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器為何敗與大清?

China玄武大陸


《神器譜·恭進神器疏》:中國承平日久,土苴茲器,每每令庸工造之,庸將主之,庸兵習之。造者不盡其制,主者不究其用,習者不臻其妙。因循玩愒,人自為心,彼此推諉,浪造浪用。


就以三眼銃為例,是明朝時期快槍的放大版,屬於火門槍的範疇,長期以來是明朝北方邊軍的制式裝備,這種武器就是三根簡單的金屬短管,後面接著一根木棍做為握柄,施放的時候將明火插入火門來燃放,就其做工和實用性來說簡直是令人髮指,凡是有經驗的將領和火器設計者,都對這玩意吐槽不斷。

《練兵實紀·軍器解》:北方御虜,惟有快槍一種,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賊,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


做工不行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三眼銃本身的短管屬性就意味著彈丸做工距離小,射擊威力並不大,而且由於沒有照門、扳機等部件,其燃放姿勢又非常蹩腳,準頭也不行,“且執在銃後,低在腋下,眼面不得平視,又無照星可對,終不如鳥銃之對目也,百無一二中賊”。當然,在戚繼光眼裡三眼銃由於響聲尚大,還是可以當信號槍用的。可能有觀點說這玩意可以當榔頭使,可事實上這玩意當榔頭也嫌頭重腳輕。

《神器譜·自敘》: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搏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準,往往虛發。




三眼銃面對主要由遊牧民組成的、缺乏甲冑蒙古騎兵還有點震懾效果,但是如果遇到甲冑普及率極高的後金軍,那真是隻有燒火棍的作用,面對身披重甲的後金軍,明朝火器殺傷力不足的情況就暴露出來了。請看下圖,明軍大量配備三眼銃。

《滿文老檔·卷一》:其時明軍萬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雖佈列槍炮千百,僅擊亡我後方役兵二人。數人僅中皮肉,並未致傷,猶有一人其帽被擊穿,未見受傷。


其實,明人也意識到了三眼銃、快槍、夾把槍這一類武器殺傷力嚴重不足,有識之士如戚繼光、趙士禎、徐光啟都呼籲儘快為軍隊換裝鳥銃,所謂“馬上步下,惟鳥銃為利器”,但是遭到了北方軍隊的抵制,還特地在教場上比試了一下快槍和鳥銃孰優孰劣,綜合性能被鳥銃壓倒後,還是各種不服,搞得戚繼光大感奇怪。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北卒坌而不耐煩,劇亦未見鳥銃之利,尚執迷快槍,雖比於教場,鳥銃中鵠十倍於快槍,五倍於弓矢,而終不肯服,亦可異哉。

為了不普及鳥銃還編出了“鳥銃宜南不宜北”的鬼話,實際上原因很簡單,除了守舊思想,還因為鳥銃的普及動了邊軍的蛋糕,因為明朝邊軍以首級計功,遠遠的把人打死了,不得首級,拿什麼去報功,所謂“戰陣既尚首功,鳥銃從遠殺人,不得剿級,遂使戰勝攻克,不受上賞,人心不平”。所以,明軍之中除了少數建軍思想先進的軍隊,例如戚家軍配備了鳥銃這樣的火繩槍,各種諸如三眼銃一樣的火門槍依然佔據了明軍火器的大頭。


在與後金作戰的時候,明軍配備的輕型火繩槍對後金軍隊的重甲士兵加楯車護體的戰術,殺傷力仍然不足,徐光啟認為為了有效殺傷後金軍,部隊應該大量配備中型、重型火繩槍,在沒有普及之前,儘量讓士兵們打擊後金軍防禦相對薄弱的頭部和手部,這無疑又是滿屏的尷尬,要知道火繩槍不是現代步槍,至少沒有膛線,打中小目標簡直是強人所難,而那些中型、重型火繩槍在明亡之後,只能做到小規模的普及,無法成體系的對後金造成殺傷,這也突出了明軍火器發展的滯後。

《徐光啟集·破虜之策甚易疏》:虜多明光重鎧,而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故今之練習,宜畫敵為的,專擊其手與目。


