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现在,有很多女性不愿意踏入婚姻的门槛,不是她们完全跳出了世俗,而是,遇见那个能托付终身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每个年代,对选择一桩婚姻都有不同的的外在因素,比如说,在民国时期,门当户对就是大多数家庭的共同选择。

选择下嫁,那是极为难得的,也是很少数家庭会给予支持的,但是,名门闺秀张兆和下嫁给湘西穷小子沈从文,张家父亲张武龄十分开明的给出了他的态度:儿女的婚姻,当她自己做主。

张兆和是张武龄的第三个女儿,她出生时,张家还住在安徽合肥的老家,张武龄是他们这一支的独脉,他的祖父张树声是晚清的洋务专家,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到了张武龄这一代,张家良田万顷,家底丰厚,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坐拥家财万贯的张武龄,不喜从政也不喜经商,他热爱结交蔡元培这样有新生代思想的人物。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张家四姐妹

1912年,张武龄携妻儿离开合肥的祖宅,一心到外面的大世界去看看。当时兆和还只有2岁,充满童真的年纪,带着一份懵懂跟随着父母来到了上海。他们在上海一的栋洋房里住下来了,小妹充和也在这里出生,两年后,他们一家又搬至苏州,张武龄和妻子陆英在寿宁弄挑到了一所满意的大宅子,陆英不仅给每个女儿安排了闺房,她还给她们都准备了专门读书写字的书房。

尽管张武龄是男儿身,他对待四个女儿的教育是极其重视的,在他的观念里,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应该读书明理,长大后也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安家苏州后,张武龄就开始了创办学校的计划。

陆英作为张家主母,更在儿女们的成长中,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她不仅鼓励儿女们从小就要识字读书,也让家里的女眷们一起加入到学习中来。为了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她还会巧花心思,设置一些游戏与比赛,让儿女们及他们的女眷们争相来比谁识得字多。

这就是张兆和的童年,在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成长环境中长大。

父亲慈祥又开明,母亲贤惠又十分的有大家风范,他们感情极好,是儿女们都羡慕的夫妻典范。父亲后来创办的乐益女中,课程设置丰富,涵盖了各个学科,兆和就在此就读。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张家姐弟

之后兆和考入了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兆和皮肤天生生得黑,但五官精致,同学给她起了一个“黑牡丹”的外号。正值最美年华的兆和,有许多追求者,她还给这些人编排了号,沈从文被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是兆和的老师,这是他第一次当老师,第一节课时,他讲话腼腆,还带有浓重的乡音,被同学们笑话,18岁的兆和就是其中一名学生。沈从文在湘西长大,只有小学文化,因为在青年时期写过一些文学作品,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赏识,聘他来当的老师。

沈从文第一次见兆和,就被她吸引,从此,他展开了疯狂的情书攻击,他爱得热烈,求爱之势有增无减。兆和偏偏不吃这一套,身为人师,如此之举,她一急之下拿起收到的一叠情书找到了校长办公室,胡适听罢她的“状告”,只是笑答:“他只是爱的顽固罢了。”兆和急道:“那我也不爱的顽固。”

这段老师追学生的恋情,胡适是支持沈从文的。于是乎,沈从文继续他的情书传递,兆和无奈,也不再阻止。后来,就连兆和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为何会答应沈从文的求爱的,也许是他的情书?可她对情书里的故事并没有多大兴趣。那或许就是他的那份执着感动她了吧,总之,兆和最终是默许了这份感情。

他们的恋爱是在彼此的书信中度过的,沈从文离开学校后来到了北京,之后又辗转到滨海城市青岛,三年的时光,情书从未间断。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1933年,兆和与沈从文结婚了,因为经济状况,婚礼十分简单,甚至连婚礼该有的程序都去掉了,只是租住了一个房子,置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本来张武龄是要给一笔嫁妆好让女儿日子能好过点的,被沈从文拒绝了。

