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怎样?

徐彬凯


谯周原本是蜀汉的官员,他是蜀汉大儒,不过他本人是因为反对姜维北伐,所以闻名于世。蜀汉在生死关头,谯周劝降刘禅,为邓艾兵不血刃夺取成都立下了大功。那么司马炎会如何对待谯周呢?

谯周在蜀地的名望较高,一直反对姜维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谯周是不敢有怨言的,因为谯周佩服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在前线病死以后,谯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随后刘禅就禁止任何人前往前线奔丧,谯周跑得快,所以只有他一个人成功了,可见谯周对诸葛亮是百分百崇拜和尊敬的。

不过他的内心是反对北伐的,因为北伐使得蜀汉内部民不聊生,老百姓们都吃不起饭了,你还想着打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的著名篇章《仇国论》里就详细叙述了当时蜀汉的情形。而他本人是蜀地大儒,对当地文人学子有重大影响,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就是他的弟子,所以他的言论在当时堪称一个派系。

谯周早有投降曹魏之意,邓艾的到来只是敲门砖。

谯周作为蜀地本地人,在蜀汉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可以说,蜀地本地的官员,在整个蜀汉政权中,就没有一个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刘禅时期,他做过最大的官也就是一个光禄大夫,听起来不错,其实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当时真正掌权的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这一帮人,所以谯周心里是憋屈的。与其在蜀汉这种小朝廷里不受重视,谯周更希望能够到曹魏这种大朝廷里做官,至少没有地域偏见。所以当邓艾杀到成都城下的时候,谯周力劝刘禅投降。

当时姜维手里还有八万士兵,蜀汉零零散散还有十五万人马,只要成都能够坚持,不会败亡的那么快。可惜谯周因为自己的私欲,将刘禅置于亡国之君的境地,实在是令人惋惜。

刘禅投降后,谯周拜将封侯。

刘禅出城投降以后,蜀汉宣布正式灭亡。那边还在奋战的姜维也不得不投降钟会,谯周是最大的受益人,他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因为是在蜀地本地任职,所以谯周的权力一时间也达到了巅峰。

他本身就是蜀地人,又是儒学大家,而且手底下有一大帮簇拥的弟子,所以谯周拜将封侯以后,在蜀地有了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谯周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他显然也已经做到了。利用出卖自己的皇帝刘禅,换来的地位和名望,谯周当真是一位小人。

不要看他读书读得多,这脸是一点也不要。还有人想要为他翻案,我觉得挺可笑,不为君王死守成都,反而劝告君王投降,这种投降派居然还有人为他摇旗呐喊,简直就是当代汉奸。

司马炎登基以后,不再容忍谯周在蜀地的影响力。

好运不长,司马昭被刘禅给笑死了以后,司马炎正式接替了他老爸的职位,成为了帝国的一把手。随后他开始着手伐吴的事宜,不过这个时候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谯周这个人在蜀地的影响力似乎有些太大了吧?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蜀人治蜀本来是司马昭的策略,可是现在看来,这或许会导致蜀汉卷土重来的现象。再加上司马炎瞧不起谯周卖主求荣的行为,所以特地将这位年近七十的大儒者调往洛阳任职,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谯周一辈子都呆在蜀地,在这里根深蒂固,突然到了晚年换一个地方,这是他不愿意的。不过他不去,就证明他有反心,结果他在前往洛阳后不久,便病死了,这也算是报应。

总结:谯周是蜀汉大儒,靠卖主求荣拜将封侯,只不过晚景凄凉。

  1. 谯周在蜀汉内部的名望很高,他是反对姜维北伐的主要力量,在蜀汉内部形成了一个反战派。
  2. 谯周这样的蜀人在蜀汉内部并没有实权,所以他们都想着能够投降曹魏,至少可以被公平对待,邓艾的出现,其实就是敲门砖。
  3. 刘禅投降曹魏后,谯周被司马昭拜将封侯,显赫一时,在蜀地内部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4. 司马炎上台以后,看不惯谯周这种卖主求荣的人,再加上他在蜀地地位崇高,易生变数,所以就把他迁往洛阳,结果谯周无奈地病死了。

卖主求荣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好下场,谯周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他生前能够过一段安详富足的日子,可是死后依旧被人骂了千年,正常人都不会给他翻案。


