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回顾历史,品味经典,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大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杀掉妻子儿女后,逃亡到了煤山,自缢而死。至此统治了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战火之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不仅没能阻止明王朝的衰败,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权的瓦解速度。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弥补挽救,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在李自成大军直逼京城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完全可以选择迁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祯皇帝却选择了以死殉国,其实这都是假象。那么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的背后存在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祯皇帝南迁又有哪些有利之处?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崇祯剧照


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

如果把明朝的灭亡全部推给亡国之君朱由检,显然不太公平,因为崇祯皇帝接手时,明朝就已经是摇摇欲坠了。朝廷内部党争不休,民间又有灾害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可谓是内忧外患。自崇祯元年开始,中国的北方就已经开始接连不断出现自然灾害,对此朱由检还曾下过罪己诏,但都无济于事。明朝末年之所以会接连不断的出现自然灾害,主要是正在处于小冰河时期。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李自成画像

因为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才了引发了多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脱颖而出,从陕西开始,席卷了整个北方地区。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了,而此时的崇祯皇帝手下已经无兵可调。

唯一一支可以抵御李自成大军的军队就是吴三桂父子手中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主要任务是镇守山海关,如果撤走就相当于放弃了北边。不过都城与北方土地比起来,先保住首都才是最要紧的。但是这支队伍想要调动,吴三桂开出了一百万两军饷。纵使崇祯皇帝东拼西凑,还是凑不齐一百万军饷,结果只能放弃调动关宁铁骑的想法。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吴三桂剧照


二南迁的无奈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凑不出来军饷,也不能坐着等死吧。这个时候明王朝还没有到达非灭亡不可的时候,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迁都南京。首先李自成大军主力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地区,河南,山东地区几乎没有,所以崇祯皇帝完全可以撤离北京,逃往南京。我们都知道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

凡是北京有的政府机构,南京一应俱全。虽说明朝北方的主力部队被打的所剩无几了,但是南方还有一百万正规军。所以说崇祯皇帝一到南京,利用好现有条件,完全可以形成南北对峙,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最起码不会马上亡国,那为什么崇祯皇帝没有南迁呢?我们看似大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其实都是假象。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不是不想南迁,而是有人不让走。崇祯皇帝曾经下令天津巡抚安排了三百艘大船,停在了大沽口随时待命。还秘密派手下调查一路上兵马钱粮的准备情况。但是这一切的准备都没用到,为什么走不了呢?因为即使是皇帝,他的权力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内阁不同意,六部大臣不建议的事,即使皇帝说了也没用。

首先迁都一事,如果从皇帝口中说出来,一不符合祖制,二名声不好。所以崇祯皇帝就找了一个托,内阁首辅陈演,希望从他的嘴里说出迁都一事,通过大臣商议,走程序,皇帝一同意。这件事就算是成了,但是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第二天陈演变卦了,他反对迁都。气的崇祯皇帝直接挑明,但是满朝文武还是无人应答,就连随声附和的马屁精,都没有一个。所以南迁之事也就此搁置了,最终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明思宗朱由检


三慷慨赴死,不失帝王之仪

在《明史》的遗诏中有这样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在这段话中充满了崇祯皇帝的无奈,虽然被逼而死,但却并非苟且之徒。身为大明的皇帝,虽身死,但精神永存。

其实明朝无论南迁与否都改变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国家生死危亡之际。朝中大臣的反应并不是一致对外,共度患难,而是麻木不仁,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大军打进北京城。其实这些大臣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都与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有关。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皇帝坚决不南迁,其实是假象

影视形象

虽然说崇祯皇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克勤克俭,但是生性多疑的性格,却使得他丧失了很多忠臣良将,与朝中大臣的忠君之心。面对这样的君主,文武百官除了选择沉默不语,别无选择。皇帝做到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这种地步,可想而知,那种心情,早已经不是无奈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