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

西府騎手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曹爽很早的時候就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很好。所以曹真死後,曹爽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曹叡對曹爽非常信任,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曹爽成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

曹爽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又成為了侍中,並且還改封武安侯。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也成為列侯。可見,這個時候曹爽的兄弟在朝中的軍政大權是完全強於司馬懿的。

不過曹爽這個人能力實在是不行。他和曹叡年紀相差不大,從政年齡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可是曹爽卻沒有什麼政績,反而驕奢淫逸。同為曹氏宗親的曹羲甚至都多次勸告曹爽。

在和司馬懿的政治鬥爭中,曹爽不懂政治、不懂軍事、不懂經濟,缺乏實際的辦事能力,只知享樂,誇誇其談。

以這樣的人作為輔助大臣,哪怕沒有司馬懿,曹氏政權也是長久不了。

在和司馬懿早期的權力鬥爭中,曹爽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架空了司馬懿。他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實際上奪取了司馬懿實際的權力。

大權在握的曹爽權傾朝野,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迅速走向腐化。同時在政治軍事上,曹爽伐蜀失敗,改革搞得一塌糊塗,所以這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

實際上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司馬懿的威脅,只可惜當時的曹爽根本聽不進意見,否則司馬懿哪有機會翻身?

哪怕當時司馬懿發動了政變,實際上形勢也是對曹爽有利的。

大司農桓範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司馬懿發動政變以後,桓範勸說曹爽護送皇帝去許昌,召集各地兵馬護駕,再以叛逆的罪名討伐司馬懿。

曹丕立下制度,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馬懿借太后的名義,從道理上是講不通的。更何況皇帝曹芳還在曹爽手裡,完全是名正言順。

只可惜曹爽不採納他的意見,竟然天真的相信司馬懿會放過自己。只要他投降,司馬懿會讓他歸隱,做個無權無勢的有錢人,逍遙的過完下半生。

當然最終的結果司馬家穩定大局以後,曹爽這些投降的人被夷滅了三族。很多已經出嫁多年的女子,都連坐處死。


歷史是什麼


曹操是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比較優秀的就是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曹彰這幾個,但是這幾個都死得比較早,比如曹昂死於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戰,曹衝死於公元208年,曹丕死於226年,曹植死於公元232年,曹彰死於公元223年。

而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甚至還晚於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睿的公元239年。而曹操的其他兒子就不怎麼樣了,比如燕王曹宇,是曹衝的同母弟弟,與曹睿比較親近,當曹叡病重的時候,想要讓他做託孤大臣,他竟然不敢接受。

所以可以看出,曹操的兒子雖多,但是優秀的死得早,死得晚的都是沒有什麼才能的,自然完全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那我們再來看看司馬家的人才情況,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當過京兆尹,曹操的洛陽北都尉還是司馬防給推薦的,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因為字裡都有個達字,所以叫做司馬八達,正如荀彧的祖父荀淑也有八個優秀的兒子,叫做荀氏八龍。

比較著名的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司馬朗和司馬孚等人,而司馬懿的幾個兒子也很優秀,比如有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倫,司馬伷,司馬亮。

也就是說曹氏的人才慢慢凋零,而司馬家的人才輩出,曹家宗室自然不是司馬家的對手。

另外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曹丕的四個顧命大臣,另外三個也死得比較早,比如曹休死於公元228年,曹真死於公元231年,陳群死於公元237年,司馬懿是剩下的那一個。

第二,曹叡早死,繼位的曹芳才八歲,而曹睿給曹芳的兩個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爽和司馬懿,而曹爽遠不如曹真,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了曹爽。

第三,因為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讓曹丕對兄弟們防範很深,雖然曹操的兒子多,但是曹丕對他們一直是以壓制為主,而曹叡繼位之後,對這些諸侯王也是繼續壓制,所以我們很難看到這些諸侯王的身影。


歷史簡單說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點:司馬家族經營三代的權利架構,徹底掌握曹魏的軍政力量。

然後要聲明一點,司馬懿有權但並不是奪過來的,是他自己掙的!