江湖小晓生


谯周这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就是他徒弟。投降之后官至散骑常侍,封阳城亭侯。



但是感觉这货就是个反复无常的骗子,第一次,劝刘璋投降;第二次,劝刘备称帝;第三次,建议诸葛亮不应该伐魏;第四次,劝刘禅赶紧投降。先劝刘璋投降,再劝刘禅投降,此君每次都从中渔利,加官进爵。



蜀汉地方割据形势下,有雄关,有名将,有腹地,有盟友,完全可以继续割据下去,可是谯周可能自以为投降是很明智的举动,于是把主子卖了,换了新的进身之梯,却没料到他们的新主子短短三十几年后就闹八王之乱,之后更开始五胡乱华的时代。



戴老师讲历史


谯周,蜀汉本地的大儒,蜀汉的灭亡,他占了很大功劳,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作为臣子,不但没有极力抵抗,反而劝刘禅开城投降,让很多在前线奋斗的士兵前功尽弃。

谯周这个人学识还是很渊博的,有着众多的弟子,陈寿就是他的弟子。作为一个本地士人,为什么会打开国门迎来侵略者呢?

谯周虽然不反感刘备集团,但却反对诸葛亮的北伐,蜀地人少地少,水利设施不完善,生产的那么一点粮食还得供应给军队,百姓年年辛苦,却没有多少余粮可吃。国家经济也是停滞不前,根本支撑不起战争的消耗,诸葛亮在世时,还能靠他运筹,不至于矛盾变得非常突出,这方面,谯周还是很佩服诸葛亮的,他在世时,谯周也不敢说什么。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北伐后,姜维没有诸葛亮的综合能力,百姓吃饭都是问题了,那还有力量打仗。所以谯周发挥了他文人的怜悯之心,极力反对姜维的北伐,最终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劝刘禅打开了城门。

对这么一个功臣,司马炎当然也封侯拜相了,谯周也得已善终,七十而终,也算个长寿的人了。




小曹食品科学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下令出师灭蜀,魏军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邓艾出狄道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的攻下涪城,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面对魏军压境,当时的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三种声音,一种是劝后主刘禅逃往南中,寻求机会绝地反击,一种是投降东吴,继续走联吴抗曹的路线,第三种就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大臣积极劝说刘禅投降魏国。

谯周自幼熟读经史,是蜀汉著名儒士,名声极高,尤其在益州本地大臣中颇具威望,因此谯周极力劝说刘禅投降自然得到朝中益州派大臣的积极附和与响应,加之谯周本就有能言善辩之才,他结合当时的形势,所列投降之原由无不切中要害,句句命中刘禅脆弱的内心防线,最终迫使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有感于谯周有保全国家之功,便封他为阳城亭侯,后来司马昭征召大批原蜀汉官员前往洛阳任职,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分化益州内部力量,加强朝廷对蜀地的控制,而谯周便在朝廷的征召名单中,毕竟他在益州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朝廷不允许这么有影响力的名人留在益州,不过谯周到了汉中便因病不能前往。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同年他再次征召谯周前往洛阳,并多次催促当地官员遣送谯周,谯周不得已而带病入洛阳,第二年谯周以体弱多病没有功劳为由,请求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与封地,并准许自己返回家乡,但司马炎不准,直到公元270年谯周因病去世,终年71岁。

由此可见,谯周虽然不能魂归故土,落叶归根,但作为降臣,他的结局也算是圆满了,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年谯周为何要极力劝说刘禅投降呢?

说起谯周劝降这件事,就不得不提自刘备入西川后蜀汉内部的官员派系斗争了

刘备当年入主益州后因在益州本地根基尚浅,所以必须重用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本地官员,以益州人治理益州,但此外,他还极力提拔随自己入川的荆州派官员,以此来制衡益州派,防止益州派实力过大,这样就能达到一种朝堂上的权力平衡。

如今想来,刘备这么做本也无可厚非,权力制衡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这种权力平衡就被打破了。先有法正早逝,黄权降魏,后有李严被贬,再加上诸葛亮大肆提拔荆州派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使得刘备死后不久蜀汉朝堂几乎为荆州派官员所掌控,而益州派官员则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下去,益州派官员当然会与朝廷离心离德,所以当魏军兵临城下后,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便毫不犹豫的大放投降之厥词。

