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

本期话题

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发动了针对秦王嬴政的叛乱,《史记》载“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这段记载长久以来不断引发历史学家们的歧义,歧义的原因是在于对这段文字不同的标点方式:即秦王是命令相国昌平君与昌文君两人平叛,还是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三人负责平叛。

如果是前者,平叛的总指挥就是昌平君,如果是后者,平叛的总指挥很可能是吕不韦。究竟该如何判断这段文字的含义呢?办法恐怕还要从考证秦国的丞相制度入手。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史记·穰侯列传》载:


(昭王七年),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昭王十五年)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

——《史记·穰侯列传》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上述文字记载的是秦昭王时期在任时间最长的丞相穰侯魏冉的任免履历。对魏冉的每一次任相或者免职,司马迁都做了细致的记录。唯一的失载是秦昭王十六年魏冉任相之后,当年又曾罢相,直至秦昭王十九年才再次恢复原职。


这可以《秦本纪》的相关记载为证:


(秦昭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冉陶,为诸侯。

——《史记·秦本纪》


值得注意的是,魏冉每一次重任丞相,司马迁都会说明这是“复相”,《穰侯列传》总共写到了三次“复相”。可是秦昭王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75年魏冉被任命为相国一职的时候,司马迁并没有说这是“复相”。而自从秦昭王二十七年魏冉复相之后,直至三十二年,《史记》中也不见魏冉免职的记载。


这就是说,魏冉是从现任丞相的职务上转任相国的,据此推论,相国与丞相该是两个不同的职务。那么,丞相之与相国,究竟孰高孰低呢?《史记·吕不韦列传》: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吕不韦的任职履历同魏冉约略相似。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新即位的秦庄襄王任命为丞相。三年后庄襄王驾崩,秦王政继任,吕不韦便从丞相转任相国。因为《史记》说任命相国是秦王政对吕不韦的推尊,照这样看,相国的职务该是高于丞相的。


关于秦制当中丞相与相国的差别,我们还可以援引汉制来作旁证。一手推翻秦朝的汉高祖刘邦和他手下诸多将相大臣都是秦吏出身,自公元前206年封为汉王起,刘邦的汉政权就一直沿用秦制。因此《汉书·百官公卿表》才会说“相国,丞相,皆秦官。”


事实上,班固的这个解释已经暗示了相国与丞相并非同一官职的不同称呼,否则他不会说“皆秦官”。那么刘邦怎么设置相国与丞相的职位,又任命过哪些人担任这两个职务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其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

——《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在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时,《萧相国世家》又载: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史记·萧相国世家》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这就是说,汉二年韩信被任命为左丞相的时候,右丞相实际上是由萧何来担任的。这是沿用了秦国分设左、右丞相的制度。至于左、右两丞相谁更尊贵?以后来的汉史记载反推,很可能是右丞相要高于左丞相:


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史记·陈丞相世家》


命韩信和萧何分任左、右丞相不到一年,刘邦又对宰辅做出了重大调整。《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史记·淮阴侯列传》


因为接连击破魏王豹和赵王歇,战功赫赫的韩信由丞相升任了相国。他升迁之后,空缺的丞相怎么办?是裁撤,还是由别人接任呢?


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

——《史记·曹相国世家》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由此可知,韩信自左丞相高升相国后,曹参出任了右丞相。那么,原先在韩信担任左丞相的时候曾任右相的萧何此时又被放到了哪个位置上?他罢相了吗?答案是没有: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闲,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史记·萧相国世家》


韩信和曹参分别占据了相国和右丞相的位置,而萧何此时仍为丞相,那么他所担任的就只有可能是左丞相了。——一位相国,两位丞相。刘邦从秦制继承下来的这个宰辅制度是一目了然的。


从后来的西汉历史看,丞相是常设的职务,而相国往往只授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勋臣,并不常设。所以,自萧何、曹参之后,西汉的相国一职也就随着他们的谢世而被裁撤。于是乎我们只能在《史记》中看到《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至于继他们二位之后出任宰辅的陈平,因为只任过丞相,没做过相国,他的传记就只能是《陈丞相世家》了。


这也可以同战国秦史的记载相印证:秦国的丞相职务是常设的,但有秦一代,能够超越丞相,上跻“相国”的大臣,仅有魏冉、樛斿、义、肖和吕不韦五人而已,连秦史上的首任丞相、号称智囊的樗里子都不与其列。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因为相国的地位尊贵,轻易不被任命,故而同一时期内出任相国的只能是一位大臣。至于丞相,则有时由两位大臣分任左相和右相,有时则一人独相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文帝在罢免了周勃的右相职务之后,并没有任命新的右丞相,左丞相陈平由此成为独相。同样的,秦武王任命樗里疾和甘茂分任左右两丞相。武王驾崩,甘茂遭到向寿等人的排挤出亡齐国,继任的秦昭王也没有任命新的丞相来和樗里疾搭班子,樗里疾就成了独相。


将秦制中的丞相制度做这一番梳理之后,我们应该能看明白了:自公元前247年出任相国之后,既然正史记载中不见吕不韦被罢黜的正式记载,那么在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乱的时候担任相国的就仍然是吕不韦。


所谓“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也只能被理解为秦王嬴政授命相国吕不韦指挥军队戡定嫪毐之乱。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可是嫪毐原本就是吕不韦的舍人,他之所以长期和赵太后保持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是吕不韦拉的皮条,嬴政为什么还要派吕不韦前往平叛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稍事回顾一下这场叛乱的全过程: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


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史记·吕不韦列传》


据《秦始皇本纪》,嫪毐发动叛乱的时候曾经纠集了三股力量:首先是秦国的正规军,具体的说是王畿之内的近县驻军和宫廷禁卫军。前者驻扎在内史的辖区,后者则隶属于卫尉节制。因为嫪毐伪造了秦王和太后的印玺,所以调动了这两部分驻军。


可是根据秦制,超过50人以上规模的军队调动必须会合秦王的虎符为验,经过关隘哨卡还要持节。内史和卫尉仅凭印玺便同意发兵,实际上违反了玺、符、节三位一体的军事管理体制,罪同附逆,因此他们在叛乱平定后均被处以枭首之刑。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除了国家的正规军外,嫪毐还勾结了一部分为秦国征服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就是“戎翟君公”。无论是国家军队还是戎翟君公,在与秦王对垒的时候都不可能具有坚韧的战斗力——虎符尚在秦王的手中,军队一旦了解真相,极易倒戈。


而戎翟君公早就是被秦国收拾怕了的人,他们只会趁机渔利,不会以死相博。真正能够为嫪毐所倚重的叛乱中坚,是被他武装起来的门客。这些人加起来应该有千人之众,数量虽不太多,但都是嫪毐门下的私人势力,与他休戚与共,故而战斗力最强,战后受到的惩处也最为严厉。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说得很清楚,秦王嬴政是看过狱吏对捕获的叛乱分子的审讯报告后才完全掌握了嫪毐叛乱的所有细节,以及他和相国吕不韦之间复杂的利益输送关系。


而审讯乱党必是叛乱戡定之后的事儿。在叛乱发生的当时,秦王嬴政对吕不韦与嫪毐的纠葛还不完全清楚,所以他任命吕不韦以相国的身份主持平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这一次平叛,也成为了相国吕不韦在秦国政坛的谢幕演出。


参考文献:

刘向《说苑》;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陈雍《关于“丞相启”和“相国昌平君”》;

胡正明《“丞相启”即昌平君说商榷》。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秦汉历史的小常识:丞相和相国是不是一个官的两种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