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的隆中对每一条都分析得很合理,为何事在人为?

谢应飞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把每一条拆解开来,都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一一来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精准的眼光看出,荆州是刘备要逐鹿天下的第一桶金,刘表势弱,刘备是可取而代之。

当时刘备的反映是说哎呀这我现在还在人家家里作客,怎么就想到吞占人家的地盘,不太好哟。

但心里他是认同诸葛亮的看法的。

后来形势大变,荆州并不仅仅只是诸葛亮眼中的肥肉,也是曹操和孙权眼中的肥肉,刘表死后曹操大兵南下,刘备集团成功的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在赤壁一役打退了曹操,一下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六郡。成为赤壁一战最大赢家,还完美解决了占据荆州的道德问题。

可以说,隆中对中占荆州这一政治设想实现的偶然性非常大,如果当时曹操占据荆州后没有急于南下吞东吴,绝不会有后来的刘备坐收渔人之利。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当时天下最大的三个州之一,汉中,成都,有天府之国,有关中险塞,但无论张鲁还是刘璋,都是软柿子。

为何说诸葛亮是三国最顶级智囊,当时可能除了他,没有人能意识到益州对当时政治时局的重要性,至少曹操集团是没有人意识到的。如果曹操统一中原的步骤是先益后荆再图东吴,可能之后真没有孙权刘备这二位什么事。

刘备得到益州也十分偶然,虽然占据了荆州,但以他的实力,真要硬吞下益州还不知何年何月,但刘璋竟然主动送上门,缴请刘备入川,开门迎盗!刘备几乎是单枪匹马就把益州给搞定了。这段历史夜狼看起来比三国演义里的还传奇。刘皇叔神人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荆州也得了,益州也拿下了, 诸葛先生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刘备集团竟然传奇性的掌握了,那么为什么刘备集团会没等到天下有变的情况下自己就崩盘了呢?是关羽坑大哥吗?是刘备意气用事夷陵之役低级失误吗?

其实都不是,而是隆中对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硬伤。

外结孙权和占据荆益是隆中对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但要如何不冲突呢?

没有解决办法。孙权不是活雷锋,他永远不会放任刘备集团的坐大。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就是因为之前孙刘两家因为荆州的所有权剑拔弩张,最后刘备集团不得不将所占荆州六郡中的南三郡还给了孙权。生存空间大大被挤占。所以才想北上扩展。结果首尾难顾让孙权背后捅了刀子失了荆州。

如果关羽不贸然北上,刘备集团剩下的三州能保住吗?

说实话,在曹吴的两面挤压下,也很难保住。

隆中对可以说作为刘备集团的基本国策促成了刘备集团的崛起,但是也是因为其中无法解决的致命伤,导致其无法完全实现。

诸葛亮也是能当一次紫霞仙子,精准的预测到了开头,而看不到结尾。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每条都非常合理,按照诸葛亮的设想: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俗话说的好“计划赶不上变化”,诸葛亮又不是神,哪里能把件件事情都算的那么准,整个《隆中对》都是为刘备描绘的一个战略使命,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目标明确,但具体过程,涉及的内外因素太多,是人无法控制的。所以为达成各个阶段目标,就需要人为来操作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刘备确实也按照这个来开展了,比如不与曹争锋,吴可援不可图。随后按照下一个阶段目标取荆州益州和汉中。其实可以看出,荆州益州汉中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靠刘备集团辛苦打来的。所以讲《隆中对》中的每条,实际上都是人为的结果。

而《隆中对》的合理也在之后有所体现,比如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由于天下还未有变,关羽就出荆州北伐了,导致刘备失去的荆州要地,诸葛亮所说“孙吴不可图”,而刘备却率先伐吴,导致刘备集团实力大损。这也是人为的结果。

整个《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占据荆益,发展经济,待天下有变,多路北上统一天下。只可惜刘备集团都等不及天下有变,导致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曹老师xixi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是对刘备争夺天下总的战略布局。然而,此布局中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与事在人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其一,孙刘联盟,与争夺荆州互为矛盾。《隆中对》“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孙刘联盟和夺取荆州是互相矛盾的,夺荆州必然破坏孙刘联盟,不夺荆州,则其战略布局为空。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导致吴魏联盟,关羽兵败麦城,既而引发张飞报仇被杀,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使蜀国元气大伤,刘备陨落白帝城。

其二,失荆州,导致战略布局无法实现。《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在此中的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荆州已失,此战略布局,已不可能实现,如若实现,则必然要再次破坏孙刘联盟。

因此,我以为隆中对的每一条不是都分析的合理,起码在联吴拒曹和争夺荆州这两个重大战略布局上没有找到矛盾的统一点,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也不可能在错误的战略指导下实现总体的战略方针。


灵蛇观史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天下大势进行深入分析后,为刘备规划的复兴汉室的指南。我认为,从历史上来看《隆中对》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却有其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隆中对》中将刘备的复兴大计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占领荆州、益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并广招贤才,积蓄力量。

历史果真应了诸葛亮的布局,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击退曹军,刘备逐渐占领荆州。益州之战,刘备攻克刘璋,占领了益州,自此有了荆州和益州两片富饶的领土作为根据地,刘备的势力急剧扩大。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那第二步,就是“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等到天下有变,兵分两路,夺取中原,历史到了这里《隆中对》大体上仍然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但是为什么失败了呢?那就要谈谈它的历史局限性了,主要有两点,一是,荆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占领荆州激化了与吴国的矛盾,与《隆中对》中“外结好孙权”的政策相矛盾,最终失去了荆州,且造成了蜀国国力的空虚。二是,失去了荆州,也没有“天下有变”的先决条件,在现实和《隆中对》的计划出现明显差异的时候,以蜀国一州之地进行北伐战争,是注定失败的。

所以,尽管《隆中对》算中了一切,但因其历史局限性,还是导致了复兴汉室计划的失败,最终蜀国落得个灭国的下场。


文史墨客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当中提到的《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从中不难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处在发展瓶颈期的刘备规划的一幅发展蓝图和愿景、目标,让虽有大志的刘备看到了光明和未来,同时也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忠君爱国的平台。而《出师表》则是诸葛亮对《隆中对》中提到的愿景和目标实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文中也表达了诸葛亮先生为了蜀国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的品格,居安不忘思危,先主后主皆忠,同事也是对蜀国当时的发展环境做了一个客观的分析,堪称呕心沥血之作。所以说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诸葛亮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最好的写照。




马德里的阳光


分析的基本都实现了,拿荆州,夺益州,三足鼎立,联合孙权,只是后面跑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