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现无存。右安门位于宣武、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成了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右安门街道位于丰台区境域的东部,距区政府 9公里。东以北京南站为界,与崇文区相邻,南至京山铁路,与西罗园、马家堡街道相连,西至菜户营 与太平桥街道接壤,北至护城河,与宣武区隔河相望。街道与南苑乡花园乡、右安门乡、西铁营乡地界交叉,农居混杂,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右安门由于正对内城的宣武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右安门原来有一座简易的桥,跨在护城河上。上边是灰白粗糙的水泥栏杆,毫无美感可言。它是右外和右内的分界点,是连接丰台区和宣武区的重要通道。桥南西侧,原来有一家饭馆,名称忘记了,多卖一些大众炒菜和便宜的凉菜以及几分钱一两的白酒。往南有家杂货铺,卖些城乡百姓居家用品。就是现在的玉林里一带,那时这一带叫“二条”。桥北侧称为“桥头儿”,东边是5路公共汽车总站,西边是19路和51路公共汽车总站。5路往东北,经过前门、鼓楼到德胜门;19路往西北,经广安门、复兴门到动物园;51路则向南到丰台。这三条路线在右安门都是总站,因此大家很感方便。文革间,桥头东西两侧,各耸立一个方柱,上边书写标语,红底黄字,高大醒目。51路总站里边是右安门最大的企业——汽车修理四厂,人称“四厂”。5路停车场出口东边有一家副食店,时称“二店”,门脸突出,马路顿窄。公共汽车则显巨大。每遇错车,经常堵塞交通。二店北隔壁是一家清真肉铺。再往北有家绒线铺,卖些针头线脑,拉锁,松紧带,蛤蜊油。北邻是个卫生所,时称“小医院”。大夫姓张,秃顶,说话细声细嗓。小医院在胡同口,胡同北侧有一家姓魏的老住户,是右安门少有的文化人家,文革中受了苦,几乎家破人亡。传说后代出息,现已不知去向。再北有一间公共厕所,人称“官茅房”,门口的灯昏暗如豆。向北几步有一条窄马路,叫半步桥街。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街北是一大片红色的楼房——轻工业部宿舍。再往北是二师一附小,是一家年久的小学。然后是里仁街,(南)樱桃园。这是桥头路东。桥头路西往北有家粮店,店北有条东西向的窄路,路口有个自来水龙头,人称“井台儿”,这是这一带唯一的水源。那时家家都备有扁担水桶,来此挑水。井台北侧有一座红楼,时称“子弟小学”。也不知道谁家子弟在那里读书,竟冠此名。后改为148中学。楼北边角落,有一裁缝铺,记不清楚是否兼营洗染,人称服务站。里边有位朱阿姨,大鼻子,带套袖,很和蔼。隔街北边,是一大片居民区,统统是灰色的3层楼房,时称“灰楼”,以至于变成地名。灰楼北边接近樱桃园,已不属右安门了。(文 若愚)

在老照片上看看老北京的右安门,这座城门楼子建于明嘉靖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