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导言

安南

,古称交趾。秦汉以后至五代时期,交趾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版图被中国直接统治,然而因地处边陲,不仅当地土人众多,且交通不便,政治辐射力度较为薄弱,因此对此地的统治根基一直不稳,最终于公元939年,当地政权势力击败南汉获得独立,是为安南国。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交趾大致地理位置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趁安南政权动荡、胡氏篡权,派大将张辅率大军一举平定胡氏政权,至此,阔别五百年的安南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然而,这样的直接统辖局面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为由,宣布撤兵,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统治。

此举让明朝对安南的20年经营毁于一旦,标志着中原王朝最后一次尝试将红河平原纳入疆域的努力宣告失败。

胡氏篡权——起兵之由

历经五百年的安南国陈氏政权逐渐衰微,内部动乱不断,到明朝建立后,权臣黎季犛完全掌控了安南朝局,乱局愈演愈烈。公元1399年,黎季犛杀了皇帝陈炜,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大虞。登基后黎季犛改名胡一元,与其子胡汉苍共理朝政。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黎季犛

胡一元自称是帝舜后裔,遣使奉表明朝,谎称陈氏已绝嗣,胡汉苍为陈明宗之外孙,暂时登基理政。当时的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焦头烂额,未予以理会。明成祖朱棣为帝后,为了对安南所请进行考察,曾于公元1403年命行人杨渤等人实地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因杨渤等人受胡氏重贿,未能反映实情,还为胡汉仓请命。朱棣本想就此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但所派使臣还未出发,便被另外一件意外打断。

公元1404年8月,从南边来了两个人,一个叫裴伯耆,是安南陈氏旧臣,另一个则是老挝宣慰使派人送来的陈天平,并自称是前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通过他们的哭诉,朱棣知道自己被胡汉仓糊弄了,于是决定帮陈天平复国。次年初,朱棣先是命监察御史李琦等人下诏责问胡汉苍,命他自陈其事。这时的胡汉仓发现了无法再瞒天过海了,便摆出了极为恭顺的态度,派使臣进京,并表示“

迎归天平、以君事之”“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明成祖朱棣

公元1406年1月,朱棣派五千官兵护送陈天平回安南登基,并尊尊教诲其一定要“治任以行”。3月,陈天平一行人来到了安南境内的丘温,胡汉苍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并以牛酒犒劳明军。之后陈天平一行继续南下,当行至一处险峻山谷之时,忽然间暴雨如注,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安南兵没有与明军交战,而是趁着雨势突入人群将陈天平虏走。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朱能雕像

此后,陈天平被胡汉仓凌迟处死,而惊慌失措的明军只好将此变故奏报朝廷。朱棣得知后,怒不可遏:“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三天之后也就是同年7月6日,朱棣下定了征南决心,命“靖难”第一武将成国公

朱能挂帅,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征夷左右副将,统率明朝大军远征安南。

张辅三征安南

然而,行军打战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出师未捷身先死”,正当明军浩浩汤汤的向安南进发之际,年仅37岁的主帅朱能突然于龙州病逝。突逢变故,身为右将军的张辅临危受命,被朱棣任以总兵官接替朱能之职,率领大军继续进发。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张辅剧照

张辅,字文弼,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即便对他印象不深刻,那也一定听说过他的父亲——“靖难”名将张玉。早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张辅作为张玉的长子便已跟随其父驰骋沙场,因功被升为指挥同知。张玉死后,张辅以长子身份承袭父爵,此后跟随明成祖朱棣转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因功受封信安伯,后又加封为新城侯。

  • 第一次南征

张辅虽然只有31岁,但不愧为名将之后,精通兵法。有道是攻心为上,进入安南境内后,张辅便命人列举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刻于木牌之上,沿江河上游投放使其顺流而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张辅影视剧照

