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如果别六出祁山,专心攻打东吴,能灭了东吴吗?

惟一6566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诸葛亮攻击吴国是有可能的不过要以我之计策而来具体有以下几个步奏

一减赋税、免劳役、做宣传、增人口

我们说三国最大的两个州是那两个?荆州和益州啊。而这两个州又以益州最为特殊(1)本来就地广人稀,再加上刘备的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人口,所以人就更加的少了。(2)相比于东吴的长江天险益州更加的牢固稳定(3)益州有更多的土地适合普通老百姓开垦。所以只要能给更多的老百姓优惠政策的话,加上诸葛先生宣传到位,雍州、荆州、甚至于东吴百姓都会进入益州,人口必回极速增加。这个计划我们用五年实现

二免诸葛、臣服魏、共取荆州

完成了上面一步我们就要向魏臣服,并且在名义上罢免诸葛亮所有职务,剔除掉魏国所有的戒心,那魏国会不会来接受蜀地呢?我觉得不大可能具体参考孙权降魏,如果魏国同意了,那我们就提出愿意出兵帮魏国夺荆州,注意这里是让魏得荆州,我们什么也不要,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估计魏不会拒绝,并且魏的戒心会大减对不对,而且从战略角度魏的荆州进可吞益州、东吴,退得到这么一大块地也不亏,那大家想想曹魏下一步是什么?对过江灭东吴然后灭蜀。初步计划两年实现。

三诈东吴、取四郡、立根基

我们再来看看到了这一步骤魏吴必回重新上演赤壁大战那一幕,但是我们说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要联合我们,好,联盟可以四郡拿来,以当时吴之状况八成会同意,好四郡到手马上翻脸,但是以吴之水军实力魏估计一时难以取胜,那我们就继续给荆州曹魏补充两万兵力目的是一定要使曹魏度过长江,等曹魏过江东吴必亡孙权必死。初步规划为一年。

四取荆州夺吴地

到了这一步东吴已灭,曹魏将士也必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大家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两万兵吗?我们现在来看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荆州最少还有五千蜀兵,五千人在魏国人眼里什么都不是,而魏之主力在吴地若是突然发难得荆州易如反掌现在要做的事(1)部队暗出祁山牵制魏之陇西兵力(2)暗夺荆州避免守兵举狼烟示警(3)命汉中士兵火速驰援荆州(3)命四郡养精蓄锐之士兵白衣白甲打出为孙权复仇口号剿灭吴地魏之疲兵。总结就是一个字快一定要在曹魏反应过来之前完成以上部署。初步规划半年完成。

以上若能全部实现则荆州东吴皆归蜀汉。


西厢奇谈


很简单,绝对不可能。以蜀国的国力,真的谁都打不过。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不久以后,吴蜀之间反目成仇,建安24年,爆发麦城之战,关羽被杀,吴国夺得了荆州之地。随后,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东征吴国,吴蜀之间又爆发了夷陵之战。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逃往白帝城,蜀国国力大减。因此,以蜀国的国力,根本打不过吴国,灭亡东吴纯属痴心妄想。





再加上,就算蜀国运气好到爆炸,打赢了夷陵之战,打败了吴国。那得益最大的反而是魏国。假如夷陵之战吴国战败,那么此时的魏国大军也必然进攻东吴。蜀国刚刚经过大战,伤亡惨重,怎么可能打得过装备严整的魏国呢?这不就相当于白白替魏国打工,把吴国的大部分地盘送给魏国么,魏国占领吴国以后,再攻打蜀国,不就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简单么?


