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在坦克誕生的百餘年中,鮮有一款坦克能與T-34坦克一樣享有盛名,它陪著蘇聯人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洗禮,從莫斯科到柏林的每一場艱難戰鬥中衝鋒現陣,見證了第二次世家大戰偉大勝利,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圖騰,二戰過後,該型坦克在許多國家軍隊中持續服役幾十年,並以其可靠性、適用性、操作簡單、易生產等優點締造了蘇俄武器裝備史上的傳奇,堪稱“現代坦克的真正先驅”。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橫空出世,引領坦克變革

T-34中型坦克於1939年12月19日被命名和批准裝備部隊,批量生產始於1940年,最後一個批量生產型是T-34/85。直到1946年蘇聯還在生產,之後改為生產更新型、更完美的坦克型號。蘇聯總共生產了67000多輛T-34系列坦克,這相當於德國IV號坦克的6倍、“黑豹”坦克的7倍,“虎”式坦克的35倍,超過德國在二戰期間坦克和突擊炮產量的總和,直今仍然是坦克生產史上無可爭辯的吉尼斯紀錄——總生產量達8萬輛。

T-34在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科什金設計,創新性地將長身管火炮、傾斜式裝甲、大馬力柴油機整合在一起,集輕型坦克的快速和廉價、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於一身,統籌兼顧坦克的性能、製造、價格等方面的因素。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按當時通行的輕、中、重分類法被稱為中型坦克, 但這款坦克攻防平衡, 機動性能優良, 設計思想上的前瞻性使其具備了現代主戰坦克的雛形, 並在後來的戰爭進程中成為一款決定性兵器, 繼而開創了一個主戰坦克的時代。

1941年型1941年6月, 入侵蘇聯的德軍在白俄羅斯境內遭遇了一種新型坦克, 它有著極為稀罕的大傾角裝甲、兇猛的76毫米口徑長身管主炮和寬大的履帶, 以及卓越的長途續航能力, 首次出場就給德軍帶來巨大損失。

此後一直到1943年初, T-34/76坦克一直是東線戰場裝甲兵器設計的標杆, 它能擊毀德軍任何坦克和防禦大部分火炮正面的射擊, 再加上有利於縱深突擊的大行程, 使得T-34/76坦克在戰場上極為活躍, 除正面強攻外, 還頻繁上演敵後破襲的一幕, 讓德軍內線防守部隊十分苦惱。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不過由於蘇軍整體指揮及技戰術素養低下,加之對敵突然襲擊準備不足,造成蘇軍坦克大量損失或被俘,苦苦支撐的T-34/76坦克並不能挽回蘇軍的敗勢。

衛國戰爭前期,因T-34/76坦克火力偏弱、射速不高以及坦克部隊缺乏訓練、步坦協同等問題,加上德軍最精銳的坦克部隊“骷髏”師、“帝國”師、“阿道夫·希特勒”師均在東線以及重視反坦克火力配置,使T-34坦克頻被擊毀併成為二戰期間損失最多的坦克,以擊毀坦克數量排名的“二戰十大王牌坦克手”有蘇軍三席,其中兩位均戰死,座駕都是T-34/76型坦克,而德軍佔了5席幷包攬了前三名,足見蘇德坦克戰的殘酷性和德軍坦克手之強悍。好在蘇聯T-34坦克損失大產量更大,堪稱“蝗蟲坦克”,蜂擁而來,遮天蔽日,沒完沒了。

1943年, 蘇聯人對T-34進行了持續改進, 衍生出多個重要版本, 但主要方向都不是提高坦克的性能, 而是極力簡化生產工藝和節約製造材料, 以便生產儘可能多的坦克投入戰場。T-34/76系列一直生產到了1944年上半年, 之後被T-34/85取代, 其最後一種改型是1943年的衝壓炮塔型。這一時期德軍坦克火炮已全面長身管化, 再加上“虎”、“豹”等新式坦克大批服役, T-34/76坦克的技術優勢迅速消融, 在戰場上只能依靠數量優勢進行集中突擊, 損失非常巨大。

