每個分行從行長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升職、加薪甚至月度、季度、年度獎金都與此密切相關。所以銀行會想盡一切辦法吸儲。所以才有“一人進銀行,全家跟著忙”一說。


坤鵬論


銀行大面積吸儲,感覺這是銀行的一項持續性的工作。這意味著存款對銀行的重要性。做為一家商業銀行,最基礎的業務就是存款和貸款業務。而吸收存款是銀行開門營業的基礎。不是一直有銀行把“存款立行”做為經營理念嗎?

事實也是這樣的。如果沒有存款,相當於銀行沒有了資金來源,沒有了資金來源,拿什麼去發放貸款呢?我們中國現在的銀行,主要是以存貸款的利差來支撐收入的。

為了攬存款,銀行也是用心做活動的。比如,在元旦和春節兩節期間,銀行會組織開門紅營銷活動,在別的季節交替或者節假日,進行相應的策劃活動,或者發放獎品,吸引存款,或者提高存款利率,發佈新產品,招數多,給客戶讓利也大。

由於存款利率市場化,各家商業銀行可以自主確定存貸款的利率。所以,我們在和銀行打交道的時候,尤其是存款的時候, 不要忘記多做一下比較,儘量挑利率高些的銀行和存款產品來存,可以多得一些利息。

本人專注於分享與銀行相關、和生活貼近的財經內容,歡迎關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國民存款減少的根本原因是通貨膨漲,錢放在銀行就縮水,十年前的一萬元和現在的一萬元能比嗎?再過十年一萬元還頂得現在的一千元嗎?所以不要怪老百姓不存錢,而是事實告訴他們不能存,有點錢不如去買房或消費掉。想想60、70年代,我們一發工資首先就去銀行存錢,還巴不得存三年、五年期,因為利息高一些嘛。那時物價穩定,十年米,面、油都不會漲一分錢。現在呢,什麼都在漲,一年一個樣,甚至一月一個價。誰還想存錢?如果國家保證,物價三年五年不準漲,我保證,銀行存款一定噌噌的往上竄。


陳學忠2


銀行大面積吸儲當然是意味著流動性緊張,銀行也缺錢,原來那種躺著賺錢耽誤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銀行都在想法設法吸儲,是因為如下原因:

一,互聯網金融吸納存款

現在互聯網發達,加上智能手機發展,人們上網時間加長。互聯網金融無處不在,大多數人微信和支付寶長期有餘錢,這就是無息存款啊。也可以理解為大部分閒置資金都在網上放著。

二,利息太低

銀行存款利息太低了,大家沒有動力為了那點利息去折騰到銀行線下排隊去存款,網銀使用也不方便,因為不是經常使用的工具,而且每家不一樣,跨行還需要手續費。一句話:利息低,操作麻煩。

三,人們投資意識增強

人們投資意識也增強,互聯網理財也很方便而普遍。更多人選擇其他投資,海外資產,證券等,這些也導致銀行存款低。

四,消費意識提高

有句俗話:七零後存錢,八零後投資,九零後負債。新生一代的消費意識提高,沒有存款的習慣。

總結:銀行存貸時代過去了,未來銀行進入金融服務時代了,境外服務,資產增值服務等等。銀行必須改革,在不改革,發展也會倒逼他們覺醒起來。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20多年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覺悟行果修渡》創投課導師、《財富人生密碼》財富增值課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創始人,感謝關注,期待與您深刻交流……


合偉說


今年以來包括微眾銀行、網上銀行等民營銀行推出智能存款產品,這類產品往往是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率最高可達4.5%,遠超傳統銀行。

但是最近這款產品受到了監管部門的注意,甚至一度被叫停,這是為什麼呢?在監管者看來這就是一種高吸攬儲的方式。



實際上,銀行存款早已對普通客戶失去了吸引力。銀行之間的存款爭奪戰日益激烈,為了吸引存款,各大銀行不斷上演上調大額存單利率、減費送禮、發債留存客戶、產品設計時間錯配等“吸儲大法”,甚至借鑑保險業拉客戶的做法。


那麼銀行為什麼要這麼大力吸儲呢?原因很簡單,銀行沒錢了。

銀行是最缺錢的,對於銀行,錢即是它開展業務的原料,也是它的產品,可以說銀行的一切都是圍繞錢在打轉。

從2010年至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呈增長勢頭,截止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4萬元。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儲蓄率卻從2010年的51.55%逐步降低到2017年的46.38%。作為一個有著悠久儲蓄文化的國家來說,逐步降低的儲蓄率是不可理解的。

可能有人會說了,收入增長的多,即使儲蓄率降低,整體儲蓄額是增長的呀。事實是儲蓄額也沒太多上漲。

我們都知道近幾年貨幣貶值很厲害,而現在的理財方式也逐漸多樣化了,特別是很多年輕人把現金都買房、買股票、買基金了或者放在支付寶和微信上面了,銀行為了吸儲也在不斷變換花樣,存款不行就主推理財。

相比定期存款,銀行推出的各種理財產品顯然對用戶更具有吸引力。隨著餘額寶收益降到3%以下,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同時理財產品也更靈活。

前幾年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特別是P2P給出的高額收益使得大量的資金流向其他平臺,銀行的壓力是很大的,沒有儲蓄就不能放出貸款,這樣就沒有收入,而銀行也是要生存的。

所以很多每家銀行對吸收存款都是有硬指標的,這個硬指標關乎著每個分行從行長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升職、加薪甚至月度、季度、年度獎金都與此密切相關。所以銀行會想盡一切辦法吸儲。所以才有“一人進銀行,全家跟著忙”一說


貧民窟的大富翁


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是銀行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在這兩個基本職能之上,銀行還有一些企業之間的收付、結算等諸多金融服務。

但是,作為主營業務的收儲和放貸,是永遠也不能丟棄的。因為一收一放之間的利潤可是非常驚人的。

舉個例子,以上是基準利率,實際上各個利率都有一定上浮。在不考慮央行存款準備金情況下。假定儲蓄全部以1年期定期利率1.5%來計算,貸款以1年期貸款利率4.35%計算。之間存在2.85%的利差。即假如銀行吸收了100億的存款,同時放出去100億的貸款,一收一放1年時間就能賺2.85億利潤。

而實際上銀行的真實利潤可能遠遠不止這些。

去銀行存錢的都知道,即使銀行有活動,也不過是幾桶便宜的豆油或者洗衣粉。

但是去銀行貸款的都知道,即使銀行有大筆的閒錢,你要不多付出一些,是不會輕易拿到名義利率的貸款的。

所以,吸收存款就是銀行賺錢的最大動力。

當然,現在社會發展,經濟發達,各個銀行之間也存在很大的競爭關係,尤其是當下經濟環境下行,社會當中流通的貨幣減少,銀行間也逼迫開展存量資金博弈時代,所以積極的吸收存款也是迫不得已的。

這既反映出銀行缺錢的現狀,也表明當下社會缺錢的現實。

最現實的就是大家手中沒錢可存了。

一方面可能是現在大家賺不到錢,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賺到的錢都投入到了比存銀行賺利息還划算的領域,比如前幾年炒房子。

就目前社會情況來看,大概率是以上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現在經濟下行,大家普遍反應賺錢難;另一方面這兩年社會財富大量湧入房地產等固定投資領域,造成社會貨幣流通量減少。綜合作用下,造成錢少,銀行則大力吸儲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