他们的原则便是,益州不管是魏国的还是蜀汉的,最终还是益州人自己的,这个主子不重视,换个主子便是了。

然而作为当世大儒,谯周要保持体面的形象,他不能接受后人大骂自己是奸佞之臣,所以为了给世人一个良好的投降派形象,当日在朝堂上劝说刘禅投降时,他也是煞费苦心,苦口婆心的引经据典,试图以理服人。关于谯周力主投降的几点理由,《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这里总结一下:

一,魏国强大,蜀汉和吴国弱小,如今蜀汉将亡,吴国也为期不远了,选择继续抵抗和投降吴国都是没用的。

二,大敌当前,灭亡在即,国内人心不稳,如果刘禅选择南逃,恐国内生乱。

三,若可以不见刀兵而投降魏国,则可以获得魏国的封赏,后半生衣食无忧。

四,益州南部乃蛮族地区,当年诸葛亮以武力强势镇压,如今蜀国大势已去,恐蛮族会趁机复叛,所以想要到那里得到他们的支持以此来复国,恐有来无回。

五,即便能够逃到南方,以魏国之实力必然穷追不舍,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亡国之祸。

六,引用商纣王之兄微子投降周武王的故事来表达刘禅虽有德但大势已去,只能顺应天命。

不得不说,抛开一切因素,谯周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然而他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面对国破家亡,任何支持投降的观点都是违背道义的诡辩之词,正如同当年汪精卫投靠日本人的所谓“曲线救国”一般。

谯周所说的每一句话表面上是在为刘禅找出路,实则是在为自己找出路,他的每一句投降之词都违背了“忠君爱国”的儒家精神,处处以“利己”为准则,这样的儒士难堪“大家”之名,惟“小人”耳!


咸鱼闲聊


邓艾和钟会进攻蜀国,主要是邓艾率大兵压境(此时钟会在剑阁与蜀将姜维对峙并僵持不下),击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后,逼近广汉,并很快一举攻破。蜀国都城岌岌可危。此时的蜀汉政权是战是降举棋不定。谯周为刘禅做出投降的决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景元四年(263年)十月,邓艾大军正驻扎雒县,即将进攻成都。此时的成都已经国库空虚,兵微将寡,人心惶惶,蜀汉政权也早已腐朽不堪,摇摇欲坠;只剩一万多士气低落,老弱病残的武装力量把守。


刘禅紧急召开军事会议,问大家该怎么办。有的人说吴蜀是盟国,可以去投奔孙吴;也有人建议跑到蜀汉南边七郡去。一时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光禄大夫谯周站出来驳斥投奔东吴的人。

谯周说:

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在他人屋檐下的天子。我们现在投奔东吴,只能做东吴的臣子。根据政治斗争的规律,都是实力强的吞并实力弱的。而现在的形势,魏国可以灭亡吴国,吴国不能灭亡魏国。以后魏国再去灭亡东吴,那咱们又得受一次侮辱。还不如现在就直接投降魏国算了;


说完又驳斥南逃的建议:

南逃不是不可以,但是应当及早做打算,现在可来不及了,现在我们大兵压境,国难当头,正当生死存亡之际,现在很难做到万众一心,难保那些小兵啊,小卒,小官啊,他们有别的想法。恐怕我们刚刚准备南逃的时候,他们就先闹起来了,到时候还没跑到南方,就已经完蛋了。

这时候,朝堂一片鸦雀之声,大家都默不作声。突然,有人问了一句:大夫说的不无道理,但现在邓艾就兵临城下,(击破我们易如反掌,没必要接受我们投降)要是他拒绝我们投降,那怎么办?谯周答道:不会的,现在还不是有东吴没有臣服嘛,魏国为了给东吴做样子,也不得不接受我们投降,接受之后,还不得不礼遇待之我们。如果陛下投降后,魏国不给陛下封疆裂土封侯封王,不善待我们,我谯周亲自去魏国的洛阳,据理力争。

说完后,大家都不说话了,也没人能驳倒谯周的投降理论了。刘禅还在举棋不定,有点想跑到南方去。谯周说,陛下不行啊,南边是孟获的地盘,那都是些蛮夷,本来对我们不服,是诸葛丞相镇压了他们,之后每年都向我们进贡交税,他们很不高兴。现在我们跑去,我们这些人都要吃喝拉撒,到时候又要加税,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到时候肯定会造反啊。去不得的。


