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是不是权臣,和司马懿有区别吗?

一见如故199437879


诸葛亮是忠臣。

刘备临死时托孤于诸葛亮,让阿斗视之若父,诸葛亮若感觉到阿斗不行时,可以取而代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此后,他始终牢记住刘备的话,为了蜀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既使阿斗听信小人的谗言,做出不利于北伐曹魏、统一天下的事情时,诸葛亮也从没有想到去取代阿斗,仅仅是清理掉阿斗身边的奸臣了事。

诸葛一生六次北伐,最后壮志末酬,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忠诚的化身。在民间,诸葛亮的形象也可以说是完美的。

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和曹丕的私人关系一直很好。曹操在死之前,曾经提醒过曹丕,要防备司马懿。

凭司马懿的过人聪明,他当然能觉出曹丕对他的提防。因此,他除了带兵打仗时外出,平时都是很低调地躲在家里。

司马懿的城府很深,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和诸葛亮对阵时,大多釆取守势,有时明知乘胜追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时。但他就是下令不准兵士出击。

在曹操曹丕当政期间,司马懿没有想过谋反的事,因为他的实力不济,既使在武力上成功了。在政治上,朝中的大臣们也不会服他。谋反的各种机会还不成熟,想也是白想。

直到熬死了曹丕后,曹睿继位,曹睿和曹丕一样,继续排挤他们同姓的王族,这才给了司马懿机会。此时司马懿真正地掌握了一部分兵权,为后来的政变垫定了基础。

综上,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作为臣子,诸葛亮的自主权更大,可以许多重大的事务可以自主。

司马懿的大半生用在了自保上,他的谋反也可以说是曹魏集团长期不信任造成的。因此对于他的谋反行为,后世同情的多,骂他的少。

这也告诉我们,想要事业成功,一定要牢牢记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风土扬


在中国的历史上,说到诸葛亮,可能是被人说好话最多的一个。什么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啥的,反正是什么好听,你就说他什么,保证没啥毛病。  阿元不知道这些人拼命夸诸葛亮,都快把诸葛亮夸秃露(白字)皮了,是咋想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人要不就是看《三国演义》看的,要不就是没有用心研究三国的历史。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三国研究上几遍,你会发现,诸葛亮压根就没有那么伟大,甚至可以说他是个权臣。也就是光想着咋揽权了,没咋真正为刘禅,为蜀国去着想。  说诸葛亮是权臣的第一个理由当然是,诸葛亮的手伸得贼老长,太能揽权了。  这一点刘备一死,诸葛亮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托孤的时候,还委托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严。《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了:“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这种情况就跟清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委托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辅政差不多,只不过有个主次的关系。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但诸葛亮是咋整的呢,刘备刚刚咽气,他就把李严给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了,“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也就是说,把个原来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尚书令)、辅政副大臣,安了个中央军事总监(中都护)的名义,就给撂在永安这么个小地方了。而且一搁就是好几年,再没有进入过中央政府。对于这种做法,除了说诸葛亮是有意排挤李严,想大权独揽之外,阿元找不着任何理由。  在历史上,人们说到权臣的时候,都可能会想到清初的鳌拜。而诸葛亮把其它的辅政大臣赶出中央,整得是啥权都没有,是不是和鳌拜没啥区别呢?这样的人不是权臣又是啥呢?  而且咋说诸葛亮还不如人家鳌拜呢。鳌拜开始的时候,还是和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工作了好几年呢。后来因为野心太大,才经过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把那三个一一除掉的。你诸葛亮呢,刘备的尸体还有热乎气呢,蜀国的权力已经完全掌握,这不是权臣又是个啥呢?  而诸葛亮揽权的另一个表现是,事无大小,啥啥都要插上一脚。对于这种做法,你当然可以说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权独揽的表现。对别人不放心人啊,把权力交给别人更不放心,咋整呢?自个儿干吧。当时有个主任秘书叫杨颙的,劝过诸葛亮:“国家有制度,官员谁干啥是有分工的,你咋能越级指挥呢?就象一个家庭,这主子又教奴仆种地,又管女佣人做饭,还要教公鸡早晨咋叫,狗咋去咬小偷,牛咋拉车啥的,你说你累不累啊!而且你也干不过来啊?老人不是说过吗?‘坐在那里探讨国家大事,称为三公;站起来执行三公的决策,称为士大夫。’象丙吉见看着大街上有死人,连问都不问;象陈平当宰相的时候,不知道全国粮食的数目和价格,而说:‘因为有人管这事。’他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个人建的,活也不是人个人能干的。而象你这样,应该负责国家大事,却啥啥都亲自过问,你这不是找死吗?“诸葛亮表示感谢。但人家诸葛亮表示感谢,却不表示人家就接受了。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司马懿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诸葛亮都干点啥啊?使者说:“我们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寝,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分,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食少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资治通鉴》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种对于分权不放心的心态,不仅给给诸葛亮捞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名,还拖垮了他的身体。就象司马懿说得那样,“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还真的就活不长。  说诸葛亮是个权臣的另一个理由是,你读《三国志》里边的《诸葛亮传》和《后主传》的时候,你会有个奇怪的感觉,这能是中国古代发生的事吗?啥事都是诸葛亮在整,刘禅啥啥都没干。这咋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咋这么象呢?咱说这君主立宪制是民主进步的象征,但如果发生在三国时代,你不会觉得奇怪吗?它不说明诸葛亮是大权独揽,啥事都说了算吗?这样的人不是个权臣,又是啥呢?  而诸葛亮控制刘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先帝刘备。自个的孩子小啊,也看不出有多大出息,只能是把孩子委托给诸葛亮和李严了。就这么个事,诸葛亮是见天地挂在嘴皮上,动不动就把刘备这顶大帽子拿出来吓人。在诸葛亮的大作《出师表》里,一共用了十三个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些是给自个脸上贴金的。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借着刘备的嘴来教训刘禅的。  你说刘禅面对着手握大权,整天把先帝挂在嘴巴上的诸葛亮,除了点头说同意之外,还能咋整呢?  而且诸葛亮也没把刘禅放在眼里,要去打魏国了,这么大的事,他既不请示,也不汇报,自个就定了。临着要走了,才想起来要告诉刘禅一声,才整出个《出师表》。在《三国志》里,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没有找到一个字,说了诸葛亮要去打魏国的时候,和事前和刘禅打过招呼的。在《资治通鉴》中,阿元找到了这么一段:“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疏曰。”(这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他曰的就是《出师表》。这《出师表》大家伙儿基本上都看过,没看过的可以找来看看,里边没有一个字说到是请示工作的,通篇都是对刘禅的教训和往自个儿脸上贴金。最后的一段是这么说的:“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看着没有,今当远离,也就说我要走了。这咋也不能算是个请示报告吧,最多算是个通知。


