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国洛阳的历史简介?

上官熙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帝王辈出。

以下历史名人,或生于洛阳,或葬于洛阳,或长期生活于洛阳,或功业创立于洛阳。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洛阳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师,在洛阳造酒。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商朝:

商汤:灭夏后称为武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还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纣时,聚八百诸侯于孟津,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称周公。 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伯夷叔齐:劝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史称周王朝为东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

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还有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的白圭,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

秦朝: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

西汉:

刘邦:刘邦称帝,定都洛阳三个月,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还有西汉名臣,贾谊、桑弘羊。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建立者。建都洛阳。25-57年在位。

班超:出使西域,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固:投笔从戎修《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还有东汉名将,马援、窦宪等,东汉文学家,许慎、蔡邕等。

三国:

魏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曹操长子。

司马懿: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卒于洛阳。

关羽:蜀汉名将,忠义的化身,封建社会被尊为武圣,与孔子齐名,首级葬于洛阳。

此外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董卓、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钟繇、稽康、阮籍、马钧等。

西晋南北朝:

司马炎:自立为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建都洛阳。

左思: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陈寿,楚著作郎,终御史治书,在洛阳撰《三国志》。

祖逖:闻鸡起舞,志向宏远。

刘琨:西晋诗人,军事家。

还有西晋名将杜预,注《九章算术》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另外还有裴秀、石崇、绿珠、潘岳、桓温等。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

还有檀道济、高欢、兰陵王高长恭等。

隋朝:

隋炀帝:隋代第二位皇帝,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还有隋朝名将韩擒虎、贺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难有比者,定东都洛阳一战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称帝后三次来到洛阳,共两年时间。

长孙皇后:洛阳人,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无忌:字机辅,洛阳人,文德皇后之兄。好学,有筹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齐国公。

玄奘:通称为唐僧,古今以来,翻译经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谁焉。

武则天:自立为则天皇帝,国号为周,在洛阳称帝,史称“武周”。

狄仁杰:唐代名臣,不畏权贵,正直无私。

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洛阳,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开元年间曾都洛近十年。

王维:唐诗人、画家。字摩诘。

李白: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并与杜甫在洛阳相会。

杜甫:盛唐大诗人,长期生活于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尊为画圣。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张旭: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F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长期生活于洛阳。

颜真卿:创立书法上另一种的新风格,后宋代四大家的书法,皆受颜真卿笔法的影响,因此颜真卿算的上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 葬于洛阳。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白居易: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影响极为广泛。晚年隐居于洛阳。

葬于洛阳。

刘禹锡:洛阳人,中唐诗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

李商隐:长期生活于洛阳。杜牧,曾在洛阳任御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其先太原人,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后隐居洛阳香山 ,并葬于此。(香山,在龙门山对面)。

还有与洛阳有关的名人有张说、许远、元稹、孟郊、李贺、韦庄等。

五代:

朱温: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

李存勖: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另外还有石敬瑭,灭后唐。建晋,建都洛阳。

宋代:

李煜: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 葬于洛阳。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洛阳人。 赵光义,宋第二代皇帝。

赵普:北宋名臣。字则平。洛阳人。北宋名臣吕蒙正、富弼,洛阳人。

司马光:北宋名臣,史学家。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曾在洛阳任西京留守,作《洛阳牡丹记》与《新唐书》。

邵雍:北宋哲学家。后居洛阳。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葬于洛阳市伊川县。

程颢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洛阳伊川县人。

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

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未选入,比如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等 隋朝的王世充,独孤皇后,单雄信等,唐朝名相姚崇,宋璟,李德裕等以上都是与洛阳关系密切的名人,可以说北宋以前的名人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等绝大多数都来过洛阳。


用户4297619558145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洛阳【华夏第一王都】、【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其中【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国务院立洛阳—华夏第一王都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火荣


中国开始的地方,河洛文明发源地,华夏文明发源地


谁家玉笛听落梅


早在50万年以前,河洛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原始文化的创造。上古时期,一匹“神马”自黄河中段浮出,背负“河图”,上面刻画了一些图案和数字。伏羲氏依照这些图案和数字演化而成“八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洛河又出现了“神龟”,龟前刻有字,称之为“洛书”。大禹依据洛书治黄河成功。《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从河图洛书开始,拉开了河洛大地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以及1529年的都城史。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西晋时期写出《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的左思也说:“河洛为王者之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中心。