其次,我們分析一下司馬家族是怎麼經營魏國的權利與軍隊的:

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早就被發現有“狼顧之相”不得曹操的重用。但在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即位開始,司馬懿被任命為尚書(因為曹魏已經沒有丞相這個職位了,是三省劃分權利),可以說司馬懿已經是朝廷前五的重臣了。

後來曹睿即位,本身就已經手握京都以及周邊各郡軍事力量的司馬懿,又被加封為豫州、宛城二塊大地方的總都督(當地最高行政官)。只是三國中後期的司馬懿,就多次抵抗蜀軍、吳軍的侵略,在魏地深得民心,當權者不得不論功行賞,況且司馬懿當時壓根就沒有謀反之心,其子司馬昭才是真正的有想奪權,畢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家族的歷經:司馬懿掌握大半部分魏國北方之地軍政;司馬師屢建戰功、平定叛亂加封權位;司馬昭滅蜀伐吳、廢帝新立總攬大全;司馬炎開疆擴土、改朝換代。

瞭解了這些,才知道曹魏帝國如何崩塌於歷史長河,晉朝之立,在於司馬家三代人的努力,並非一日之功,曹操的25個兒子也不及梟雄曹操一半,改弦易轍是歷史定局。

更多精彩,就在“溫酒述史”


溫酒述史


在這個方面首先要怪曹丕,曹丕對近親宗室很警惕,曹彰死於因不明,曹植蹉跎半生。曹操其他兒子都不咋地,但成人成才的不多,再就是等到司馬懿當政的時候,曹魏宗室已經喪失了控制權。世家門閥已經倒向司馬氏。在實際上曹魏已經“亡國”了。氏族已經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首先就是曹丕限制了宗室的權利。曹丕用宗室也是遠支如曹休、曹真、夏侯尚。近親宗室幾乎不不用 ,這就導致在後期曹魏宗室沒有權利,向心力不強。曹丕重用士族,如鍾繇,陳群,毋丘儉,司馬懿這些人。



再一點就是曹丕早死,曹睿也早死,曹魏連續兩代英主早死。導致曹魏幼主登基主少國疑。可以說,如果司馬家不篡位,早晚也得死於曹魏之手。曹爽志大才疏豬腦袋。主政的時候,無論宗室,朝臣,氏族,太后都給得罪了。可以說,司馬懿能養三千死士。是所有的人替司馬懿隱瞞曹爽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在高平陵的時候,西北都督是郭淮,其妻是曹爽親戚,留守的陳泰也不是吃乾飯的,毌丘儉是司馬懿最大的對手,文欽,王凌,鄴城還有宗室曹宇(曹魏宗親最有能力的一個),曹肇,太原有王機,幽州有田豫。這些人只要曹爽重用一人,也不至於被夷三族。而曹爽的行為不過說明其是個人頭豬腦罷了。



至於題主所言的曹操二十五個兒子,當時基本都死了,後裔宗室也沒有幾個拿出手的。曹丕以後又對近親宗室大加限制。自然無人阻止司馬懿奪權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國三十幾年就亡國的原因就要從立國後的統治者分析,這裡小編主要講講比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實際上曹爽被誅殺後,司馬家已經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者,後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講了。


魏文帝曹丕

曹操在世期間一直沒有稱帝,所說權利、實力都可以說是皇帝了,但曹操還是沒有稱帝,曹操實際上是法家治國和諸葛亮一樣,通過法律來約束國家,好處是公平能使國家上下一心,國家實力會得到提升,相對的曹操後期同樣也會被法家治國所約束,所以後期才會殺了孔融,士族群體如果是在完全公平下也會去支持,如果還是法家治國的基礎下曹操成了皇帝,意味著士族的利益更加沒法保證。曹丕接替曹操後實行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就是保證了士族的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丕才能快速的接替東漢政權建立曹魏,但同時實際上也為曹魏的亡國埋下隱患。因為這樣意味著士族的勢力會不斷增強,曹丕執政時還使用士族去打壓宗親,實際上更一步提升了士族的實力。後期的曹丕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曹丕的在位時間太短,把這個難題和隱患留給了兒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上位後,士族的更加凸顯,宗親明顯的能力更不上,士族人才輩出,逐漸在曹叡時代掌握了政治、軍事權利。曹叡也和他爸一樣短命,死的時候接替他的曹芳才8歲,只能安排廢柴曹爽輔政。