刘禅听完后下定决心,出城投降。

《三国志·谯周传》

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蜀国投降后,因为谯周立劝后主投降,有“全国之功”,让魏蜀两国都免受了刀兵之苦,也让老百姓有了休生养息的机会,于是被魏国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


7年后,谯周生病去世。享年71岁。


老贾先声


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出了很多英雄,有的人拥有无双的计谋,有的人拥有绝世的武功,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有才华就不会缺乏表现的机会。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刘备旗下的谋士谯周,他对蜀国的君主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说到蜀国后期走向覆灭的原因,谯周一定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当时他在朝堂上大肆宣传投降的好处,让不少朝臣惊恐,可是在大家的反对声中,刘禅同意了谯周的说法。这位力劝君主投降的谯周被后主安置在哪里?自己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样子呢?

都知道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没错诸葛亮的事迹流传至今,现在也是不少人的偶像,虽然在坊间的流传中他的形象被神化了,可是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谯周的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在蜀国后期他提出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在诸葛先生去世之后,成为蜀国最具声望的士大夫。谯周从小受家庭的熏陶,读了不少书并且将书中的内容铭记于心,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上应用起来。如果按照父母的想法,他应该一路考取功名,在朝廷上寻一职位,一辈子勤勤恳恳。可是他不幸生于乱世之中,自己的未来和方向在何方没有人知道;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这个时代寻得了一个好的君主,与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共同辅佐他登基。

诸葛先生与谯周配合为蜀国笼络有才之人,并且帮助蜀国稳定根基,在刘备眼中这两人的地位同样重要,要不然不会让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后主。这二人一向配合地不错,最大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出兵北伐。谯周分析了当下的局势,认为这个时候出兵并不是最好的时机,应该让国中百姓休养生息。可是诸葛亮却认为自己时日不多,而现在后主年幼,怕辜负先帝的重托,所以坚定地要求出兵北伐,最终在北伐中去世。孔明去世蜀国上下一片悲痛,但其他国家却认为这是好机会,虎视眈眈寻找良机,幸好又有谯周坐镇才没有大事发生。

这个国家是他们拼力建立起来的,可是刘禅却整日对酒当歌,谯周不忍看着国家在他手里覆灭,常常劝告刘禅要学习为君者的知识。虽然他后来有所转变,但是蜀国国力已然不如当年,看不希望的谯周为了天下百姓,方才做出在朝廷上力劝投降的事情。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也是痛苦的,但是为了大局考虑,这种做法才能避免更多的伤害,血流成河见多了并不想再将百姓置身于火海之中。

刘禅在仔细考虑之后,选择听取谯周的建议,于是司马昭非常顺利地拿下了蜀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没有忘记谯周在这其中的功劳,也明白谯周在当今天下的地位,所以授予其阳城亭侯,但是那个时候谯周年迈,在上任途中生了一场大病,而且还测算出司马昭的死期。后来司马炎认为此人能够帮扶其治理天下,于是将他召来京城,升迁为散骑常侍,可惜当时谯周病得很严重,没有帮上司马炎,在70岁的时候驾鹤西去,当时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谯周做事总是能够从大局考虑,力劝刘禅投降是叛国背君的行为,但是为了百姓他愿意背负这个罪名,而司马家族也没有为难这位忠臣,愿意让他继续发光发热,为民服务,有这样的一个将天下和百姓放在心里的能人,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


木剑温不胜


谯周是蜀汉大儒,在后世争议犹大,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劝后主刘禅投降的事上,王夫之直接把他与五代的冯道相比,认为危害极大,在其位不能助其君主,反劝君主投降,是小人之尤罪通于天。袁枚写诗暗讽他老而不死以致误国。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可能因为是谯周学生的缘故,言词就显得平和得多,避而不评论投降的事,只称赞他的博学多才,见识渊深,也算是一种曲笔回护。


谯周在传统儒家的眼里,所作所为应该与儒家名教相违背,但他的行为,放在三国特定历史时期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天下三分,作为蜀郡人,在维护蜀汉和当地民众上左右摇摆,难以取舍,以致做事有时自相矛盾,就是这种复杂感情上的体现。(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亮逝世时,谯周在家得知,马上赶赴定军山拜祭,可见景仰之情。在刘禅耽于享乐时,有所劝谏。费祎死后,姜维与陈祗一内一外互为援应,热衷北伐,谯周写了《仇国论》与他们辩论。可看出此人论事不脱离现实的态度。