洛阳是九朝古都,如果将一些纷争时期的的国家算在内,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定都。九可以说是个虚指,意思是无穷大。历史上“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等主要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是建都时间早,建都历史长(1529年),建都朝代多的古都。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据考证夏朝建都在二里头,即今天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村。我们在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特别是国家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考古探索,在二里头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早的宫殿遗址,这些宫殿遗址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由正殿、庭院、廊庑和门道所组成,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由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可知,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根据碳十四测定,二里头遗址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历史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社会进入私有制,进入了周朝,周公在洛阳建了两座城:一座叫王城,一座叫成周。王城是诸侯朝见周王,居住西周贵族的地方,成周是驻防军队,安置殷商遗民的地方。今天的周王城广场,就是当时王城的遗址。在洛阳城市改造的时候,当时中国银行准备修建,在挖地基时发现了车马坑遗址等一些历史遗址,洛阳市政府立刻保护了起来。在清理遗址时发现了一座马车前面拉车的有六匹马的尸骨,解决了历史上天子座驾是四匹马还是六匹马的千年悬案。洛阳市同时也把车马坑及其他的遗址保护起来,在地下建起了天子驾六博物馆。在地上建成了周王城广场,今天已经是洛阳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了。而成周后来成了汉魏洛阳城的雏形,位于今天白马寺的东边。

公元前770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杀,他的儿子即位,即后来的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当时东周的都城就在王城,历经了十三王,三百余年。王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高级名城,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城市,建筑规模很大,据史料记载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呈长方形,城郭四面共有三道门,每个门有三条道,男子走左边,女子走右边,车辆走中间,这就是今天男左女右的由来。当时王宫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探,前面有朝会群臣的宫殿,后面有商业交易的市场,即所谓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上古时代,周王城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排列井然,创造了当时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王城的建筑,对中国后世的城郭建筑,宫殿建筑,宗庙建筑以及陵墓建筑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代的咸阳,汉唐的长安,宋代的开封,明清的北京都是中华传统建筑形式的体现,而这种建筑形式正是来源于周王城。

汉魏时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定都于洛阳,从西周建城周城到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的又一次大规模建设,汉魏洛阳城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规模大的古城,在中国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魏洛阳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位于汉唐两大盛世的中间过渡期,对于了解从古代的中世纪的社会形态转变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尤其在都城设计规划上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先秦都城皆宫城与民居依地势高低不对称,不规则的分布。汉魏洛阳城南宫、北宫的安排已显露出中轴线的萌芽,对后世的都市布局产生了积极影响。隋唐长安城正是在汉魏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在中国都市发展序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北魏洛阳城规模之大,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见范围内大的城市,当时欧洲城市规模远小于此。后来的唐长安城面积约等于汉魏洛阳城面积。从北魏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起到公元534年迁都邺止,总共42年,规划中的里坊居民并没有注满,在外城里还有不少空白地带。即便如此,在1500年以前能出现这样规模的城市规划也是一个奇迹。