婚后,两人的感情极好,浪漫文学家沈从文依然经常书信给兆和,他亲切的呼兆和为“三三”,兆和则唤他为“二哥”。

进入婚姻后的兆和,没有嫌弃沈家的家境,沈从文是一个浪漫的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有时候就没那么务实。兆和一直包容他,甚至包容他的一家人。沈从文有一个九妹,十分娇惯又淘气,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经常搞得家里麻烦不断,而她花钱的点子也层出不穷,兆和有时候不免吐苦水,可是,回过头来,她还是继续照顾着她。这一照顾,就是十五年,直到小妮子出嫁。

一直以来,兆和包容的又岂止是这些,沈从文平时热爱收藏,他认为这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这样的文人是注定现实不了的,那么,兆和就必须是家里应付好生活中一切的那个人,兆和真的做到了。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然而,从前如此炙热的一段恋情,在婚后的第三年,就遭遇了红灯。

1935年,一名叫高青子的女子走进了沈从文的世界,她模样标致,气质俱佳,很是仰慕沈从文的才学。两人因为文学,渐渐熟络,高青子为了获得沈从文的青睐,连穿着打扮都模仿起他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来。而对于打扮,兆和就文秀多了,曾经,沈从文还多次与她提意见,均未得到回应。

沈从文觉得自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位高青子,在好友林徽因的建议下,他把自己这份感情告知了妻子兆和。沈从文是不愿意他们这个家庭解散的,况且,他们已有了可爱的孩子,他期望妻子能理解他这份感情。

得知这样的消息,兆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她看来,这是背叛,是对她专一情感的亵渎。尽管,在那样的年代,三妻四妾是常事,但是兆和自小的家庭环境以及她所接受的教育,不容许有这样的背叛,之后,她抱着孩子离开了他们在北平的家,很多年很多年,她没未能真正的释怀。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其实,他们本身就是两类人,一个是出生于湘西的乡下人,一个是合肥的名门,他们性格、气质与爱好都不同。沈从文爱古董文物,爱交友,也爱打肿脸充胖子。而兆和,她爱昆曲,更期望生活中能有一份踏实感。婚姻生活久了,沈从文希望兆和能一直是他文字世界里的灵魂,但是兆和被生活蹉跎的早已没有昔日少女时期的那份闲心。

1937年,沈从文一人前往昆明,离开时,他们的大儿子才两岁半,小儿子不过两个月。一年后,兆和在亲友的劝说下,决定带着孩子搬至昆明,一来,两个人带孩子总好过她一人,二来,沈从文和那高青子的感情,也已不了了之。9月份兆和带着两个孩子出发,直到11月才到达昆明。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因为战争的缘故,几个月后,他们一家又搬离昆明来到了更小的城市呈贡,兆和喜欢这里,她在离家二十多公里外的一所学校,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兆和因为可以自立,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孩子们也慢慢的学会自理,无需她过多操心。

1945年,沈从文回到北平,兆和与孩子们滞留了一年。1946年新时代来临,而他们夫妻二人的分歧却愈来愈明显。沈从文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而兆和则更冷静与务实一些,她穿着列宁服,积极地与新社会靠拢,而沈从文不愿接受任何新的变化。此后,他们正式分居了,沈从文只有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才回家吃饭,并带上第二天早、午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之间有裂痕,但是兆和依然对沈从文生活上给予照顾。

从张兆和下嫁沈从文的婚姻里,看一个女人的心酸爱情观

沈从文、张兆和

1969年,他们都接受了“文革”改造,那年冬天,张兆和已经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挑粪种田,沈从文也即将下放改造,张允和去看他,只见没有了兆和的生活关照,沈从文的生活一团糟糕,屋子里一片狼藉,无从下脚。允和聊了几句,正准备要走,沈从文面带羞涩又温柔地举起一封信,嘴里念叨:"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竟还溜溜地哭了起来,已然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着,此刻竟然像个三岁小孩子,哭得伤心又快乐……

这一生,他们终是携手走过,中间的起起落落,早已云飞飘散。晚年,他们有幸白头,张兆和对沈从文一直温柔以待。他们的婚姻,用林语堂的一句话再贴切不过了: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