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后,又自告奋勇当使者到邓艾军中讨价还价,为刘禅争取到骠骑将军之位,蜀汉降将各有封赏,孙盛因此愤愤不平的说“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斥责他贪生怕死。但此役后,谯周也没有接受曹魏的官职,而以自己无功而归家隐居。(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邓艾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后,蜀地大定,司马昭听说谯周的事,又得知他有弟子陈寿李密罗宪等,皆是一时俊杰,便征辟他入朝,封他为阳城亭侯,谯周走到汉中便生重病,无法赴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从史书记载看,谯周似乎是装病,因中途他有个学生叫文立的从洛阳回蜀,看望他时,谯周不说话,只写了两句话“典午忽兮,月酉没兮”,暗指司马昭将死,时在酉月即八月,后来果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人不是传统大儒作派。

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招揽天下贤才,加紧征辟谯周,谯周只得抱病前往洛阳,被拜为骑都尉,谯周认为自己无功无才,请求回到封地养老,司马炎不允许,在洛阳三年后逝世。


南方鹏


小民眼里的三国

对于帝王将相来说,古代的每一个王朝都充满了辉煌,对于生在和平盛世的文人来说,乱世是让他们感到向往的——比如乱世三国是英雄追梦,实现自己抱负的时代,手起刀落无数人头落地,才能实现英雄的飒爽。


但是,对于小民来说,乱世堪比地狱。在乱世里,能吃上一顿饭,能不被乱军和流寇杀死,就是一种幸福了。

因此对于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的百姓来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是好人,毕竟,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好人是成不了霸业的,只有杀人如麻,才能在乱世中建立功勋。

大汉帝国在巴蜀

曹丕篡汉以后,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名,在巴蜀延续了大汉朝廷。只不过,因为这个朝廷最终还是被曹魏覆灭,因此史官为了讨好曹魏,于是将刘备的政权称之为“蜀”,借此表明刘备的政权欺世盗名。

对于蜀汉统治者和忠于汉室的儒生来说,蜀汉朝廷象征正统、天命,但对于具体出钱的巴蜀士族和需要接受徭役、兵役的巴蜀百姓来说,蜀汉是一部压榨自己的机器。因此,对于蜀汉连年发动的战争,蜀汉社会上下,都有厌恶心理。

这种厌恶心理,因为蜀汉主战派的常年压制,而没有参与到蜀汉政权的决策中,直到蜀汉末年,邓艾大军来到成都城外,事情发生了转变。


蜀汉大臣、本地士族代表谯周,目睹了蜀地几十年来的变化——刘备来到巴蜀之前,巴蜀百姓尚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但是当战争狂刘备集团霸占蜀地以后,巴蜀被刘备集团绑架在了战车上——不论是对东吴的讨伐,还是对曹魏的进攻,无数巴蜀农家子弟血洒沙场,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家破人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刘备父子的野心和妄念。

因此蜀汉本土士族渴望早日结束这次为刘家人谋福利的战争,邓艾的到来,为蜀汉本地士族提供了口实,于是,谯周力劝蜀汉皇帝刘禅投降。

对于这种“大场面”,刘禅没有处理经验,最终,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宣布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谯周的结局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深知谯周在巴蜀的社会影响力。而巴蜀由于特殊地理位置,是极不利于中原王朝管理的,加之蜀汉灭亡不久,残余势力还在,倘若谯周勾结蜀汉残余势力,或许又会给西晋带来麻烦。

于是,司马炎借故将谯周调到洛阳,抵达洛阳不久,谯周即病逝。

当代人谴责谯周卖主求荣,出卖了刘禅,但是,有谁想过,谯周的主张及早结束了战争,让蜀地百姓尽量减少了因为战争带来的伤亡——我们要知道,曹魏集团和蜀汉的斗争,本质上是两大地主头子之间的火并,而非两个民族的厮杀,这种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一方,因此,寻常百姓没必要为地主头子的利益争夺去卖命,在这种战争中当逃兵都是光荣的。