此后,明军兵分两路,张辅所率京畿、荆、湖、闽、浙、广西的人马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沐晟所率蜀、建昌、云南、贵州之兵则出云南蒙自,两路明军斩关而进,先后大败安南伏兵,于白鹤江胜利完成会师。明军的进军速度令胡汉仓惊慌不已,举全国之兵固守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并命人在外围江河险要之处伐木筑寨,严防明军攻击。

明军在张辅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攻坚克难,顺利与沐晟所领兵马合围于多邦城下。面对坚而高峻、重濠密布的多邦城,张辅一番动员之后,命数千敢死之士趁夜攻城。明军顺利攻入城中之后,陷入了激烈的巷战。安南兵驱大象出阵,一时间明军伤亡惨重。最后张辅命人“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安南兵大败而逃,明军穷追不舍,斩敌无数,最终攻克了坚固的多邦城。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安南象兵示意图

此后月余,张辅又率军转战各地,接连攻克安南东西二都,当地军民纷纷倒戈相迎。而胡氏父子进退失据,只好焚烧宫室,然后逃亡到海上。张辅一面安抚吏民,一边继续追击胡氏父子,先后在盘滩江、木丸江、富良江大败安南军,并在日南州奇罗海口将安南残部全歼,明军趁势继续追击逃跑的胡氏父子,最后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一举擒获胡一元、胡汉仓、胡澄及伪太子胡芮,全部押送南京

至此,张辅所率的明军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势如破竹般的摧毁了纂权自立的胡氏政权。

  • 第二次南征

第一次南征如此顺利,当捷报传入京城之时,朱棣喜出望外。与此同时,在他心中的设想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原本只是帮助陈氏复国、吊民伐罪,结果如今没两下子就把安南一举搞定了,于是明成祖朱棣打算直接将安南纳入国土直接统辖。

公元1407年6月,明朝宣称陈朝子孙已绝,无人承继,且受安南官吏 “原复古郡县”的请求,将当地改名“交址”在安南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县的直辖统治。

然而,此举明显是偏离了安南境内一些老势力的念想,虽然朱棣对安南多方安抚,却始终未能使安南平静下来。1408年,张辅大军刚刚班师回朝没几个月,简定、邓悉、阮帅等安南地方势力便起兵反叛,慈廉、上洪、大堂、石室等地纷纷响应,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蔓延。这些起义军中以简定势力最强大,他自称日南王,后为招揽人心,便找了一个所谓陈氏皇族后裔的陈季扩立为大越皇帝。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二次南征

面对安南的动荡局势,明成祖朱棣在张辅等主战派的支持下决定再次武力进讨,命沐晟挂帅统领云、贵、蜀三处共计四万兵马再征安南,不料沐晟因轻敌与安南叛军激战最终惨败,交趾都司吕毅、参政刘显等人皆战死,安南形势大乱。无奈之下,公元1409年2月,朱棣再次命张辅率二十万大军深入安南与沐晟协同作战。此后半年,张辅率领明军在安南腹地转战,接连获胜,最后在安南美良山活捉元凶简定,连同其党羽一起押送京师,但陈季扩得以逃脱。公元1410年1月,张辅又顺利平定了其它各处的起义军,斩首数千,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乱民。

  • 第三次南征

张辅军赶走,此前逃亡的陈季扩又回到安南联络旧部积蓄力量。由于明军主力已经北上攻打漠北,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始终无法荡平陈季扩。于是便有了张辅第三次南征安南。

公元1411年,为了彻底平定陈季扩之乱,已经从漠北得胜而归的朱棣再次命张辅率领大军三征安南,迫令“陈季扩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则以武力讨平之。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三度南征

经过两年多的多次激战,张辅逐渐平定了陈季扩的各个据点。最终在公元1414年1月,在政平州出其不意大破安南军,陈季扩打光了所有的本钱只好败走老挝,张辅命手下率兵继续追击,连破三关,终于在蒙册南磨将

陈季扩及妻子一并活捉,械送京师。

至此,安南全境再次得以平定,张辅奏请朱棣同意之后,在此前叛军所占之地,分别设立了升、华、思、义四个州,并增置卫所进行守卫,赶在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之前回师京师。

