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該自稱什麼呢?有哪些相應的記載?

有伱就無求了


咱先說說“朕”字的由來以供周知,話說這個字在秦始皇以前並沒有專屬定義,在秦王嬴政統一了全國成為了始皇帝之後,開始給各種的事務定規矩,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什麼的,到了皇帝本人這裡,也開始講究起來,當時的大秦丞相李斯給秦始皇上了個摺子,在摺子裡李斯強烈建議,為了凸顯皇帝的威儀,應該把“朕”這個字設定為專屬,普天下只能皇帝使用,別人不準使用,這樣可以使“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秦始皇聽聞後欣然採納之,並且在今後的皇帝圈中普遍的沿用了這個規章制度,並一直到大清朝。

話說中國歷史中的皇帝有幾百個,但真正能活著成為太上皇的還真沒有多少,隨便列舉一下幾位非常出名的吧,比如話兒說第一位太上皇是秦莊襄王贏楚,中間著名的有唐高祖李淵、宋徽宗趙佶、明英宗朱祁鎮,但這哥兒三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這個太上皇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他人脅迫的,所以他們這個太上皇著實沒有面子,要說最牛逼的太上皇當屬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由於壽命太長,在自己坐滿一個甲子(60年)後,主動兌現承諾,把自己的皇位通過禪讓的方式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嘉慶皇帝,然後還舉行了禪位大典,但然並卵,禪位後的大權還是死死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他退休後,對自己怎麼稱謂,倒是還真有記錄,比如說,據正史記載在他的一份詔書裡這麼一句話:一切軍國事務。朕仍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


所以今天的謎題就揭開了,雖然他不做皇帝了,但他升級成更牛的太上皇了,就像博士升級為博士後一樣了,所以他對自己的稱謂依然沒有任何變化,還是稱自己為朕!






老豬的碎碎念


簡單來說,得看太上皇是怎樣當上的太上皇。

我國曆史上有二十餘位太上皇,可分為追尊和生前尊封兩種,後者又可以分為沒當過皇帝的太上皇和當過皇帝的太上皇,一般而言,當過皇帝的太上皇都是尊為太上皇帝,雖然名頭很類似,權力卻差得遠了,至少太上皇帝是曾經掌握最高權力的。

被追封的太上皇有兩位,秦始皇生父秦莊襄王子楚和老子生父李敬。

秦始皇統一後創皇帝稱號,追封父親為太上皇,同時他將先秦時期人人都能用的自稱“朕”規定為皇帝專屬,其餘人不得使用,否則就是僭越,要殺頭的。

至於秦莊襄王本人的自稱,當然是先秦時期盛行的寡人,意為寡德之人,表謙虛,秦莊襄王的叔祖父秦武王的志向就是“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李敬,又名李乾,據《新唐書》記載,他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即李耳)之父,唐朝以老子為先祖,追尊老子為帝,上廟號大聖祖,老子之父也被唐玄宗追尊為先天太上皇。作為一個普通的士,李敬的自稱無疑是吾這種,當然,他那個時代“朕”還是大路貨,屈原《離騷》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這句子要是放到秦朝以後寫,屈原可以流放了。


生前尊封的太上皇就比較多了

最特殊的莫過於劉太公了,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生父,一直從戰國熬到漢初,幾十年亂世對他影響不大,要是再活幾年,劉邦都熬不過他。

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後,有一件事很尷尬,他是劉太公之子,對父親行禮是很正常的,可劉太公卻又是劉邦的臣子,君主向臣子行禮就很不正常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邦活學活用,把劉太公尊為太上皇,劉太公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還是沒當過皇帝的。

劉太公的自稱肯定不是“朕”,因為那時候禮法比較森嚴,他沒當皇帝,肯定不能自稱已成為皇帝專屬的“朕”。據《史記》記載,劉太公在給劉邦行禮時,曾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這時候他還不是太上皇,如果劉邦沒給太上皇定自稱的話,很可能劉太公還是自稱“我”,如果劉邦有規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劉太公成為太上皇后再沒有值得記錄的話,所以我們也不清楚他當上太上皇后自稱什麼。

劉太公之後的太上皇,都是當過皇帝的,不論他們是主動退位還是被迫退位,名義上他們都是曾經的皇帝,自稱“朕”是肯定的,新任皇帝在他們面前也只能自稱為臣。

像李淵,是被逼退位的,據《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貞觀年間一次宴會上,李淵誇李世民治下的唐朝"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李世民立刻給老爹戴高帽:“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我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是清高宗乾隆帝,他是主動退位的,退位後仍然把控政權。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帝在退位後中的詔書稱“一切軍國事務,朕仍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嘉慶帝只是個嗣皇帝而已,不是真正實權皇帝。

當然,“朕”是皇帝的正式自稱,一般人不能用,但不代表皇帝不能用一般人的自稱,比如“我”、“吾”這些,皇帝喜歡用就用,太上皇也一樣。


平沙趣說歷史


我國曆史上一共出現過17個太上皇,這些人中有的是沾了兒子的光,從一介平民成了太上皇;有的則是被兒子搶了皇位,被迫讓位退居二線;還有的則是主動讓位,雖然是太上皇,但是權力仍在手裡。