因此,只要蜀国的统治者脑子稍微清楚一点,就绝对不会干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刘备应当不希望东吴灭亡。夷陵之战开战时距关羽之死超过一年,即使刘备有所冲动,此时也应早已冷静下来。刘备的最佳构想应当是,逼迫东吴吐出荆州,但不让东吴灭亡。占领东吴全境,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庭州行者


很难

在蜀国灭亡的那几年,东吴同样也在慢慢的衰落,在崩溃的边缘不断徘徊。孙权晚年的时候昏聩无能,整日不理朝政,整个东吴政府变得混乱不堪。在孙浩当上领导人之后,接过来一个烂摊子,而孙浩本人又极其暴虐,动不动就对宫中、群众施以酷刑,当时整个东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要说挽回当年威震天下的局势了,维持下去也好像十分勉强。但即使这样东吴就能被蜀国随随便便消灭吗,不得不说很难,原因有二。

将领能力强

即使在东吴即将覆灭的时候,虽说朝廷已经腐败多年,但至少之前所打下的基础仍在,也有很多为国为民的有才能的人。不说别的,单说陆逊爷们三人,可以在东吴摇摇欲坠的时候站了出来撑起了大半个朝堂。而后陆逊的孙子,陆凯的儿子陆抗等人,也像蜀国的姜维一样,有勇有谋,忠心耿耿,不知帮助东吴化解了多少危机,说他是后期东吴的一个最后的保护神丝毫不为过。可惜天妒英才,陆抗在公元274年就早早去世。六年之后,早已名存实亡的东吴也宣布了自己的灭亡。

所处位置极佳

论国力强盛,蜀国东吴根本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曹魏兵多将广占地面积十分巨大,蜀汉东吴所能依靠的只有天险,蜀汉有山川这个天然的屏障,东吴也有长江作为隔断。东吴能与曹魏对峙,长江可谓是功不可没。对于现代来说横度长江可能没有那么困难,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来自北方的曹军想要渡江就十分困难了。一来是曹魏的水军并没有如同东吴这般熟练战力削减,二来北方军队不识水性,容易生病。之前赤壁之战,曹操百万雄兵攻打不下东吴,还损失惨重,夹着尾巴逃跑。曹魏巅峰仍不能取胜,对于蜀国来说想要消灭吴国就更加困难了。


星途史话


不能。

经济上说,蜀汉人口最少,没有江东富庶。据考证,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蜀国有28万户,约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打仗需要士兵和民夫,需要粮食,需要畜力,需要钱。在农业社会,贸易不发达,没有商业税收,蜀汉也没有盐铁之利。所以人丁单薄的蜀汉,败局注定的。

政治上说,蜀汉的政权结构是不稳定的,派系斗争非常激烈。诸葛亮和姜维连年用兵,也就是利用军事上的高压状态转移政治矛盾,维持自己派系的利益。

军事上说,蜀汉周边环境并不太好,北有曹魏和司马氏的强大压力,南有孟获作乱,西边是不能利用的崇山峻岭。往东顺流而下进击荆州?出川之后再无退路。

我们比较一下:秦灭六国之战,先是搞定了韩赵燕魏,然后琢磨着伐楚。先是派年轻将领李信,领10万兵力,先胜后败,没捞到便宜。后来启用老将王翦父子,王翦非得要60万精兵,不然不接这个活,花了接近2年时间,终于灭掉楚国。

东吴的实力远胜400年前的楚国,蜀汉的战斗力未必能超越占据大半个中国的秦国,所以结果是很明显的。


旅行顾问招财猫


联吴抗曹,这个策略是正确的。三国之中能平衡几十年,就是因为两个弱国联盟对付一个强国。

如果诸葛亮去攻吴,不说能灭,两败俱伤是肯定的,拿什么挡魏。

事实上,诸葛亮这个军事家,神机妙算,有很大水份里面。

他只能算杰出的政治家,稳定蜀国,联盟东吴。

三国演义里,他一出山,第一战火烧博望,实际历史是刘备打的。火烧赤壁是周愉打的,那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是假的。

曹操败逃,因为是孙刘联盟,刘备趁机夺了荆州大半地方,实际上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孙权各占一小部分。占荆州也没有诸葛亮太大功劳,有只是他做政治家出使东吴,说动孙权坚决抗曹。

后来刘备打下的蜀国江山,没有一场战役是诸葛亮指挥打下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撑了军权,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没有打下一块地。

五丈原司马懿不和他打,他也没有能力破司马懿,如果了解司马懿的心态,我想并不是司马懿没有能力率大军灭诸葛亮灭蜀。因为,司马懿还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利和地位。他如果打败诸葛亮灭了蜀,一定死路一条。

