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 李自成為他下葬 清廷為他營建陵墓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1644年3月17日凌晨,崇禎帝留下這段遺言後,於皇宮後煤山上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3歲。陪伴在崇禎帝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而已。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 李自成為他下葬 清廷為他營建陵墓

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終於繁華散盡,就此壽終正寢。

崇禎帝在位17年,他的是非功過,已經蓋棺論定,留待後人評說。今天我們且來聊聊,崇禎帝的後事是怎麼安排的。

眾所周知,崇禎帝吊死於煤山時,李自成大軍已經打進京城。朝廷文武百官都在忙著逃命、躲藏,根本就顧不上崇禎帝的安危,也無人為他收屍。3月19日中午,李自成軍隊進入皇宮,在宮中沿屋進行搜查,但一直沒有發現崇禎帝的身影。

李自成下令尋找崇禎帝:“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第二天,即3月20日午間,才發現崇禎帝吊在歪脖樹上的遺體。

隨後,李自成讓人將崇禎帝的遺體取下來,連同此前被崇禎帝逼死的周皇后遺體,用兩扇門板裝進一方入柳木棺材,並搭建了臨時靈堂。3月23日,李自成派人將崇禎帝和周皇后遺體分別改用一具紅漆棺材和一具黝漆棺材收斂。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 李自成為他下葬 清廷為他營建陵墓

崇禎帝和周皇后的棺槨停在東華門靈棚,長達數日之久。可是,沒有一名明朝官員敢去弔祭。最後,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他被抓去見李自成。李自成驚於他的膽識,勸他投降。李國楨回答,讓他投降必須得答應三件事:一是明朝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

李自成一一答應。

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都好辦,難辦的是第二件事。因為崇禎帝生前面臨內憂外困,無暇考慮營建陵墓之事。雖然一度在薊州鳳台山(今河北省遵化)找到了陵墓所在地,可還沒來得及破土動工,李自成的部隊就打進了京城。

怎麼辦呢?迫於無奈,李自成只好將崇禎帝、周皇后葬入田貴妃的陵墓。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 李自成為他下葬 清廷為他營建陵墓

葬有崇禎帝、周皇后的田貴妃陵墓,位於長陵西南約12裡的錦屏山下。清廷入主中原後,為了收買人心,決定將田貴妃陵墓改名為思陵,並於1644年5月開始為思陵進行營建。

然而,營建工程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首先是負責營建陵墓的工部官員與內官監太監推諉扯皮,使得工程遲遲沒有開工。甚至到當年冬至,開工還杳無日期。針對這種情況,原明朝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曹化淳不得不向順治帝上奏,說明情況。順治帝當即批覆立即動工,“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開工之後,帶來的又一個問題是缺少銀兩。按照計劃,營建工程需要3000兩白銀,通過財政撥款,以及文武百官和內臣捐助,解決了銀兩來源。但是,思陵營建工程開工後,只有區區1110兩白銀到賬,缺口尚達1800多兩。

好在經過曹化淳等人的一再催款下,工程用款終於到賬。到1645年9月,思陵營建工程得以完工。由於工程過於“精打細算”,原來預算3000兩銀子,竟然沒有用完,剩下了一部分。工部尚書興能給朝廷打報告,請求將剩餘銀兩用於建造香殿。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 李自成為他下葬 清廷為他營建陵墓

順治帝回覆:“知道了,餘銀修造事宜,工部看議具奏,欽此。”

為什麼思陵營造工程遇到如此多的麻煩?

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為前朝皇帝營建陵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大家積極營建思陵,出工又出力,甚至踴躍捐款捐物,你讓清朝皇帝怎麼想?碰到肚量小的皇帝,一個不高興,隨便一個罪名,都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何必呢?

【參考資料:《明史》《清世祖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