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好書不需要推薦--日本四季

對於一本好書不需要多說什麼。(你見過,有人揮舞著一本《紅樓夢》向朋友推薦的嗎?)好書自有氣場存在,在同類的擠壓中,它默默地守護著什麼,像護林員守護冬夜的火爐。

好書不需要推薦--日本四季

我無意中抽出張燕淳的《日本四季》,隨便翻開一頁,就被深深吸引了。篇目叫《聽一場日本雪》,現在很少有人取這樣的標題,寫這樣的文字。在廢話套話俏皮話漫天飛舞的時代,這種文風已成為一門古老的面臨失傳的手藝,大陸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叫“無形文化財”。

這是本多年少見的好書,不但文筆簡約雅正,人情溫潤練達,而且洋溢著善良的幽默,讓人笑之,嘆之,思之,心口默默痛之。

東北、臺灣、美國、日本四地的文化匯聚到一人身上,才衝撞出這本雜集。作者大陸籍貫,臺灣長大,美國養成,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活的驅使,要她隨著丈夫,帶著兒子,到日本生活三年。

在觀光客嘴裡,我們得到的不過是導遊的牙慧,只有在一個寄居者那裡,我們才能瞭解到內情。

張燕淳給我介紹了一個尋常的日本,一個遠離大都市的小鎮的日本,一個二戰前後傳統一直沿襲的日本。

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他刻意寫了日本對孩童的教育。卻原來,日本的鄉間,一律禁止家長送孩子上學,不管多遠的路,必須讓孩子走到學校。哪怕在冬季,孩子們在大部分時間也要穿短褲校裙,以強健其體魄。因為日本人相信,小孩子是”風の子”(kazenoko),陽氣旺盛,見風就長,這點寒冷根本算不了什麼。日本孩童,從小就要灌輸團體精神的教育,這些都印入他們的血脈。我驚歎的是,日本人對小孩子的尊重。六歲之前的孩子都叫XX君(kun),六歲上小學之後就是小大人了,他們都互相稱呼XXさん(san)。這樣孩子慢慢樹立了主體意識,就開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日本的人名、地名非常有趣,作者有專門兩篇文章論及。寫得酣暢有趣,看得我一直錘床大笑。在這裡,我就不當劇透了,大家自己看吧。

作者身為歐巴桑的一員,深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體會到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珍愛之心,也看到了他們井然有序的倫理觀和行為規範。普通日本國民對人友善,然而日本人的天性到了民族層面,就會變成非理性的洪流,這到底為什麼呢?書中沒有答案。

我喜歡這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它也可以作為基礎日本語教材學習。作者人如其名,幹活淳樸,不偷奸耍滑,文中提到的每個日語字,都在後面括號里加注了羅馬拼音,並且在書後統一列了一個單詞索引。掌握這些詞彙,到日本生活觀光足夠用了。

文化的奧秘,潛伏在語言裡。這個簡單的道理,好多人搞了一輩子文化研究還沒搞清楚。只有進入語言的內核,我們才能抓住那些細微但又本質的東西。這是我看《日本四季》的又一大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