而前幾種的稱呼恐怕很難再見於史料了,比如說,中國第一個太上皇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嬴子楚,也叫異人,莊襄王,但這是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獨創“皇帝”稱號後,給自己父親追封的,所以贏異人沒辦法自稱。

再比如中國第一個活著當上太上皇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老頭種了大半輩子地,兒子造反成功登基坐殿,把他尊了個太上皇,你讓他稱孤道寡,估計老頭也習慣不了。

而被迫讓出皇位的,比如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就被迫退位,做起了太上皇,連政治舞臺都沒了,最多稱個“孤”,或者“寡人”。

而事實上,舊唐書裡記載李淵被退位時的那句話,連孤和寡都沒有說,原話是:

“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一個“吾”字道出了李淵被迫退位的無奈。

而接下來的乾隆皇帝退位太上皇可就不一樣了,人家是主動讓出皇位,注意,是讓出皇位,但卻並不意味著讓出權力。

事實上,乾隆退位後,依舊“訓政”,仍然住在養心殿,其規格和權力在嘉慶之上,太上皇乾隆仍然自稱“朕”,諭旨稱“敕旨”,奏章上若出現“太上皇”,要高出三格抬寫,而“皇帝”二字,則只需要太高兩格即可。

可見,乾隆這個太上皇和前面的那些個是不一樣的,除了名字和皇帝不一樣,其他的權力和稱呼依舊如故。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太上皇還是自稱朕。

朕這個字就是專門給帝王使用的。太上皇是退位,不是被廢位,當然還是帝王啊。

舉個例子

乾隆在退位後,仍然是自稱“朕”。下面都是他在傳位給嘉慶後下達的諭旨:

嗣後凡遇元旦、及朕與皇帝壽辰慶節。

除此以外,乾隆還吩咐過:

一切軍國事務。朕仍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

由此可見,太上皇帝的自稱仍然是朕,這點應該是無誤的。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第一位太上皇地——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應該自稱什麼?

劉邦做皇帝之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尊奉父親的位份,所以劉太公身邊的人還對他說,不能讓作為皇帝的兒子拜見他這個人臣。


劉邦前來見劉太公時,劉太公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

劉邦看到後大驚,詢問具體情況後才尊封父親為太上皇。劉太公沒有做過皇帝,大概也是不習慣自稱朕的。

總而言之,除了劉太公這個特例外,大部分太上皇都自稱朕。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種那個疑問。

歷史上有幾位太上皇

其實我國的歷史幾千年,出現過的太上皇並不多,一共有17人,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邦奪得天下之後,建立漢朝,他的父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世的太上皇,在這之前其實也有,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是這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的尊稱了,那時候秦莊襄王已經不在人世。

還有就是我們知道的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當過幾年的太上皇的。讓然這中間還有幾位,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太上皇自稱什麼?

大家知道,皇帝自稱為“朕”,影視劇中也經常出出現:“朕,如何如何。。。”

其實,太上皇也是自稱“朕”的,在歷史記載中有這樣一本書,叫做《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里面記載了唐肅宗登基後,唐玄宗的的一段話。

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 意思大概可以看懂了吧,就是朕是太上皇,軍國大事你們可以先去向皇帝稟報處理,過後在告訴我就可以了。

這下大家明白了嗎,其實太上皇依舊是稱自己為“朕”的。

希望解答能幫到您哦


我是二魚


在《資治通鑑·唐紀》裡有明確記載:“上皇稱朕,命曰詔;上稱予、吾,命曰敕”。

中國歷史上有太上皇的記載有十幾位吧,稱呼也不一,主要是看怎麼成為太上皇,小編簡單來說有已去世被追尊,活著被尊,禪位(被動、主動)等幾種。

追尊為太上皇的有第一位正式被尊稱的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和唐玄宗隔代追尊老子之父李敬為太上皇外沒有死後被追尊為太上皇之例,這個就不涉及稱呼。

另一類就是生時已被尊為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但是史料對其記載極少,不好判斷其自稱什麼。

其次就是生時已被尊為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但是史料對其記載極少,小編也無法判斷。

還有一個清朝乾隆,禪位後尊稱為太上皇,在皇權的行使上,乾隆仍以“朕”自稱,諭旨仍為“敕旨”,而且他還規定:尋常事務由嘉慶帝處理,而一旦涉及軍國要事或者官員任免,必須經由乾隆親自過問;凡是新任的府道以上的官員,叩謝完皇帝后,還要到太上皇處謝恩。

還有其他像李淵,被兒子所迫被禪位的;像李隆基、趙佶等因戰亂而禪位的,後期記載很少,基本上生活圈子都固定在某個地方,史料記載不詳。


心周心長客91


雖然歷史上活著當上太上皇的非常少,不過還真的有相關的記載。古代最著名的太上皇乾隆肯定算一個,乾隆在位60年的時候主動退位,把皇位讓給了兒子嘉慶,自己當了太上皇。

清廷的官方史料《清實錄》裡,就記載有乾隆當了太上皇以後的生活。不過乾隆屬於退位不放權,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帝了,但是大權還是牢牢抓在手裡的。他的一份詔書裡這麼一句話:

