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4万明军大败15万日军,300年东亚无大战,明亡200年仍被视为正统


说起万历这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工龄”48年却有30年闭门不出,处于“脱岗”状态。虽然人家30年不上朝,但依然权柄在握,而且功绩也不少。

人们最为熟知的除了张居正变法带来的“万历中兴”之外,应该就是“万历三大征”了。通过“三大征”打出了国威,稳固了大明江山,为后面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大征中的朝鲜之战。

贫农家庭出生的“小猴子”丰臣秀吉,因为侍奉“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而崛起,在经历了无数次村战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的统一了全国,当上了“村委会主任”。

按说作为一个“村委会”主任,应该是没什么抱负的,安安稳稳地就行。但丰臣秀吉不知是因为统一了全国后自信心爆棚,还是咋样?他竟然不满足日本这一亩三分地,想要将亚洲纳入他们“村”的管辖范围。丰田秀吉的计划是:先占领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最后占领印度。

4万明军大败15万日军,300年东亚无大战,明亡200年仍被视为正统

1592年,丰臣秀吉开始了他的计划,亲自带领15万大军攻打朝鲜。面对这十几万大军,朝鲜果然“不负众望”,战争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不到一个月,首都汉城以及陪都平壤均告沦陷。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丰田秀吉一看这阵势,“打到大明去”还不是易如反掌、指日可待的事了,信心满满的丰田君开始琢磨着迁都北京,兵锋直指大明东北边境地区。

当时的朝鲜是大明的附属国,而且这事也和大明有关,唇亡齿寒,不能不管。收到朝鲜求援后,万历皇帝当机立断:任命时任辽东总督的李如松为提督,又派了兵部的宋应昌做经略,带着4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收复失地。

4万明军大败15万日军,300年东亚无大战,明亡200年仍被视为正统

对于李如松来说,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光复平壤,因为他的副手、大明将领祖承训率领4000人的先头部队攻打平壤,但由于不熟悉日军战法和大意轻敌,以惨败告终,李如松必须雪耻!

平壤本就是重镇再加上前次的进攻,日本人格外重视,派了3万精兵力守;明军这边的兵力只有4万,只是略多而已。攻城战自古都是伤亡极大的,没有数倍于敌人的兵力难有胜算,这一仗很难打,只能靠智谋取胜。

大军来到平壤城下,李如松命令部队围住西门、北门、南门,留东门一个口子,围而不攻。随后,李如松又叫来亲信祖承训,让他的部下纷纷把朝鲜军人的服装穿在最外面,去攻打南门。因为南门是一马平川,真要打南门伤亡太大,所以日本人将兵力重点放在了其他三个门,驻守南门的几乎都是投降的朝鲜人,战力可想而知。

4万明军大败15万日军,300年东亚无大战,明亡200年仍被视为正统

当南门守军看到是“自己人”时,放松了警惕,祖承训率领的部下就这样顺利抵达城下,迅速架上攻城梯,撕开套在外面的伪装,漏出霸气的大明军铠甲。守城的士兵一下子傻了眼,面对早已登上了城墙的明军,纷纷向城内溃散,一个个成了待宰的羔羊,最终明军以较小的代价重新夺回了平壤。

不多时,明军就几乎夺回了朝鲜全境,日军只得退守几个沿海城市。丰臣秀吉一看形势不对,但他又不愿就此放弃,于是便使出了日本人的惯用伎俩,表面上和大明谈和,背地里积蓄力量。

1597年,丰臣秀吉调集14万兵力再次出兵朝鲜,但这次出来容易回去就难了。有过抗倭经验的李如松已经死在了蒙古人的手里,万历皇帝便重新任命邢玠为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集各地精兵援朝。入朝之后兵分四路,其中水师提督陈璘率兵与朝鲜水师李舜臣部紧密配合,直接歼灭了日军水军主力。

4万明军大败15万日军,300年东亚无大战,明亡200年仍被视为正统

日本为了此次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明军和朝鲜一起竟不能全歼日军,但随着最精锐的水师被歼灭,日军的溃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同年8月,丰臣秀吉郁郁而终,日军紧急撤退,朝鲜之战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大明的军威和国威,更维护了国家统一,此后的300年时间里,东亚地区没有出现过大战;同时由于两次战役的失败,日本的核心层也迎来了洗牌,丰臣秀吉家族走向了没落;而朝鲜被打到几乎亡国,但是中朝友谊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此后,万历皇帝在朝鲜人民心中成了神,对其尊崇无比;在明亡后的200余年里,朝鲜民间仍视明朝为正统,甚至依然使用崇祯纪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