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 王敦之乱所引发的影响

公元324年,历时两年多的

“王敦之乱”终于被晋明帝所平息,至此影响东晋初年的一场大动乱也暂时告了一段落,而从各个角度去剖析这件事都能看出“王敦之乱”对于东晋初年的格局变化是很大的:

1. 首先对于王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虽然王导等人在第二次王敦之乱时站队了位置,可是这并不影响晋明帝对王氏家族的猜忌,而“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经此一役之后不复其当初的政治格局了。

2. 王敦之乱对于东晋影响更大的是失去了黄河以南的土地,由于东晋政局的不稳导致对于中原之地有点力不从心,在石勒和刘赵大举进攻黄河以南的土地之时,东晋王朝因为内讧而碌碌无为,由此李矩等大将不得已之下只有南返。

3. 对于司马氏皇族来说,其想要加强集权的目的也至此而告终,司马氏皇族、名士集团、寒门庶族等等诸多效忠于司马氏的诸多大臣也因为王敦之乱而死于非命,司马睿早年间所经营的集权行动也由此一战之后毁于一旦。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司马氏和王氏的这场内讧可以用

“两败俱伤”来形容,王敦没有达到他的图谋,而司马氏也并没有改变权力格局,而门阀和司马氏之间的矛盾也并没有因为这场闹剧而摈弃前嫌,虽然在王敦之乱中诸多的门阀站在了司马氏这边,可是这只是他们的利益使然。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 晋明帝封赏背后的两面性

“王敦之乱”平息后,作为皇帝的司马绍按照当时的形势需要对帮助他平叛的那些大臣进行论功行赏,由于人数过多我们大致也讲一些主要的大臣:

晋封:司徒王导为始兴郡公、丹阳尹温峤为建宁县公、尚书令郗鉴高平县候、北中郎将刘遐泉陵县公等。

追封:谯王司马承、甘卓、戴渊、郭璞、虞望、王澄、周札等。

在笔者看来,这封名单实质上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有些大臣在“王敦之乱”中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就比如王导本人在“王敦之乱”中的立场是极为暧昧的,这个我们以史籍之中的资料来论断:

1. 当王敦要杀帮助司马睿削弱王氏的名士戴渊等人之时,王导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可以说等于是变相承认了王敦的举动。

2. 在“王敦之乱”顺利平息之后,王导等人也并非和王敦划清界限,甚至一再强调王敦一开始起兵宗旨是

“清君侧”

王导的暧昧无疑是加剧“王敦之乱”的诱因之一,所以从各方面来分析,这份晋封名单还是有诸多不合理之处的。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不过换一种角度去考虑这封名单之中虽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可却是兼顾到了各方势力的利益,让几近崩溃的东晋朝堂趋于平衡。而且对于琅琊王氏以及大量的王敦同党其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地步:

1. 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牵扯范围太广,贸然杀之会更加加剧时局的动荡。

2. 晋明帝也知道有些人是迫于形势投靠王敦,也并非出自本意也彰显了他的大度。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封名单之中原本属于王敦旗下的属吏以及诸多的“墙头草”也赫然在受赏之列,这样做的效果无疑是巨大的:

1. 缓和了各方势力,让政局迅速趋于稳定。

2. 安抚了琅琊王氏,缓和了皇室和王氏之间的矛盾。

这封受赏名单可以说大致上是满足了王敦之乱后各方势力的需求,故而在当时并未引起较大的波澜,唯独只有一个人的追封是引起了当时朝野争议的:周札。

加剧动乱的“贼子”,名不符实的“功臣”

周札,出身于义兴周氏,是西晋名将周处之子,在司马睿定鼎江南的大业之中,周札本人也出力颇多,而且作为江东豪族的他在司马睿成功的坐稳了皇位之后也接受了司马睿抛出的橄榄枝,成为了司马氏阵营之中的实力派。在“王敦之乱”之中周札守卫着建康的门户:石头城。而司马睿能够将如此重要的重任交托于周札手中可见周札本人是极受司马睿信任的。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然而正是这样子的大臣却直接导致了“王敦之乱”的成功,也无疑是间接导致司马睿忧郁而死的“贼子”:

1. 加剧动乱的“贼子”:当时周札承担着守卫石头城的重任,彼时的王敦后有甘卓、司马承在背后牵制他的大部队,而两淮地区的流民帅也正日夜兼程的赶往建康,可以说彼时的形势对王敦也是极为不利的。然而当王敦兵临城下之时,他并未做抵抗,反而打开了石头城的大门,直接导致建康防御体系崩溃,第一次王敦之乱也由司马氏的惨败而告终。