面對後金軍,明末的火繩槍不僅殺傷力不足,官營工場的工藝也不盡如人意,趙士禎聲稱,明代官營工場製造出來的鳥銃質量上還遠遠不如民間私自制造的,民間私自制造的還能遠銷東南亞,可見明朝的武器製造部門坑爹到什麼程度。我甚至懷疑火銃不能破後金之鎧甲,不是因為輕型火繩槍威力不足,而是因為製造工藝過於坑爹。

《神器譜·原銃下》: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銃。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製造者,便是濫惡。

而明軍疏於訓練,在火器的使用上也極其拙劣,由於內心恐懼再加上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敵人往往在很遠的距離,就開始放銃,這樣就絲毫造成不了殺傷。所謂“若我兵初見敵塵,便已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即委而去”。而反觀後金部隊,在使用火器上,熟練程度遠遠高於明軍,在繳獲明軍的虎蹲炮、佛朗機(原文為大銃)後,先放虛銃引誘明軍來攻,待明軍靠近二三十步,一起開火,給予明軍重大殺傷。




明軍這樣的表現,在戰場上做起了後金軍的運輸大隊長,大量的火器落入了後金軍的手裡,比如在瀋陽就繳獲了明軍火器4萬件和大量火藥,“大約火器四萬,火藥不止一二百萬,皆拱手而授焉”,後金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火器部隊,尤其是在寧遠、寧錦之戰後,後金軍吃了紅衣火炮的大虧,當時的清太宗皇太極痛定思痛,決定建立自己的火炮部隊。

在天聰五年正月,後金的第一門紅衣火炮研製成功,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隨後又建造了40門紅衣大炮。在同年三月,皇太極出閱漢軍火器部隊,注意此時後金的火器部隊的裝備已經以火炮、火槍為主。並在大淩河之戰首次嶄露頭角,明軍在大淩河城周邊的臺堡被紅衣大炮相繼摧毀,至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雲”。隨著三順王(明朝叛將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的加盟,清軍的紅衣炮隊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更上一層樓。在松錦會戰時,清軍就拉出了60餘門紅衣大炮,火力遠遠超過明軍。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五》:建州造紅夷炮六十,招善梯者千人,買哈喇慎馬萬匹,載炮而來,欲圖松、錦。

在入關後,清軍對紅衣大炮的依賴有增無減,無數城池,如太原、潼關、揚州都在紅衣大炮的轟鳴下垮塌,可以說擁有紅衣大炮的清軍攻城事半功倍,正如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所說紅衣大炮給了清軍極大的軍事優勢,加速了勝利進程。

《清太宗實錄·卷五十六》:如敵人駐定營寨,我兵四面環列,用紅衣炮攻擊,彼縱有百萬之眾,安能當我四十炮位之威也。



所以,明朝雖然一開始相對於後金擁有火器優勢,但由於工藝低劣、使用不當等原因,未能壓制後金,反而後金後來居上,用繳獲的火器和仿製的紅衣大炮大量殺傷明軍。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明史紀事本末》、《神器譜》、《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練兵實紀》、《徐光啟集》


論史


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器為何敗與大清?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階段來說:明清對抗前期,以薩爾滸之戰為典型,火器與冷武器對比,並沒有太大優勢;明清交戰中期,隨著火器的進步,尤其是明朝引進大口徑火炮後,火炮成為制約清軍的有力武器,寧遠大捷即是明證;明清交戰後期,由於明軍叛將攜火炮投敵,明朝唯一的優勢也不存在,在松山之戰中,清軍即用紅夷大炮轟開城牆。

一、薩爾滸大戰

1619年在薩爾滸大戰中,明軍兵分四路深入和圖阿拉,意欲一舉蕩平敢於起兵反抗明朝的努爾哈赤。由於四路軍隊難以協同,被後金集中兵力,一一擊敗。其中以杜松軍為例,後金六旗兵力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杜松軍以環車陣,利用大炮、火銃迎戰,雙方站至中午,後金傷亡眾多,仍無法攻破薩爾滸大營。這是,突然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而後金則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向火炬處集中射箭,大量殺傷明軍。努爾哈赤又乘著大霧,越過明軍塹壕,拔掉柵寨,衝破了杜軍營壘。

