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科技50專題】:平頭哥深入研究科技領域,每一篇文章,耗費心血,字字斟酌,一字千金!

芯片是當今全球高端製造業的代表,在前文“芯片製造的工藝流程中”,我們分析了從芯片的設計、製造、封裝的各個環節,因此我們可以依據產業鏈的情況,將目前芯片行業的公司分為三大類型:IDM,Fabless 和 Foundry。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芯片製造工藝流程

IDM 是從芯片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一條龍全包的公司,比如英特爾,由於投資成本巨大,具有這樣能力的公司全世界寥寥無幾。

Fabless 就是「無工廠」的意思,它們只做芯片設計,比如 ARM,AMD,高通,蘋果,華為海思等。

Foundry,圓晶代工廠,只做芯片代工,比如臺積電,中芯國際

這三類芯片公司其實並沒有技術高低水平之分,只是代表著不同的分工。正是有晶圓代工廠,才能讓生產芯片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負責設計芯片的公司只要專心負責芯片設計,後續複雜的製造,測試,封裝統統交給晶圓代工廠就夠了。而每一座晶圓代工廠的建造成本都在百億美元以上,加上新工藝的研發費用,能高達幾百億美元,在最終制成的角度上看,晶圓製造才是最高端和最複雜的技術

,如果沒有代工廠們在技術工藝上的不斷進步,芯片設計的更新換代就只是空談。

【重磅新聞】:臺灣《電子時報》(DigiTimes)1 月 13 日報道稱:中國大陸芯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芯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 14 納米 FinFET 工藝芯片代工訂單。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截圖:臺灣電子時報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芯片代工行業的領導者。此前,海思的 14 納米訂單主要交給臺積電在南京的 12 寸晶圓廠生產線完成。該廠投資 30 億美元,2018 年底投入運營,規劃月產能 2 萬片。

中芯國際從 2015 年開始研發 14 納米,目前良品率已經達到 95%。業內人士 13 日透露,海思已經下單中芯國際新出爐的 14 納米工藝,從臺積電南京廠手中成功搶下了訂單。

我們在這裡分析臺積電和中芯國際,這兩家公司目前的規模和財務報表: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臺積電近年財務指標

從營業收入和市場份額來看,臺積電2019年營業收入10700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2446.25億),常年保持50%的平均毛利率,35%的淨利潤率,總市值2797.37億美元。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中芯國際近年財務指標

中芯國際2019年營業收入230.60億人民幣,毛利率常年均在22%以下,淨利潤率一直在10%以下,總市值93億美元。

從營業收入和市場份額來看,臺積電幾乎是中芯國際的10倍,就技術來說,目前臺積電已經掌握了7nm工藝,並正在研發5nm工藝。中芯國際14nm工藝的良品率已經達到95%,正在佈局7nm等下一代工藝量產,在營業收入和技術上,目前來看,臺積電處於第一等級的位置。

此外,還有一個半導體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發展是,當Falbess+Foundry模式出現之後,臺積電、聯電等廠商抓住了機遇迅速崛起,時至今日,臺積電已然位居Foundry廠商中龍頭老大的地位。而且在市場份額上把格羅方德、聯電、三星、中芯國際等廠商遠遠甩在身後,臺積電佔有高端芯片代工 52% 市場份額,三星 17%,中芯國際的市場佔有率只有 4.3%。

芯片巨頭英特爾在 2019 第四季度才實現 10nm 量產,但 14nm 製程一直是其 CPU 的主流工藝,且產能一直處於滿載狀態,還要在全球各地的主要晶圓廠擴大 14nm 產能。臺積電在業界領航最先進產能,特別是 7nm,但與此同時,其14/16nm 製程依然是營收的主要來源,目前約佔總營收的 25%。三星於 2015 年宣佈正式量產 14nm FinFET 製程,先後為蘋果和高通代工過高端手機處理器,其 14nm 產能市場佔有率僅次於英特爾和臺積電。

中芯國際選擇最主流的 14nm並且已量產

,毫無疑問,就是面向廣闊市場進軍,為其市場份額的增加以及未來縮小與臺積電的距離打好基礎。

中芯國際成長的核心邏輯:

核心邏輯一:從財務報表上看,中芯國際已經走出了虧損時期,且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增持,國內芯片產業鏈逐漸完善,這對中芯國際的代工業務的發展非常有利,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下,中芯國際有著非常好的發展環境,2020年1月13日,中國大陸芯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擊敗臺積電,奪得華為旗下芯片企業海思半導體公司的 14 納米 FinFET 工藝芯片代工訂單,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事實證明!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中芯國際主要股東及持股情況

核心邏輯二:集成電路行業著名的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摩爾定律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法,只是一個基於觀察得到的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一個現象。而當晶圓製造越來越接近物理極限時,製程迭代升級的速度會出現明顯的放緩,巨頭製程進步的時間明顯拉長,這就給了中芯國際追趕先進巨頭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英特爾在14nm被困了5年,才在 2019 第四季度才實現 10nm 量產。

核心邏輯三:製程越接近物理極限,迭代升級的難度越大,因此預計14nm的生命週期仍然會像28nm一樣長,這對晶圓製造企業的資本消耗和ROE的提高有巨大的影響,為什麼到2011年在中芯國際上市的八年裡有六年虧損?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製程迭代速度太快了!在中芯國際新的製程剛投產,設備還沒計提完折舊,這個製程的生命週期已經結束了,這才是主要的原因,製程迭代升級的時間拉長,有利於中芯國際利潤的積累。

核心邏輯四:未來芯片是海量需求,無論是人工智能,工業智能製造,物聯網,智能家居,大數據和雲計算,都是海量芯片需求,特別是中國的需求,芯片國產化已經關係到國民經濟安全,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了能源,在芯片行業裡競爭非常激烈,不論何種芯片的製造,最後的階段都會落在了代工企業身上,在國內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最有希望成為追趕世界第一的人。

核心邏輯五:2017年10月16日,中芯國際宣佈任命趙海軍、梁孟松博士為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這將是中芯國際乃至中國半導體的新篇章,新徵程,一人之力雖有誇大,但這將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開放融合的里程碑。

梁孟松作為一名讓業界時時關注的風雲人物,其加入中芯的決定像一把尖刀,直指尖端技術研發。縱覽梁孟松的職業生涯,不論其任職於臺積電或是三星,均為其在職企業帶來了技術的突破:梁孟松在臺積電時,臺積電在130納米工藝擊敗IBM,當時負責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居功至偉;梁孟松2011年加入三星後,三星的製程演進路線由32納米/28納米 Planner技術直接跳階到14納米 FinFET技術,並在2014年底開始量產。此次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相信不僅在尖端工藝能幫到中芯國際,在成熟工藝的改善、提升也會助力更多,也能有效地提高中芯整體研發能力。

事實上也是如此,梁博士果然不負重望,帶領中芯國際在技術上突飛猛進,14nm進程良品率達到95%以上,戰敗臺積電拿下華為訂單也是公司競爭實力提升的一個里程碑。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芯片製造龍頭、國之重器

總結:在目前的時間點下,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在營收和技術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估值和成長性的角度上看,臺積電2800億美元市值,PB5.26,中芯國際93億美元市值,PB1.67,中芯國際出現明顯低估,在國內政策,經濟環境的支持下,平頭哥更看好中芯國際的成長性,未來極有可能形成戴維斯雙擊效應。

特別提示:本文基於行業研究分析,基本面分析,分析不做為個股短線買賣依據,未來風險可能源於研發不及預期,產品銷量不及預期,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我是A股平頭哥!請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