黎氏王国的最后独立

前后五年间经历三次大军洗礼的安南,确实安定了一段时间,但好景其实并不长,没过几年,安南境内再起兵乱。

  • 蓝山起义

在明军连续三次的武力镇压下,安南的祸乱势力看似已经扫平殆尽,但是明朝统治者似乎始终未想好如何经略这片偏蛮之地。先后派往安南的明朝官吏要么不善于安抚调和,要么内部之间不和、相互勾心斗角,甚至还有在当地作威作福,欺压勒索百姓,致使安南在此后多年间一直无法收拢民心,矛盾在持续的郁积。各方敌对势力在风平浪静之下一直暗流涌动,为后面的兵乱再起埋下了祸根。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黎利

终于在公元1418年1月,安南清化府俄乐县的土官巡俭黎利,召集各方反明势力于蓝山会盟,起兵抗明,史称“蓝山起义”。黎利率众起兵之后,安南各地迅速呼应,遂成星火燎原之势,驻守当地明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一时间,安南全境又陷入兵荒马乱的动荡局面。

  • 九年拉锯,建立黎朝

面对安南的再次乱局,已经迁都北京的朱棣,不愿意也无力再大动干戈,只是增派一部分兵力协助剿匪,而未再让派大将第四次南征平叛。

就这样,以黎利为首的叛军逐渐发展壮大,驻守和剿匪的明军渐渐无力掌控局面。随着安南局势的日益严峻,直到公元1426年10月,明宣宗朱瞻基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马瑛为参将领兵五万协同原驻军共计十万对叛军进行围剿。

然而,王通鉴于此前张辅的三次南征均大获全胜,以为安南叛军不过乌合之众,于是骄恃无恐,急于求成,结果轻敌之下遁入黎利的埋伏圈最终大败,致使三万人马埋骨宁桥。王通率领残部奋勇突围退守交州。此后黎利趁势四处掠地,安南境内的昌江、谅江、交州等地尽数失陷。王通惊慌失措,一面向黎利允诺愿为其请求藩封,一面又奏报朝廷请求增兵。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黎利四处掠地

明宣宗思虑再三决议再增兵一试,命大将柳升为征虏副将,充总兵官,率领步兵十万、骑兵二万出广西攻镇南关,黔国公沐晟、徐亨等出云南攻梨花关,镇远侯顾兴祖将步骑兵各五万出广西援坡垒关,兵部尚书李庆带病随征保障后勤。其中柳升也算是当朝名将,曾参与过张辅的南征,且随朱棣北征有功。

公元1427年9月,柳升大军进入隘留关,接连破关连胜,导致柳升逐渐轻视黎利,结果不听尚书李庆劝诫,孤军深入倒马坡,再次陷入黎利埋伏圈,柳升中镖而亡。无比巧合的是,就在明军大败的第二天,副将梁铭病卒,第三天,兵部尚书李庆亦病死,一时间明军群龙无首、散乱无主。此后,黎利分兵围攻被明将崔聚再度占领的昌江,最后以象阵大败明军,七万明军全军覆没,十分惨烈。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象阵

柳升和崔聚相继大败之后,沐晟孤军无力独撑便退回云南,至此,安南全境基本落入黎利手中。王通为了缓和战势,私下释放了两万俘虏连同战马,并安排黎利使者入朝,为黎利所控制的所谓陈氏后人陈高为安南国王。深为震惊的明宣宗召群臣廷议,虽然张辅、蹇义、夏原吉等老臣依然力主出重兵讨贼,然而,以杨荣、杨士奇为代表的文官,看出朱瞻基的厌战之意,都说安南荒远,多年劳师无功,不如许了黎利,以息兵争。于是,明宣宗顺坡下驴,就此下令王通率余部近八万人北返,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同时赦免黎利抗命之罪,封陈高为安南国王。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平吴大诰》

此后不久,黎利逼迫陈高服毒自尽,自己正式称帝,发布《平吴大诰》,建立了黎朝。公元1437年,明英宗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黎利亦不想与明朝为敌,从此始终奉明朝正朔。