我国历史上南北朝对峙长达170年,到到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而告终。隋文帝定都长安,公元604年,太子杨广杀死父亲继承皇位,他就是隋炀帝。604年的冬天他来到洛阳,登上邙山顶,南望伊阙,他看到了伊洛河两岸开阔、平坦,就说道:“这不是‘龙门’么?自古以来,历代帝王何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回答说:“前代所留,正是等待陛下您啊!”隋炀帝一听十分高兴,便决定在汉魏洛阳城以西18公里处重新建都。第二年春天,隋炀帝命令尚书令杨素、杨达、宇文恺受命营建东都洛阳,一个月所使用的工匠达200万人,相当于秦始皇修长城所用人口的十倍,历时一年时间,营造完毕。次年四月,隋炀帝率文武大臣进驻洛阳城。隋朝共37年,其中15年在洛阳定都,其后唐代时期的后梁和后唐曾相继以此为都,其中唐代约45年,后梁14年,后唐13年,这座新洛阳城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之一——隋唐东都洛阳城。隋唐东都洛阳城,介于东周王城与汉魏洛阳城之间,背靠邙山,南临伊河龙门,东边有瀍(chan)河,西边有涧河,洛水纵贯其中,是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洛阳1529年的都城史在中国八大古都中绝无仅有。中国其他七朝古都名称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发生了变化,例如南京叫过建康、建业、天京、金陵,北京曾经叫过范阳、涿(zhuo)郡\\、大都、北平。而洛阳这座千年古城名称一直未发生变化,一直都是叫洛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洛阳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1529年的都城史,对中国人的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根本,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来统治人民,这三种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长达几千年,而这三种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都与洛阳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儒家思想由孔子所创。儒家思想的根源是“礼”,也是后世所称的五经之一。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自黄帝开始就有了礼制。夏商两代继承发展为夏礼和殷礼。西周时周公在营造洛阳城时,在洛阳集三代礼制之大成,创造了灿烂辉煌无所不包的《周礼》。周天子以《周礼》治天下,奴隶制走向繁荣,国力达到鼎盛。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互相征伐,礼崩乐坏,人们饱经战乱之苦,渴望结束这水深火热的生活,重建文明礼仪的社会秩序。世之中,鲁国出了一个非凡之人。这个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祖上是河南商丘市夏邑人,是商纣王叔叔齐子和魏子的后人。商丘当时正是宋国的领土。孔丘三岁丧父,家道中落,由母亲一手抚养养成人;他自幼天资过人,勤学好问,尤其对礼制特别关心。他所在的鲁国原本是周公儿子伯离的封地,这里仍然保留着周代礼制的遗风,因而孔丘对周礼有所了解。他的妻子是宋国人,宋朝是殷商后裔微子的封国,那里也有殷礼的遗风,孔丘到宋国参加过葬礼,了解了一些殷礼知识。通过对周礼、殷礼的一些了解,孔丘意识到礼制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一个没有礼制的社会,必然天下大乱。礼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要治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必然要有新的礼制出现,而新的礼制出现,必然由新的知识来构成。因此孔子留心学习天文地理、音乐、军事、数学各方面的知识,到三十岁时,他已经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问家了。鲁国有不少青年向他拜师学习,尊称他为孔子。这样,孔子的名字在鲁国就传开了。

但孔子认为他对周礼的了解太浅薄了,洛阳是周礼的诞生地,又是周文华的中心,他觉得他有必要去洛阳学习取经。他把想法告诉了鲁国国君,鲁君表示大力支持,给了孔子三辆马车,两匹马,一个仆人,于是孔子千里迢迢来到国都洛阳,他亲自拜见了当时东周的柱下史老子,也就是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当时全东周博学的人。问礼之后,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入周问礼后,孔子对周礼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此周游列国,晚年开始讲学。当时孔子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在河南,当时孔子所用的话就是洛阳话。

东汉时期,董仲舒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发展和改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当时高学府太学,从东汉初年公元29年创办,一直到北魏时结束,历时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大,人数多,时间长的中央大学。洛阳太学的发展教学内容以经书为主,尤其以儒家的经典为重。东汉时期,儒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流派。讲述经学,均由博学多才的老儒口授,实行讲座制,没有统一教材,因此学生学起来很难,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有一次皇帝召集全国专家,想把经书统一下,没有成功。在汉灵帝时,当时著名经学家、书法家,命令校正五经,并把校正的五经用隶书致于46块石碑上,立于太学,作为太学的标准教材,这就是著名的“熹年石经”。洛阳太学和今天的大学基本一样,入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统考,择优录取;一种是推荐报送,同今天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一样。学生毕业后有的直接当官,有的回家教私塾,学生有的是自费,有的是免费,有的住在校内,有的住在校外。洛阳太学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教学丰碑,对传统中华文明起了重要作用。太学500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优秀毕业生和校友,诸如: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班昭,经学大师郑云、郭泰。500年之间洛阳一直都是学术中心。

北宋时期伊川学派的程颐、程颢兄弟继承了儒家文化,并且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为了一种新式儒学,后来经南宋朱熹等发展成为“程朱理学”,理学产生后,中国文学多元化结束,新的理学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宋元明清文化的核心。对后世的史学文学艺术影响较大。理学是把双刃剑,其重要的作用是为我们树立了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于中华民族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程朱理学的重要任务的张载曾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经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显示了人性的光辉、伟大与崇高。历史上,文天祥在元朝的屠刀威胁下,仍然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晚明东林党人在黑暗势力下,仍然铁骨铮铮,明清之际顾志武奔走呼号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这些话语和行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形象,闪烁着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脊果,这些都与洛阳的程颐、程颢有关,他们当时讲学最常去的就是今天登封的嵩阳书院,同时他也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今天的洛阳伊川县有二程墓,洛阳嵩县程村有二程故里。