小伙子30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从出山起,就一直活在聚光灯下,尽心尽力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且,刘备对他毫无猜疑,上来就拜为军师,掌握大权。

权臣一般都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算计,最后掌握大权的大臣。

对诸葛亮来说,这些根本就不需要,所以算不上权臣。

反观司马懿,因为有野心,有才华,有谋略,所以在曹操眼里既是一颗可以扎死敌人的钉子,又是一根随时会扎伤自己的针。

所以曹操、曹丕和曹爽三代君王都不会司马懿委以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只好隐藏自己的实力,来保住命。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制约自己的东西都渐渐松垮了。曹操病逝,军中无能人,这些都给了司马懿更进一步的机会和条件。

所以司马懿开始在对抗诸葛亮北伐时慢慢地不漏声色的培育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由于司马懿初期一点权力也没有,做到大都督,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算计才当上的,所以司马懿可以称之为权臣。


古今中外多少事


诸葛亮是权臣,但是忠贞无二,一心为主!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权、相权于一身,大权在握,蜀汉皇帝刘禅都要称呼“相父”,在世期间一篇《出师表》名扬天下,刘禅对诸葛亮也是毕恭毕敬,诸葛亮要做的事刘禅绝不会说个不字,《出师表》可以视作为诸葛亮的治国纲要,蜀汉基本都是按计划实施的!

司马懿算是权臣是在高平陵之变以后,在司马懿生涯的前期算不上权臣。曹操期间司马懿出道较晚,只是谋士并未受曹操重用。曹丕期间司马懿是他的得力干将,但是称不上权臣,只是比较重用而已,曹丕死后有四大托孤大臣: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司马懿排第三,主导的是曹真。

曹叡时期对司马懿是即用也提防,要不是曹魏的开国元老基本已经过世,能够带兵打仗的不多了,估计也不会重用司马家,奈何曹叡也短命,留下幼子继承皇位,四大托孤大臣:曹爽、司马懿、刘放、孙资,司马懿排第二。

曹芳时期基本重用的也是曹爽,司马懿遭打压厉害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和军权成为真正的权臣!

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权臣,不同的是诸葛亮死后忠臣,司马懿是奸臣,通过武力手段夺取权力。


小眼睛啊董


诸葛亮和司马懿同样做为做为一国执掌大权的重臣,区别有哪些呢?

