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禅两次被赵云拼命救出,为何当皇帝后却对赵云“忘恩负义”?

静心亦可


刘禅当皇帝后对赵云是不错的,不存在忘恩负义。

赵云两次救刘禅,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都是存在的。历史上的两次救刘禅都发生在荆州时期。当时刘禅还小。

第一次在长坂坡,曹操亲率5000精骑追杀刘备,刘备再次抛下老婆孩子跑了,赵云发现刘备的家人没有跟上,于是返回去寻找,在乱军中只找到了甘夫人和刘禅并安全送回,刘备的2个女儿则被曹操部将曹纯抓走,做了人家的小妾。

在5000精骑中安然无恙救走一个弱女子和一个小孩子,胆量、武艺、智慧缺一不可。罗贯中把这一史实在演义中尽情地发挥,赵云七进七,令敌人闻风丧胆,赵云白马银枪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第二次发生在刘备入川期间,在荆州的孙夫人要带刘禅回东吴,赵云截江救阿斗。使东吴的诡计没有得逞。

214年,赵云在入川以后,因功被封为翊军将军。此后的10年里原地踏步,直到刘备去世。

与关羽、张飞、马超的差距越来越大,黄忠、魏延则后来居上。到底差距有多大呢?我们就以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与其他人做一个比较:

  •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汉寿亭侯,董督荆州事;

  • 张飞:右将军,假节,新亭侯;

  • 马超:左将军,假节,都亭侯;

  • 黄忠:后将军,关内侯;

  • 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 赵云:翊军将军(至此赵云在这个位置上已经5年)

221年,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徐靖为司徒,封赏文武大臣,(此时关羽战死、黄忠病逝不在此列。)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进拜镇北将军。

这时,赵云依然原地踏步。

赵云在刘备的后期没有受到重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于赵云为人太中正了,既不被刘备待见,更是得罪了同事。

占领成都后,刘备不仅放纵将士抢掠,还准备将成都附近的肥田沃土和住宅赏给将领们。赵云劝阻了刘备。赵云此举既得罪了同事,也在刘备的心中留下了耿直、不听话的印象,赵云随后被雪藏,再也没有独自领军的机会,没有作战就不会有军功,没有军功自然得不到封赏。

在夷陵之战前,赵云因为反对刘备讨伐东吴,被刘备发配到江州。

在刘禅登基后,赵云的状况才得到了改善。刘禅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赵云还是不错的。


闵不克


三国时期,名将云集,但最令人敬佩的,莫过于忠肝义胆的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尤其是在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出了幼主刘禅。

后人有诗云:“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为了拉拢赵云,刘备甚至不昔当众怒摔阿斗,从此以后,赵云便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忠心耿耿,他不仅屡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还两次救了幼主刘禅,但为何刘备和刘禅在位时期,赵云的地位并不高呢?

然而事实是刘备在取了益州之后,一直在让赵云打理自己的大后方,虽然没有让赵云承担冲锋陷阵的大将角色,但让赵云掌管自己的大后方恰恰是对赵云非常信任和放心的表现。试问若你是刘备,你会将自己的大本营交给非心腹之人打理吗?


而且赵云头脑冷静、文武兼备、心思缜密,能够从容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刘备才会做出此安排,这恰恰是刘备知人善任的表现,而不是他人猜测的疏远。

说明刚开始,刘备还是重用赵云的,但有好几次刘备在准备大肆封赏众臣之时,赵云都很不符合时宜的提出:“曹贼未灭,人心未定,还没到封赏的时候,我们应该将这些财富都分给百姓。”

赵云的想法本没有错,但对于刘备来讲,却是大错特错了,如此公然犯言直谏,让刘备颜面何存。慢慢的,赵云便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虽然刘禅登上了,但实际上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里。而刘备死后,赵云也终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被诸葛亮封为征南将军,得到了独领一军的权力。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此时的赵云年事已高,自然难再担当重任。赵云一生忠勇,为何却得不到重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太过坚持正义,太过耿直。


轻侃古今


”忘恩负义“不存在的!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说题中所说的两次相救,一次长坂坡之战中救了阿斗,这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都耳熟能详了,还有一次是赵云截江救阿斗。

一、长坂坡之战中保护刘备妻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派遣大军南攻,打了刘备个措手不及,开始率领军队带着群众向江陵南逃,毕竟有群众,行军速度跟不上,曹操的追兵全都是轻骑兵,据说一天之中追击了三百里,和刘备在长坂坡相遇。人嘛,怕死是天性!做了领导的刘备可能更怕死吧!二话不说,带着保护他的骑兵自己逃跑了,这下他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婵(阿斗)流落到四处逃亡的群众中,赵云单刀直入追兵中,找到了阿斗,并护送到了刘备身边。之后,赵云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这算是嘉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二、赵云截江救阿斗