藤树先生


首先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加我关注,一起谈古论今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国的就是地处益州的蜀国。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兵临长安。刘禅因听信黄皓的谗言,相信司马昭不会伐蜀,因此并没有做准备。一时间洛阳百姓扶老携幼,各自逃命。时任光禄大夫的谯周,力劝刘禅投降,保境安民,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了,蜀汉就此灭亡。


邓 艾偷渡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兵临城下,刘禅心中大乱,官员们主降派居多,也有劝说刘禅放弃成都,投奔南中七郡的,想借助蛮兵,再次杀回成都的。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却不建议投奔南中,他认为南蛮反复无常,况且平时蜀汉也没有给他们什么恩惠,因此投奔他们很有可能招致大祸。更有人劝说求救于东吴,吴蜀毕竟有联盟关系,成都有危机,兔死狗烹,因此可以投奔东吴。 然而谯周再次劝刘禅,有谁曾见过没有领土的国君,如果投奔东吴,必寄人篱下,不得翻身。谯周又接着说,魏能够灭掉吴国,而吴国却没有能力吞并魏国。将来形式发生变化,吴国会被魏国吞并,到那时我们再向魏国称臣,这是受到了两次屈辱,我们必受魏国鄙夷。不如现在就投靠魏国,魏必然会为陛下(刘禅)裂土封侯,上可以守住宗庙,下可以保境安民,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那么谯周如此积极劝建刘禅投降真的像他自己说的这些原因吗?在本人看来并非如此。


刘备建立蜀国,离不开手下文臣武将得支持,其中最大的三股势力,分别是最早跟随刘备征战天下的亲信势力,如关羽、张飞等,但到了蜀汉后期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而其后代都以荆州势力马首是瞻;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势力在蜀汉政权中占据高位,但荆州势力犹如无根浮萍一般断了根,家乡被敌人占据,所以诸葛亮多次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又多次北伐都是希望打回家乡,占据更多的地盘发展势力;益州本土势力占据地利之便,触角延伸至蜀汉全国,但确无一人进入蜀汉得政治高层。


谯周始终反对北伐,并著有《仇国论》,系统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展方式,指出了穷兵黩武的问题。

谯周在蜀国上升无望,早有投靠曹魏之心,正好借着这次邓艾围城之际,苦劝刘禅投降,并最终成功。

谯周因成功劝说刘禅投降,被司马昭认为是能保全国家的人,因此任命谯周为骑督尉,散骑常侍,并封阳城亭侯。谯周本是益州人,现在封地又在此地,自然混的风生水起,达到他的人生巅峰。

司马炎继位后,想要伐吴,突然发现谯周在四川有做大的趋势,于是调谯周到洛阳为官,谯周不想离开故土又怕被司马炎以叛乱罪治罪,最后只得前往洛阳,到达汉中时,突然生病,不能前进。司马炎再次催促焦周,带病前往洛阳就职。267年,谯周重兵卧床不起,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请求回归故里,司马炎并未允许。270年冬,谯周因病去世,客死异乡。谯周一生写了很多著作,但后来都相继失散,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

很多人都说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四点:一,刘禅昏庸;二,黄浩弄权;三,陈祗乱政;四,谯周误国。本人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独爱炸酱面


提到三国之一的蜀国是如何灭亡的?估计很多人对力劝后主刘禅投降的大儒谯周一定看不上眼,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朝廷廷议中力排众议,对刘禅和众大臣大谈投降的好处,刘禅最终被起说动,做出了投降的决定。那么,谯周这么处心积虑地劝谏刘禅投降,他自己在投降司马氏后,获得了什么样的待遇呢?司马昭父子对他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怎么样呢?