大將軍曹爽

曹家政權在曹爽手上完完全全被司馬家接替了,這個階段宗族勢力已經完全不足以壓制士族力量了,加上曹爽個人能力的確太差,最終被司馬懿誅滅,從而奪取曹魏最高政權。


總結一下:

曹魏的滅亡一方面是士族與宗族勢力的無法平衡,另一方面就是曹魏運勢不好,曹操之後幾位君主都死的太早,掌權的宗族實力又不足夠穩定政局。少帝權臣,這樣的國家滅亡快也很正常。


90後進化論


東漢末年,曹操刺殺董卓失敗,成就了他誅滅國賊的國士之名,後諸侯逐鹿,一番征伐之後,硝煙漸漸散去,曹操治理下的北方百姓的生活還是不錯的,從接受魏王稱號之後,曹操似乎沒有那麼多的雄心了,也難怪,歲月不饒人,在選擇世子人選之後,曹丕得以成功上位,他背後一直有一個影子存在,那就是河內司馬懿,從曹操時起到曹芳,司馬懿最後還是慢慢蠶食曹魏的天下,那麼曹操的兒子眾多,為什麼就沒有能阻止司馬懿?細細分析原來有幾個原因存在。

首先,數量不代表質量

曹操的男兒本“色”,可以說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兒子眾多也就不奇怪了,可是兒子多不代表就能壓倒司馬懿,反而因為質量上的原因,未能如願,比較有名的兒子也就那麼幾個,如曹丕,曹植,曹衝,曹昂等,其他兒子不是早夭就是作為有限,再來看看這幾位,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曹植與曹丕爭儲失敗,解決不太好,曹沖年少智慧,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就夭折了,曹昂呢,曹操光惦記美人了,結果被張繡所滅,看到了吧,光兒子多有什麼用,又不是打拳架,關鍵還得質量上乘才行。


其次,司馬懿活得夠久

這點看似無厘頭,卻是不爭的事實,他不僅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更是熬死了諸葛亮,來看看曹操的子孫能和司馬懿媲美的在哪?其實是有那麼幾位,可是無兵權,無朝堂話語權,他們又靠什麼阻止司馬懿?司馬懿不僅自己的綜合實力不俗,他的兒子們也是人精,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哪個不是心懷雄心的牛人?何況他還有學生及幫手鄧艾等人存在,朝堂有絕對的控制權,想阻止?恐怕也就只能想想了,真的想爭個上下,其結局恐怕是荒野處多一座新墳而已。


最後,基礎沒有

不是曹魏的天下嗎?司馬懿篡取曹氏的天下,怎麼會沒有基礎呢?還真沒有,結果幾代人的更迭,曹操時期的舊部或被貶,或早就作古,新生代的大多忌憚司馬懿家族的威嚴,或選擇歸順,或選擇中立,往日的赤子報國心,說說還是可以的,想付諸行動,司馬懿的兒子們就不會答應,所以沒有了基礎,還有什麼能阻止司馬懿?


農夫說歷史


曹操兒子雖多,有25個,但是好些都早夭, 相當一部分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就已經死了。他們沒能熬過老烏龜司馬懿。

其他活著的兒子,能撐到高平陵之變的,只有一兩個,其中就有楚王曹彪,而曹彪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司馬懿逼令自殺。你看後期的司馬懿多牛逼,都敢弄死曹操的兒子。為什麼?

曹丕登基後,大肆打壓曹魏宗室,越是曹操血緣關係親近的宗室,打壓越厲害,他們被剝奪了權力,相當於高級囚徒,更不可能掌兵。即便有那麼一兩個活到高平陵之變,也無法對司馬懿構成任何威脅。司馬懿敢弄死曹彪就是明證。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和司馬家的人,基本控制了曹魏。而曹操健在的兒子因為手裡沒有軍隊,也沒有權力,自然幹不過司馬懿,無法阻止司馬懿。

至於曹操那些大部分已經死在了司馬懿前頭兒子們,更不可能阻止司馬懿了。人都死了,還怎麼阻止???


