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糖史三巨头之二:自然恩赐无需加工的天然

蜂蜜以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粮食产物饴糖,剩下的一位可谓集各家之所长,既适合生啖饮浆,也适合加工制糖,因而历经时光的考验,在中华大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就是蔗糖。

蔗糖蔗糖,顾名思义,肯定离不开甘蔗。确实,蔗糖的最初及主要原料之一正是甘蔗(另外甜菜也是重要的制糖植物),那么,我们就从甘蔗开始说。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甘蔗的起源之谜

甘蔗在今天早已司空见惯,讲究一些的人甚至不愿意当众去咀嚼这种需要吐渣的水果。不过在远古时期,当人们还只能获得野生甘蔗的时候,它还是一种比较“金贵”的食品,而且那时候的甘蔗远没有现代育种筛选后的这么高与甜,我们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在漫山遍野的植物群里无意间发现这种清爽可口的甜草。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那么,甘蔗的原产地到底是哪呢?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没达成一致结论,西方主要的观点有这么几种:

  • 甘蔗起源于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在当地勇敢的土人航海的作用下,通过海岛逐步向外传播。
  • 甘蔗最早发现于印度,早在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时,就发现当地人生吃一种有着蜂蜜似甜汁的奇怪“芦苇”。
  • 两地都产生了野生甘蔗,但品种不同。

事实上,中国与印度同为蔗糖制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不可能是甘蔗的原产地呢?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国学者已经发现了一些本土甘蔗原种;

其次,农史学家梁家勉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甘蔗”这个词来源于“咋”、“咀咋”、“柘”之音。

不过,偌大的地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都有适合甘蔗生长的条件,这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或许甘蔗的起源真的是多元化的也未可知。具体究竟是某地起源后向全球传播还是说多地同时起源,就只有等待更多的实物证据了。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近代美洲甘蔗种植园


从生啖到榨浆

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各类作物是中华民族的技能点。在中国,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规模种植甘蔗的?最初的中国只有中原地区的部分地方,一直到周宣王时期(前828-783年),适合甘蔗生长的南方地区还是“南蛮”,很少被中原“正统”文献所记载,所以在西周及之前的史料中我们还没找到关于甘蔗的文字记载。

一直到春秋初年,王室凋敝,诸侯争霸,“南蛮”楚国成为强国,反过来以其强势的文化影响中原,这才发现了关于种蔗的记录。根据这些文献可知,那时人们种植甘蔗并不像种麦、稻、黍等农作物一样普遍,只是把他当成一种瓜果,养在果园里。随着产量提升,加工工具的进化,人们才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剩余的甘蔗。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的名篇《招魂》中有“胹鳖炮羔,有柘浆些”之句,好像字都认不全,不过没有关系,这句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是烹饪佳肴时,放点蔗浆味道更鲜美。(所有支持豆腐脑加糖的“甜党”想必都是赞同屈原所说的调味方式的)

屈原在这里的蔗浆,就是用甘蔗所榨的甜汁,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蔗糖的萌芽形态了,但令人疑惑的是,“柘浆”突然消失在文献里了,再次出现时已经是200年后的西汉年间,《汉书·礼乐志》提到了一首《郊祀歌》,里面有“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之语,在这里,柘浆被用于醒酒。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蔗糖出现前夕

对比上面提到的这两条文献,从南方地区的王室贵族烹饪辅料,到西北地区宫廷祭祀所用的解酒用品,可以看出柘浆的保存工艺和品质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我们知道,在西汉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本身是无法种植甘蔗的,那么祭祀所用的柘浆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在南方地区做好了柘浆直接运输到长安;第二是把甘蔗运输到长安再压榨。无采取何种方式,当时都没有各种快递,所以对于运输和保存条件的要求都比较高。


压蔗出寒浆——中国古人是怎么吃上蔗糖的

汉代漆笥


1979年,我国考古学者在扬州市西郊发现了几座汉墓,其中出土了漆笥(古代饭盒)若干。每件笥的盖子上都写着里面装了什么,如“肉一笥”,“梅一笥”等,令人惊喜的是有一件清楚写着“诸遮一笥”(诸遮即甘蔗),虽然里面曾经装着的东西早已不见踪影,不知是固体还是液体,但我们找到了蔗糖不断发展的轨迹:

直接咀嚼甘蔗食用汁水——食用经过简单处理的柘浆——食用高品质浓度的柘浆。

由此看来,西汉末年已有蔗糖诞生的土壤,固体蔗糖的出现只是早晚问题。那么我们的祖先究竟什么时候吃上了真正的“白糖”或者“冰糖”呢?下一期我们继续来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