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背后原因解析

就这样,从张辅第一次扫平胡氏政权的1407年,到明宣宗宣布从安南撤兵的1427年为止,明王朝在安南20年的苦心经营宣告失败。仔细复盘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背后原因大体有如下五个方面。

  • 其一,经营安南的策略上的失误,为安南的持续乱局埋下了重要伏笔。

如前文所述,当接到张辅发来的安南捷报之时,明成祖朱棣大为欣喜,瞬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一改初衷,不再寻找陈氏子孙复国,而是另谋在安南开设三司及郡县。此举虽然让安南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但是朱棣的自食其言,却让安南的各方势力和百姓大失所望。而这样的策略失误,为安南此后的持续乱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并持续发酵。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吊民伐罪

比较前后四次南征,一次比一次艰难,那是因为第一次张辅南征之时,是打着吊民伐罪、为陈氏复国的旗号,所谓出师有名,是一支义军,可谓顺应天道人心,自然是得到了安南境内上下的支持。因此张辅进兵十分顺利,仅一年便摧枯拉朽般的诛灭胡氏势力。但到后面几次,明军所遇到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外,安南已经脱离中原政权版图长达五百年之久,骤然间变成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安南土人势力自然是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因此才有其后二十年的持续斗争冲突。

  • 其二,国力过度消耗,致使明朝深陷泥潭,最终被迫撤兵,是安南得而复失的本质原因。

朱棣一朝,光自己御驾亲征漠北草原都有五次,加上五年间连续三次征伐安南,还有迁都北京以及六次让郑和远下西洋,凡此种种,无不是耗资巨大的大工程,其实对于国力的损耗是极大的。到了永乐末期,面对安南黎利蓝山起义,从朱棣没有再次让张辅四征安南的迹象来看,也反映出了明朝当时确实是国力有所衰退的。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后,实际上所面临的国情是比较严峻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出现的“仁宣之治”。之所以后世称其在位期间为一个盛世,那就说明了他接手之时的国力其实是比较薄弱的,已经无力再支撑明朝的军队四处耀武扬威了。

可以说,安南的持续动荡,已经让明朝深陷泥潭,不愿轻易放弃又不愿再为此空耗国力,最终在王通、柳升等人兵败之际,主动宣布撤兵。国力的过度消耗,是明朝对于安南得而复失的真正本质原因所在。

  • 其三,军事策略和用人不当,致使前线连连失利,黎利叛军趁势坐大。

这一点其实也和明成祖以及明宣宗的重视程度有关。明成祖朱棣对安南三次用兵,其实并非他多么看重这块红河平原,而是为了展现大国威严以及他个人“千古一帝”的威德罢了;而明宣宗朱瞻基之所以第四次派兵南征,也不是因为舍不得这块偏蛮之地,而是因为这块地毕竟是祖宗打下来的,作为守成之君如果把它弄丢了,岂不是愧对自己的皇帝爷爷。

他们对安南的不重视其实在用人以及军事策略上都体现的较为明显。

首先,在用人上,朱棣虽然安排素有能名的兵部尚书陈洽任交趾布政使和按察使,参赞军务,但权力并不大,这让中官马骐在安南为非作歹,苛敛金银,陈洽难以有效节制。同时,镇守安南的荣昌伯陈智和都督方政又素有矛盾,致使安南留守的官兵如一盘散沙,不仅让当地矛盾持续激化,而且也难以聚力剿匪。此外,到了朱瞻基的第四次南征之时,在其他之地无战事的情况下,放着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第一名将英国公张辅不用,偏要派王通、柳升等人前去剿匪,不仅不能震慑叛军,反而让黎利越战越勇。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中配图:兵部尚书陈洽