但是理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果,另一方面也去除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现在很多人都说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德国人严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很浪漫的民族,从文学作品上基本上可以看出来一些。我们初所见的是《诗经》。《诗经》是很浪漫,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采》中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了情侣之间真诚的相思和度日如年的焦虑,成为千古名句。《诗经》中有大量反应周人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淳朴善良、富于感情,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民歌,是各诸侯国的歌曲,十五个诸侯国国风过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是周王朝京都的乐歌,大部分是洛阳地区音乐。颂,是宗庙之音,是祭祖时唱的歌曲,其中《周颂》31篇,基本上出自洛阳地区,比较全面,真实的反映了2000多年前洛阳人民的思想意识、民情习俗和社会生活,反应他们的审美情趣。《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屈原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写下了《离骚》、《九问》等著名诗作,初当作中国文化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人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军阀混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使一般士人仕途无路。另外,由于受到农民战争洗礼,中华民族思想尚未融合,儒、道、佛、玄学并立,人们思想无法统一,再次由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形成,一般士人上进无路,再加上朝代更替频繁,因此不少人都感慨人生苦短,这样很多人,特别是竹林七贤为代表崇尚自然,归隐山林,所以才有了阮籍说曹操的“时无英雄,随时竖子成名”,才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才有了竹林七贤在云台山浪漫形骸,洒脱不羁,形成了一种打破思想约束,要求思想解放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士风,这就是千古称道的“魏晋之风”。

唐朝,特别是盛唐武则天、玄宗时代,由于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兼收并蓄,思想自由,李白才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充满着夸张和想象的诗句,成为中华民族烂漫主义的巅峰,所以说我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很浪漫的民族。老祖是骨子里充满浪漫的。从诗经的浪漫,屈原的浪漫再到竹林七贤的浪漫和李白的浪漫,在宋朝时归于理性,所以才有了后世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理学束缚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一点一点的抹去了,造成了很多的悲剧。例如徽州的贞节牌坊,韩再芬唱的黄梅戏《徽州女人》中说:前世不修,生在会周公。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断送了很多人的幸福。所以明清时期,小说创作才开始发展起来,《金瓶梅》的作者都不敢写出自己的名字,乙”兰陵苦笑生“代替。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也与我们的浪漫情节缺失有关,;另外很多人抨击武则天的面首张氏兄弟,以及捏造武则天与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之间纠缠不清的暧昧,因为一个女人当皇帝总让他们感到不是滋味,另外骨子里看不起佛门中人的儒生生硬的非要把一个女王与一个和尚联系到一起,这也是因为他们缺失浪漫情怀。八股取士制度进一步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中华民族的辉煌从此不再,但好在中国文化从宋朝回归理性,在毛主席身上重新返回浪漫上,毛主席是现代浪漫主义最集中的体现,才有了他自己所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以说儒学每一次发展都是发生在洛阳,正是如此,洛阳一直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中心区域。

道教家思想形成于洛阳,老子是战国时楚人,也就是今天河南周口鹿邑县,也有说法在安徽亳州涡阳县,老子当时做的官是周朝的柱下史,是一个史官兼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做柱下史做了三十多年,在洛阳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来在函谷关创作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因为他做图书馆馆长的优越条件,老子对夏商周以来的制度、掌故、文化典籍都很熟悉,加上洛阳市当时社会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他对于社会各方面矛盾的观察也比较深,所以经过积累,他在洛阳创立了道家学说。这既是老子对华夏文化的贡献,也是洛阳对华夏文化的贡献,他的清静无为思想放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安宁生活的迫切追求,无为而治在一定的时期也是很有效的,例如西汉前期就执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时十分有效的,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思想的精华,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佛教诞生于洛阳。佛教是外来户,户口是印度,佛教创造人是释迦牟尼,俗名叫乔达摩.悉达多,跟孔子是同一时代的,比孔子大6岁。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做梦梦到金光飞神,第二天问群臣,这是什么神?大臣傅毅回答道:“西方有神,号之曰佛。”于是汉明帝派遣秦璟、蔡愔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经寻求佛法,蔡愔等人到达大月氏,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内碰到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请他们用白马托着佛经和释迦像来中国传教。他们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5年到达洛阳。汉明帝出洛阳城十里相迎,并把他们安排在鸿胪寺内,两位高僧在这里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后来到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僧院。因为佛经、佛像是用白马驼来的,而二位高僧居住于鸿胪寺内,因此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把两位高僧修行居住的僧院命名“白马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洛阳也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佛教也是早在洛阳确立。