2. 名不符实的“功臣”:在王敦之乱后,本是司马睿帐下重要成员的周札迅速改换门楣成为了王敦的属吏。王导说他是迫于形势,可是我们从后面的实际形势来看这种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他并没有如温峤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并没有像郗鉴一样保持中立,最终其膨胀的势力引发了王敦的忌惮,最终义兴周氏覆灭。

从各方面结合来分析,周札其人无论是在品行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不足以弥补他的过失。而义兴周氏的覆灭也并非王导所说是由于周札认识到了王敦之野心才高举义旗,周札之死完完全全是因为义兴周氏的实力强大到可以对“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产生了威胁,一门五侯的盛况最终让王敦下了杀周札的决心,而沈充、钱凤在王敦面前的谗言只是推波助澜而已。

可以说义兴周氏的覆灭完完全全是周札自身缺乏政治眼光所造成的,而对于当时的司马氏来说义兴周氏和王敦的内讧对于他们并没有任何帮助,可见这样一个品行有亏在王敦之乱中又无实际建树的人是不足以进入“功臣”名单的,正如笔者所言其就是一个“加剧动乱的贼子,名不符实的功臣”。

晋明帝为何要追封这名不符实的“功臣”?

对于周札在王敦之乱中所做的举动晋明帝本身也一清二楚,而郗鉴、卞壶等人更是对追封周札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可是由于各方形势需要,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晋明帝还是违心的追封了他: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 追封周札,安抚动荡不安的江东士族

“王敦之乱”爆发前,江东流传着有“江左之豪,莫强周沈”,然而“王敦之乱”平定后,不单单是对琅琊王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对于彼时的江左门阀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义兴周氏覆灭,吴兴沈氏沦落为了“刑家”。

江左最强的两大豪门尚且落到如此地步,更遑论其他不及他们的门阀了,外加上侨姓门阀和江东门阀的矛盾由来已久,倘若处理不好无疑会加剧时局的动荡。

所以当时除了追封周札之外,晋明帝也晋封了诸多江东门阀的官员,诸如:顾众、顾和、应詹等人。晋明帝这样子的举措一是安抚了江东本土的门阀士族;二是借追封周札的举动也彰显了其大度。

在东晋政坛之中,司马氏、江东门阀和侨姓门阀是互相依存的又是互相猜忌的,其就像一个鼎,少了哪只脚都不行,如果此时不能很好的安抚江东豪门的情绪,那么对于当时的时局是不利的,故而明知周札在“王敦之乱”之中的“功绩”,晋明帝还是不得不接受王导的建议追封周札。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 适度让步,抚平琅琊王氏的情绪

“王敦之乱”后除了对江东门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当时的“琅琊王氏”更是影响巨大,在地方上的势力几近被连根拔起,而在朝堂之上的声望也跌落至谷底,就连司马绍对于其信任也不再如之前一般,为了挽回琅琊王氏的颓势,王导有必要在朝堂之上活动:

1. 对于“王敦之乱”的定性,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王导等人意在阐明王敦之举动只是“诛刁协”,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琅琊王氏背负一个叛臣贼子的名号影响家族。

2. 阐明自己的立场:当王敦野心渐露之时,王氏家族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共抗王敦也阐明了他们效忠朝廷的心迹。

3. 借追封周札缓和江东士族与琅琊王氏的矛盾:江左两大豪门的覆灭是琅琊王氏一手造成的,因而借追封周札一事也是为了让琅琊王氏在江东门阀之中对负面影响削减至最低。

可以说王导提议追封周札并非是因为其心怀愧疚等等,这背后自然有其政治图谋。不过对于彼时的晋明帝而言,虽然周札是王敦攻破建康的“罪魁祸首”,不过其人也已经被王敦所杀,且彼时司马绍本人也尚需借助琅琊王氏的实力来缓和王敦之乱后的破败局面,因而对于王导的提议虽然引发了郗鉴等人的不满,不过其也没有较真,况且因为这一件小事而再度引发王氏的不满也无疑是不明智的,故而综合利弊考量,最终周札这个名不符实的“功臣”还是在死后的追封名单之上。

晋明帝对平定“王敦之乱”后追封的双面性

从借追封周札一事就可以看出,司马绍的手段比起司马睿来说高出不少,萦绕在司马睿心头上的“琅琊王氏”也终被司马睿以一招借力打力给解决。在这之后流民帅、江东门阀、司马皇族、侨姓士族等构成了东晋朝堂新的政治生态,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此之后便不复存在了。然而天不佑晋室,这个或可成为东晋中兴之主的司马绍在平定王敦之乱后便去世了,而东晋的权利格局随之又产生了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