所以,等他真正撑握国家,他第一个率兵去灭了公孙渊,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东北有一国,就是公孙渊。

如果他不死,一定又率兵灭蜀。

所以说诸葛亮打仗,真的没有什么本事和计谋。

六出祁山,只是他的志气,想完成刘备的愿望。

也不是说蜀国的国力小,他带兵,主要是求稳,进退有章。

三国演义写他六出祁山,都是他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最少有两次,是曹真率军来攻他,曹真不象演义写的那么差,打仗还是可以的。

我想,如果刘备在世,当年不攻东吴,而是攻魏,说不定成绩还大些。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写得好看,给诸葛亮杜與出了好多没有事实的军事能力。

我不说别的,就说他街亭派个没有领军经验的马谡去守就是没水平,哪怕派魏延去,守不住也不大败。

另外上庸这个地方三城,如果归蜀,那么是蜀国一个很好的攻魏前沿。可以不走祁山,不度陈仓。

而孟达归降,他明知道孟达手下不服,而且司马懿大军的距离,快的八天就到。

他不立刻派大军去接收上庸,好象有点故意让孟达死的思想,这点我也看不出他的高明。

最后,他明知道魏延功大,和杨义不和。杨义明显是个小人,把兵权交给杨义,明摆着逼魏延造反。蜀国本来就没有大将,最后斩了魏延和他几个儿子,这些如果不死,都是蜀国大将。

这点,也是诸葛亮不会用人的体现。而演义,写成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说有反骨要斩,这是小说为了后来说诸葛亮死定计除魏延埋伏笔,

实际上也没这么回事。

因为,魏延也不叫造反,只是不听号令自己先回,属于违抗军令。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诸葛亮成了第一军事家。看演义都认为诸葛亮死太快,如果不死,一定统一全国。

但是,他死的时候五十多岁,刘备死后撑军二十几年,真没见他打过一个大胜的战役,小小陈仓三千人,他都没攻破。

所以,上面写他要是打东吴,能不能灭吴,我觉得以诸葛亮的军事水平,没有一点可能。


黎家第一汤


如果诸葛亮不攻魏专攻东吴。假设一下:

一、诸葛亮如果要取东吴,靠蜀军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吴军实力甚至稍强于蜀军。那么战前是要做很多准备的,积备粮草,训练士卒。然后他会先往魏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蛊惑魏王,放弃尊严向魏称臣,形成蜀魏联盟。魏从北向南攻,蜀从西向东攻,使吴首尾不得相顾,败亡是不可避免的。

二、要达到目的,就要造势。诸葛亮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破坏可能出现的魏吴联盟,让魏吴产生矛盾,借兵攻吴,吴将败。如果魏不尽全力,战争可能漫长。

三、最坏的结果是,魏假装应承,特双方难解难分之时,在蜀军背后插一刀,那么失败者就是他诸葛亮了。要知道魏也不希望两国并存,何况是三国更不可容忍。要知道最没压力、最强大的可是魏啊。


烈士暮年


都说历史不存在假设,但是有些历史难免会让人遐想连篇——假如当时那样那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这样……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三方面来分析。

内部环境:支持者寡

首先,皇帝答不答应?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也成了阿斗的“亚父”。此时桃园三结义这哥仨都已不在人世,诸葛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况在他之上的那个皇帝还只是个娃娃,蜀国的大权其实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我们都知道,阿斗可不是真的那么蠢。他可以说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又多了“亚父”这层关系,更关键的是他知道是谁把着枪杆子。再说,以这位安乐公的性格,即使他爹是因为伐吴引发大败郁郁而终的,但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别的事他才不想管。所以诸葛亮说一,他犯不上也没必要说二。