佛、道、儒三种学说荟萃了洛阳,并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中心思想。佛教讲求积德行善、儒家讲忠孝两全、道教讲求清心寡欲,他们都用思想约束每一个人,让他们中国式的好人。这三种思想形成于洛阳,并由洛阳向外传播,奠定了洛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汉、后唐、定都于洛阳,使洛阳留下了如若星河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以及成语典故,我们挑一些重要的大家所熟知的与各位分享一下。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居住洛阳期间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周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出图的河就是黄河,出书的洛就是洛水,河洛地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周易八卦的故乡,阴阳五行之术的来源,后世的算命、看相、看风水都是来源于河图洛书。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这为西周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条件。公元1046年,西周文王去世,武王继位。武王率大军自镐京出发东进,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附近部落、诸侯国的首领闻讯来助威,人数多达800人。史称“八百诸侯会孟津”,今天在洛阳孟津县东北仍有一个地方叫会盟镇。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姬旦代理政务,姬旦辅佐成王,鞠躬尽瘁,史学家称他为“周公”。也就是曹操所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西周实行的是一国二京制,除了西都镐京外,还在洛阳营造了东都,在营建期间,他吸取了夏礼、商礼的精华,制定了周代礼制——《周礼》。周礼的重要作用是建立了详细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他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周公当时还在全国开展了许多天文测量活动。例如他在今天的登封也就是当时的阳城,插了一根竹竿,他发现了一种现象:有的时候影子长,有的时候影子短,于是这就是“立竿见影”的成语的由来,于是他把影子第一长的那一天命名为冬至,影子第一短的那一天命名为夏至,自此发现了二十四节气。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周公的发现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大问题,今天的我们在登封市仍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地方叫“周公测影地”,当时周公在洛阳也进行了勘测他发现以瀍河为界,河东河西都是建成的好地方,于是在瀍河以西建立了王城,为周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其他诸侯国朝拜的地方,王城位于今天洛阳王城公园下面,除了在河西建立了王城以外,还在河东建立了周城,主要是居住和驻扎军队的地方,后来二城合二无一,统称为洛邑。

东周后来分成两个阶段,史称“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曾来到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向当时的东周柱下吏请教周礼的一些问题,问完回去后开始周游列国,晚年讲学,创立了儒家学说。

战国七雄并列,以秦统一天下而终,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所对峙的汉霸二王城位于今天荥阳市广武山上。楚汉战争四年,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因为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关中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殿,当时成为一片废墟,相比较而言洛阳宫殿比较完整,于是汉高祖准备迁都洛阳,后来听从了张良、娄敬的建议才西迁都至长安,但洛阳一直是西汉的陪都。刘邦在洛阳居住期间,总结战胜项羽的缘由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语。”这就是有名的“刘邦南官论三杰。”也是成语“运筹帷幄”的由来。

东汉时期,定都与洛阳。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因而被评为中国佛教祖庭,汉明帝以儒治国,当时的太学是高学府,学生达三万多人。洛阳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汉蔡伦也在洛阳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蔡伦因此被封为“龙亭侯”。张衡在洛阳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人整整早了1700多年,所以张衡被列为世界科学家之首。

