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現無存。右安門位於宣武、豐臺兩區交界處,現在的右安門立交橋位於南二環中部,東通開陽橋、西達菜戶營、北通櫻桃園、南達翠林小區。成了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右安門街道位於豐臺區境域的東部,距區政府 9公里。東以北京南站為界,與崇文區相鄰,南至京山鐵路,與西羅園、馬家堡街道相連,西至菜戶營 與太平橋街道接壤,北至護城河,與宣武區隔河相望。街道與南苑鄉花園鄉、右安門鄉、西鐵營鄉地界交叉,農居混雜,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古時候北京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現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它體現著君臨天下的大一統觀念。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右安門原是一門一樓。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甕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簷歇山小式,其南側面闢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闢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面正中闢過木方門。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牆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以南,接近南三環的地方過去曾經是金中都的景風門。右安門由於正對內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後才改稱右安門。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右安門原來有一座簡易的橋,跨在護城河上。上邊是灰白粗糙的水泥欄杆,毫無美感可言。它是右外和右內的分界點,是連接豐臺區和宣武區的重要通道。橋南西側,原來有一家飯館,名稱忘記了,多賣一些大眾炒菜和便宜的涼菜以及幾分錢一兩的白酒。往南有家雜貨鋪,賣些城鄉百姓居家用品。就是現在的玉林裡一帶,那時這一帶叫“二條”。橋北側稱為“橋頭兒”,東邊是5路公共汽車總站,西邊是19路和51路公共汽車總站。5路往東北,經過前門、鼓樓到德勝門;19路往西北,經廣安門、復興門到動物園;51路則向南到豐臺。這三條路線在右安門都是總站,因此大家很感方便。文革間,橋頭東西兩側,各聳立一個方柱,上邊書寫標語,紅底黃字,高大醒目。51路總站裡邊是右安門最大的企業——汽車修理四廠,人稱“四廠”。5路停車場出口東邊有一家副食店,時稱“二店”,門臉突出,馬路頓窄。公共汽車則顯巨大。每遇錯車,經常堵塞交通。二店北隔壁是一家清真肉鋪。再往北有家絨線鋪,賣些針頭線腦,拉鎖,鬆緊帶,蛤蜊油。北鄰是個衛生所,時稱“小醫院”。大夫姓張,禿頂,說話細聲細嗓。小醫院在衚衕口,衚衕北側有一家姓魏的老住戶,是右安門少有的文化人家,文革中受了苦,幾乎家破人亡。傳說後代出息,現已不知去向。再北有一間公共廁所,人稱“官茅房”,門口的燈昏暗如豆。向北幾步有一條窄馬路,叫半步橋街。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街北是一大片紅色的樓房——輕工業部宿舍。再往北是二師一附小,是一家年久的小學。然後是里仁街,(南)櫻桃園。這是橋頭路東。橋頭路西往北有家糧店,店北有條東西向的窄路,路口有個自來水龍頭,人稱“井臺兒”,這是這一帶唯一的水源。那時家家都備有扁擔水桶,來此挑水。井臺北側有一座紅樓,時稱“子弟小學”。也不知道誰家子弟在那裡讀書,竟冠此名。後改為148中學。樓北邊角落,有一裁縫鋪,記不清楚是否兼營洗染,人稱服務站。裡邊有位朱阿姨,大鼻子,帶套袖,很和藹。隔街北邊,是一大片居民區,統統是灰色的3層樓房,時稱“灰樓”,以至於變成地名。灰樓北邊接近櫻桃園,已不屬右安門了。(文 若愚)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門,這座城門樓子建於明嘉靖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