鋼鐵洪流,過五關斬六將

在德國新坦克的威脅下, T-34的戰損日益增大, 升級改造迫在眉睫。蘇聯人總結戰場經驗, 認為T-34的機動性仍有優勢, 當務之急是大幅提升火力, 同時提高乘員合作效率, 以進一步挖掘其作戰潛能。照此思路, 裝備85毫米口徑主炮的T-34/85坦克應運而生。與T-34/76相比, T-34/85坦克採用了3人制大炮塔, 增設了專職炮長, 使車長從兼任炮長的重擔中解放出來, 可專注於觀察和指揮, 從而大幅提高了坦克的作戰能力。

1944年—1945年,蘇軍T-34坦克的數量不僅超過德軍坦克總和,在性能上也可與之最優秀的“虎、豹”坦克相抗衡,更何況蘇軍還有上千輛威力更大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蘇軍坦克的整體實力已完全碾壓德軍。德軍將領也不得不承認該型坦克的性能優於當時德軍裝備的任何一款坦克。例如德軍第1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就曾感嘆說,“T-34是最完美的坦克”。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此時,浴血重生的600萬蘇軍紅軍擁有10000多輛T-34坦克打先鋒,橫掃東歐諸國境內的德軍及僕從軍,從東線多路殺入德國境內,勢不可擋的T-34/85坦克集群已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過五關斬六將兵臨柏林城下。

1945年4月26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率先突入柏林市中心城區,3000多輛T-34坦克與步兵協同配合與德軍展開逐街逐樓的艱苦巷戰,用坦克炮猛轟德軍據守的樓房,最終取得柏林戰役的勝利。

廉頗未老,窮人的紅色鐵騎

作為“二戰期間最好的坦克”, T-34坦克不僅在蘇德戰爭中打得德軍落花流水, 之後它還成為了多個國家軍隊的主戰坦克, 它的身影出現在朝鮮、越南、中東、波黑等戰場, 其設計思路對後來的坦克影響深遠。

二戰之後,蘇聯大量向亞非拉各國出口,其中,截止1958年12月,中國從蘇聯進口T-34/85坦克就有1800多輛。在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鮮兩國軍隊都使用了T-34坦克,其中一輛編號為215的蘇制T-34/85坦克一共摧毀了5輛M46坦克、26個地堡、9門迫擊炮、1個指揮所、1個坑道和1輛汽車,出色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的作戰任務,為此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授予215號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榮稱號,全體乘員記集體特等功一次。

“戰爭之王”T-34坦克,銳不可擋的鐵甲洪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不僅接收了現成的T-34坦克,而且還獲得了生產這款坦克的許可證。20世紀5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開始許可生產戰後改進型T-34-85坦克。根據不同來源的消息,在1952~1958年間,這兩個國家至少生產了自用的T-34坦克4 500~4600輛。隨著生產技術的積累,這些外國坦克製造商修改了最初的設計,完善了生產工藝。

在過去十年中, 即使按照窮國或小國的標準, T-34坦克也已經過時。因此, 絕大多數國家軍隊被迫將這種坦克退役或封存起來,用更新型號的坦克替換老式坦克。然而在10多個國家中仍然保留大約200輛T-34/85坦克, 其中一些仍在繼續服役。根據2018年《軍事平衡手冊》報告顯示,幾內亞共和國、剛果共和國、納米比亞、乍得共和國等非洲國家還裝備有T-34/85坦克。

寶刀未老,為什麼T-34坦克仍在一些國家服役?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應該要強調的是其設計和操作的簡單性、可維護性好等。即使沒有發達國防工業的國家,T-34坦克的維護和修理也能應付。此外,依據幾個國家的經驗,T-34/85坦克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在其基礎上研製各種用途的新裝備。眾所周知,古巴製造的自行火炮就利用了T-34底盤,這種裝備具有很高的作戰能力,但在生產方面並不是特別困難。

第二個促進老舊坦克繼續服役的因素,是許多亞非國家希望用更新型、更有效的坦克取代過時的T-34坦克,但疲軟的經濟不允許他們進行採購。老撾是一個例外,其設法與俄羅斯就購買新型坦克裝甲車輛進行談判。從某種角度看,老撾軍隊用老舊的T-34/85坦克通過實物交換的方式,獲得了較新的T-72B1坦克,從而使其軍隊的裝甲裝備跨越了幾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