其次,在军事策略上,朱棣在前三次南征之时还比较果断及时,但在黎利起兵之后的四五年间,没有再采取过强有力的动作,虽然有国力不济的原因,但未能在叛军刚起势之时予以扑灭,导致黎利势力逐步坐大,却也实实在在的算是军事策略上的一大失误。再看朱瞻基的第四次南征,在出兵时机上也是迟缓呆滞,如果能够再坚决果断一点,在得到王通奏报之后立即出兵,结局可能也会不大一样。毕竟那时王通虽然有一次大败,但主力尚存,且北边的多个据点尚在明军控制范围内。

可见,无论是军事策略上还是用人上,明朝都存在着问题,致使前线守军连连失利,叛军趁势坐大,难以控制。

  • 其四,黎利叛军及时调整对明策略,叠加地利之便,在对明作战中渐渐占据了主动。

在分析明朝策略失误等原因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了黎利的狡猾和韧性。

一方面,黎利在多年与明军交战不利后,逐步总结并调整了自己的作战策略,不再直接挑战驻扎在安南北部的明军主力,而是从明军控制力较弱的中南部入手,稳扎稳打逐步坐大。他重点进攻安南南部的清化、义安一带,顺利得手后趁势控制了整个安南南部地界,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再往北推进。这一策略的选择,让黎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主动,迫使明军节节败北。另一方面,从前文的战场过程复盘中,我们多次提到,黎利非常善于利用地利,曾多次设伏成功围歼明军,王通和柳升就是这样中了着的。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黎利塑像

可见,黎利确实是个有勇有谋的角色,特别是其起兵后的后几年,战略上采用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正确策略,战术上又充分利用安南的地理和气候将明军拖到人困马乏后再发起决战。

  • 其五,明宣宗对安南态度游移不定,叠加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终而放弃对安南的直接统辖。

前面也讲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对待安南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游移不定,之所以第四次派兵南征,并非舍不得这块偏蛮之地,反而是早想抽身离开这片泥潭,只是碍于一些情面不好明说而已。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佐证。

首先,迟迟不派重兵,就已经暗示出了朱瞻基的真实心思。即便后来派兵南征,也仅仅是一次失败便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为由,宣布撤兵。足以体现他想放弃安南的内心想法,我努力过了,也算对得起自己的皇爷爷了。这一点和他下令停止下西洋一样,也是在让郑和第七次远行之后宣布的。可见,在朱瞻基的心里,他是不太认可爷爷朱棣的这些空有其名又劳民伤财的举动的。

其次,内有掣肘之事,当时朱瞻基刚刚平定了朱高煦叛乱。除了劳师远征空耗钱粮之外,明宣宗当时其实还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朱高煦之变的收尾工作。说白了,就是要对军队进行整肃,清理与朱高煦有关联的敌对力量,而这样的节骨眼上,他自然不想为安南投入过多的精力。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朱高煦影视剧照

再次,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对他的想法提供了支持。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年间便已亲手制定了《皇明祖训》,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其中就有安南之地,并要求自己的子孙对待这十五个邦国不得擅自动兵,避免空耗国力,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这样的祖训,对于目睹安南持续动乱、难以降服的朱瞻基来说,其感触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更是强化了他尽早从安南抽身的决心。

20年经营毁于一旦: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过程及背后原因

九州配图:十五个不征之国

因此,几个因素相互交织之下,明宣宗终于明确了放弃安南的决定,承认了黎利作为安南国王的现实。

九州君评

明朝在武力征服安南并将其纳入版图之后,却因多方原因的叠加和相互影响,终而在20年的苦心经营和维持之下,毁于一旦,确实令人惋惜。

仔细回顾黎利的胜利过程,其兵力之众以及兵锋之盛均远不及北边的蒙古骑兵,也先后在交州被王通以及温丘被都指挥孙聚打得大败。而这样的最终结果,与其说是黎利的天纵奇才,还不如说是大明朝自身的各种失误叠加而逐步放大,最终被黎利抓住了机会,经过九年的拉锯,成功逼退了明军,并顺利让明朝放弃了对安南的直接统治。

1.《明史》

2.《明实录》

3.《明史纪事本末》

4.《抑斋集》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