第二,大臣答不答应?这就要分为两个派别来说——攻吴派和攻魏派。攻吴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张飞又因醉酒被小人杀害,凶徒随后逃往吴国,刘备为给两位弟弟报仇御驾亲征结果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联营。在当时看,这梁子结得不可谓不深。可是刘皇叔攻吴本来就是被多数大臣反对的,再加上这个攻吴派的带头大哥不幸驾崩,本就基础薄弱的攻吴派在朝廷中就更加没有了市场。说到底,这只算是个家仇。反过来再看看攻魏派,蜀国大到丞相将军小到村官走卒,没有一个不知道曹阿瞒挟献帝以令诸侯,曹丕又将其由帝降为山阳公。刘备是以讨伐逆贼、继承汉祚的名义才正式称帝,这可是国恨,是根本。即使刘备不在了,这个使命却丝毫不能动摇。

第三,百姓答不答应?说到这里想到了《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朝历代,老百姓都是向往过太平日子,不希望南征北战。所以,只要是打仗都会让天下黎民受苦,无论战争的对象是谁。但是如果非要比较一下,恐怕老百姓更希望这个对象是魏国。刘备兵败的惨痛历史当时仍然让人记忆犹新,而对阵魏国除了异常遥远的投奔刘表后的那次溃败,还真没有什么大败仗。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不是伐魏老百姓更安心些?

外部环境:互为制衡

第一,吴国好打吗?大家都知道,吴国占据了长江天险,又有三国中独一无二的最训练有素的精锐水军,无论蜀国还是魏国在对阵吴国水军时都占不到什么便宜,这是其一。蜀吴两国军力相当,蜀国没有绝对实力将吴国一举击溃,即使暂时占到些优势,最后难免陷入到消耗战、拉锯战的漩涡之中,此时倘若魏国趁虚而入,两国必跪无疑,这是其二。吴国经济实力雄厚,江南之地经过吴国的长时间经营,已经成为富庶之地,战争最后比拼的是经济实力,也就是谁更有钱。蜀国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和吴国比还是差了不少,这是其三。

第二,魏国会干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国中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互掐起来,最有利的是“上等马”魏国。无论谁最后取得胜利,魏国都可以趁火打劫捞上一把,如果运气好还可以借机灭掉一国。三足鼎立之势一旦改变,只剩下一国对强大的魏国来说就是“盘中餐”,只是需要想想什么时候吃最可口。所以,魏国是最巴不得蜀吴两国打起来的。所以,蜀国很有可能因为伐吴一举丢掉江山。

决策环境:大局已定

无论伐魏还是伐吴,蜀国是谁来拍板?没错,是由诸葛亮来做决策。刘备要报仇伐吴时,他就劝过刘备。刘备兵败身故后,他又迅速修复了和吴国的关系。他早已看透三国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一时之恩怨而乱了整个大局。所以只要他还在主持大局,就不可能对吴国主动出击。后来的六出祁山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蜀国如果选择伐吴只会加速自己的死亡,这步棋只要落子就注定了是败局。更何况,以蜀国的实力根本灭不了吴国。


明月历史


不能。

诸葛亮如果发兵攻吴,魏必然会乘虚来攻,这样,诸葛亮无法二线作战。

东吴有长江天险,蜀军长途跋涉,后方必然空虚,如果东吴知道打不过诸葛亮,而采用守势,那么时间一长,蜀军士气就会低下去,而粮草供应就会成问题。如果到时东吴突然攻击,蜀军必乱。

而此时,诸葛亮还要分兵防魏国进攻,因此,首尾不能相顾,诸葛亮尽管有神计妙算,也难以取胜了。


丛中笑6603


如果六出祁山不是打曹魏而是打东吴,那这边一出兵老家就被曹魏给吞了。本来东吴偷袭荆州开始就注定吴蜀必定要被曹魏吞并的。联吴抗曹是唯一多撑几年的办法了。


霸八599


1,地理问题。祁山在甘肃,出祁山只能打北方。

2,还是地理问题,西蜀打东吴其实很不方便,行军很麻烦,所以刘备才会被陆逊一把火烧了六百里联营。为啥布置这样的营地,就是因为路不好走,

3,实力问题,西蜀事实上国力是不如东吴的。

综上所述,大概率西蜀打不过东吴,哪怕曹魏不插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