出身书香之家,渐成益州大儒:

谯周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1年)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之家,他自幼饱读经书,学问越来越大,并且通晓天文,在蜀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刘备入川,在称帝之前,谯周夜观天象说有祥瑞,于是他和诸葛亮、许靖等人力劝刘备称帝。到了建兴年间,刘禅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兼领益州牧,诸葛亮为了笼络益州本地人才,便任命谯周担任劝学从事,负责益州的学政事务。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又升任为典学从事,成为益州大儒。

始终反对北伐:

谯周和诸葛亮的关系很有趣,他们虽然都是蜀国大臣,却分属不同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益州属于反客为主。谯周则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属于益州本地的坐地户。刘备和刘禅在益州能够称帝,自然是得到了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乃至东州集团的共同支持,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纷争却始终没有调和好,甚至到刘备去世时,也没有处理好内部的这些矛盾。

但谯周和诸葛亮关于北伐问题的争议,并不仅只是因为利益集团的矛盾,更多的是对国家发展理念认识的不同。诸葛亮认为武力征战有利于稳定蜀国局势,并有可能扩大蜀国的实力。谯周则认为蜀国应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待国力强盛了自然就会征服敌人。所以,谯周是蜀国最坚定的反对北伐的大臣之一,从诸葛亮到姜维,他始终都是积极的反对者。

悼念诸葛亮,劝谏后主: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不幸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后主刘禅严令禁止任何人到前方为诸葛亮奔丧,谯周当时正在家中,听闻诸葛亮逝世的消息,没等听到刘禅禁止奔丧的命令,便立即起身赴军中为诸葛亮奔丧,待其到达时,才听到刘禅的禁令。由此可见,谯周虽反对诸葛亮北伐,却对诸葛亮为官为人的品质很尊敬。这一年,蒋琬升任益州刺史,谯周也得到提拔。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刘禅册立儿子刘璿为太子,特意将谯周调任太子府为官,成为皇室家令。因为与刘禅接触增多,他对刘禅经常外出游玩,沉醉于声色的行为很看不惯,于是他上疏给刘禅,劝他尊奉先帝刘备的作风,减少享乐行为。刘禅对谯周比较看重,对他的劝谏也比较认同,所以反而提拔他为中散大夫,并且仍然令其教导太子。

反对陈祗和姜维伐魏:

延熙年间,谯周认为尚书令陈祗和大将军姜维常年出兵伐魏,导致蜀国国力下降,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所以他在朝堂上与陈祗展开激烈的辩论,陈祗对他意见并不赞同,仍坚持支持姜维北伐。谯周无奈退朝后,书写了一篇著名的《仇国论》,系统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展方式,指出了穷兵黩武的问题。虽然一般观点认为这篇文章体现了益州集团对外来的荆州集团的反抗,也遭到历代正统儒学家的强烈批判,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在为投降主义张目,缺乏气节。但结合当时蜀国的实际来说,谯周反对频繁北伐的意见并不是错误的,是有利于蜀国发展的。

可惜,谯周的《仇国论》并没有挡住姜维北伐的行动,但谯周也并未因此受到什么处罚,反而官升一级,被刘禅封为光禄大夫。由此可见,刘禅及朝中的很多大臣对谯周的意见可能是比较赞同的,这导致益州本土集团势力对蜀汉统治的反抗越来越激烈。谯周成为光禄大夫后,更是成为了意见领袖,吸引很多学者纷纷上门向其请教,谯周则总是引经据典为其解答。

力主投降,算准司马昭死期: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率兵偷袭成都,谯周极力劝谏刘禅向邓艾投降,刘禅经过权衡后竟真的听了谯周等人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后来,司马昭认为谯周成功劝谏刘禅投降,立下了保全国家的大功,所以封其为阳城亭侯,并令其到洛阳来任职,但谯周的车马到了汉中时,却因生病耽误了行程。期间,巴郡的文立正好路过汉中,听说老师谯周病了,便来看望,谯周当时已病得说话困难,便颤抖着写下了“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八个字,据高人分析,典午是指司马,月酉是指八月的意思,综合起来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司马到八月就没了,果然没过多少日子,到了八月司马昭就真的病逝了。

官至西晋散骑常侍,算出自己死期: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下诏催促谯周到洛阳,谯周只得带病前往,到了270年,谯周被封为散骑常侍,但不久后就病逝了。说到谯周的死还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据谯周的弟子陈寿记载,泰始五年(公元269年),陈寿在辞官回乡前去看望谯周,二人闲聊期间,谯周对陈寿说:“孔子七十二去世,刘向、扬雄七十一去世,我现已年过七十,命将不久矣,今后恐怕不会再见到你了。”果然到了第二年,谯周便去世了。陈寿听说谯周去世后,想到他和自己的谈话,猜测谯周可能是以方术预测到自己的寿命,所以他借孔子等人的寿命做铺垫,为的是告诉陈寿自己命不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