这个要从孙夫人说起!孙夫人乃是东吴三郡主富春人,孙权的妹妹,后嫁给刘备做了夫人。

孙权听说刘备要西征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想要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以此来要挟刘备,掣肘刘备的军事计划。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了孙权派遣的船队,截回了刘禅。这次为了刘备,为了国家大业,与个人情感无关。而且这时刘备“当家”,阿斗还是个奶娃娃,他能干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谈”忘恩负义“

再说刘禅当皇帝后(223年),四月,刘备驾崩,刘禅继位,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了相府开始辅佐刘禅管理国家大事。说是辅佐,其实就是国家大事都由诸葛亮拍板做决定。不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为刘禅确实不懂政事。


再说这时的赵云,224年,诸葛亮出兵北伐,赵云任疑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后得到了诸葛亮这尊大神的嘉奖。这比刘禅的感谢可来的实际多了!更何况,刘禅在政事上也插不上手呀!又何谈”忘恩负义“呢!!!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纳兰伈伈


星星解说:蜀汉后主刘禅在当皇帝前,也是个多灾多难的苦孩子,跟随老爹刘备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好几次险些丢了性命,如果不是赵云两次在危急时刻将其救出,早就一命呜呼了。

第一次:血战长坂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进军荆州,刘琮投降,刘备向江陵退逃。曹操亲自带兵追击,在当阳长坂一带追上刘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曹操大败刘备,刘备仅带数骑逃出,就连夫人及孩子都没来得及带走,被围困在曹操大军中,这其中就包括刘禅。

就在这危难之际,赵云挺身而出,“七进七出”曹操大军之中,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赵云一面抱着幼主刘禅,一面保护刘备之妻甘夫人,救出母子二人。这是赵云第一次救刘禅的性命。


第二次:截江救主

赤壁之战后,孙刘结盟,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婚姻,双方都各怀鬼胎。后来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不成,心生一计,对刘备说老母亲病重,要求孙尚香回东吴探望,暗中却让其将刘禅劫持,意图带回东吴作为人质逼迫刘备归还荆州。就在孙尚香抱着刘禅乘坐大船就要离开的时候,碰巧被赵云发现,赵云单枪匹马紧追不舍,追到了江边,看到正好有一艘小船,于是纵身一跃上船、摇浆奋力直追,并奋勇杀退吴国军士数人夺回阿斗,并在张飞的配合下,将刘禅带回刘备身边。这是赵云第二次救刘禅的性命。


刘禅当皇帝后对赵云是真的忘恩负义吗?

赵云两次舍身救刘禅,如果没有赵云,刘禅早就见阎王去了,也就不可能继位当皇帝了。按道理,刘禅应该对赵云是心存感激,对他大加封赏才是。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刘备在称帝后,赵云的官职仅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看起来官衔很多,实际上都不高,不仅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相距甚远,甚至还不如后辈魏延。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而在他死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刘禅景耀三年,追谥已经死去的将军谥号。刘备时期的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谥为侯: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这其中,却偏偏没有赵云,直到第二年即景耀四年,刘禅才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这是不是刘禅对赵云的救命之恩忘恩负义呢?

还真不能这么说,这事要怪就只能怪刘备。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回到成都开始大封功臣,这其中就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只封了赵云翊军将军。所以刘禅追谥这些人时,只能按照刘备生前的封官情况,先追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侯爵称号,这是因为刘备生前只封了赵云翊军将军的称号,不具备追谥侯爵的资格。但刘禅并没有忘记赵云的功劳,没有忘记赵云的两次救命之恩,在第二年就接受了姜维等人建议,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报答了赵云的两次救命恩情。

因此,刘禅并非忘恩负义之人,赵云的救命恩情,刘禅一直牢记在心。


星星读历史


不可能,刘禅就算不是政治天才至少也是权术天才,不服气的只要想想,你是刘禅,能把你的诸葛亮的关系处得这么好,既让他为你卖命,又控制住他的权力,还不闹僵。谁认为刘禅真的是捧不上台的刘阿斗就自己买块豆腐撞死了吧!


happy东南亚


刘禅22岁的时候赵云就死了。《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强哥说历史


赵云两次舍身救刘禅。如果没有赵云,刘禅不可能活着还当了皇帝。按理说刘禅应该对赵云感恩不尽才对。但赵云死后,也是到最后才追谥为顺平侯。看起来刘禅有点忘恩负义。实际上这真的不能怪刘禅,只能怪刘备。刘备称王后大封功臣,对赵云的封号偏低,不具备追谥侯爵的资格。刘禅并没有忘记赵云的功劳,没有忘记赵云的救命之恩。在姜维等人的建议下,第二年就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刘禅并非忘恩负义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