薩爾滸大戰的杜林軍失敗,原因很多,這次戰鬥,是天氣的變化以及黑暗的環境讓明軍火器優勢喪盡,是這場戰鬥明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在當時,明軍雖然隊裝備了大量火器,交戰時首先是以鳥銃打擊敵人,然後才是短兵相接的衝殺。由於當時火器技術的落後,在火銃發射後有一個延時的再填裝時間,火器雖然能給敵一定的殺傷,但不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決定勝負的依然是冷兵器的格鬥。


二、寧遠大捷

明朝與後金的交戰中,屢次失地喪師,在野戰中已經難以抵擋八旗的鐵騎,明朝的優勢只剩下大炮的優勢。

徐光啟認為“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1620年,徐光啟委託李之藻、張燾、孫學詩等人,以天主教徒為掩護,前往澳門,輾轉購得四門火炮,經過測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622年,以優惠的價格出售了22門大炮,並且提供了23名葡萄牙籍炮手和1名翻譯,由於大炮來自西夷葡萄牙,葡萄牙人頭髮多為紅褐色,這些大炮被稱為“紅夷大炮”

1622年,紅夷大炮在”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當時六萬後金軍氣勢洶洶,圍攻孤城寧遠,袁崇煥率領兩萬的明軍憑藉一種新式火器的出色發揮,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火星所及,無不糜爛”。這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傳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次戰鬥中受傷,並且因此而死去。這個大炮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三、松錦決戰

後袁崇煥矯旨殺了在皮島的毛文龍,毛文龍被殺後不久,其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發動叛亂,投降了後金。叛軍引兵攻陷山東登州,將登州的紅夷大炮和葡萄牙人一併擄去。後金掌握了先進的火炮生產和使用技術,明朝失去了戰場上唯一的優勢,這也預示了明朝的最終結局。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清朝在八旗騎兵之外,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包圍錦州,吸引明軍來戰。明朝調動全國九邊精銳部隊救援錦州,與清軍展開最後的決戰。清軍擁有六十門自制的紅衣大炮,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成為清軍的攻城利器,明清之間的火器優勢已經逆轉。

此戰,明朝督師洪承疇兵敗被俘後降清,明朝丟掉了所有的精銳之師,再也無力與清朝進行大規模戰爭。耗光了老本的明朝,在李自成大順軍的戰鬥中,竟也抽調不出兵力,眼看著李自成攻破京城。


綜上所述,明清交戰初期,正處於火器和冷兵器的交接期,火器並不能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後明朝引進紅夷大炮成功扭轉了戰局,在後期內外交困的明朝失去了火器優勢,成為失敗的重要因素。


鄭說豫見


任爾再有能力的皇帝,他的後代不一定強,三代之後,深宮大院內的王子們與太監后妃一起生活長大,一肚子的勾心鬥角卻無大氣象!一腦門子的君權天授卻不知黎民之苦、五穀之分!

明永樂朱棣長於行伍之中,甚至敢於一馬當先馳騁疆場,其知先帝創業不易,知百官之貪腐,知統軍將軍必須有真才實學,知優良兵器乃戰爭先決條件。朱棣神機營的火繩槍真材實料打就,工匠製作有實名登記,炸膛必重罰,所以這種火槍士兵敢使用敢瞄準,後來的偷工減料,火槍桿都沙眼,放幾槍搞不好就炸瞎自己,士兵操槍遠離頭部亂放一氣!火炮亦是如此,明末時只能進口紅夷大炮了。

朱棣時火槍三段射擊法打得蒙古人望風披靡,而後世的吳三桂之流卻帶著大炮火槍一起投降!