袁衛宇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在世時,他本來屬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說他本想要讓曹植來接班的,可是當時卻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曹丕有司馬懿等人的幫助,而且曹植雖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為不符合當繼承人的標準,後來曹植還犯下了一個大錯,導致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的曹丕才有機會繼位。因此可以說曹丕幸運,也可以說是曹植自己作死。

登基後曹丕對於曹氏家族的這些兄弟們非常的忌憚,他開始下令將這些兄弟分封出去,他們都去封地當藩王,而且曹丕為了握住手中的權利,他還下令所有的藩王不可以隨便入京師,如果曹丕要召見他們自會下旨,如果藩王私自入京師曹丕也不會相見。當然有的藩王不信邪,非要來見曹丕,比如曹彰就試過,只不過曹彰入京師後,曹丕就一直避開不見,讓曹彰很沒面子,而且回去就被氣死了。當時曹丕也不讓這些藩王擁有大量的兵權,派給這些藩王的護衛軍都是老弱病殘,不要說戰鬥力,就是作為護衛軍都勉強夠格,所以這樣弱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司馬懿篡位爭權奪權。

另外曹丕也擔心這些藩王在封地熟悉後勢力越來越大,所以經常下令調任,大部分藩王都無法在一個地方久留。但是在這些藩王中也有一個特殊例子,他就是曹宇,曹宇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實際上就在於曹宇對曹叡很好,因此在曹丕之後曹叡順利繼位時,曹叡讓曹宇可以入京為官,但是這和曹丕沒有關係。

司馬懿可以篡位成功,和曹丕在位時對藩王的嚴加管控有關係,藩王們沒有足夠的兵力,因此無法阻止司馬懿。其次司馬懿本身就有才能,而且他還得到了曹丕的重用,這就為司馬懿的篡位打下了基礎。也許曹丕沒有想到,他對自己兄弟的防範居然為外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自己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


歷史小地主


基因這東西是隨機遺傳的,曹操雖然優秀但不能保證他的子子孫孫依舊優秀。

其實曹操的基因也算是強大,生有25子,為後人所知有六七個,其他十幾個雖然沒有作為但也不算昏庸。文有:曹昂(死於張繡亂戰)、曹丕、曹植、曹衝(少時天才,但英年早逝);武有:曹彰、曹乾等。但唯一的缺點是短命,曹魏家族歷經三世(曹操、曹丕、曹睿)都沒有熬死司馬懿這個老傢伙。

司馬懿崛起於曹丕:曹丕對他防用併兼,開始培養起屬於自己的勢力;發展於曹睿:曹睿對司馬懿是十分相信,將兵馬大權交於司馬懿,將守衛皇宮的禁衛軍交於司馬昭,因此司馬家族在曹睿時期發展到了巔峰,只可惜曹睿早逝,沒有將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勢力平衡好,把曹氏的大權都交於曹爽那個老匹夫手中,最終在高平陵事變中奪得政權。

曹操的25個兒子為什麼沒能阻止司馬懿篡位呢?這個很簡單:首先就如我上面所說的,曹操子孫的壽命都比較短曹丕活了39年,在位卻只有6年;曹睿活了35年,在位13年;曹芳繼位時才7歲,誰能阻止司馬懿呢!接著就是曹丕與曹植爭位,曹植失敗雖然沒有性命之憂卻被曹丕不斷打壓貶謫,也就無崛起可能了,其他兒子也就無所建樹,碌碌無為了。最後就是曹爽這個老匹夫,掌權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斷打壓其他曹氏家族的人,因此曹家除了曹爽便再無實力的人了!