一切軍國事務。朕仍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

意思很明白,國家大事還是老子說了算,嘉慶皇帝要隨時跟在旁邊,多學著點怎麼處理朝政。同時裡面也提到了關於太上皇的自稱,依然是朕。

類似這樣的詔書,清實錄中記載的還有好幾條。從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太上皇雖然已經退位了,自稱卻沒有改,依然還是叫自己為朕。

而在唐朝也有過這樣的記載。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唐玄宗,因為搞出了安史之亂被迫退位,不得已當了太上皇。當時已經當了太上皇的唐玄宗,對外也都是自稱為朕的。


漂浮菌


太上皇作為皇帝的父親,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個另類群體。縱觀中國數千年的王朝史,皇帝自秦始皇起共有400多位,但太上皇相比之下卻寥寥無幾,說來說去也不過就這麼些人(不包括後來追封的):劉邦之父劉太公、唐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乾隆。


之所以兩者的數量有著巨大的反差,歸根究底還是老皇帝不肯放權。很多皇帝明明在他執政晚期自己早已年過花甲(年逾古稀),這個時候他們聽力退化、視力模糊,就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怎麼還能治理好國家,造福百姓呢?但是因為對皇權的貪戀,所以大多數人寧肯“佔著茅坑不拉屎”也不會讓位於後起之秀。 正是源於太上皇這個群體的特殊,才讓人們對他的一切愈加好奇,這裡題主所提出的問題是太上皇如何自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朕”的歷史淵源

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

“朕”原意是指舟中之火,後來在使用中逐漸引申出了“我”的意思。本來“朕”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自我稱謂,和“予、吾、餘”都差不多,人人可用。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逐漸成為皇帝


的專享。

太上皇自稱

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朔,舉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為皇帝,尊上為太上皇帝。——《清史稿·高宗本紀》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履行“在位六十年傳位嗣子”的諾言,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並舉行了隆重的傳位大典。這宣告著長達六十年的乾隆王朝正式落下了帷幕,也意味著“康乾盛世”走到了終點,從此步入了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嘉慶王朝。

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清史稿·高宗本紀》

但是乾隆畢竟當了大半輩子的皇帝,久在萬人之上俯視一切的他會捨得就這麼退居二線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早在退位前夕的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他就已經想好了將來朝政歸於誰手的問題,之後又一再向天下人強調自己仍然是大權在握,並不是真正的“歸政致閒”,甚至在傳位大典剛剛舉行十多天後,乾隆在接見朝鮮使臣的時候都不斷向他們申明“朕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說明自己還是大清朝的當家人,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可以充分看出乾隆的“退休”不過是假客氣,是迫於之前承諾的不得已之舉,這也註定了他最多隻能給兒子嘉慶名義上的皇位,卻不會交給他實實在在的皇權。


從乾隆禪位後下發的旨意來看,太上皇即使身不在皇位之上,依然還是可以使用“朕”這個皇帝的專屬詞彙的。至於那位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特殊的太上皇:劉太公,關於他的相關事蹟史書記載甚少(以至於連他的名字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他會不會用“朕”來自稱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個人感覺他應該還是不會用的,畢竟人家當了一輩子的農民 ,八十歲才沾了兒子的光成了太上皇,又怎麼會去擺那個譜呢?


棍哥觀史


太上皇稱呼一般分兩種稱呼

1.生前主動讓位給後者

2.被迫下位

本文主要介紹第一種,歷史上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乃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痛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太上皇也是皇帝,只要不是被迫下位,一般還是會自稱“朕”、“孤”,大臣稱上皇或陛下(公開場合下),私下稱今上-《舊唐書》


知識源於閱讀


太上皇的自稱也是“朕”。

朕,是第一人稱的代詞,意為我。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爾雅·釋詁》說:“朕,身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議將“朕”作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

此後的兩千年裡,除非是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整個東亞漢文化圈裡一般只有一人能自稱為“朕”,即唯一的皇帝。而像朝鮮半島的歷代國王就只能自稱為“寡人”或者“孤”,直到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後,其國君才自稱為“朕”。


古代的皇位繼承,一般是上任皇帝死後,繼承人才能登基,才能繼承皇位。但有時候遇到特殊情況:繼承人繼承皇位之後,上任皇帝還在世,這時候就出現了太上皇。

太上皇是已經退位的皇帝。

也就是說,太上皇也是皇帝,皇帝既然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然也就自稱為朕。

例如,《舊唐書》中就記載了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之後說過的話:“朕自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

意思是,我現在已經是太上皇了,軍國大事先交給皇帝處理,然後再告訴我。

再比如《清實錄》,《清實錄》記載了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的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乾隆的自稱:“一切軍國事務,朕仍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從中可以看出,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的自稱也是朕。

事實上,除了劉太公,也就是劉邦的父親之外,其他太上皇的自稱都是朕。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比較特殊,他從來沒有當過皇帝,劉太公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從來沒有當過皇帝卻成為太上皇的人,因而劉太公就沒有自稱朕的習慣。除了劉太公,其他太上皇以“朕”為自稱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