东汉末年,董卓大战洛阳城,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惨重的一次破坏,整个洛阳城尸横遍野,二百里内白骨累累,后来历经曹魏、西晋、北魏三期的建设,直到公元500年左右,洛阳城的规模,繁荣程度才走到东汉末年的水平。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洛阳先后成为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文学史上的“汉魏文章半洛阳”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名士都集中在洛阳城,建安文学诞生于洛阳,许慎的《说文解字》诞生于洛阳,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诞生于洛阳,第一部农书《齐民要术》著成于洛阳。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汉赋;而汉时期,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体裁,汉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统治了汉代文学400年,贾谊、班固和张衡都是当时著名的汉赋作家。贾谊著名的是《吊屈原赋 》,班固著名的则是《汉书》,张衡的《两都赋》都是其中非常有名的。而最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导致“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三都赋》作者是左思,少年时候学习不专心,学习书法古琴都无所收获,成年以后,闭门发奋读书,手不释卷,终于学有所成于他,由是山东临淄人,开始写成《齐都赋》,文句优美,词语华丽,后来他立志写《三都赋》。因为他妹妹举家搬迁至洛阳。左思在洛阳广泛阅读书籍,并且遍访名师,结交文人,初步了解了魏都洛阳、蜀都成都、吴都建业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于是左思进行了如痴如醉的构思酝酿,在他家的门上,墙壁上,床头甚至厕所里都备有纸笔,一旦有好的句子就立刻记下来,经过十年功夫终于完成大作《三都赋》,由于写的太好,当时的文人雅士争相传抄,一时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飞涨,造成了千古俗语“洛阳纸贵”。

魏晋在洛阳比较有名的还有石崇与王恺斗富,同样还有他结交文人雅士的会各园,当时共有二十三位名人,加上他共二十四人,号称“会各二十四友”,会各二十四友中比较出名的有左思、陆机,还有潘安,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帅哥潘安。潘安是今天郑州中牟人,姓潘名岳字安仁,因为他与中国历史上丑,恶毒的皇后贾南风也就是晋惠帝的皇后私通,实在对不起“仁”这个字,于是把任去掉,成了潘安,其实潘安不但长的帅,而且这个人十分有才,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最后一句是“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当时人们把潘岳之才比喻为江,而把陆机之才比喻为海,陆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文学创作专论《文赋》“潘才如江,陆才如海”。当时,潘安住在洛阳,好打弹弓,经常拿着弹弓到街上打人,他也知道怜香惜玉,他只打男人,不打女人,所以每当看到潘安在街上时,当时人就派女人上街买东西,而在街上的男人都拿着铁锅来挡着弹弓的子弹,有一次潘安又来到洛阳大街上,又拿着弹弓,当时人们忍无可忍,拿起刚刚所买的水果蔬菜鸡蛋什么的往潘安所乘的车子里而扔,结果造成了一个车都装满了这些东西,这就是成语“掷果盈车”的由来。

经过魏晋400年非常痛苦的民族融合之后,洛阳也开始走向自身发展辉煌的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始建都隋朝,定都于长安,长安地处吴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交通非常不利,都城虽然位于长安,但长安的经济却依赖与洛阳。随着隋朝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关中的物品特别是粮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对洛阳的依赖则更大。关中需要江淮地区的粮食,而江淮地区的粮食通过水运,无法通过洛阳西边的黄河大峡谷,只能在洛阳停靠,由洛阳转为陆路运输,而洛阳西边大都为山路,由关东运过去只能经过潼关大道,一旦运输不及时,特别是在发生灾荒的年份。长安里是无以为续。

开皇年间,关中多次发生饥荒,隋文帝不得不率文武百官及一部分吴中百姓来洛阳就食,隋文帝统一南方后,长安距离东南太远,这既不利于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又不能直接越过洛阳得到江淮财富,这样,监督洛阳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杨广继位,他就是隋炀帝,隋炀帝东巡洛阳,登上邙山山顶,望见伊阙,也就是今天龙门石窟那里,脱口就问随行大臣:“这不是龙门吗?为何先帝不在这里定都?”大臣苏威马上答道:“先帝不是不知道,而是特意为您留下的。”隋炀帝听了很高兴,定洛阳为东都,下令营建。 隋炀帝令宇文恺规划东都,宇文恺揣摩隋炀帝心理,将东都规划的极其壮丽,隋炀帝看了东都图纸,赞不绝口,同时下令尚书令杨素,杨达以及宇文恺负责营建东都,一年以后东都建成,当然虽然工程很短,但并不是豆腐渣工程。

东都是撇开旧址而建设的新城,在汉魏洛阳城以西十八里处的洛水西岸,主要建筑包括外廊城,皇城,禁城,西苑以及景仁宫,隋东都建设浩大,劳役繁重,每月服役民工二百万人,工期按十个月计算,总用民工两千万,相当于秦始皇铸造长城使用人工的十倍,其中宫殿用的大梁巨柱来自南昌,每根木材从山上运到船上,需要民工2000人,西苑上的石头来自台湾,那么这些东西是怎么运过来的?很显然是通过京杭大运河!