第一,两人获得权位的过程不同。诸葛亮担任丞相、执掌一国军政大权的途径来自于汉昭烈帝刘备临终时的托孤。司马懿则是通过军事政变取得的魏国大权,是彻底的血腥手段获得。这使得司马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柄只能血腥镇压一切反对势力,甚至对君主也可以弑杀,因为司马氏的权柄一旦失去就会被政治清算,只能不断前进,否则就是灭族之祸。

第二,两人的个人道德品格不同。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具有极高政治、军事才能的人,二人的才华似乎无法分出真正的高下,但道德水准来说司马懿就是完败了。诸葛亮在死后甚至连政敌李严、廖立等人都为其惋惜,巴蜀之地的百姓自发的举行祭祀活动,魏吴两国的政要都感到悲伤,都是因为诸葛亮的个人道德有目共睹、无可指摘。反观司马懿多次对政敌进行夷族,还进行过屠城,完全依靠血腥手段最终走上高位,对于君主也无忠可言。

第三,两人面对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政治抱负不同。诸葛亮所处的蜀汉政权,采取的是依靠荆楚士族集团压制益州本土士族势力的崛起,而荆楚集团在蜀汉失去荆州后已经破落为寒族,诸葛亮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也是要恢复两汉时寒族参与的统治秩序,清理士族门阀崛起带来的社会问题。司马懿本身就是士族门阀,魏国也正是在与士族门阀做出政治联盟后取代东汉的,魏国实际上就是士族门阀崛起的结果。司马懿及其家族更是希望与其他门阀进一步联合创建士族政治。

可以说,诸葛亮也是权臣,却与司马懿截然不同,这也是二人的历史评价相差极大的原因。


吾乃八字眉


诸葛亮是一个权臣。诸葛亮早期是刘备的军师,颇得刘备信任。后期成为蜀汉丞相,掌管军政大权。诸葛亮足智多谋,在蜀汉阵营威望极高功劳极大,连关张兄弟都要敬他三分。

蜀汉早期诸葛亮掌握着财政大权,在蜀汉举足轻重,在军中也有一定地位,门交故友极多。刘备死后,诸葛亮则逐渐取得军政大权,尤其在北伐之后诸葛亮则完全成为蜀汉权力中心。综上诸葛亮是一位权臣。

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棋逢对手惺惺相惜,他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

其一所处环境,诸葛亮所处的蜀汉除他以外无一能臣,除了短暂出现的庞统。而司马懿所处的曹魏却是名臣遍布如郭嘉、荀彧等。

其二目标不同,诸葛亮是忠臣,一片忠心维护汉朝统治。司马懿则有帝王之志,顺天而为。

最后视野不同,诸葛亮只看到他生前,不注重培养人才。以至于刘蝉问到"亚父不在了我当如何"诸葛亮无言以对。司马懿注重笼络名士,在以司马昭为首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司马集团,所以天下才终归司马氏。


历史的诗歌


您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个人也是个小小的三国迷,当看到您的问题是整理了很多思路,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希望您能满意。

在正式回答您的问题之前,首先我们来讲一讲“权臣”的含义,这样方便我展开后续的解释。权臣,顾名思义我特指是权利很大的臣子,诸葛亮,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耀眼的谋士,手中的权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作为刘备临死前的托孤大臣,更是可以用权倾朝野来形容。所以说诸葛亮是“权臣”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冤家”的不同,先说说司马懿吧,司马懿是属于典型的绵里藏针,善于藏剑,而且隐晦颇深的人,虽然出身名门,但身世多踹。为了避免曹操猜忌,躲避出仕,曾自残双腿,直到五十多岁,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他才出仕,同时又相继消灭魏国朝堂的政敌家族,从而权倾朝野!这也给司马家后期做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可见司马懿这样的权臣是属于什么性质了,司马懿曾说,他一生只出一次剑,但是这把剑,他却磨了三十年。可见司马懿是这种权臣当朝,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或者说家族的利益。

诸葛亮则不同,刘备三顾茅庐,他少年出仕,在刘备“创业”的最危难时期跟随他南征北战,前期确立连孙抗曹的战略,为刘备争取了难得喘息和翻身的时间,后又用计智取荆州,进而夺取汉中之地,为后续的蜀国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战争中,被陆逊打败火烧连营二十万军队,而刘备也落了个郁郁而终的结局,在临死前托孤诸葛亮,成了继位刘禅的“干爸爸”,但从后续的情节发展来看,诸葛亮虽然当时已经权倾朝野,但从未做过任何僭越之事,相反为了蜀国大出中原,他殚精竭虑,从一篇流传至今的名篇《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秉性姿态。他把士为知己者死,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一生为刘氏一门,鞠躬尽瘁,最后死在了北伐的路上,一代相星,也就此陨落。

而诸葛亮死后,他的后代并没有在蜀国朝堂上争权夺势,反而随着诸葛亮的离去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中和以上的几点,我认为诸葛亮本人确是“权臣”,但从个人的所做出的贡献和后事的经历,包括子孙后代的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区别简单表述,可以总结为,前者为公而后者为私。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谢谢!