雲靈尋道


縱現我國曆史你不難發現,奴隸社會到封建王朝他們命運幾乎一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呀!一個王朝由盛轉哀基本上都是奸臣當道,宦官專權屬至,大明也不例外,從朱元璋到朱詹積這爺孫四代還算盛世 ,後來的守成皇帝就開始未落了,一個不如一個,開始窘弱宦官,不問朝政,朝堂朋堂林立,相互排擠,那有不衰敗之理,尤其是明朝後期此風更甚,魏忠賢一個宦官競然敢稱九千歲,並勾搭皇帝奶媽客氐欺上瞞下,肆意殊殺朝廷大員,忠勇之士基本被斬殺殆盡,到了崇禎朱由儉手裡己經是個空殼的大明王朝了,大明雖然曾經無比強大,但己經嚴重的內憂外患,搖搖欲墜了,民不了生。然崇禎雖有心重振大明昔日之雄風,也想有一番作為,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極力整治朝綱,怎奈命運多舛,生不逢時的祟禎帝的悲哀吧!大明王朝已腐朽不堪,千瘡百孔了,再加上人才凋零和其心多疑,把僅有最後不多的王牌袁崇煥給殺了,本來就以是苟延殘喘的大明王朝更加雪上加霜,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滿清八騎之鐵騎虎視眈眈,人心向背的大明軍隊哪還有抵抗之力,敗,是自然的,但大明朝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也實現了帝王死社稷的諾言,極為悲壯,忠烈,可歌可泣,崇禎死後,大明江山已基本四分五裂了,殘部只能偏居江南一隅了,李自成進京稱帝也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吳三桂開關讓清,李自成轟轟烈烈的起義終應實力不擠退出了歷史舞臺,窺視以久的滿清終於拔雲見日,皇太極進京稱帝,新的大清最終席捲天下。





一覽眾山小云中見月


問一個問題?後金與明朝在山海關外打仗,誰料想到明朝會滅亡嗎?李自成沒有進入北京城之前,誰料想到明朝會滅亡?

問一個軍事技術問題?明朝的哪一次軍事失敗,是亡國性質的失敗?

明朝皇帝崇禎自殺的那一刻,北京城有十幾萬軍隊,為什麼李自成軍隊到達北京的時候,莫名其妙開城投降?

吳三桂憑什麼封為平南王?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清朝入關統一中國過程中,充當什麼角色?

投降的明軍在清朝入關過程中充當什麼角色?

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器,崇禎末年依然能夠堅守長城一線,為什麼清軍入關之後,不堪一擊呢?

試問一下,在中國歷史上,軍事上沒有遭到亡國失敗,王朝卻被暴力推翻?有幾個?

八旗鐵騎是厲害,但也只有十幾萬人,作為精兵,也只是在戰場,關鍵時刻改變戰場態勢!在戰爭後,作為組織核心!

好好想一想吧: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氣,如何敗於大清?

所以說要客觀看待問題,不要以上帝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要以後來者眼光重新塑造問題。明朝的滅亡是客觀存在的,是主觀決定的,不然現代的政治學、管理學以及基本的公司治理原則,都沒有辦法說清楚了!


話史煙雲


首先,大明並沒有輸給滿清鐵騎。後來人總以為明朝之後是清,就覺得明朝是被滿清鐵騎所覆滅,其實不然。


明朝末年,大明內憂外患。內有各地農民起義,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大明雖然兩頭作戰,但是關外的滿清,始終不能進山海關。甚至於努爾哈赤都是死在大明火炮之下。明朝覆滅,更多是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致。至於後來滿清入主中原,試想如果李自成安撫好吳三桂,也不至於後來滿清入關,自己落得個身死道消。

有些時候,歷史就是這麼偶然中又帶點必然!!!


無敵紫荊


大明的火器,很強大但是有問題,

單純討論武器,大明的火器大炮,在後坐力與機動性上遇到了門檻,沒能及時順利的跨越。

炮火的後坐力一直是個難題,要想克服後坐力當時的邏輯就是加大炮身重量,但是這樣一來機動性就差了,

只能固定炮位,守城。

大明朝不是不知道,但是要想探索出新路需要大量武器科研實驗,需要錢和靈感,

但這些在大明朝的官僚機制解決不了,

王恭廠火藥實驗,失敗,發生了大爆炸,研發停頓。

火炮機動性解決不利,

後金八旗棉甲,輕暖,利於長途奔襲,利於運動戰,軍事上大明被棉甲八旗鑽了空子。

當然政治經濟外交層面也不行。


星輝650


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神機營全軍覆沒,火器全歸了後金,這時候兩邊的火器實力就相近了。明朝產的火銃和三眼銃沒有後金從日本進口的鳥銃先進。


站烽


嚴謹一點好不好?大明是敗亡給了李自成。隨後清軍入關,都是撿的現成便宜。入關後取州縣的先頭部隊,也多是關寧鐵騎等明軍的投降部隊。滿清很好地利用了明朝敗亡的機會,利用了明朝的資源奪取了天下,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