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生死较量│566

作为一个成年的皇帝,孙休当然不可能心甘情愿的做个傀儡,让孙綝压在自己头上肆意妄为,不管谁立的皇帝,当上皇帝之后,都希望能掌握真正的权力。

孙綝当然不这么认为。按照孙綝的逻辑,既然是我把你扶上去的,你就得听我的。而且,孙綝之所以立孙休为皇帝而不是自己坐上去,也是不敢、不能,而不是不想。

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在孙休当上皇帝后没多久,就迅速爆发。

为了拉拢、安抚孙綝,孙休从当上皇帝开始,就不断的赏赐孙綝,可是孙綝并不满意,反而口吐怨言,说新皇帝不重视自己,自己准备“复改图耳”,就是准备再次行废立之事。

你敢不听我的,我就敢再换个皇帝。

孙休得知,也开始着手准备除掉孙綝之事。到生死关头了,管他前面的情分不情分,该下手时,谁也不会客气。

但是孙綝手握重兵,位高权重,怎么除掉他呢?要知道,孙亮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摆着呢?

孙休到底比孙亮棋高一着,他让自己手下亲信将领张布,联系了老将军丁奉。

丁奉虽然老迈,但颇有廉颇之勇,而且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对孙吴皇帝,一直忠心耿耿,因而听闻皇帝召唤,立刻应召前来。

孙休坦然地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丁奉。丁奉也早就对孙綝非常不满,因而毫不推脱,立刻提出建议。丁奉认为,孙綝党羽众多,要想除掉他,必须秘密准备,然后趁其不备,突然进行。最后,孙休和丁奉定下了就在腊日的祭祀集会上,趁孙綝进皇宫的机会,擒而杀之的计划。

到了十二月初八腊日这一天,孙休召开腊日祭祀的集会。

孙綝也有准备。他也感觉到皇帝似乎对自己越来越不怀好意,就打算托病不去参加集会。但架不住孙休几次三番的派人催促,孙綝只得勉强参加了。

毕竟二人还没彻底闹翻呢,表面的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

孙綝临出发前,特意安排人,整顿好兵马,随时待命,以防不测,同时命令,等自己进宫之后,就在自己府中无关紧要的地方,放一把火,这样自己就可以借着回家救火的名义回来了。

可惜,孙綝想的太天真了。如果皇帝没有发动,那么不管时间长短,有没有借口,他都能回来;但是如果皇帝已经发动,你别说家里失火,就是遇到地震了,也得等杀完人再说了。

果然,孙綝进入皇宫之后不久,就被丁奉、张布抓了起来,然后被孙休痛快的砍下了脑袋。孙綝的势力迅速土崩瓦解。

至此孙休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吴国朝政大权,做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之后, 孙綝被诛灭三族。连那个早死多时的孙峻也被刨坟掘墓,将当初殉葬的一应荣誉之物统统拿出,然后再草草掩埋。

接下来,孙休又下令从孙氏一族的族谱中取消了孙峻、孙綝的名字,将他们开除出族籍。

然后,孙休下令给当初被孙峻害死的诸葛恪等人平反。

至此,孙休做这个皇帝,也才两三个月而已。

吴国到这里总算摆脱了权臣把持朝政的局面,暂时能缓一口气了。

吴国皇帝与权臣的斗争,以皇帝的胜利结束,但是曹魏的皇帝曹髦和司马昭的斗争,却以曹髦的惨死为结局。

曹髦当上皇帝后,也是越来越不满司马昭的专权。忍到260年5月,曹髦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和他们商量,要亲自讨伐司马昭。曹髦认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就要去讨伐他。

可惜,曹髦看人的眼光实在是不怎么样。他刚刚和这三位说完,不等出发,其中的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就跑到司马昭那里,向司马昭告发了曹髦的动向。

尚书王经倒是没背叛曹髦,可是王经手里既无兵又无将,纵有杀贼之心,又能奈司马昭若何?

曹髦倒是干脆利落,根本不管这些,进后宫向太后禀告一声之后,拔出宝剑,乘坐着自己的辇车,率领着一群包括殿中宿卫、宫中仆役、官僮等乌合之众,呐喊着冲出皇宫。

这里只能说这曹髦真的是迷之自信,就他率领的这点人,别说讨伐司马昭,除了皇帝这个身份让司马昭为难一点之外,根本连个小浪花都翻不起来啊。

那曹髦怎么不带那些真正的士兵呢?这些乌合之众除了起哄,起不到任何作用啊?他不是不想带真正的士兵,关键是他手下没兵啊。包括皇宫大部分卫士在内的兵权都在司马昭手里控制着,傀儡皇帝命令不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