开皇四年,也就是公元584年,隋文帝开通了广济渠,使中原的粮食能够很快的运往关中,解决乐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材料不足,许多奇石异材需要从南方运来,陆运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南方山清水秀风光优美,隋炀帝有了强烈的乘龙舟巡游江南的愿望,于是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河道开始了大运河的开凿工程。

公元608年,隋炀帝调河南淮北民众开挖通济渠,通济渠是从洛阳西苑引洛河的水通入黄河,又从今天荥阳引黄河水到汴河中,汴河就是今天我们在清明上河园虹桥下面的那条河,再从开封把汴河和泗水连通,到达淮河,又调淮南民众十多万开挖坑邗沟,自淮安到扬州入长江,又连通长江南边的江南河,通到了杭州。从洛阳到杭州的运河段,史书称之为南运河,后来为了扩大个人声威,一直到今天的北京,这样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洛阳成为了全国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大运河的开凿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为唐朝极其以后全国的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是藏富于国,国家是非常富有的,与宋朝不一样,宋朝典型的是藏富于民,人民很富,国家很穷。所以隋炀帝即位时看到自己是如此的富有,进行了一系列大的活动,如营建东都,开通运河,三征高丽,导致了隋朝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隋朝富有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有一个隋朝的粮仓脚含嘉仓,考古学家在含嘉仓进行了挖掘,据不完全统计,含嘉仓有259个仓窖,其中有一个仓窖就发现了碳化的谷了5万斤,那259个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还不完全,不止一个含嘉仓,还有洛口仓、京洛仓等。他修了这么的粮仓,可见隋朝粮食储备的丰富。隋朝粮食储备丰富的能供天下人吃五六十年。隋朝38年就灭亡了,直到唐朝建立二十年,吃的粮食都是隋朝攒下的。

唐朝武则天时期是洛阳历史上辉煌的时期。武则天建立了周政权,改洛阳为“神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点的王朝,非常的开放,开明并且多姿多彩的。武则天是山西并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文水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掌政权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她一生的主要活动也都于洛阳有关系。武则天14时候被选为才人。被太宗封为昭仪,亲切的称为“媚娘”。太宗驾崩之后,按照当时唐朝的规定,凡没有生育的嫔妃一律出家。于是武则天就削发为尼。在感业寺出家。武则天在太宗病重期间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互有好感。当李治当上皇帝后,又把武则天从感业寺召入了宫中。她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矛盾,顺利的当上了皇后。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武则天经常替高宗处理政事,逐渐的掌握了最高权力。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周政权。

武则天的统治历来是饱受史学家争议的。可我觉得评论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帝王,应该看她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这才能正确的面对历史人物,不能把他自身的瑕疵放大。首先武则天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庶族,打击了官僚士族,顺应了历史潮流。

武则天的统治历来是饱受史学家争议的。可我觉得评论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帝王,应该看她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这才能正确的面对历史人物,不能把他自身的瑕疵放大。首先武则天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庶族,打击了官僚士族,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拔了宋璟、姚崇、狄人杰等一大批忠臣良将。即使她也提拔了一超级奸臣酷吏,但国家仍然向前发展,没有陷入内忧外患。

郭沫若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是八个字“政启元年,治宏贞观”我觉得很贴切。武则天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百姓安居乐业。

隋唐时期洛阳不公是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而且也是通过大运河衔接海上丝绒之路的起点。由于这些地理优势,洛阳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业中心。外商人达一万多家,是当时世界上外商最多的国家。因而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亚欧各国的人们。当时的洛阳城人中是100万左右。有很多的胡商,今天下午我们在唐朝出土的一些器物上或者唐三彩上可以看\\很多手牵马或骆驼的胡人。还有头小、腿短、身子粗大,驼峰间驮着丝卷、绸布、行囊的阿拉伯骆驼和维吾尔族人的形象。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大多是亚欧人,特别是波斯商人与我们的往来最为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