九零年的老愤青


诸葛亮不是权臣,是忠臣。

司马懿不是忠臣,是权臣。

区别: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抵抗魏国的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司马懿“有雄豪志”,有“狼顾之相”。这是曹操给他的评价,因为曹操本也是这样的人,彼此彼此。汉朝权臣辈出,如霍光、王莽、董卓等,曹操与董卓曾同事过,曹操掌权后领导过司马懿,一个比一个雄豪!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专权、儿子曹丕夺权;司马懿&儿子司马昭专权、孙子司马炎夺权。

何为权巨?

五个字:有权势之臣

八个字:掌权而专横的大臣

老师:用“权臣”造句,可拆开使用。

学生:司马懿是魏国力大到能对最高统治者曹氏皇帝造成威胁的大

老师:好!哪个标志性事件说明司马懿是权臣?

学生:高平凌事变。明帝曹叡死前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即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

老师:很好?权臣通常分两类,一类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威胁统治者的大臣,比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父子、曹操&曹丕父子、董卓、霍光、王莽、杨坚、高俅、严嵩、多尔衮、鳌拜等;二类权臣也可以指权倾朝野、威胁帝王统治的宦官,比如赵高、管霸、苏康、曹节、王振、汪直、刘瑾、魏中贤等。


致敬大师


权臣,顾名思义,多指古代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像赵高、霍光、包括后世的郭子仪、张居正等等,这些都是权臣。

到权臣也分两种,一中是权势滔天,谋朝篡位的,一种是面面俱到,但还是臣下的。

我们来看诸葛亮到底属于哪一种。

事无巨细的权臣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对刘婵这样说到,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君主的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面面俱到,包括选用什么人为官,应该听信于谁,该做什么事情。他把一切权臣做的事情都做了,可以说蜀汉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天下,只要他愿意,这个国家马上就可以行诸葛。所以说他是一个权臣。

不篡位的权臣

袁子曾经评价诸葛亮: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受刘备的临终嘱托,掌管一个国家的所有事情,服侍平庸的君主,虽然专权但不失礼节,执行君主的事情,朝臣们却不怀疑。那么就可以以为君主朝臣百姓都对他心里敬佩。执行法令严格,但百姓们却心悦诚服,消耗国力,下属们却不生埋怨。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权臣不假,但这个权是刘备临死前给予的,而不是诸葛亮架空的刘禅。刘备临终前曾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见刘备连一国皇帝的废立之权都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自刘备死后兢兢业业的辅佐刘禅,治理益州,南征北战。并且从未有废立、篡逆之心。

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是个权臣,而且是个很大的权臣,但他也是个没有篡位的权臣。


小白读秦汉


作为蜀汉与曹魏的两位位极人臣的中流砥柱,卧龙诸葛亮与冢虎司马懿均可称之为权臣,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不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品、人品,还是人品,当然其他方面也有不同,我们具体罗列一下。


我们首先说这第一条,人品。

诸葛亮能甩司马懿一万条街,当然有一点不同之处是诸葛亮为千里马,刘备是为伯乐,两人惺惺相惜,共出生入死,诸葛亮也是为刘备殚精力竭,未出师一席隆中对,已为刘备做好了万全的战略规划,刘备对诸葛亮也是一片冰心。以至于临死之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这儿子能辅佐,你便辅佐,如果他没有那个能力,你就自己当老大得了。这是何等的胸襟。诸葛亮也是殚精力竭、鞠躬尽瘁,尽心竭力辅佐庸才刘禅,直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至于这司马懿,大概是因他本身就是被曹操强留在身边做事,总是心有不甘,曹操也是认为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忌讳,也曾正式对曹丕说过要提防此人,但是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护着他,所以曹操司马懿渐渐对司马懿放松了戒备,待到曹操死后,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曹丕登机后,司马懿为尚书。直至曹丕死时,托付司马懿、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此四人,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人,慎勿疑之!”此后司马懿确实一直尽心尽力辅佐新君,直至公元239年,魏明帝病急,《三国志·明帝传》:召太尉宣王,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大家可以想像,病入膏肓的曹叡艰难地指着一边的曹芳“宣王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芳抱懿颈不放,司马懿抱着怀里的曹芳,顿首痛哭流涕。


所以说司马懿人品,真不行,虽然在军事上,诸葛亮不如司马懿,但后世评价却一目了然,诸葛亮作为君臣典范,传承千年,而不过晋朝,晋明帝问起前世如何得天下,王导说来司马懿手段及司马昭在高贵乡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脸埋于床上:“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