結語:或許真應了曹操當年所說的那句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

我是大話歷史君,想看更多歷史故事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淡墨青史


我是七哥

曹操兒子雖多,但有才的卻是少數,僅有曹丕、曹植兩子,在歷史上大放光彩,其他兒子要麼早夭,要麼就是碌碌無為。反觀司馬懿一脈,自己才華出眾,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既長壽,又有才,司馬家族一脈旺盛啊。

(曹操劇照)

主弱臣強,便是王朝更迭的前兆。

雖有了這個前兆,但並不意味著曹魏政權,就會因為皇室自身的衰弱而垮臺,如果有賢臣的輔助,那麼曹家皇室依然可以延續。可惜司馬懿並非賢臣,而是有“虎狼之相”,“必不甘久居人臣之下”。

司馬懿在歷史上的表現,較為複雜。前後表現,判若兩人(司馬懿 劇照)

曹魏政權有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高平陵政變。

政變之前,司馬懿已經經歷四代帝王,跟隨曹操打天下,竭盡心力,出謀劃策;輔佐曹丕,幫助曹丕登上帝位,也因此取得曹丕的信任,開始在魏國平步青雲。

曹丕臨終託孤,作為顧命大臣之一的司馬懿,臨危受命,盡職輔佐曹叡;曹叡臨終前,自感要歸西,急召司馬懿,再次臨終託孤,司馬懿掩面而泣,與曹爽成為兩位託孤重臣。(曹丕 劇照)

兩代託孤重臣,司馬懿的權勢越發強大。與此同時,司馬懿也越發謙遜,對待曹氏越發虔誠,宛若忠臣。但很快,司馬懿的忠良迎來了忠臣的第一挑戰:被皇室宗親排擠、猜忌。

曹爽與司馬懿同為託孤重臣,本應同心協力,可曹爽為人奸邪,又才疏志大,見不得司馬懿與自己掌權,於是開始動用自己作為皇家宗族的身份,開始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對此心知肚明,主動放棄實權,任由曹爽擺佈。而實際上,卻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一舉扳倒曹爽。(曹爽 劇照)

曹爽對司馬懿的為人,也是有所瞭解,估計司馬懿表面退步,實際上必有所圖謀,便派人打聽司馬懿的動作。司馬懿早有準備,一直裝病,臥病不起,讓外人以為他就要西去了。聽聞此消息,曹爽大喜,認為司馬懿已經不足懼了。

沒有司馬懿的節制,曹爽開始大欖朝權,任用親信,一時之間,搞的魏國烏煙瘴氣,國力有所衰弱。面對曹家宗室的糊塗,司馬懿終於動手了,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重新奪回大權。

大權在握,司馬懿搖身一變,走上了和曹爽一樣的道路,開始獨攬朝綱,排擠曹氏宗族。司馬懿的忠臣之路要變了。

曹爽攬權的時候,曾經籠絡了司空王凌。曹爽被殺,王凌對司馬懿懷恨在心,想兵變除掉司馬懿,立楚王曹彪為皇。於是,王凌以向東吳發表為名,準備剷除司馬懿。可惜被人告發,兵變敗露。(司馬懿平定淮南三叛之一的王凌之叛)

隨後,司馬懿借王凌之叛,逼死曹彪,同時把曹魏宗室王公全部監禁,禁止他們相互交往,以防曹氏宗族叛亂。至此,曹氏宗族的力量已經逐漸被司馬懿架空了。

司馬懿的敵人一個個的倒下,司馬家族的勢力強勢崛起,取代曹氏皇權指日可待;

面對衰亡的曹氏皇家,司馬懿並沒有想立馬取而代之,而是自己奪權,把其他的事情留給後人。司馬懿的這番做法,正是他從曹操身上學來的,或許這也正是他能臣服曹操的原因。(曹操和司馬懿 劇照)

司馬懿有“虎狼之相”,又雄才大略,可他終究是曹魏臣子,又經歷曹氏四代帝王,兩代託孤大臣,君臣情義終難免去。這種情景,與曹操又是何其相似啊:曹操為漢憂心,四處奔波,力圖匡扶漢室,雖然漢室衰微,但曹操作為君臣的情義,還是不能免去。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成了和曹操一樣的人,一個將要取代曹氏的權臣。而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應了曹操的那句話“司馬懿必不久居人臣之下”,曹氏衰微,主弱臣強,“三馬同槽”(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三馬權傾曹魏)。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學一點,領悟一點,提升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